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备课会讲稿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散发语文气息苍南县灵溪镇一中 黄正泛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又获得了一次与大家面对面真诚交流、学习的机会。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活动中应该如何突出“语文味”这个问题,在上个学期县语文备课会上,根据我们学校语文组的一些做法我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如何在活动中突出“语文味”》的专题讲座。许多教学一线的教师在会后与我进行了探讨,并向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经过一个学期的再实践,我相信在座的老师和我一样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我非常感谢县教研室杨麟老师给我们搭建了这么一个交流学习的良好平台,能够让我们有机会再次交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心得。下面我就结合八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谈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应如何进一步突出“语文味”,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散发语文气息。我期待着在我的这次发言能对在座的老师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如何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如果不弄清这两个问题,那么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就有可能走入误区。首先,我们来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一词的含义。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基于“生活处处有语文”这一“大语文观”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我们可以找到对于“语文”这个关键词的解读。那就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中“语文”一词的内涵,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味”之所在。其次,我们来解读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一词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有这么两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从中我们发现,不管是“联系”、“勾通”还是“结合”,它的起点都是立足于语文、是围绕“语文”、最终还是要回到“语文素养”上来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有综合性质的学习,而不是综合的学习。现在,我们可以明确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定义: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全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为目标,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构建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发展的活动。它主要包括六个特征:重整合、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下面不妨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上学期的对于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两个不同的教学案例,从中领悟哪中教学才能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案例一: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出示幻灯片):1、查找有关桥的相关资料,例如:各国著名桥梁的图片、桥梁的种类、有关桥的绘画、雕刻、影片等等。2、查找有关桥文化的的资料,例如关于一些桥名称的由来、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还有与桥有关的民俗民风、风景名胜。要求:以上活动任选一项,将所搜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在课堂上作展示交流。案例二: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收集桥的资料组和收集桥的文化组,各组由组长担当分工统筹工作,教师担任咨询顾问。1、桥的资料组的任务:查找有关桥的相关资料,例如:各国著名桥梁的图片、桥梁的种类、有关桥的绘画、雕刻、影片等等。要求:在课堂上演示的同时要用简练、清晰的语言来介绍,介绍词要预先设计,字数200字左右。2、桥的文化组的任务:查找有关桥文化的的资料,例如关于一些桥名称的由来、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还有与桥有关的民俗民风、风景名胜。要求:(1)当当演员,设计剧本,演绎桥的故事与传说;(2)当当导游,向游客形象地介绍有关桥亮的民俗民风、风景名胜;(3)当当文人,有感情地吟咏关于桥的文章诗赋、对联;(4)当当艺术家,向大家简要推荐与桥有关的绘画作品。以上两套活动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在案例一中,因为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没有思考这次活动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意义,让学生任意选择一项活动。结果是:虽然学生收集的资料较多,展现的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但一堂课下来,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语文能力的磨练,这次活动也就流于形式,也就丧失了基本的“语文味”。而在案例二中,学生在获得相关桥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而且还受到了一些桥文化的熏陶,语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所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到培养语文素养的实效上来,也就是说要体现“语文味”,让课堂充满语文气息。二、综合性学习如何体现“语文味”?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语文味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教出文体美和语体美,即要教出不同文体、语体的特点来。第二是要教出情感美。第三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那么,如何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突出“语文味”从而散发出强烈的语文气息呢?语文教师在方案确定、内容安排、流程设计等方面要始终紧绷“语文”这根弦,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要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个活动中得到发展。四、在综合性学习中如何营造语文味?(一)本册综合性学习总体目标的分析八下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仍然分“三大三小”,共六次。教材编排依次为:第一单元《献给母亲的歌》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第三单元《科海泛舟》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第五单元《古诗苑漫步》第六单元《背起行囊走四方》。