教学
内容
14、近大远小
拟 1 课时
累 计
第15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 观察近大远小的现象并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
2、 学会运用近大远小这一透视现象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3、 使学生逐步建立三维的空间感。
重点
难点
1、 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
2、 学会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 突破重点的方法:
1、请同学观察实验,引导师学生说出近大远小的现象。外界的特体透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变得“近大远小”。其实外物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经常利用这种“错觉”,“真实”地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2、欣赏图片:林间小道,走廊,花丛,俯视看着人等这些都有远小近大的变化。
二、 突破难点的方法:
讨论:1、举出近大远小的例子:站在高山上向下看房子,人,汽车都变小了;火车道近宽远窄等。
2、如何表现:首先确定“地平线”即天与地的分界线,然后找到“消失点”,必须在地平线上,天空上的物体向下离消失点越近,特体离人近;地平线以下的物体离消失点越近,物体离人越远。
实施修改意见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搜集信息:
录音机,实验材料
精彩创意: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1、把近大远小的现象画出来,看有没有纵深感。
2、可以画街道,铁路树木,植物,人特的远近变化。
3、可以用线条表现也可以着色(作业期间播放音乐)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札记
师生共同举大量的例子,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然后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此指导学生作业,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