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教学课件
《木兰诗》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英雄人物吗?
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
上下求索的屈原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我国古代还有一位著名的女英雄——花木兰。
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千百年来,她巾帼英雄的形
象家喻户晓。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
飒爽英姿。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乐府诗的特点,熟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重点)
2.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体会不同修辞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中心的作用。(难点)
3.学习木兰这位巾帼英雄自立自强的高尚品质。(素养) “乐府”这一名称始于秦代,秦代及西汉惠帝时都设有“
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比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
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还是诗
体名。本指乐府官署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称魏晋至唐代
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木兰诗》与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
的“双璧”。
知识备查
乐 府 诗 介 绍何为“乐府诗”?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
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采集、创作
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
诗体。
知识备查
乐 府 诗 介 绍1.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完整。
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
和细节的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知识备查
乐 府 诗 特 点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这首诗与北魏与柔然之间所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柔然,
四世纪中,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权,经常骚扰北魏。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407年到493年的80多年间,双方发生的大战役就有15
次之多。
北魏因此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
后来又灭夏国,灭“北燕”,灭“北凉”,结束了从304年开始的一百多年
的黄河流域大乱,中国北部重新统一。这次战争是进步的,符合人民的愿
望。诗中的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敌人凯旋还乡。
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千百年来受到人民的传
颂和赞扬。读 一 读
预习检查
jī pèi jiān jì jiū
shuò tuò huò zhuó
bìn zhù ān jiān
zǐ
唧唧 辔头 溅溅 啾啾
朔气 金柝 霍霍 著
云鬓 机杼 鞍鞯
阿姊
胡骑zhuàn 旋转
zhuǎn 转交
转
hán 可汗
hàn 汗水
汗
多 音 字
预习检查形 近 字
预习检查
戎 róng 戎机
戊 wù 戊戌
预习检查
戌 xū 戊戌
戍 shù 戍边【扑朔迷离】 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整体感知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
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 (kè hán) /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
马,从此/替爷征。
1.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木兰诗整体感知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jiān),南市/买/辔
(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
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
(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整体感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chí)/千里足,送儿/
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
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
雄雌?又
。
木兰诗
整体感知
唧唧 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叹息声。 门。
织布的梭子。
只。
译文: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忽然间)听不到
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声声的叹息。
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
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愿 为 市 鞍马,从此替爷征。
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想的是什么。 思念。
军中的文告。 大规模地征兵。 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意。
为了。 买。 泛指马和马具。译文:问女儿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说)我没有想
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
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册,每一册(都)有父
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
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整体感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
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
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马鞍下的垫子。 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早晨。
水流声。 和下文的“燕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
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马叫的声音。
整体感知译文:到集市上分别购买了一匹好马,马鞍和鞍垫,嚼子和缰
绳,以及长长的马鞭。(木兰)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
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
声。(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见父
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的嘶鸣声。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
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度,越过。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译文: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
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
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军战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死了,有的
胜利归来。整体感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
汗问所欲,木兰不用 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指上文的“可汗”。 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记最大的功。策勋,记功。
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愿做。 尚书省的官。尚
书省是古代朝廷
中管理国家政事
的机关。
希望驰骋千里马。
驰,赶马快跑。
译文:木兰从前线回来拜见天子,天子高坐在举行大典的朝堂上。朝廷为
木兰记功很多次,并赏赐了很多财物。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表示不愿做
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快快把自己送回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
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
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 花黄。出门看火伴,火
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整体感知
外城。 扶持。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磨刀的声音。
穿。 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同“贴”。 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军中的同伴。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动弹。 眯着眼。 靠近、临近。 跑。 怎么。
分辨。整体感知
译文: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
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
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打开我东边绣楼的门,坐坐我西边内房的床。
脱下我从军时的战袍,穿上我在家时的衣裙,对着窗户梳理我乌云般
的秀发,照着镜子在额头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
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眼常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但是让)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又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
雌兔呢?整体感知
3.梳理完课文大意,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后返回
家乡的故事。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分几部分进行记叙的。
替父从军
出征参战
辞官归乡精读细研
1.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文中找一找。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木兰出征前做了哪些准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精读细研
说一说:如何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
市买长鞭”?这样写烦琐吗?