因此我将活动目标锁定为:1、知识和能力:能根据综合性学习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主动参与到探讨的过程中来,综合运用语文和其他学科知识,对问题进行研究,并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课件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2、过程和方法:围绕感兴趣、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交流形成认识,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能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并根据要求进行写作。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及主动的参与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关心、尊重自己身边的文化生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二)营造语文味的做法基于以上这些认识,下面我谈谈营造“语文味”的几点做法:1、综合活动课要营造“语文的世界”。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各种书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广告、店名招牌等等,都包含着不同的语文元素,我们可以以此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和语文事件。积极利用地方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关注本土文化,在厚重的本土文化中汲取“语文元华”。比如:在《背起行囊走四方》活动中,有条件的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介绍各地风景的影片,例如: “永远的三峡”、“两极之旅”、“欧洲之旅”、“千禧之旅”、“纵横中国”、“穿越风沙线”、“走近非洲”的记录报道。感受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导游词之类的表达练习;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余秋雨与《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唐师曾的《我钻进了金字塔》;周国平的《南极无新闻》等文学作品。《献给母亲的歌》这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与母爱有关的文学作品、故事、新闻等等,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博大、深沉,又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到民间采风去》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各地的方言、民风民俗外更可以引领学生关注并思考本乡本土的风俗;《寻觅春天的踪迹》中,将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等文化联系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感受春天有别于其他季节的气质和风韵。2、综合活动课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根本就是积累沉淀。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因此,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中,不忘积累语言这个根本,才是实在的语文“味”十足。例如:《献给母亲的歌》中,让学生积累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格言、诗歌、名言、故事等。《寻觅春天的踪迹》中,让学生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的诗歌、散文、对联、成语等。《背起行囊走四方》中,让学生积累全国各地包括我们身边的名胜古迹的一些对联、名人故事等。3、综合活动课要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践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综合性学习过程应是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的过程,作为构建语文基本素养的这四个方面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插上了聆听世界和心灵的耳朵、带来了讨论质问的声音、拓宽了阅读触发的视野、提供了情感体验的过程,当我们特别注重写作训练点的指导及练习,并不是否定了它本身的“综合性”,只是现在有所侧重而已。《课程标准》中虽然强调学生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即要求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但同时它也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具体的规范性要求,比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等,可见对涉足写作不深的学生而言,必要的规范的写作指导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作文水平的提高,表达能力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蹴就的,因此,我们就更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丰富积累和整合写作的机会了。下面以本册综合性学习为例,谈谈如何进行语言积累和片段练习: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献给母亲的歌》(怎样写人):以“母爱”为话题写作一篇文章。温馨提示:1、文章可以这样进行组织安排:以“道不尽的母爱”中找到的信息和文字说明作为文章的开头,以“照片背后的母亲”和“母爱、我、一件事、一种感悟”中的事例作为文章的主题部分,注意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和详略的安排来写人物。以“报得三春晖”中“妈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来完成一篇记人的文章。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叠加过程,需要同学们重新再创作。2、可以写作日记、书信等不同的文章格式。设计这个写作训练,旨在突出如何写人这类记叙性文章的写作指导。其一、必须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其二、必须有事例作为文章的内容;其三、要运用语言、行动等描写来写人,同时这些描写还必须是个性化的;其四、在写人的文章中面对多个事例要懂得详略安排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其五、写作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需要加工修饰的部分。至于这个综合性学习的结尾部分要求学生写《自传和小传》,我觉得还是在学完第五单元《五柳先生传》后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比较可取。景物性散文的写作《寻觅春天的踪迹》(写景散文写作):围绕“春天的赞歌”实施几个片断练习。温馨提示:“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句话、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写下你对春天的感受与赞美”,或“在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整理有关材料,以‘我心目中的春天’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作文”。这两个写作的要求虽然提得很自由,但却很宽泛,尤其是面对“春天”这个学生接触颇多的话题,他们从小学到初二,肯定写过不止一次了。如果就这样笼统地要求学生进行写作,他们的写作态度和习作质量必然会不尽如人意,所以我设计了“一句话形容春天——一段话描写春天——一篇文章抒写春天”有梯度地写作练习,提倡学生特别注意有灵性的个性语言表达。从“一句话形容春天”的训练开始,一是为了让学生觉得任务很轻松,乐意去参与去思考去实践,二是我认为一篇文章哪怕只有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语言就很不易了,杜甫就曾言:“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例如:学生写的一句话:“春天像五线谱里的一个音符,刚一弹响,就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春天小河胖了,草儿绿了。”点评:前半句写得特别好,用拟人的修辞和含蓄的表达描写出春天给河流带来的变化,并且富有童真。学生:“春天,杨柳羞答答地在水里照了个影儿。丰富的想像、生动的拟人。