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4
加入VIP免费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4

ID:47762

大小:33.7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 一、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时数  四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一段。明确这样几点: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简介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四、教师范读第l-13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第l—2段)。 1.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 2.学生讲解,教师点拨。 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六、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 1.指导学生自读3—5段。 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 明确: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意思是: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④关于和氏壁的来历,教师可以扼要补充。(请见《韩非子·和氏》)⑤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 3.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明确:①“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②“臣请完壁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按1989年高考题第12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意。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使动用法。⑤“王必无人”中的“必”,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③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⑤这一层写蔺相如奉壁使秦。用对话表现相如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 七。学生边朗读边思考1-5段后,布置作业。 1.熟读和口译第1—5段。 2.预习第6—13段。 第二教时 一、检查旧课。 (出示小黑板) 1.解释加点词语。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英勇气概)   ②使人遗赵王书  (送)    ③徒见欺  (被)   ④臣请完壁归赵  (谦词) 2.翻译句子。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②而君幸干赵王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06一11段)。 指名朗读和翻译这一层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顺便要求学生讲解这一句),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木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按:有人认为这一句的标点应为: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形作动)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3.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壁;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 4.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要求学生讲解这四个字)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键”。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 三、略讲第二部分第三层(12——13段)。这一层是写完壁归赵后的结局。“拜相如为上大夫”为将相不和伏笔。“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为两国进入对立状态和“渑池之会”伏笔。 四、小结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写完壁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讨论后明确:①直接描写(如: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五、复习巩固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并允许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完壁归赵”的故事。 2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3.预习第三部分“渑池会”。 第三教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乃前曰:“璧有瑕……”(上前) ②相如因持壁却立(因,于是。却:退)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④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2.辨析加点虚词。 二、讲读第三部分(14一16段)。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并试译这一部分后,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第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3.讲析第一层(第14段)。 ①“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要求学生翻译加点词: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②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 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 ③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讲析第二层和第三层(第15、16段) ①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注意:秦与赵同为诸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且要写进秦的史册,这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 ②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 明确:首先,蔺相如上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瓶秦王,以相娱乐。”(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音乐,请(让我)献上一个盆瓶给秦王(敲打),来互相娱乐。“为”wéi,动词,演奏)其次,相如以拼命和秦王斗争。秦王不肯,相如又“跪请”,秦王还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要学生翻泽这一句:你我相距不出五步,我简相如能够拿头颈的鲜血溅到大王的身上了!)再次,相如以“张目叱之”,使秦王的左右“皆靡”。在这种情况下,秦王被迫一击飒。最后,相如又顾召赵御史书,以牙还牙。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礼要求,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明确: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这一段迸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 三、布置作业。 1.熟读第三部分。 2.完成“思考和练习”四和五。 3.预习第四部分。 第四教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和好) ②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告别,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味) ③秦御史前书曰(记录) ④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2.(出示小黑板)说说下列句中的“于”各有什么作用。 ①故燕王欲结于君(引出对象。跟,同) ②使不辱于诸侯(引出对象。被) ③会于西河之外(引出处所。在)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引出对象。被) 二、读讲第四部分(第17-21段)。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后,划分层次。 明确:分三层:第一层(第17—18段),写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第二层(第19段),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第三层(第20-ZI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廉蔺交欢”来概括。 2研读第一层。 ①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简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教师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要求学生翻译这几句) ②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3.研读第二层。 齐读这一层后,指名学生试译这一层,教师予以必要的纠正与补充,然后讨论问题。 相如如何说服舍人的?相如退让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相如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要求学生解释这一句: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在原句句尾省略了一个“威”字。“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相如的启发提问,自然得出廉颇不如秦王的结论。然后,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我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把国家的急切之事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之事放在后头呀!)由此可见,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 4研读第三层。 ①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 明确:“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比较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 ②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 明确: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③“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要求学生讲解“刎颈之交”这个成语) [附〕板书设计 廉蔺交欢 (转引自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板书设计》) 三、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第四部分(最后五段)。 四、小结全文。 1.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将相和欢”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 2.选择典型事件刻划人物,以写简相如为主,写廉颇为宾,选材详略得当。