这四句表明是到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
东西。
这样写并不烦琐。这样写是为了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表明
战事紧迫,同时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精读细研
3.文中是怎样描写木兰出征参战的?找出直接表现木兰英雄
气概的句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
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行军
行军
宿营精读细研
说一说:写木兰的征途生活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
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写征途生活,渲染紧张的气氛,借
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4.阅读文中描写木兰辞官归乡的部分,说说表现了木兰怎样的
性格品质。
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
富贵的纯真性格和崇高品质。
精读细研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5.木兰回到家乡之后与征战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连用四个“我”,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
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一系列动词的使用生动地再现了木兰
的女儿情态。
精读细研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
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精读细研
说一说:写木兰归来时其他人的表现,有何表达效果?
这一段描写极具生活气息,写出了木兰归来
时全家人的快乐心情。“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
忙”从侧面衬托了木兰从军的谨慎和机敏,使木
兰的形象更加饱满。6.齐读结尾,说说全诗结尾以兔作喻有什么好处。
精读细研
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
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
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赞美了木兰的谨慎
和机警,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精读细研
7.这首诗歌塑造了花木兰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
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
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反映了我国北方人
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
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
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
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
的优秀品质。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木兰诗》一文的内
容及木兰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再深入理解一下课文,
学习本文的写法,将文言现象分类梳理一下。
第二课时1.本诗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家中 (愿代父征)
途中 (辞家而去)
战场 (十年征战)
朝堂 (建功受封)
家中 (亲人团聚)
→详
→详
→略
→略
→详
详
写
女
儿
情
态
略
写
英
雄
气
概
合作探究 1.内容: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
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这种详略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及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2.结构: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合作探究
2.如此详略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详写木兰的女儿情态,略写木兰的英雄
气慨,更有利于突出对木兰孝敬父母、深明
大义、勇担重任的性格。隐含作者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冷淡。
3.这样写对刻画木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4.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试从文中
找出此类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写出了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
身跨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夸张 这两句诗,描写了作战环境的艰苦,表现了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
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合作探究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对偶
运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
之多。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夸张、对偶方法指导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
或句子。
特征: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且节奏鲜明,音调
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
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给读者留
下深刻的印象。
合作探究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
对偶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种:
1.正对: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
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2.反对: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对偶句子叫做反对。
3.串对:又叫连对,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
件、转折等关系。这种对偶句子称为串对。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反、不重
复用字。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
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合作探究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亲人在木兰归来时各自的符合
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这
几句诗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亲人们带来了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
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合作探究
运用了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
和恢复女装后欣喜、兴奋的感情。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合作探究
运用了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战斗之多、时间之长、
战况之烈,表明木兰经过了长期激战,才得以凯旋。合作探究
方法指导
互文:上下句的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具
体地说,它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
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说
的是一件事。即上下文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地
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③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合作探究
讨论:请同学们观察以下三个句子有何特点?
我的发现:
上句最后一个字或两个字是下句的开头。合作探究
方法指导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
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个句
子的声韵的方法。注意:使用这个方法时,无须限制上下句
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作用:总的来说: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具体地说:议事说
理,准确、严谨、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
条理清晰。合作探究
①诗中花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
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
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完美
的妇女形象。
6.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②与故事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且建功立业后,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通 假 字
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粘贴。
合作探究古今异义
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父亲的父亲。
合作探究
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一词多义
合作探究
愿为市鞍马
东市买骏马
动词,买
名词,集市
不闻机杼声
万里赴戎机
名词,织布机
名词,重要的事务一词多义
合作探究
将军百战死
出郭相扶将
名词,将领
动词,扶持
昨夜见军帖
对镜帖花黄