科普性写作:《科海泛舟》:根据同学们课堂上展示介绍的最新科技、网络产品成果,以及自己或者他人的小发明、小创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介绍说明。进行事物说明文练笔,对上学期的说明文写作进行复习和巩固,能做到条理清晰,方法恰当,联系生活,抓住特征。(怎样记事)《到民间采风去》:命题作文:《端午随写》温馨提示:1、这是个极其宽泛的习作话题,请你真实地记录下在本次活动中有关端午内容的点点滴滴;2、内容可以按照本次活动的流程来记叙:先写家乡关于端午的起源、接着介绍一下家乡端午的习俗、其次再说说家乡关于端午的文学作品、然后谈谈你对韩国申请端午为自己国家民族节日的看法,最后不要忘了,就像我们的活动一样,随笔性的文章除了要有丰富的内容,还必须有一条串连它们的线索——那就是端午这个主题;3、记叙还必须要与议论等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对这些问题和现象写下你最真实的感受和看法就是议论,如果这种看法是高于别人的、深于别人的就是精彩的见解,试试看吧。相关链接: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汪曾祺散文》、《周作人散文》、梁实秋先生《雅舍小品》等闲适派随笔性文章,让学生了解这类作品的写法。诗词对联写作:《古诗苑漫步》: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曾经说过:“中国诗词就是中国文化。”以《课程标准》和七年级、八年级教材中所出现的古诗词为基准,结合课外搜集,各小组选择一个专题,按照编写要求辑录成诗集。相关链接:(1)参考专题: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古诗中的茶酒书琴等。(2)古诗检索系统推荐:中华诗词网、诗神古诗检索系统、北大全唐诗检索系统、北大全宋诗词检索系统、全宋诗检索系统。(3)推荐参考书目:《唐诗选》、《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词林观止》等。(4)诗词编辑体例:书名、前言、目录、入选诗词15至20篇(题目、正文、注释)作家简介、作品背景、简单赏析、编后记等内容。(5)诗歌编排分类:可以按照诗歌年代早晚、作家、诗歌体裁等进行分类。(6)为诗集设计和内容相符合的封面。通过动手编辑的过程,一方面让学生对我国的诗歌有个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又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利于平时的习作。游记性散文写作《背起行囊走四方》结合同学们自己的旅游相册等资料,用编写导游词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旅游故事。题目可以是:《一次难忘的旅游》等等。4、综合性活动中要善于捕捉独特情感。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具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而教师这个组织者、引导者,要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情感点。在综合活动构想中,要思考如何使课程资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比如《献给母亲的歌》这个活动。母爱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但是如何才能让在爱的蜜罐中泡大的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呢?因此,《献给母亲的歌》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打开学生敞开心扉,感受母爱的伟大。因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环节:(一)道不尽的母爱:让学生每位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一到两则歌咏母爱的信息。然后将你找到的内容整理到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并为它们写上简明的文字说明:你为什么选择它?这一内容何处打动了你的心?它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二)照片背后的母亲1、找出母亲往日的照片,然后通过采访的形式让母亲说一说照片背后的故事。2、根据采访日记整理你的采访过程,尤其是其中的采访记录,要求:第一、以问答的对话式描写来记录;第二、注意母亲和你的语言描写要符合各自的身份、知识水平、阅历经验和当时采访的环境;第三、这是对采访内容的整理,注意详略安排和内容取舍。(三)母爱、我、一件事、一种感悟回忆发生在母亲和我之间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然后再简短地说说你对这件事的想法。(事情可以是你和母亲的一次分歧,要求简单说明分歧产生的原因、具体述说分歧双方的表现、简单说说分歧最终的结果,还有你对分歧的看法,比如现在和以前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也可以是母亲某一举动对你的影响,具体说说母亲是通过何种方式对你产生影响的,比如语言、行动等,这件事给你今后带来了怎样的触动等)(四)报得三春晖1、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请你为母亲献上一份子女之爱。2、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心声。通过这样四个层面的设计,促使学生以阅读体验、欣赏交流等形式传递信息,通过语言展现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悟。彭宏云老师说:“教师要勇于舍弃老框框老套套,化“腐朽为神奇”,立足于学生个体特点,从训练语言入手,寻找条理、文采、情趣、哲理的有效突破。语文课堂要充满语文味,不仅是老师自己要点燃激情,构建充满情感的课堂氛围,更要通过种种手段,把学生的表达激情、创作激情、写作激情点燃,这样,才能挖掘其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我们只有满怀激情去拥抱语文,才会感到生活的美好与“语文味”互相交融的醇厚馨香。因此,除了课堂上以汉语言文学的形式美、内在美感染学生外,还应该让学生从生活和自然中获得真切体验、逼真感受和真知灼见,从而让他们乐学语文,乐于写作!总结:“语文”日益膨大,“语文味”的提出,有了排斥或拒绝的姿态,对我们的素质提出了更为明确、更有高度的要求。如何在“无所不包”的内容中,走出语文该走出的路子,宣扬语文独特的个性和尊严,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清醒思考。以上做法是渗透在八年级下册的每一次的综合性学习中,并根据单元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而有所侧重。 只有让课堂充满语文气息,才能引导学生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和文化馨香,从文本的言语中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悟言语世界的奥秘,领略真善美的真谛。
附本册综合性单元学习的参考教案:第一单元《献给母亲的歌》“献给母亲的歌”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这是在学习了胡适先生《我的母亲》一文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开展四项学习活动,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完成一篇习作。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目标我是这样制定的:知识和能力:多角度地认识自己的母亲,体会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尊重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过程和方法:培养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学习写人记叙性文章的写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得思考母爱及其内涵。活动设计:(一)道不尽的母爱1、每位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一到两则歌咏母爱的信息,内容包括:1、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2、新闻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4、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广告等作品;5、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2、然后将你找到的内容整理到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并为它们写上简明的文字说明:你为什么选择它?