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够领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学习目标•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
“头悬梁,锥刺股”)
•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新课导入【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元末
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
家”。著作有《宋学士文集》等。
走近作者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应
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去朝见朱元璋时,他的同乡晚辈马君
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
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背景资料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
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与书序
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
的某种思想感情,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怠 叱 咄 俟 皲裂
负箧曳屣 媵人 缊袍
dài sì
qiè yùn
chì duō jūn
xǐ yìng
字词积累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
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借
爱好
整体感知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 超过约定期限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
(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
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
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
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
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
能够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
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指已成年。 学问渊博的老师
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译文: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
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道德声望高
译文: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
他不曾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
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
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专心而尊敬
训斥,呵责 周到
等待译文: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
(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
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
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
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肤皲裂而不知。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深冬,隆冬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 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这里指学舍、书馆
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
四肢僵硬。支,同“肢”
侍婢。这里指旅舍中的仆役
拿了热水来浇洗译文: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
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
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
动弹不得。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浇洗,用被子裹着我,
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
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
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
光彩照人的样子
系帽的带子
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香袋译文: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
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在腰间佩戴白玉制成的
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鲜照人的样子好
像神仙一样;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破旧的衣服
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羡慕译文: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
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
是像这个样子啊。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
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
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年老
恩宠光耀
做了官跟随
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译文: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做
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跟随在公卿之后,每
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也错
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
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
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这里指朝廷
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给予,赠送 饥饿译文: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粮食,
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
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
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
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
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向别人借译文: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
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
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
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
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
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
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同辈 指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
拜见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言辞谦和,脸色平易译文: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
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
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
通达,同他论辩,言辞谦和,脸色平易。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
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
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
重用)而在同乡面前显示骄傲
诋毁,诽谤译文: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
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
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
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而在同乡
面前显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一、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肢”,肢体。
2.媵人持汤沃灌 通“盥”,洗。
3.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披”,穿。走送之
益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代书
的
二、一词多义
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从致书以观
计日以还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来
连词,而
连词,因为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古:交往 今:游泳,行走)
三、古今异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古:借 今:不真实)
3.余立侍左右
(古:身边的人 今:多指方位) 5.日再食
(古:两次 今:又次)
4.未尝稍降辞色
(古:脸色 今:颜色)
6.无从致书以观
(古:得到 今:给予或达到)
7.走送之
(古:跑 今:行走) 9.或遇其叱咤
(古:有时 今:或者)
8.媵人持汤沃灌
(古:热水 今:指汁儿多的副食)
10.卒获有所闻
(古:最终 今:士兵) 结合文章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
第一、二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经历。
第三段:如今学子优越的求学环境。
第四段: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
细节探究 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幼年时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他求学时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态度: “余幼时即嗜学”(1)致书之难——“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困难与解决办法:
借书、抄书“手自笔录……不敢稍逾约”
(2)从师之劳——“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奔走之苦——“负箧曳屣……足肤皲裂而不知
” 受人照顾“媵人持汤……久而乃和”
(4)学习生活艰苦——“主人日再食……
缊袍敝衣处其间”
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若人也”写同舍生与“我”求学条件不同有何作用?
同舍生:“皆被绮绣……烨然若神人”
“我”:“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
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
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
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作者以自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这样写有何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详写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难和勤奋;
略写太学生的求学条件。
1.结构严谨,详略有致。
写法探究 先是将自己的缊袍敞衣和同舍生的华丽穿戴对比,
又将自己求学的艰难与太学生优越的求学条件对比。
通过对比,道理不言自明。
2.用对比说理。 本文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生动感人。
3.注重细节描写。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
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
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课堂小结送东阳马生序
对比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第三段:如今太学生优越求学环境
第四段:说明写作意图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作者的从学态度和尊师方式的看法。
当堂训练江城子·密州出猎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作豪迈风格。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学习目标【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
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
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走近作者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
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课文诵读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
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
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
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
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
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
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
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
却缘自真实。
诗句品析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
“狂”“老狂”自况。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
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
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
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
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
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
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
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
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
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上阕:
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
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
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
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
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
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
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
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
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
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
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
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
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
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
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
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等十分
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
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 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
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
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渔家傲·秋思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学习目标【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
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
“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走近作者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
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
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
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背景资料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
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
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文本朗诵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
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
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
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
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
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
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
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
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词句品析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
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
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
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
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
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
”,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
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
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
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
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
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
”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
严阵以待的。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
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
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
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
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
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
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
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
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
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燕然未勒归无
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羌管悠悠霜满地
承上启下,深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
并由此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
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
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
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
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
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
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
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
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
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
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
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满江红1.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词作,把握词作的内容。
2.能够赏析词句,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能够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学习目标【秋瑾】(1875-1907),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
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中国女权和女学思
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907年7月15日凌晨,
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走近作者【代表作】《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
》《秋女烈士遗稿》《秋瑾集》等。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
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
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而其夫无心国事。
背景知识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
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
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
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
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整体感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
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
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秋季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事。
我
这里借指女子
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
思念浙江故乡
很,甚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
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
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
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
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莽莽人世
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译文: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激烈。想想平日,我的
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
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
我的衣襟。朗读课文,概括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细节探究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
(1)“为篱下黄花开遍”
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
“人比黄花瘦”的诗句。(2)“四面歌残终破楚”
《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
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3)“不因人热”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
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
灶更燃火。”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
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
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
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
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
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
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喜悦激动: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再读课文,体会词人的感情。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
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苦闷忧愁: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
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
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
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
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课堂小结摆脱
世俗
走向
革命
满江红
用典
上片: 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 思虑未来前途1.背诵课文。
2.有人说秋瑾和李清照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找一些
你学会的李清照的诗词,说说这两个人有什么相似之处。
随堂练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词作,把握词作的内容。
2.能够赏析词句,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能够体会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情感。
学习目标【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
“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
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走近作者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
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
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
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
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
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
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
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
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背景资料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
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课文诵读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
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
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
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
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
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词句品析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
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
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
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挑灯”的动作又点
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
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
,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
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
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
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
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
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
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
“秋”字用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
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
万箭齐发。虽没有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
“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
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
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
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
”,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
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
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
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
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
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
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
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
”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
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
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
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
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
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
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
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