名词,文书、告示
动词,同“贴”词类活用
合作探究
策勋十二转 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愿为市鞍马 名词用作动词,买。
当窗理云鬓 名词用作状语,像云那样的。1.倒装句
文言句式
2.省略句
合作探究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宾语前置,应为“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 )
昨夜见军帖(省略了主语“木兰” )
愿为市鞍马( “为”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记叙木兰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
后不愿做官而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个爱家、爱国、
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
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表达了北方人
民憎恶战乱、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学后感悟
感悟①:
木兰朴素善良、深明大义、不慕名利、勇于献身 ,是一位巾
帼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像她那样为国家贡献自己的
力量。
课堂小结
感悟②:
木兰为保家为国,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千年以来被人们
津津乐道,广为流传,木兰也成为女中豪杰、巾帼英雄,为人们所
崇敬、效仿。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们是否能做到呢?在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❶详略得当。
写作特色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
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
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
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如果将十年的征战生
活详细来写,就会冲淡诗的主题,也与木兰的形象不相吻合。
木兰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是与详略安排分不开的。❷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写作特色
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形式。《木兰诗
》的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为
人们津津乐道。除了第4段的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
民歌的形式和风格,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
歌大致相同。板书设计
木
兰
诗
替父从军 勤劳善良
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不慕名利
交代身份,揭示忧虑
说明原因,决心应征
积极准备,踏上征途
辞官归乡
谢辞高官,功成身退
喜归故里,重著旧裳
以兔为喻,解释原因
出征参战→历尽艰辛,转战沙场课堂检测
1.《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
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 。
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南北朝 乐府民歌
2.诗中表现木兰回家后的喜悦心情的六个动词分别
是 、 、 、 、 、 。 开 坐 脱 著 理 帖课堂检测
(1) ,雌兔眼迷离。
(2)朔气传金柝, 。
(3) ,壮士十年归。
(4)诗中交代木兰停机叹息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为此木兰的打算是 。
(5)写木兰奔赴战场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 。
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 。写战争旷日持久,
异常残酷的句子是 , 。
雄兔脚扑朔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3.名句默写。课堂检测
(1)这两句诗写北地苦寒,可见战斗的艰辛。( )
(2)这两句诗组成对偶句。( )
(3)这两句诗属详细描写,连柝的色泽、衣的质地都写出来了。( )
(4)这两句诗既写军营情况,又反映了木兰的战地生活。( )
(5)这两句诗描写的是边塞夜景。( )
(6)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冷森森的月
光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
×
√
√
√
√
√
4.下列都是对“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理解。判断正误,正
确的打“√”,错误的打“×”。课堂检测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木兰翻山越
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
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
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
表示多数。
C
【解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5.对文中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拓展阅读
拓展探究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
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
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
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
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拓展探究
3.《木兰诗》中与本文“溯黄河,度黑山”相照应的句子是:
买 更加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
我是雄雌?
暮宿黄河边 ,暮至黑山头。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市鞍马( ) 长而益精( )
2.请找出这段文章的主旨句,并写出《木兰诗》中与之相似的
句子。
主旨句:
《木兰诗》中的句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
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
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
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
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
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
不厚?”
拓展探究
传统文化
孔雀东南飞(节选)拓展探究
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
女传授她神箭飞刀之术。穆桂英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
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她与
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
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
大获全胜。她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古典文化中的巾帼英雄形象:樊梨花:樊梨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人,她的父亲樊洪是西凉国
(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
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被满门抄斩后,她率儿子薛刚杀进长安,
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
奇女,也是一个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拓展探究
古典文化中的巾帼英雄形象:课下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联系时代背景,联想花木兰从军过程中可能会遇
到的事情,她会怎么想,怎么做。试着扩写花木兰
的经历。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教学课件
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
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
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
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
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
美女蛇”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讲
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
忧一阵子的故事?她到底是个
怎样的人?答案就藏在我们今
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让我们一
起来看看吧。 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的雕塑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准确把握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重点)
2.掌握欲扬先抑及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写法;分析关键语句,体
会作者词语运用的妙处。(难点)
3.感受长妈妈的人格美,懂得做人应善良、宽厚、热情、乐于助
人。(素养)知识备查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
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被
誉为“民族魂”。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
文为主,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
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
《华盖集》等。
作者介绍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地理著作,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汇编。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旧称大禹、伯