这一内容何处打动了你的心?它让你联想到了什么?……3、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这方面资料搜集展示的同时要求他们能朗读自己写下的文字说明,并对两方面都予以点评。【镜头一】有学生朗读了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篇文章,我们先从朗读的各项要求给他进行了点评,然后他再朗读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简短说明:“这篇文章让我想到我母亲曾经打我的经历,当时和事后我一直都在心里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后来我看到这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我仿佛一下子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俗话说‘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我的母亲也一定如此吧。”我对他这段话的点评是,能由此及彼进行了联系,并真实地诉说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同时体会到“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的深沉母爱,实属不易。【镜头二】有学生找到了这样一幅画,但他在自己的说明中写到:“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母爱啊!”很明显这样的表述是离语文很遥远的,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帮他改写文字说明,要求首先要用简短的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再说说你在这幅画里读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后将其修改成:“当孩子面临困境时,一个母亲会将她所有的智慧、能力甚至生命幻化成无私的母爱,帮助孩子渡过去。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并通过为你选择的信息写作简短文字说明的练习,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解读、思考、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这是一种写作训练的方式。(二)照片背后的母亲1、找出母亲往日的照片,然后通过采访的形式让母亲说一说照片背后的故事。2、根据采访日记整理你的采访过程,尤其是其中的采访记录,要求:第一、以问答的对话式描写来记录;第二、注意母亲和你的语言描写要符合各自的身份、知识水平、阅历经验和当时采访的环境;第三、这是对采访内容的整理,注意详略安排和内容取舍。附:采访记录表采访主题 被采访人 采访人 采访时间 采访地点 采访记录
这一环节是由“剪不断的‘脐带’”中延伸出来的,开展这项活动,是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体会母爱。教材中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既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仅此而已,只是举例,旨在提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因此我以照片作为突破口,以采访记录作为形式,重在要求学生通过采访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写人。(三)母爱、我、一件事、一种感悟1、回忆发生在母亲和我之间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然后再简短地说说你对这件事的想法。(事情可以是你和母亲的一次分歧,要求简单说明分歧产生的原因、具体述说分歧双方的表现、简单说说分歧最终的结果,还有你对分歧的看法,比如现在和以前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也可以是母亲某一举动对你的影响,具体说说母亲是通过何种方式对你产生影响的,比如语言、行动等,这件事给你今后带来了怎样的触动等)2、将这件事和你的想法写到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或者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达。【镜头三】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写到这样一位母亲,她说:“小时候,妈妈为了告诉我注满水后的热水瓶是危险的,她就把我领到热水瓶边,拔下盖子,拿起我的小手在冒热气的瓶口上轻轻一放,然后再对我说:‘热水瓶千万不要单独去碰,你瞧,它冒出来的烟已经这么烫人了,里面的热水更可怕。’从此,我记住了怎样去面对这个对我来说还是危险品的东西。还有一次是在晚饭后,妈妈在匆忙地收拾桌子,我就坐在一旁喝可乐。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故意将装可乐的杯子拿在手上晃来晃去。妈妈好几次提醒我要小心,不要把可乐洒在她刚买来的漂亮桌布上,可我就是不听。终于可乐和杯子一起落在了那块崭新的桌布上。妈妈一下子从厨房冲了出来,看了看桌布,又抬眼看着我。一段暴风骤雨肯定躲不过了,我以为。可妈妈只是用很冷静但却很严肃的口吻问我:‘你说妈妈是会选择桌布还是你?如果我现在很严厉地骂你,你一定会觉得委屈,这个家就剩你和我,我不希望咱们母女再产生什么矛盾,所以妈妈选择了你;但这件事你的确错了,所以惩罚你把这块桌布洗干净。’后来妈妈告诉我,当时她的确是气坏了,但在气头上那一刻,她突然想到了自己曾在《读者》上看到过的一篇文章,就选择了用这种方式。这就是我的妈妈,她用她包涵母爱的方式教育着我,让我从她身上学到了怎样去面对和处理我将来遇到的事情。”这个学生的文章很真实很感人,她那么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并懂得用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去回应和体味这份母爱。同时她也能用具体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去传递这份情感。【镜头四】有学生在写自己母亲的文章里出现了这样的语句:“母亲为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欢乐。”类似这样的句子经常在学生的文章里出现,这可以说也是学生的一种感悟,只是它的表达无论在语法上还是逻辑上都存在问题,需要老师对其语言给予纠正。这个环节是由“多角度看母爱”的延伸。如果说,前两项活动侧重于了解和感受,那么这项活动则侧重于对母爱的理性思考。而且在写作训练上,更注重指导学生通过行动描写来写人,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详略处理、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来写人。(四)报得三春晖1、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请你为母亲献上一份子女之爱。2、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心声。(五)写作练习以“母爱”为话题写作一篇文章。温馨提示1、文章可以这样进行组织安排:以“道不尽的母爱”中找到的信息和文字说明作为文章的开头,以“照片背后的母亲”和“母爱、我、一件事、一种感悟”中的事例作为文章的主题部分,注意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和详略的安排来写人物,以“报得三春晖”中“妈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来完成一篇记人的文章。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叠加过程,需要同学们重新再创作。2、根据提示1中的内容,可以写作日记、书信等不同的文章格式。在这个活动中,我旨在通过设计突出如何写人这类记叙性文章的写作指导。其一、必须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其二、必须有事例作为文章的内容,其三、要运用语言、行动等描写来写人,同时这些描写还必须是个性化的,其四、在写人的文章中面对多个事例要懂得详略安排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其五、写作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需要加工修饰的部分。(54页《自传和小传》,我觉得还是在学完《五柳先生传》后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比较可取。)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按照课程时间安排开展此项活动时正值春季,相信学生能够对活动产生充分的兴趣。