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4

ID:47787

大小:7.4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指导思想:贯彻“三主”思想,即:以学生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棗讨论棗点拨式 教学重点:散文的形和神 教学媒体:投影机、录音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导语设计  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播放一首歌,(播放录音带〈〈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 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对,北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首先请全班同学朗读全文;  读罢全文,你们觉得郁达夫主要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的?请用一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教学设想: 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读一、二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答:北国的秋棗清、润、悲凉 南国的秋棗慢、润、淡 教学设想: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在文段中找到。 读第三~第十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为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答:即不是以时间为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教学设想: (1)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干以选择问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 (2)通过争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此为本课教学重点。 (3)为了方便学生的讨论,可在讨论前出示本课投景胶片之一: 秋花棗色 秋槐棗形 秋蝉棗声 秋雨棗味 秋果棗实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答: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是“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的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关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第一,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术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教师总结时,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二: (1)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旧中国时代气质的抑郁善感; (3)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4)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教学设想: (1)此题旨在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2)分析时可与导语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北京的名胜迹有很多,但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选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四)读第十二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答:应该是:足风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教学设想: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岐,可提出几句站学生进行辩析。如: 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B、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C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 (五)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级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教学设想: (1)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辩认能力及理解能力。 (2)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本体与喻体这间的相似点就是“味”。 (3)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三: 三、结语设计 1.教师播放《前门情思大碗茶》的后几句: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那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 2.郁达夫在《故郁的秋》中给我描绘的故都的秋味也是如大碗茶的香味一样传遍天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