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课件.pptx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课件.pptx

ID:488594

大小:13.75 MB

页数:18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短文两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 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特别是驳论文的特点,为阅读 议论文打下基础。 2. 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 点。 3. 能理解、背诵文中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 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 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将正确的 读书方法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 课时目标 情境导入 论点 议论文三要素 论据 论证 道理论证 常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以哲学家的眼光,思 考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 格活泼的随笔小品。他的随笔小品说理透彻, 文字隽永。 主要作品: 《随笔》《新工具论》《论科学的增进》以及 《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作者简介 怡情( )   练达( )    聪颖( )     滞碍( )  狡黠( ) 诘难( ) 吹毛求疵( ) 味同嚼蜡( ) 藻饰( ) 寻章摘句( ) 积累字词 yí liàn yǐng zhì jiǎo xiá jié cī jiáo zǎo zhāi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练达: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诘难:诘问,为难。 狡黠:狡诈。 积累字词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 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积累字词 感知整体 ①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作者围绕“读书”这一话题,作了哪些论述 ? ②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 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③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 嚼消化。 感知整体 ⑤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 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 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 人准确。 ①句是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②③④句是论述读书方法的; ⑤句是论述读书的作用。 请根据以上分析,给这篇文章列一个提纲。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理解文本 (1)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 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倾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 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 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理解文本 (1) 本层第一句指出读书要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 迷信书本和寻章摘句。 (2) 对不同的书,作者主张用不同的方法来读。 (3) 读书、讨论、作文各有其作用。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 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一些缺陷。 理解文本 (1) 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例子,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2) 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 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 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理解文本 (1) 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 如何修剪移接。 (2) 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 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 学使人善辩。 (3) 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 了读书的三种倾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 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和精神上的缺陷。 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 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认识。 理解文本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将“修剪移接”比喻“ 求知学习”,这是为了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语 言形象生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理解文本 (2)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用“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 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语言生动形象。(比喻论证的 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理解文本 (3)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 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而生动地阐述了读书 可以弥补性格和精神上的缺陷的观点。 谈 读 书 理解文本 正确目的 正确方法 重要作用 正面论述:三种目的 反面论述:三种倾向 重要作用:明智之士读书、用书 推敲细思 不同的书读法不同 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 塑造精神 弥补性格缺陷 要 多 读 书 学 会 读 书 检测小结 A. 狡黠(jié) 诘难(jié) 傅彩(fù) 味同嚼蜡(jiáo) B. 藻饰(zǎo) 怡情(yí) 幽居(yōu) 吹毛求疵(cī) C. 滞碍(zhì) 统筹(chóu) 统筹(chóu) 孜孜不倦(zī) D. 聪颖(yǐng) 练达(liàn) 涉猎(liè) 寻章摘句(zhāi) 下面各组中的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xiá 检测小结 A.妹妹做出的饭菜味同嚼蜡,毫无味道。 B.对孩子们的作品,我们不要吹毛求疵,要多鼓励,给他 们一些自信。 C.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 地向老师请教。 D.听着高校长的高谈阔论,与会者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为高校长的无私付出点赞。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B 课时小结 《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 阐述了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其中有很 多警句对我们很有启发,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 马南邨(1912-1966) 原名邓拓,当代新闻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55 年任中科院学部委员。1958年调任北京市委文 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1961年3月开始 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 》开设《燕山夜话》专栏。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专栏。 1961年,我国处在暂时困难时期,邓拓 应《北京晚报》之请,以提倡读书、丰 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 用马南邨的笔名开辟了《燕山夜话》专 栏。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 字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 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 开卷有益( ):读书必有所得。 劝诫( )   狂妄自大( ):极端的自高自大。 