本活动围绕“春天”的主题设计了三项内容,分别是“编一辑‘自然日志’”、“谱一支‘春天的赞歌’”、“创作一幅‘诗画’”,对于这三项活动涉及的相关内容,其实很多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需要教师在活动之初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我在设计和进行这次活动时,是对这三项活动做了一些调整,活动1名之为“春天的足迹”,活动2名之为“春天的赞歌”,活动3名之为“诗情画意的春天”,然后让学生从三项活动中必选活动2,任选活动1或3来进行。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考虑到活动时间、活动精力的安排,同时教材对本次活动的定位是“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写作和口语交际”,因此我力求能通过设计达到有重点地让学生进行写景的写作尝试。活动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会用心观察、勤于记录,了解春天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过程和方法:在寻觅、观赏、赞美春天的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学会用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有灵性地抒写自己对春天的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和对自然初步的观赏能力,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活动设计:活动1:春天的足迹1、通过网络、书籍或请教他人等方式了解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比如:“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时间、特征等。2、在校园里、社区中或家庭内,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以“自然日志”的形式记录下它们在春天的变化。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活动准备:选择好观察目标,了解“自然日志”的写法。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在记录方式上可以是文字与图片(比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3、请科学老师对学生的“自然日志”进行评价。相关链接:(1)国学网——二十四节气表: http://www.guoxue.com/history/jq/jqb.htm(2)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3)二十四节气释义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现简述如下: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七月,夏至是六月二十二日,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一月,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三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故称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代又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一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和秋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谷雨降雨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之生长发育,古代称为雨生百谷。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有成熟,故称小满。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中最热之季节。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意。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水凝结得较多,呈现白露。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冷,开始下雪,小雪时,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可有积雪。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寒。(4)二十四节气农谚歌春社日雨年定丰 秋社日雨年丰稔正月 岁朝蒙黑四边天 大雪纷纷是旱年 但得立春晴一日 农夫不用力耕田二月 惊蛰闻雷米似泥 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逢三卯 到处棉花豆麦佳三月 风雨相逢初一头 沿村瘟疫万民忧 清明风若从南起 预报丰年大有收四月 立夏东风少病遭 时逢初八果生多 雷鸣甲子庚辰日 定主蝗虫损稻禾五月 端阳有雨是丰年 芒种闻雷美亦然 夏至风从西北起 瓜蔬园内受熬煎六月 三伏之中逢酷热 五谷田禾多不结 此时若不见灾危 定主三冬多雨雪七月 立秋无雨甚堪忧 万物从来一半收 处暑若逢天下雨 纵然结实也难留八月 秋分天气白云多 到处欢歌好晚禾 最怕此时雷电闪 冬来米价道如何九月 初一飞霜侵损民 重阳无雨一天晴 月中火色人多病 若遇雷声菜价高十月 立冬之日怕逢壬 来岁高田枉费心 此日更逢壬子日 灾殃预报损人民十一月 初一有风多疾病 更兼大雪有灾魔 冬至天晴无雨色 明年定唱太平歌十二月 初一东风六畜灾 倘逢大雪旱年来 若然此日天晴好 下岁农夫大发财(5)节气与气象的农谚我国是以农立国,历代乡贤老农口语,根据他们对云、雾、雷、风、雨、旱、潦、丰、歉的历久观测所得的经验,用来编造许多农谚作为终年耕种作息的依据。虽不一一应验,但亦有些可靠性,对从事农时和预防灾害的降临,有备无患而极有裨益。兹举我国民间有关天气之晴雨预测农谚供参考。“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上元若下雨,清明定放晴。“顶看初三,下看十八。”每月初三日与十八日若有雨则继续下。“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则直至清明这段期间雨量较多。“春寒雨多,冬寒雨散。”春天若天气寒冷,雨水必定多,但冬天天气寒冷,雨水必稀少。“春黑冬白,雨仔泄泄。”春天满天布黑云,冬季满天白云,则细雨绵绵,下不停之意。“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也。“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观早晨之雾来卜晴雨。“春南夏北,无水磨墨。”春天若吹南风,夏天若吹北风,则雨水甚少,有旱灾之虞。“二月二打雷,稻尾较重捶。”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这一天若打雷,卜早期稻谷丰收。“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有雨,则病人就少。“雨打五更日晒水。”即五更忽然下雨,中午必晴。“一点雨一个灯,落到明朝也不晴。”即一点雨水一个泡,落到明天早也不会停,而继续有雨。“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有收。”清明日若有南风吹,可卜大丰收之年。“三月死鱼鳅,六月风拍稻。”三月若过份酷热,水中部分泥鳅酷死,象征台风及早来,六月稻谷会受其吹毁。“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若下雨,则五月少有晴天,而六月则干旱无雨,酷热异常。“西北雨,落不过田埂。”夏季常见的雷雨(骤雨)来自西北方向,愈下得快,愈停得快。“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放。”端午节后始无寒气。“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小暑前后十天内,若吹东风,则有台风来袭。大暑前后早晚泛出红霞,表将有台风。“空心雷,不过午时雨。”早晨一阵雷响,中午前一定有雨。“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六月初一日,如有雷鸣,年中则少有台风。“六一九,无风水也哮。”六月十九日必定有风,否则必有雨。“七一雷,一雷九台来。”七月初一日若有雷鸣,年中台风必定很多。“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内受熬煎。”夏至日吹西北风,可卜年中什稻有歉收之虞也。“立秋无雨最堪悲,万物从来只半收。”立秋日若无雨,万物可能不丰收。“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北闪当面射,南闪闪三夜。”