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浙教版新课标6册美术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作品鉴赏(浙教版新课标6册美术教案)

ID:48911

大小:16.4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作品鉴赏。          汉代百戏俑,又名“东汉乐舞杂技俑”、“杂技俑盘”,山东省济南市无影山第11号墓出土。这组陶俑是在一个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方形陶盘上,彩塑了21个人物的乐舞杂技的热闹场面。表演者在陶盘中间,左边二女子面颊红润,长发垂肩,身着长袖花衣,相向翩翩起舞。舞女前有一男子,束腰,双臂侧伸站立,面孔滑稽。伴奏的乐队在陶盘后沿,有男有女,或吹圭、或抚琴、或执棒敲钟、或击扁形小鼓、或击大型建鼓。观赏者分列陶盘两端,身躯硕大,袖手而立,右端三人戴冕形冠,左端四人戴环形冠,似有主客之别。尤其精彩的是,中间四男子头戴尖顶小帽,身穿没膝短衣,作“拿大顶”折腰柔术表演。整个陶俑群在粗轮廓的飞扬流动中,体现出一种力量、运动的气势和欢乐热闹的气氛。 这组作品是汉俑中的一种式样,即所谓的动态俑。它充满生命力和动感,是对战国磨黑陶传统的继承,但战国俑和汉俑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感性而后者具有理性。汉俑在风格上讲求明晰、准确,艺术结构上追求组合和秩序,具有泱泱大国的风范。 2、生动传神的汉代百戏俑。  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它始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代,两汉时期广泛发展。西汉之前主要在宫廷表演,东汉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百戏包括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蔓延”(是一种由人装扮成巨鱼和巨龙及各种巨兽进行表演的大型舞蹈)以及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东海黄公”等。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娱人的技艺表演,如“跳丸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把各国诸侯的钟鼓搬到咸阳宫中,而且把六国诸侯宫廷中善于歌舞的艺人当作战利品集中于咸阳,演出“角抵俳优之戏”。1999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园的东南角又发现了十余件如真人般大小的百戏陶俑,更证实了此时百戏已登上秦皇宫的大雅之堂。 两汉时期百戏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包括倒立、柔术、跳丸剑、耍坛、扛鼎、顶杆、走绳等都极为兴盛。汉代壁画、篆刻、石刻画像等对百戏都有真实的反映。 隋唐时期百戏无论种类、技艺,均比以前有所发展、创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它是上起宫廷,下至民间举行庆典、宴饮的助兴娱乐节目。《资治通鉴》中说,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十五日,诸蕃酋长云集洛阳,隋炀帝于端门街盛阵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一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百昏至日,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唐王朝也以百戏来举行国家重大庆典,或招待外宾。唐玄宗御门楼观燃灯,昼夜达一月之余。《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天宝年间,天下太平。每盛宴,便“大阵山车、旱船、寻撞、走索、丸剑、角抵、戏马”。百戏在民间也很盛行,当时的唐京城长安有专门的百戏班子收费演出。 3、中国杂技悠久的历史传统。 (1)原始劳动与武技是杂技产生的土壤。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杂技就已经萌芽。原始人在狩猎中形成的劳动技能、自卫防攻武技与超常体能,在休息和娱乐时,在表现其猎获和胜利的欢快时,被再现为一种自娱游戏的技艺表演,这就形成了最早的杂技艺术。杂技学术界认为中国最早的杂技节目是“飞去来器”。这是用硬木片削制成的十字形猎具,原始部落的猎手们常用这种旋转前进的武器打击飞禽走兽,而在不断抛掷中,他们发现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风力的影响下,能够回旋“来去”,于是它就成了原始部落的氏族盛会中表演的节目。 杂技艺术中的很多节目是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武术技巧的提炼和艺术化。“飞去来器”这个节目至今在民俗活动中传承着,内蒙古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上,在赛马、摔跤、角斗等各种技艺竞赛中,就有“飞去来器”的竞赛,它是以投掷的远近和击中目标的准确程度来评定优劣的。杂技演员把猎技的“飞去来器”加以艺术加工,形成一种巧妙神奇的节目,这种节目至今在舞台表演中还深受观众喜爱。由于杂技艺术来源于五花八门、缤纷多姿的现实生活,“杂”成为它的整体特征,故而“杂技”之名就一直被确定下来。 (2)春秋战国时代的杂技。 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像古希腊的城邦一样。这些诸侯国在争强称霸的争斗中,都注意笼络人才,这些人才称门客,有的是出谋划策的谋土,有的是武艺高强的武士。春秋战国时代很多杂技艺术的创造者是诸侯的门客或武土,他们以一技之长,投身公卿大夫,并不完全为了表演,但关键时候,却往往以其技辅助主人,诸士善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特点。这些就为杂技艺术的正式形成,提供了技术基础。 齐国公子孟尝君被秦王请到秦国软禁起来,孟欲逃归,他托人向秦王宠妃求情,那妃子要孟送她名贵的白狐皮袄。孟只有一件,已经送给了秦王,因此很为难。幸好他带的门客有位善缩身之术者,从狗洞爬进王宫偷出了那件皮袄。这位门客之技可谓后世杂技“钻圈钻筒”之始。