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词而动全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钱胜武 一、简介相关文学常识,科举制度,以及范进其他内容。 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了解范进中举的年纪,以及他用了几乎大半生的时间追求功名的事实。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 这一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三、问题:范进得知中举的消息是千真万确之后,他应当是特别高兴的,但是文章却没有写他的高兴,而是写了什么? 此问题,引导学生去研究范进发疯的一段描写处。 四、问题:文章写范进发疯,是如何写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朗读。(引导学生找出范进发疯的片断。) 1、文章写范进发疯,并不是一笔带过的,而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过程是如何发展的。 引导学生分析范进发疯的几个层次: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此环节让学生懂得描写必须有过程性描述。) 2、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范进发疯原因,你能不能从文章中发现范进发疯的原因? 考虑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或成语来概括。参考为:喜出望外,喜极而疯 原因:范进近三十年来,能承受的是名落孙山的打击,却承受不了中举的光荣。 五、范进发疯前后,说了两句话,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句话。 “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 1、文章为什么用“噫”字,能不能换成其他感叹的词语? 明确:“噫”有表示悲痛、叹息,又有表示惊异之意。 从而分析范进为什么要悲痛、叹息?(或者说范进的悲痛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又要有惊异?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明确(此引入到范进中举前的文章内容分析):范进的悲痛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胡屠户的冷言嘲讽;众邻的不理不睬甚至嘲笑;几十年来自己的努力;妻子的漠不关心;不能尽孝;自己的地位低下,受人踩踏; 2、那么范进中举之后,这些情况是不是有所好转呢?我们能从范进的话语之中感受到吗?引入分析“好了”一词中的“了”字。 “了”表示事情完成,说明范进之前的悲痛将在他中举之后发生变化,那么他真的“好了”吗?然后引入到范进中举之后人们对他态度的变化。 胡屠户的变化;众邻的变化;妻子的变化;能尽孝;有人送钱送屋…… 3、那么第二句话之中,为什么只用了一个“好”字? 经过上面讨论,学生很快明确,这个“好”字,表示了范进沉浸中举的快乐之中,是对自己的一种完全满足。 4、两句话不变的是“我中了”,究竟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范进一生就为了中而中,完全为了功名而不舍弃。所以当他疯醒之后,依然记得的还是“中了”第七名。 六、分析范进中举反映的主题。 范进一生为了功名,害得他疯的是科举制度,不过让他得到富贵的也是科举制度。这可以说是他的个人悲剧。不过,文章之中,我们来看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他的态度的变化,那又能反映出什么呢? 以“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范进中举》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揭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 七、让学生了解曹湘凡的事情,讨论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范进之类的人? 联系两者,他们是不是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讨论:应当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就是对一种精神的追求,而且是锲而不舍的。 反思: 语文教学,应当教会学生从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入手,进行文章的分析。只有从关键语句入手,学生才可能进行文章,这样才可能与文章里面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在此基础上,然后,我们再走出文本,对文章进行理性地分析。在“感”“悟”“析”“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分析能力与水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在具体教学时,应当还原本来我们解读文章的过程,让学生也我们一起分享这一过程,在我们的引领下,让学生一起进入文本,也一同走出文本。 新课程,着眼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而忽略了学生把握学生关键性语句的能力,这样会淡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而通过本课的教学,将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分析一个字,一个词,而把握关键性的语句,又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