夏秋相交时,东闪电表无雨,西闪电重重有雨,北闪即有雨,南闪卜迟迟少雨。“雷打秋,冬半收。”立秋雷鸣,则迟禾少收之报。“好中秋,好晚稻。”中秋月明朗,预卜丰收。“快雨快晴。”骤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突然起风不到明天,突然下雨不会到天黑。“重阳无雨一冬晴。”九月初九日若无雨,可卜下半年雨量稀少。“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立冬日之天干逢壬字,来年高处之田有歉收之虞。“冬至天阴无日色。”可卜来年定唱太平歌。“十二月南风现报。”十二月间若吹南风则马上下雨。“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日不冷,可卜人畜多疾之情。“晨雾罩不开,戴笠披水衣。”观早晨之雾若久久不散,往往变雨,农夫下田不得不披上水衣。“送神风,接神雨。”十二月廿四日是送诸神上天的日子,这时若吹风则下年正月初四日接神下凡时则会下雨之卜测。(6)二十四节气推算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十二个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每两节气相距,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阴历每月之日数,则为二十九天半,故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及有气而无节者,有节无气之月,即阴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兹将节气与阴历月份关系,表列于后:立春正月节 雨水正月气 惊蛰二月节 春分二月气 清明三月节 谷雨三月气立夏四月节 小满四月气 芒种五月节 夏至五月气 小暑六月节 大暑六月气立秋七月节 处暑七月气 白露八月节 秋分八月气 寒露九月节 霜降九月气立冬十月节 小雪十月气 大雪十一月节 冬至十一月气 小寒十二月节 大寒十二月气(7)观察日志记录形式:观察时间、观察对象、观察主题、参与观察人员、记录员、观察记录、观察感受等。活动2:春天的赞歌1、在课堂上开展“一句话形容春天——一段话描写春天——一篇文章抒写春天”的写作练习。2、将同学们优秀的习作整理编排出一期黑板报。活动3:诗情画意的春天1、教师先组织学生欣赏一些“诗配画”和“画配诗”的作品,然后讲述一些有关的故事,给予学生以这方面的知识和启发。比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告诉学生无论是“诗配画”还是“画配诗”,首先要能理解诗歌或绘画作品的题意,另外要懂得巧妙构思和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就好像写作一样,仔细审题,选择新颖的表现角度,巧妙地构思都是一篇成功习作的因素。另外我觉得台湾绘本作家几米的作品是很好的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例子,比如他在《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里所展示的一幅作品,就极好地启示学生,以我手写我心,以我手画我真将是多么可贵的。2、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查找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的作品,进一步了解这种形式的创作。关于这方面的资源现在网络上很丰富,学生可以找到许多很优秀的作品。3、展示并解说自己小组或个人课外制作的“诗配画”和“画配诗”的作品。4、由全班同学根据“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诗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要求投票选出“我们最喜欢的作品”。相关链接:(1)“深山藏古寺”: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司一连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魁选,即第一名。那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那些落选的画家并非画技不好,如果不好,根本就没资格参加应考了,他们落选的原因是因为构思平庸。而那位聪明的画家过人之处未见得是绘画技术,但由于他巧于构思,选择了老和尚挑水的角度,就使画面含蓄,能启发别人的联想。对于作文来说,仔细审题,选择新颖的表现角度,巧妙地构思是十分重要的。(2)“踏花归去马蹄香”:北宋皇帝宋微宗赵佶喜欢绘画,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用。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的内容体现出来。开始,画家们个个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过了一会儿,便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的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运思独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张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张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了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他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因为只有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可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幅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的缘故,所以是成功的。(2)几米绘本作品:《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月亮忘记了》等。以上三项活动要求学生必选第二项,任选一、三两项进行。下面简单讲述一下第二项活动“春天的赞歌”中几个实施片断。本次活动中要求学生“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写下你对春天的感受与赞美”,或“在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整理有关材料,以‘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作文”。这两个写作的要求虽然提得很自由,但却很宽泛,尤其是面对“春天”这个学生接触颇多的话题,他们从小学到初二,肯定写过不止一次了。如果就这样笼统地要求学生进行写作,他们的写作态度和习作质量必然会不尽如人意,所以我设计了“一句话形容春天——一段话描写春天——一篇文章抒写春天”有剃度的写作练习,提倡学生特别注意有灵性的个性语言表达。从“一句话形容春天”的训练开始,一是为了让学生觉得任务很轻松,乐意去参与去思考去实践,二是我认为一篇文章哪怕只有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语言就很不易了,杜甫就曾言:“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镜头】步骤一:用范例开路出示名家写作春天的句子:春天是冒泡的天。(司马中原)春天是从冬眠中刚刚醒来的岁月。(蓉子)春天是期待一种绽放的心情。(杨锦郁)春天不在枝头的花朵,也不在空中的鸟声,而在人的一颗跃动的心。(马森)一个隐约的角落打开,迎接温柔。(叶姿麟)步骤二: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教师:“这5句话描写春天你觉得好吗?为什么?”学生:“它们都没有停留在春天的表象描写上,而是抓住了春天的本质——春天是四个季节中最有生机的一个季节来进行描写。”教师进一步在语言思维上启发:“描写要抓住事物区别与他人的特征。这5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春天的特征?”学生:“第一句‘冒泡’是说不断出现新的东西,比喻春天是充满生机的季节。”学生:“第二句话从季节的更替来写。”学生:“第三句话作者从花朵的角度来写。”学生:“第四句话把春天和人的心情联系在一起了。”学生:“第五句话写春天给人的感觉,类似朱自清写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教师:“看,作家们眼中的春天拥有多么丰富的侧面,我们也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事物,力求新颖。那么这5句话又各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春天呢?可以从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上考虑。”学生:“第一句用动态来描写。”