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1.能够把握文章观点,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等方法。
2.能够品析文中的句子,了解读书的益处;养成良
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目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
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你们知道哪些与书有关的名言名句呢?
新课导入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
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走近作者
怡( )情 统筹( ) 藻( )饰
狡黠( ) 诘( )难 要诀( )
蒸馏( ) 劝诫( ) 滞( )碍
吹毛求疵( ) 豁( )然贯通
yí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cī huò
字词积累
怡情:
文采藻饰:
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滞碍:
吹毛求疵:
要诀:
使心情愉快。
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问,为难。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不通畅。
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重要的诀窍。
阅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
方面来谈读书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第二部分(从“全凭观察得之”到“味同嚼蜡矣
”)
第一部分(从“味同嚼蜡矣”到结尾)
细节探究
第一部分
读
书
目
的
正面提出三种目的
正反两面阐述
读书的价值和
负面影响:
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
费时过多—易惰
藻饰过多—则矫
凭条断事—学究
纵观统筹 全局策划 正反对比
比喻论证
读书
的态
度和
方法 方法
存心诘难作者
尽信书中所言
只寻章摘句
第二部分
三种不当态度
或浅尝 或吞食 或
细思 或咀嚼消化 价值
不高可请人代读取摘要
读
书
价
值
读史—读诗—数学—科学
—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
各种运动
各种不善及其应对
皆成性格
弥补缺陷
类比论证
举例证法
举例证法
说理艺术
培根深谙说理的艺术,观点明确,论述明晰,
语言精警,极富启发性。
1.观点明确。作者往往直接阐发自己的观点,然后做出
分析论证,态度鲜明。
如谈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问题,提出“读书补天然之不
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的观点;谈到读书态度问题,作
者用三个“不可”,明确指出读书不可抱持三种错误态度,
均直截了当提出观点。
2.持论严谨。严谨的说理起于周详的思考,思考全面,
认识深刻,说理就透辟、客观,更有说服力。
比如文章突出读书的价值和功用,但也辩证分析了不会读书
可能带来的弊端,从正反两面申述,对事物一分为二看待,自然
结论也会全面、完善。
再如谈及读书方法,提出“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
”,但紧跟着加了限制条件——“但只限于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
者”,论述严谨,避免受人指摘。
3.善用多种说理方法。文章多采用比喻、对比、举例子
等说理方法,一方面化抽象为具体,使说理通俗易懂;一方
面增强文采,使语言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如为了阐发“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
之顺畅”的观点,以借助相宜的运动解除相应疾病作比,并
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生动有趣,更增强了议论文的说服力。
谈
读
书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读书的价值
课堂小结
对于本文中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
的认识和感受,然后将它们写下来。
课后练习
不求甚解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新课导入
每
有
会
意
便
欣
然
忘
食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
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
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
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
拓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
遂安、卜无忌等。
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
夜话》《论中国的几个问题》等。
走近作者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
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
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
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整体感知
分析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
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
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细节探究
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
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态度:
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
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
?他举了哪些例子?
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
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阅读课文,想一想:“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
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
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
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
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
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
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如何的?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意
举例证
结上文
(递进结构)
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
含义的问题。
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
论证。
驳论与立论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
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二、批驳对方论据 不真实,难以置信
三、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
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
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
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
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不
求
甚
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举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驳论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
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随堂练习
山水画的意
境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欣赏下面这幅山水画,谈谈你的感受。
新课导入
【李可染】(1907—1989),
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
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
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
其擅长画牛。
走近作者
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
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
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整体感知
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
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
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
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
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
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细节探究
山水画
摄影作品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
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
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
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
作品所取代。
探究: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
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
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
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
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
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探究:3.“意境的产生,
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
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
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
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
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
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
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
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
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
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
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
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探究: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
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
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
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
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
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
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
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
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
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
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
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
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
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
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
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
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
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
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
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山水
画的
意境
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
方法
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
欣赏
李可染《万山红遍》
无言之美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学习目标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新课导入
【朱光潜】(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
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
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
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走近作者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
“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
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整体感知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
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
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
到美吗?
细节探究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
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
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
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
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
旨也能达到美。
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
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
•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
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
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
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
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
”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
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的十个字,
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
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树万
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
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思考探究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
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
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
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
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
“无言之美”。
无
言
之
美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
驱遣我们的想象
1.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能够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会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
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说说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
意些什么。
新课导入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
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
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走近作者
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
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
他的所见所感。
整体感知
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
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
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
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
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
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细节探究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
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
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
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
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
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
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
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
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
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
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
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
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
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
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
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
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
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
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
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写法探究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是这是
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
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
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
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
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
“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
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
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
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③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
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
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
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
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
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拓展延伸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
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
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
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
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
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
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
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
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者与读者关系: 作者
(写文字)
读者
(读文字)
所感所想
读者欣赏文艺作品:
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