益所作。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也包括古史、
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山海经》全书18篇,大致可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
三部分。其中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
擒蚩尤》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
神财富。
知识备查
作品介绍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
生,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而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
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面对现状,只能借
回忆少年生活写点儿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
《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
回忆了他童年时期与保姆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散 文 阅 读 方 法
知识备查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一般要通过记事来抒发对人物的感情,
或者表达对人物的看法。所以,阅读这类文章时,一般可采用“
虚实串读法”。
所谓“虚实串读”,就是抓住文中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或句子,由虚及实地展开对事例及人物的品味感悟,最终达到透
彻理解课文的目的。运用“虚实串读法”,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画出抒情语句—品读相关记叙—品味精彩细节—品评人物形象。读 一 读
预习检查
hài pī lì jié chuāng zhuō
qí zēng wù jujú
sǒng
shuāng
lǔ suǒ xùzhāi
骇 霹雳 诘问 疮疤 粗拙
脐带 憎恶 规矩福橘
震悚
孤孀
掳去 烦琐 絮说书斋读 一 读
预习检查
和蔼
dàomù ǎi
哀悼渴慕 菩萨
搁 竹竿 土匪
胸脯
辫子
茉莉 守寡
pú
gē gān biàn
pú guǎ
fěi
mò多 音 字
预习检查
zhēng 正月
zhèng 正确
正
fǔ 果脯
pú 胸脯
脯
kōng 空间
kòng 空白
空形 近 字
预习检查
惶huáng 惶急
蝗 huáng蝗虫
惮 dàn 惧惮
殚 dān 殚精竭虑
辫 biàn 辫子
辩 biàn 辩论
辨 biàn 分辨弹 dàn 子弹
掰 bāi 掰玉米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震悚】
【疮疤】
【诘问】
【磨难】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追问;责问。
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折磨。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惶急】
【淡薄】
【渴慕】
【疏懒】
惊慌急迫。
(印象)因淡忘而模糊。
迫切地羡慕。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情有可原】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原谅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
怪,使人难以理解。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毫不相干】指跟某个事物没有丝毫联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出阿长是谁,并说明为什么叫阿长。
阿
长
其
人
身份
名称来历
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
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
身材生的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
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
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
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整体感知
2.阿长与《山海经》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简要概括一下。
阿长得知“我”对《山海经》“太过于念
念不忘”,她告假回家回来时,为“我”带来
了“有画儿的‘三哼经’”,“这又使我发生
新的敬意了”。3.文中围绕“阿长”还写了哪些事情?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
整体感知
介绍了 阿长的身份和名字
还介绍了
介绍了 阿长为“我”购买《山海经》
阿长的日常言行举止:“切切察
察”、“大”字的睡相、不耐烦
的礼节规矩、讲“长毛”故事、
“谋死”隐鼠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精读细研
再读课文,思考“阿长”是一
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阿长的性格特点。精读细研
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常惹风波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
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怀疑和这“
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饶舌多事精读细研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
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对我过分地管束精读细研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
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地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
经这样的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
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比喻,动作描写,刻画出了阿长粗俗
率性的特点。精读细研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
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
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
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
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长妈妈希望平
安顺当这一朴素而又善良真诚的愿望。精读细研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
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
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阿长渴望得到祝
福的急切心理。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
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四个叹号、五个“恭喜”写
出了阿长的欣喜之态,同时也表现出她对“我”诚心诚意的祝福,
隐含着阿长对“我”的爱。
愚昧、善良和真诚
精读细研精读细研
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
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
没有。……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
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
阿长讲故事绘声绘色,语言生动传神,给“我”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同时也反映出她对“长毛”并不理解,体现出她的
愚昧无知。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
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
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句话带有夸张色彩,一方面写阿长为表现自己的“神力
”而编造故事;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阿长的粗俗,使人看到了阿
长的无知、淳朴。
精读细研精读细研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
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
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
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
果然都在内。
用“很”修饰“记得”,强调了“记得”的程度。把“山海经”说成“
三哼经”,有力地反衬出长妈妈这样一个连书名都不懂的农村妇女的“伟大
的神力”。精读细研
热爱、关心孩子为“我”买《山海经》
无知、淳朴讲“长毛”的故事
善良真诚令人厌烦的规矩
粗俗、不拘小节摆成“大”字的睡相
饶舌多事切切察察的毛病
事 件 性 格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阿长”是这样的人:精读细研
在这些事件中,童年的“我”
对阿长的态度如何?“我”的感情
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写法叫什么?精读细研
事件 人物性格 我的感情变化 写作手
法
切切察察的毛病 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 粗俗、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 善良真诚
讲“长毛”的故事 无知、淳朴
为“我”买《山海经
》 热爱、关心孩子
不大佩服
不耐烦
特别的敬意
新的敬意
欲
扬
先
抑说一说:作者在写作时是以什么样的感情回忆长妈妈的?成年
后的“我”跟童年的“我”有什么不同?
精读细研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
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
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思念,感激,同情,悲悯,惭怍歉疚…… 课文重点写了阿长买《山海经》一事,这件事作
者是怎样叙述的呢?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学习一下。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长妈妈?