学生:“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学生:“第三句也用拟人的修辞,而且从花的角度来写,写出花也和人一样期待争奇斗艳的心理。”学生:“第四句用了‘不在……不在……而在……’的句式,通过对比来写。”学生:“第五句用了诗一样的语言,很含蓄。”步骤三:我也来试一试要求学生每人写出2-3句形容春天的句子,并交流,然后请同学点评。学生:“春天像五线谱里的一个音符,刚一弹响,就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学生:“春天小河胖了,草儿绿了。”点评:前半句写得特别好,用拟人的修辞和含蓄的表达描写出春天给河流带来的变化,并且富有童真。学生:“春天,杨柳羞答答地在水里照了个影儿。”点评:丰富的想像、生动的拟人。……总结:如何让描写的语言插上灵性的翅膀?第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第二、要多角度、新角度地观察,第三、要综合运用多种写作、修辞手法,第四、丰富和想像和联想不可少。在一句话形容春天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想象奇特了,接着再要求学生进行一段话描写春天的练习,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述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写作的顺序,然后是一篇文章抒写春天,可以是诗歌、歌词、散文等等不同的体裁,注意谋篇布局,最后将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学生优秀作品整理编辑一期黑板报。在编辑黑板报时学生自己命名的刊题是“让春天做主!”,将学生的习作刊登在黑板报上时,不要忘了写上该学生的姓名,这对他个人来讲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在这项活动结束后令我倍感欣慰的是,学生呈现的习作或多或少都闪现着他们独有的灵气,而非一片用成人眼光装点的矫揉造作。让学生的语言拥有灵性的翅膀,让学生的心灵具有震撼的琴弦,一直是我认为理想的写作教学境界。美国哲学家弗也阿本德有一个绝妙的论点:“科学的唯一方法论原则就是‘怎么都行’,科学讲求‘最佳生态位’。”语文教学也应当致力于最佳方法和形式的探索,尤其是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可以为作文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第三单元《科海泛舟》由于我们学校从实施新课程以来,一直开设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尤其是八年级下学期,实施的课题就是“研究性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所以我们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由研究性课程的老师根据课程要求来开展的。如果说在这个活动中如何突出写作训练,我想其中的第二项活动设置“思考自然的启示”比较适合,可以结合这个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说明性文字、科学小品或科幻作品的写作。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这项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更多的是本着这样几个原则出发的:其一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主动性,按照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所以我们对主题活动的定位是——“到民间采风去之温州端午篇”;其二是联系阅读教学,力求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根本,所以,我们将这项活动安排在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的教学之后来实施;其三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得到触发进行体验和思考性的记事写作。活动目标: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采访整理、辨正思考的能力。过程和方法:在围绕自己家乡端午民俗开展的活动中,学会感受、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并能用语言进行叙述性的表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欣赏、尊重民俗文化,增强继承、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活动设计:(一)“端午”寻根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寻找端午起源的学说,并把你找到的资料整理到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相关链接:端午节起源说一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起源说二是伍子胥的忌辰;端午节起源说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端午节起源说四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二)“端午”习俗揽1、采访身边的老人、长辈,调查温州端午的有关民俗活动。2、将你的采访结合有关资料和自己平时过端午的经历,选择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项记录在综合实践活动本上,要求:能详细地描述这项民俗活动的经过、适当介绍它所涉及到的物品、它的起源和它所蕴含的意义、自己对这种民俗的看法等内容。3、课堂上结合相关图片和课件进行民俗活动的介绍。学生找到、写道的风俗比如:赛龙舟、包粽子、撞蛋吃蛋、悬艾叶和菖蒲、写符念咒、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饮雄黄酒等。有学生写道:“端午节这天,温州有这样的风俗,家家户户的门前挂着菖蒲(一种绿色的大树叶),然后把它剪成两柄剑型交叉着贴到大门上,据说是为了避邪。人们还要喝雄黄酒,还在小孩的额头、胸前、耳根抹雄黄,以去腐除尘,驱疫避邪。过去,老人们还会在端午用艾叶草熬成药草汤为小孩子洗头,也是为了防止孩子来年长一种类似于疮的皮肤病。这些民俗活动也许在过去那个卫生条件欠缺的年代是有一定的防病意义的,其实它们更多的是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希望每个人尤其是孩子来年平平安安的。可惜我们现在的端午节只是吃吃粽子而已,即使是粽子也是父母去店里买现成的。难怪我们现在的传统节日都过得没有印象和乐趣。”相关链接:叶大兵《温州民俗研究》(三)“端午”文化管窥1、搜集有关描写温州端午的文学作品、诗歌、民谣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仔细去品味这些蕴含乡土生活气息的文字,将它们搜集、整理到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2、课堂展示。有学生找到林斤澜的作品,还有学生找到了这样一首用地道温州方言写作和朗读的端午民谣《重五谣》:“吃爻重五粽, 破碎远远送。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四)“端午”的根在何处?这是我在网上寻找资料的时候偶然在一个论坛里发现的一个帖子,据说韩国正准备申请将端午节确定为自己国家的民族节日。后来我就临时把这个内容增加到此次活动中来,让学生针对这则帖子以论坛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对这篇帖子的反响超出我的意料,他们纷纷在综合实践活动本上写下这样的字句:学生:“想想我们自己,一提到吃就是肯德鸡、麦当劳,一提到节日就对圣诞节异常热情,一说到穿肯定首选耐克,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又真正了解关注过多少呢?”学生:“不要再让属于中国的东西白白流失了。不是说只有国家的才是世界的吗?”学生:“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五)“端午”的鸭蛋让学生每人从家中带来一个鸭蛋,在本次活动的尾声以温州端午特有的撞鸭蛋的形式来欢度我们的端午,来纪念属于我们的端午。(六)习作:《端午随写》温馨提示:1、这是个极其宽泛的习作话题,请你真实地记录下在本次活动中有关端午内容的点点滴滴;2、内容可以按照本次活动的流程来记叙:先写家乡关于端午的起源、接着介绍一下家乡端午的习俗、其次再说说家乡关于端午的文学作品、然后谈谈你对韩国申请端午为自己国家民族节日的看法,最后不要忘了,就像我们的活动一样,随笔性的文章除了要有丰富的内容,还必须有一条串连它们的线索——那就是端午这个主题;3、记叙还必须要与议论等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对这些问题和现象写下你最真实的感受和看法就是议论,如果这种看法是高于别人的、深于别人的就是精彩的见解,试试看吧。