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画。 4.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要求学生分别找出蔺相如的对话和廉颇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五。 2.背诵最后5段。 3.找出本文的成语。 4.这篇课文原文还有一段文字: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腐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阔下。 试翻译这段文字,井说说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用意。 二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 一、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时数  四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一段。明确这样几点: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简介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四、教师范读第l-13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第l—2段)。 1.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 2.学生讲解,教师点拨。 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六、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 1.指导学生自读3—5段。 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 明确: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意思是: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④关于和氏壁的来历,教师可以扼要补充。(请见《韩非子·和氏》)⑤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 3.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明确:①“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②“臣请完壁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按1989年高考题第12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意。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使动用法。⑤“王必无人”中的“必”,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③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⑤这一层写蔺相如奉壁使秦。用对话表现相如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 七。学生边朗读边思考1-5段后,布置作业。 1.熟读和口译第1—5段。 2.预习第6—13段。 第二教时 一、检查旧课。 (出示小黑板) 1.解释加点词语。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英勇气概)   ②使人遗赵王书  (送)    ③徒见欺  (被)   ④臣请完壁归赵  (谦词) 2.翻译句子。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②而君幸干赵王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06一11段)。 指名朗读和翻译这一层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顺便要求学生讲解这一句),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木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按:有人认为这一句的标点应为: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形作动)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3.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壁;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 4.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要求学生讲解这四个字)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键”。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 三、略讲第二部分第三层(12——13段)。这一层是写完壁归赵后的结局。“拜相如为上大夫”为将相不和伏笔。“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为两国进入对立状态和“渑池之会”伏笔。 四、小结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写完壁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讨论后明确:①直接描写(如: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五、复习巩固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并允许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完壁归赵”的故事。 2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3.预习第三部分“渑池会”。 第三教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乃前曰:“璧有瑕……”(上前) ②相如因持壁却立(因,于是。却:退)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④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2.辨析加点虚词。 二、讲读第三部分(14一16段)。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并试译这一部分后,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第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3.讲析第一层(第14段)。 ①“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要求学生翻译加点词: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②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 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 ③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讲析第二层和第三层(第15、16段) ①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注意:秦与赵同为诸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且要写进秦的史册,这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 ②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 明确:首先,蔺相如上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瓶秦王,以相娱乐。”(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音乐,请(让我)献上一个盆瓶给秦王(敲打),来互相娱乐。“为”wéi,动词,演奏)其次,相如以拼命和秦王斗争。秦王不肯,相如又“跪请”,秦王还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要学生翻泽这一句:你我相距不出五步,我简相如能够拿头颈的鲜血溅到大王的身上了!)再次,相如以“张目叱之”,使秦王的左右“皆靡”。在这种情况下,秦王被迫一击飒。最后,相如又顾召赵御史书,以牙还牙。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礼要求,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明确: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这一段迸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 三、布置作业。 1.熟读第三部分。 2.完成“思考和练习”四和五。 3.预习第四部分。 第四教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和好) ②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告别,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味) ③秦御史前书曰(记录) ④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2.(出示小黑板)说说下列句中的“于”各有什么作用。 ①故燕王欲结于君(引出对象。跟,同) ②使不辱于诸侯(引出对象。被) ③会于西河之外(引出处所。在)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引出对象。被) 二、读讲第四部分(第17-21段)。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后,划分层次。 明确:分三层:第一层(第17—18段),写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第二层(第19段),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第三层(第20-ZI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廉蔺交欢”来概括。 2研读第一层。 ①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简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教师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要求学生翻译这几句) ②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3.研读第二层。 齐读这一层后,指名学生试译这一层,教师予以必要的纠正与补充,然后讨论问题。 相如如何说服舍人的?相如退让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相如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要求学生解释这一句: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在原句句尾省略了一个“威”字。“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相如的启发提问,自然得出廉颇不如秦王的结论。然后,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我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把国家的急切之事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之事放在后头呀!)由此可见,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 4研读第三层。 ①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 明确:“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比较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 ②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 明确: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③“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要求学生讲解“刎颈之交”这个成语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