要诀( ) 积累字词 juàn jiè jué wàng 初步感知 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 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是 怎样看的呢?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 全不应该对其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竖靶子),然后加 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 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为驳论文。 初步感知 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是 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 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常见的反驳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无论是 驳论据还是驳论证,都是为了驳论点。 初步感知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模式是: 竖靶子——批靶子——摆观点 初步感知 整体感知 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竖靶子,提出观点——盲目地 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追根溯源,分析陶渊明的 读书态度,阐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第5~8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全面阐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四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给出读书建议。 为什么很多人曲解了陶渊明的话? 人们之所以曲解了陶渊明的话,是因为犯了断章取义的 错误,只从前一句去理解,而忽视了后一句,没有把两 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这样的理解从方法上来说就 是错误的。 好读书为什么重要? 只有好读书才能用心读书,并重视理解书中的内容,达 到会意的阶段,只有能会意才可能“求甚解”。 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主张? 陶渊明的读书主张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要虚心,不能骄傲自负; 其二,不能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用了哪些事例阐述了“不求甚解”的观点 ? ① 通过列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指出读经典要 抱着虚心的态度,重在理解经典的精神实质。 ② 通过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指出观其大略 能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更全面地了解问题。 咬文嚼字(   )   贯通(   ) 给加点字注音 jiáo guàn 下面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读好书,是需要咬文嚼字的,一个词,一句话,细细品味, 有时会满口余香,令人叫绝。 B.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傲骨,没有一点狂妄自大的本事,这样 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C.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 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B 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读书时不必强求处处清清楚 楚,不懂的且先放过,看完后可能就能融会贯通, 或者将来某个时候想起来便豁然开朗了。 论证方法:引用论证。 第8段的“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 滞”如何理解?这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 开卷有益。 作者的读书建议是什么 ? 《不求甚解》是新闻工作者马南邨写的一篇驳论文。他针 对“不求甚解”一词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虽然不必提 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 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然后列举陶渊明、普列汉诺夫、诸葛 亮等人读书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令人 信服又觉耳目一新。 山水画的意境 作者:李可染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的写作特点。 3.品味语言,赏析关键语句。 4.学习诗人、画家注重意境的创作原则,学会领悟 艺术的魅力。 课时目标 学情 诊断 情境导入 李可染(1907-1989) 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 家齐白石的弟子。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擅 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 《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惆怅( )   真挚( )   渲染( )    身临其境( ) 崇高( ) 夔门( ) 暮霭( ) 胸有成竹( ) 浮光掠影( ) 朝朝暮暮( ) xuàn lín chóu chàng zhì chóng kuí ǎi xiōng lüè zhāo 惆怅:伤感,失意。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 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身临其境:形容好像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 晃就消逝,比喻印象不深刻。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 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 第一部分(第1~4段):山水画中有意境,诗 词中有意境,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第二部分(第5~8段):山水画获得意境要深刻 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第9、10段):点明画画要有意境和 意匠及意境和意匠两者的关系。 为什么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请在课 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 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 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 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 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 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山水画如何才能做到有意境? 具体从三方面分析——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要 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意 境与意匠相结合起来。 (1) 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 下活起来的。 赏析精彩语言,体味个别词的表达效果。 “熟悉”指齐白石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虾”, 做到心中有数。“活”是鲜活的意思。指齐白石 画的虾逼真,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栩栩如生。 (2) 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 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充分”的意思是充足(多用于抽象事物)。这里指毛 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 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 情,情景交融,诗有意境,也就有了灵魂。 (3)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 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夸张渲染”本来是写作时常用的一种手法,这里 指山水画家在深入认识对象后,画山、树时求新求 变,涂抹画面以夸大加强艺术效果,充分表现情感, 以便意境更鲜明。 (4) 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 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 “木然”形容一动不动或面无表情,反应迟缓的 样子。这里指不能充分认识所画的对象,就不能 抓住每一处风景的各自不同的特色。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多以古诗词为例;行文 中还引用了人民耳熟能详的词句。分别找出来, 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1)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引用古诗,生动地指明古诗中写景也写情,论述了古诗中 往往也有意境的观点。 (2)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指明每一首都是写景, 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 了人的思想感情。论述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3)《沁园春·雪》中开 头几句“北国风光,千 里冰封,万里雪飘”就 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胸怀 和思想的高度境界,论 证了写景就是写情。 (4) 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 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 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这段话中引用这些耳熟能详的改 造过的词语,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 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 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5) 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运用杜甫的话,深入浅出地论证了“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 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这个观点。 有力地指明了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 要苦心经营意匠,这样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chóng高(  )  暮ǎi(  )  chóu怅(  )     真zhì(  ) 诗意àng(  )然 cháng yáng(    )    yùn(  )育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崇 霭 惆 挚 盎 徜 徉 孕 惨淡(   ) 茂盛(    ) 渲染(   ) 意境(   ) cǎn shèng xuàn jìng 文章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 具体有力地论述了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 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对客观对象不熟 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山 水 画 的 意 境 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方法 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 无言之美 作者:朱光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 阅读课文,概括信息,了解有关美学的知 识。 2. 学习举例子、引用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学习艺术家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艺术 意蕴的技巧。 课时目标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他的《谈文学 》《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 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 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主要著作: 《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学情 诊断 作者简介 意蕴( )    附丽( )   姑且( ) 笼统( ) 蛾眉( ) 寂寥( ) 谚语( ) 心旷神怡( ) 栩栩如生( ) 目不忍睹( ) 信手拈来( ) 铢两悉称( )( )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lǒng é yùn fù yàn yí xǔ dǔ niān zhū qiě liáo chèn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颦:皱眉。 爽:有差别,不同。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寂寥:寂静,空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 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 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 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自己观点。 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出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3段):用孔子的事例引 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 析理解。 第二部分(第4~12段):具体分析艺术作 品中的“无言之美”。 第一层(第4~7段):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言不尽 意,得出“文学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论。 第二层(第8段):摄影家和美术家的作品的不同。 第三层(第9段):以文学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 尽意的“无言之美”。 第四层(第10段):以音乐作品为例,分析了无 声胜有声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五层(第11~12段):以雕塑作品为例,分析 了含蓄不露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第13段):归纳作者观点,即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 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 ? 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 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 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 无余蕴。 在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第一,相片较图画自然逼真。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 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 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 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 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 完全一致。第二,图画较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浓厚,所发生的印象更 深刻。 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 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 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往往比 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 得美的体验。 怎样理解“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 ①“言”是“达意”的手段,它是固定的,有迹 象的,散碎的,有限的; ②“意”是“言达”的目的,它是多变的,无踪 的,混整的,无限的; ③“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怎样理解“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 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也并非文学所应希 求的,就如同一切美术作品一样,尽量表现,非唯不 能,而且不必。文学中言不尽意,更有深意和美感。 “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这 段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这段话运用对比,形象而又细致地描写了金刚和菩 萨的不同神态,金刚怒气外露,菩萨内敛含蓄,表 现了雕像静体传神的特点。 归纳写作技法 (1)列举典型事例 ① 列举文学作品中言不必尽意的例子。如《论语》:“子在川 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陶渊明的《时运》:“有 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 与之俱。”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 上数峰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 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还有陶渊 明的《归园田居》和杜工部《后出塞》中的诗句。 ② 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 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 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 无言之美的滋味。 ③ 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 》是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 蓄的分别最好的例子。拉 奥孔父子三人在极刑前条 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示 一种极苦痛的神情,表现 了雕塑含蓄不露之美。 (2)恰当的引用 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引用美学原理“和自 然逼真”说明美术作品不能撒谎,说理透彻。文章第9段分析文 学作品言不必尽意时,引用孔子、陶渊明、陈子昂、钱起、李白、 杜工部等人的诗词,内容详尽,说服力强。 朱光潜是美学大师,他在本文阐述了什么美学 观念?“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 作者在本文提出来的美学观念是:说出来的越少, 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无言”指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 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 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 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A. 铢两悉称(chèn) 缥缈(miǎo) 譬如(pì) 惨戚(qī) B. 目不忍睹(dǔ) 寂廖(liáo) 流露(lòu) 怆然(chuàng) C. 闲情逸致(yì) 谚语(yàn) 笼统(lǒng) 冷涩(sè) D. 栩栩如生(xǔ) 意蕴(yùn) 附丽(fù) 瞬息(shùn)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寥 lù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____能够,____并 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____都是这样,尽量表 现,非唯不能,____不必。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A. 假使 也 也 而且 B. 如果 也 但是 而且 C. 假使 但是 也 而且 D. 如果 而 也 但是 A 无 言 之 美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 驱遣我们的想象 作者:叶圣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 阅读课文,概括信息,初步了解鉴赏文艺 作品的方法。 2. 学习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理 的技巧。 3. 能够合理运用作者的观点及方法欣赏文学 作品。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 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 代表作: 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驱遣( ) 歌谣( ) 桥堍( ) 契合( ) 炊烟( ) 一缕( ) 旷远( ) 怅然( ) 鉴赏( ) 阻障( ) 萌生( ) 躲避( ) 海啸( ) 苟安( ) 拘泥( ) 积累字词 qì chuī qiǎn yáo kuàng chàng zhàng méng xiào gǒu tù lǚ nì jiàn bì 驱遣:驱逐,赶走。 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受用:受益。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告诉我们欣赏文学作品,不仅要 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 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4段):先阐述各种文艺都 是文字的集合体。 第二部分(第5~13段):举一诗一文的例子, 阐明作为读者看到文字不是目的,要驱遣 我们的想象,走进作者的心灵。 第一层(第5段):总说读者和作者的关系。 第二层(第6段):作者用文字来传达自己的所 见所感。 第三层(第7~13段):举一诗一文的例子,具 体分析如何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走进作品的意境。 第三部分(第14段):最后强调必须驱遣我们 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 得到人生的受用。 在初读课文之后,你知道怎样驱遣我 们的想象走进作者的心灵吗? 只是看到语言文字并不够,还要通过作品的 语言文字去感知、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闻所 思所感。 你同意“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 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 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这一观点吗? 同意。作者往往通过语言符号,借助所刻画的人物、所叙述 的事情、所描绘的景物、所抒发的情感等艺术地表现自己对 客观世界的感悟。而读者就是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参与文 章的解读,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正是通过文 字,读者和作者才有了感情的交流,火花的碰撞。 以文中所举的一诗为例,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 是如何引导我们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的。 首先,理解诗句字面意思。其次,探究诗中写了哪 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传达出怎样的印象。然后抓 修饰词,领会其意境。最后想象意境之美,收获阅 读之愉悦体验。 “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他 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两段文字说明了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什么? 一个是作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即通过想象创造形 象;另一个是读者的鉴赏过程,即透过文学,领悟形象, 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前一过程中作者是主体,作者 驱遣想象,进行创作。在后一过程中,读者是主体,读 者在阅读时驱遣想象,创造融入自己情感的新形象。所 以,想象是桥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归纳写作技法 (1) 列举典型事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海燕》中的片段,都是 大家非常熟悉的内容,以此为例阐述说理,容易让读者接受自己 的观点,即读者要驱遣着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领会作者的意境,收获阅读的愉悦体验。 (2) 恰当的引用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手法,指出是文字把作者与读者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贴切 易懂。 (3) 总分式的结构 文章先以简洁的语言,总说各种文艺是都是文字的集合体,再用 一句形象的比喻指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接下来分别就作者和读 者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文章列举一诗一文的例子重点阐述了 读者要通过文字驱遣着想象去走进作者的心灵,文章结构严谨, 条理清晰。 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文艺作 品的鉴赏》中阐述了文艺作品的鉴赏方法,那么本文 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你对此又有怎样的认识? 作者观点: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 受美感的经验,才能够得到人生的受用。 我的认识:阅读中,我们必须以文字为桥梁,驱遣 想象,理解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A. 歌谣(yáo)   契合(qì)   海啸(xiào)  鉴赏(jiàn) B. 驱遣(qiǎn) 阻嶂(zhàng) 萌生(méng) 躲避(pì) C. 旷远(kuàng) 怅然(chàng) 拘泥(nì) 桥堍(tù) D. 炊烟(chuī) 接触(chù) 荒凉(huāng) 苟安(gǒu)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B 障 bì A.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B. 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 静寂,使人怅然凝望。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C. 这样的心情自然萌生出来了。 萌生:开始起步。 D.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萌生”意为有了某个念头。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 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 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驱遣我们的想象》告诉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理解文字 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 阅读的愉快。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