相关链接: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汪曾祺散文》、《周作人散文》、梁实秋先生《雅舍小品》等闲适派随笔性文章,让学生了解这类作品的写法。这次活动的主题围绕温州的地方特色,还可以设置为“到民间采风去之温州旧历新年篇”、“到民间采风去之温州南戏篇”、“到民间采风去之温州瓯塑篇”等。第五单元《古诗苑漫步》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曾经说过:“中国诗词就是中国文化。”教材编排了这样一次综合性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海洋浅滩上拾取一两颗精美的贝壳,从而让他们对这片浩瀚的文学世界充满探索的情趣。因此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围绕几个活动的开展和评比,旨在激发学生参与其中并学有所得的乐趣。活动目标: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习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以及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过程和方法: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活动设计:活动准备:1、全班在自由组合和协作搭配的原则上分成5个小组,注意小组分配上学生之间能力的协调。2、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组成评审委员会。3、本次活动参与竞赛性质,分别设单项奖、集体奖和总分奖。活动1:秉烛夜编1、以《课程标准》和七年级、八年级教材中所出现的古诗词为基准,结合课外搜集,各小组选择一个专题,按照编写要求辑录成诗集。相关链接:(1)参考专题: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古诗中的茶酒书琴等。(2)古诗检索系统推荐:中华诗词网:http://www.zhsc.com/indexgb.htm诗神古诗检索系统:http://www.cpoetry.com/Search/Search.asp北大全唐诗检索系统:http://chinese.pku.edu.cn/tang/北大全宋诗词检索系统:http://162.105.161.41/songpoem/index.htm全宋诗检索系统:http://cls.admin.yzu.edu.tw/QSS/home.htm(3)推荐参考书目:《唐诗选》、《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词林观止》等。(4)诗词编辑体例:书名、前言、目录、入选诗词15至20篇(题目、正文、注释)作家简介、作品背景、简单赏析、编后记等内容。(5)诗歌编排分类:可以按照诗歌年代早晚、作家、诗歌体裁等进行分类。(6)为诗集设计和内容相符合的封面。2、各小组展示自己编辑的诗集,同学之间互相传阅。3、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最佳诗集奖”、“最佳美工奖”等奖项。活动2:围炉对诗1、各小组以《课程标准》和七年级、八年级教材中所出现的古诗词为基准,适当结合课外搜集,每小组编写10道难度不等的题目,以背诵考查为主。2、每小组推荐2位选手参加类似于“开心辞典”形式的“围炉对诗”比赛。3、由评审委员会确定“最佳选手奖”。活动3:抚琴高歌1、各小组推荐2位选手参加“诵诗会”,要求: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认真领会其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还可以装扮成诗歌作者的形象,声情并茂地参加比赛。2、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最佳朗诵奖”、“最佳形象设计奖”、“最佳风度奖”等奖项。3、介绍、欣赏有关唱古诗的内容,组织学生集体演唱《水调歌头》、《月满西楼》等诗词音乐作品,并鼓励学生用现代的音乐旋律对古典诗歌进行合理的创造性演唱。相关链接:朗诵天地http://www.langsong.net/活动4:妙手联对1、学习教材213页“对联常识”的相关内容,搜集、欣赏优秀的对联作品。2、以小组为参赛单位,开展由对联竞猜、填写对联等环节组成的“妙手联对”竞赛。3、由评审委员会确定“最佳小组奖”。活动5:诗外之趣1、各小组推荐组内有特长的一位同学以书法或课件或绘画或音乐等的形式来表现某一首古诗词。2、评审委员会根据情况确定分值。最后进行各个奖项的颁奖活动。第六单元《背起行囊走四方》活动目标:知识和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勤于考证的意识,在活动中以写作导游词的形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感受文化的能力。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体会语文蕴含的文化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初步认识到“行万里路”是增长人生见识的必要途径,感受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活动设计:环节一:“走”的故事1、全班同学在自由组合和分工搭配的原则上分成东、西、南、北、中五个小组。2、小组任务:结合同学们自己的旅游相册等资料,用编写导游词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旅游故事。比如有学生写道江心屿、雁荡山、杭州西湖、黄山等等。在这个环节之后,我发现学生在讲述自己旅游故事的过程中,能基本把握住记叙的要素,也有对景物的适当描写和对事件的记叙,但这些仅仅是构成一篇游记散文较浅层面的内容,而本次活动要求学生不仅能记叙事件和描写景物,还要能从中初步体验出这段行程蕴含的文化意味。因此,就有了我们的第二环节——“走”的发现。环节二:“走”的发现【镜头】在充分肯定了同学们辛勤的努力和精彩的表现之后,我继续追问学生:“同学们想一想,现在有两位导游,他们都热情周到、都口齿伶俐,但一位在带领你游览景物时仅仅向你介绍风景,另一位在介绍风景之余还会告诉你许多关于这些风景背后的故事,假如你是旅游者,你会更喜欢谁?为什么?”学生纷纷表示喜欢后者:“因为风景是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得到的,而这些风景背后的故事则是需要导游介绍的,跟着这样的导游去旅行才会觉得更有趣味性。”教师:“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同学刚刚写作的导游词,更接近于是哪一位导游呢?如果要作一个优秀的导游,思考一下我们还可以给我们的导游词增添哪些内容?”在经过简短的讨论思索后,学生:“添加一些和这个风景有关的神话传说,增加神秘感。”学生:“介绍一下景物名称的由来。”学生:“如果是名人故居就要介绍一下这个名人的生平等内容。”学生:“还可以介绍和这些风景点有关的诗歌文学作品,对联等内容。”……教师:“看来一处风景之所以能历经这么长的岁月、吸引这么多人的原因,除了它本身拥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就之外,还因为它自身所承载的一段经历和故事,比如岳阳楼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名垂千古,比如杜甫草堂因诗圣悲天悯怀的情感而万古长存。看一片风景绝不仅仅是看它外在的风光和照几张照片,更多时候是在读一个人、读一段历史。那么我们刚刚天南地北行程中所遇到的这些景物,它们身上又有多少故事是我们还未曾在‘走’的过程中发现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疑问通过搜集资料等方式来继续改写你的导游词。”从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在如何写作导游词写作方法的指导下,能认识到将饱含文化气息的内容融入写景、叙事的文字中,为自己的文章添加了厚度。但这种融入的技巧还是比较刻板的,如何让他们的写作更富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之趣呢?于是我们开展了第三个环节的活动。环节三:“走”的文学1、推荐观赏影视作品:凤凰卫视的追求——“永远的三峡”、“两极之旅”、“欧洲之旅”、“千禧之旅”、“纵横中国”、“穿越风沙线”、“走近非洲”的记录报道。2、推荐阅读:余秋雨与《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唐师曾与《我钻进了金字塔》;周国平与《南极无新闻》。3、“走”,其实是一种文化追求,一种理想实现的过程。我们在“走”中寻找人类精神的家园。这些优秀的现在人行走、追求、思索的旅程,一定会给我们的写作以更多的启示。写作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发现问题不断提升的过程。当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遇到高山峡谷时,需要有人正确的引领,需要探索未知的勇气,如此方能有领略生命壮绝奇绝风景的机会。我想,我们的经历如此,学生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