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
淳朴无知,但热情善良、关心孩子。精读细研
精读阿长买《山海经》一节(19—29),思考下面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
想的?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因为她不识字,没文化,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 但
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说明“我”对从她
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这表明“我”对阿长
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精读细研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
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消息时
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表现了“我
”震惊和感动的心理。
意外、很震惊, 很感动。精读细研
3.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而
且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
妈对“我”的爱。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
美好品质。 4.文中“伟大的神力”出现了几次?各有何含义?
①“我一向只以为……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有调侃的意味
②“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称颂、敬佩
精读细研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别人也“
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我
”对她根本没抱希望,但她却记住了“我”的渴求,弄来了“我”渴慕而又最
难弄到的《山海经》,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无异于“有伟大的神力”。5.作者详写阿长买《山海经的事件》有什么意图呢?同学们,
你们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呢。
这件事更能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 也
能表现出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这
怎么能不使作者怀念呢?
精读细研1.本文为何对长妈妈买《山海经》的过程一笔带过,而对此前后
的内容却写了不少?
①对长妈妈买《山海经》的过程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
象空间。②写远房叔祖交代了“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接着写
为何求之不得,如何念念不忘,写这些突出说明阿长买来《山海经》
为何使“我”喜出望外。③写“我”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绘
画的书,写这些更能烘托出阿长为何令人尊敬,阿长的热心对“我”
的成长的重要影响,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突出了
文章的中心。
合作探究2.回顾全文,说说本文的题目有何匠心。
阿长是作者儿时的保姆。《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
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记载
神话最多的一部古籍。
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放在一起暗示
了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3.文章为什么要叫《阿长与 》?如果改成《长妈妈与
》不是更有敬意吗?
首先,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
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麻烦”,倘用“
妈妈”称呼,名不副实,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章的题目其实标志着
文章的一半抑笔。
其次,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妇女与一
本古典著作怎么联系起来了呢?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最后,题目用
的是作者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这篇叙事散文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
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身上既
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也有落
后的封建文化的残留——粗野、庸俗、愚昧。文章寄托了“
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正月初一吃福橘,希望一年到头,顺顺溜溜,可见贫苦
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是多么地向往。以前,吃不饱,穿不
暖的阴云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而今天,我们生活幸福,要
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为美好的明天奋力拼搏。❶欲扬先抑的写法。
写作特色
开篇刻画阿长多用抑笔,如“不大佩服”,再如“讨厌”“麻
烦”,如果用“妈妈”来称呼,名不副实,用“阿长”来称呼,名副
其实。后来,称呼她为“我的保姆”,意味着与她亲密的关系。在
结尾处,作者将此三种称呼连在一起,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它抒发
了鲁迅先生对阿长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这种写法使描写的
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
突出。❷详略得当,结构清晰。
写作特色
本文详写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了阿长的
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
人讨厌的种种规矩、讲“长毛”的故事、谋死隐鼠、吃福橘等
情节。详写买《山海经》一事,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体现出
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
有初步了解,真实地反映了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
弱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板书设计
阿
长
与《
山
海
经》
略写
无名无姓,切切察察→饶舌多事
日常粗俗,睡成“大”字→不拘小节
初一塞橘,规矩烦琐→关爱孩子
长毛故事,伟大神力→淳朴善良
感激
怀念
敬佩
详写→为“我”买《山海经》→真诚热情
先抑
后扬课堂检测
A.倘使(tǎnɡ) 臂膊 书籍(jí) 切切喳喳
B.咒(zòu)骂 惶急 书斋(zhāi) 念念不忘
C.絮说(xù) 渴暮 孤孀(shuānɡ) 情有可原
D.胸脯(pú) 哀悼 粗拙(zhuō) 深不可测
D
【解析】A项,“喳喳”应为“察察”;B项,“咒”应读作zhòu;C
项,“暮”应为“慕”。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课堂检测
A.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
么事。
B.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迫切地羡慕)着
绘图的《山海经》了。
C.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没有名字的好处),曾将晒衣
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
D.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于测
量,形容深奥,难于理解)。
C
【解析】“莫名其妙”指事情很奇怪,别人不明白。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课堂检测
A.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B.“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
君子和而不同。”
C.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
子孙。
D.所谓“气象”“神韵”“格调”等……都是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
总体感受。
B
【解析】A项,“一定很怕热罢”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C项,“大陆同胞”后
面的顿号应改为逗号;D项,删去省略号或“等”。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传统文化
拓展探究
南山经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
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
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 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
育沛,佩之无瘕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
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山海经·南山经》片段拓展探究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
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
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小人颊赤肩。尽十六
人。
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山海经·海外南经》片段
传统文化中考链接
拓展探究
(2019·江苏淮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桃之夭夭
①我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
有一棵桃树。
②桃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谁多
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
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 那些绿茸茸
的桃子,比粉红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但层层叠
叠的桃叶和藏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桃树,
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口。拓展探究
③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
在那里,我没出生呢,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
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
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
④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
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
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
⑤这个奇迹是父亲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里比较温暖的地区,
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
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
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拓展探究
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
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
⑥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它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
強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
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
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
北弯腰,由我父亲说了算。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
⑦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
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到那个
土坑里去,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进土里。拓展探究
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了一件大棉
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地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
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
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
⑧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
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再把土坑填平。这时我
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寒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
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那棵桃树,
冬天需要在土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土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
照常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
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拓展探究
⑨桃子成熟的时侯,每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
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
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在
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软的
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已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
的。
⑩每年的秋天,我家的北窗台上,会摆着一排排粉红色的桃核,那
是我和姐姐放在那里玩的,等它们在风里干透了,互相磕碰的声音非常
悦耳。拓展探究
⑪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
那棵桃树在父亲已不在人间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
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
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的,依然是好吃得无法
描述,依然有一排粉红色的桃核摆在北窗台上,进出的风吹拂它们……
⑫我不知道那年秋天的桃子,是我最后的桃子了。
⑬冬天的时候,我来见桃树仍站在北窗外的寒风里,几片红色的叶
子在抖动。下雪了,桃树上挂满了雪花;起雾了,桃树上挂满了冰花。
⑭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树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
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
(选自《2018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拓展探究
16.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分)
勤劳:冬天把整个桃树埋进土里,春天再挖出来,不辞辛苦。
有耐心:精心侍弄娇贵的桃树。
充满生活智慧:让桃树钻进土里冬眠。关爱孩子,丰富孩子的
秩牢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奇迹般的温暖。拓展探究
17.说说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4分)
表层:我比其他孩子在童年生活方面多了冰上的游戏,春暖花开
和桃子的甘甜。
深层:我比别的孩子多了父爱的滋味,表现了父亲爱护孩子、生
活智慧、勤劳耐心,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赞美和感激,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对
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父亲营造的童年生活的怀念。拓展探究
18.请对第⑧段标红词“饲养”进行赏析。(4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饲养”指对动物进行培
育与照料,这里把桃树比作动物。写出了父亲对桃树的
精心呵护。表现了父亲的耐心与智慧,表达了父亲对桃
树的喜爱及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拓展探究
19.揣摩第⑬段划线句,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将“我”此
刻的心情描写出来。(60字以内)(4分)
对桃树是否能够安全过冬的担心、对父亲去
世的伤心难过、对父亲的怀念、对我和桃树都失
去父亲呵护的伤感。拓展探究
20.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6分)
对比,拟人,写出了第二年春天李子、樱桃、海棠都开花
了,但桃花一朵花也不再开:突出表现了桃树因父亲过世、无
人照顾而死去,侧面体现了父亲的精心呵护、耐心智慧、慈祥、
关爱孩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桃树死去的伤心与怀念,对父
亲的赞美,对父亲离世的悲伤与怀念,对有桃树相伴的童年生
活的怀念。这样写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升华主旨,以景结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课下作业
本文写阿长,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
法。请运用此法写一个人物,200字左右。课下作业
示例:
一张枯瘦的脸上架着一副厚厚的“啤酒瓶底”,黑黑的面庞,长满
了“青春美丽”痘,构成了毫无气质的他。他看上去二十多岁,教我们
语文。一走上讲台,放下书,他便对我们说:“我姓吴,名帅,担任咱
们七年级⑴班的班主任——”哈,长得如此“困难”,还帅呢,我这样
想着,我们的笑声像开了闸一样。“吴帅,无帅也,名副其实嘛!”瞧,
他倒挺会为自己打圆场。“我希望能和大家成为朋友,今后能天天这样
快乐。”嘿,油嘴滑舌的。但不知为什么,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