妃子得了白狐裘,说动了秦王,放了孟尝君,但孟刚走,秦王又后悔了,派兵追杀。孟尝君率众到了秦国边关,该关规定鸡鸣才开门,时值半夜,鸡自然不会叫,追兵立刻即至,可谓危在旦夕。幸好门客中有位口技家,他的几声惟妙惟肖的鸡叫,引得四郭荒鸡齐鸣,守关人迷蒙中以为到了开关时刻,开关放人,孟尝君得以逃离秦国。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98年,《战国策》上有记载。正由于有此一段因缘,像京剧界奉唐明皇为祖师一样,中国的口技艺人所供奉的祖师爷就是孟尝君。 《列子•周穆王》载:“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所谓化人,就是幻人,他自由出入水火,随意贯穿金石,悬空不坠和穿墙入壁,都是幻术节目。 刘向《列女传》还记载了战国时代的遁术:齐宣王有次在宴饮中与钟离春闲话,钟离春故意眩技吸引宣王,说:“窃常喜隐。”言未卒,忽然不见。宣王大惊……这位钟离春显然是位善为遁术的方士之流的人物。春秋战国诸士善技为秦汉杂技的鼎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汉代杂技的卓越成就。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朝代,汉代第五位皇帝汉武帝刘彻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特别喜欢杂技艺术。汉武帝为了夸扬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召集了许多外国来客,布置了酒池肉林,举行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在宴会进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节目中有各式角抵戏的表演,七盘和鱼龙蔓延,还有戏狮搏兽的驯兽节目。值得提及的是在那次盛会上还有外国杂技艺术家的献技,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即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 这些奇技异巧、场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来客大为惊叹,深服汉帝国的广大和富强,达到了汉武帝夸示帝国昌盛富庶,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共同对付强敌匈奴的外交政治目的。 汉代是中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汉代角抵戏迅速充实内容,增加品种,提高技艺,终于在东汉时代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百戏”体系。 汉代杂技的卓越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各种节目已成系列,具备了后世杂技体系的主要内容,这在全世界各国的表演艺术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汉代出土的画像砖石中对各类节目都有形象记载: ①力技。狭义的角抵就是指角力,争交相扑之类以力量较量为主的节目,在汉代百戏中占有重要地位。汉画中常可看到人与人、人与兽、兽与兽之间角抵的图像。百戏表演者中有一类为“象人”,研究者认为就是专业的斗兽士。河南南阳一处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中,就有二十多处“象人斗牛”、“象人斗虎”、“象人斗犀”等图绘。“载竿”节目中同样显示了表演者的力量。山东安丘汉墓“百戏图”中的“载竿”,一人举竿上面有10人表演,其力量可达千钧。 ②形体技巧。中国杂技早在汉代就形成以“顶功”为中心的形体技巧,顶功就要求有过硬的腰功、腿功、倒立和跟斗基本功,这种传统一直保持至今。汉代表现顶功技巧的画像砖石很多。 ③耍弄技巧。汉代的“跳丸弄剑”、“舞轮”都是经常表演的节目,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丸剑乐舞宴饮图”就是很有名的一幅。 ④高空节目:汉代文献和文物图像中都有高空节目的记载,像撞技、走索和戏车,皆有高空表演。缘竿之技在汉代很盛行,基本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平地表演,一是在车上表演。今天杂技中仍保留此类技巧,“跟斗过车”就是一种。 ⑤马戏与动物戏:“马戏”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桓宽在他的论著《盐铁论•散不足论篇》中说:“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戏,马戏……”把马戏与百戏并举,可见当时马戏的兴盛。沂南“百戏图”中,就有三个马戏表演,其中一个还将马装饰成龙形。 汉代马戏除了驾驭本领的显示外,还把武艺、舞蹈等各种民族技艺运用其中,这与西方的马戏有很大区别。河南嵩山三阙之一的登封少室石阙画像上的两位马戏演员,一个是在马上倒立,一个是在马上舞蹈。 山东临淄文庙的汉画像石刻中展示的集体马戏的表演,可与沂南百戏图戏车相映生辉。图中有两匹马,前一匹上有一人,身后尚有一人飞身而至,恰好拉住骑者之手,另一人纵身而起,手挽马尾。后一匹马拉着车,车前方有一人腾空飞翔,车上除御者外,其余人物皆作表演动作,车后还有一人纵身欲上。正是这些技艺为后来马戏和空中飞人等表演提供了艺术基础。 10、跳舞的点和线汉画像砖石中还有反映各种驯兽节目的形象,如驯虎、驯象、驯鹿、驯蛇等。浙江海宁东汉墓画像中的“驯兽斗蛇图”和武氏祠的“水人弄蛇图”就是明证。 山东济宁东汉墓画像石上部为“驯鸟图”,下部为“驯象图”。六人坐于象背,一人立于挺起的象鼻,可见其驯练动物的水平已经甚高。另外还有驯猴、驯鹤、弄雀等形象。汉代的马戏和驯兽节目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⑥幻术。汉代是中土与西域甚至西方国家进行幻术艺术交流的时代。当时中国本土的幻术有两大类别,一是由皇家和贵戚支持的大型幻术表演,多以巨大的道具装置和众多演职员共同表演,如汉武帝的角抵大会中的“鱼龙蔓延”,实际是两个相继演出的大型幻术。 汉末曹操统一北方,胸怀一统天下大志的曹操特别注意收络人才。《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左慈掷杯戏曹操”描写极为生动。此事在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他表演了三套戏法。“令取大花盆放筵前,以水盛之,倾刻发出牡丹一株,并放双花”。左慈“教把钓竿来,于堂下鱼池中钓之,倾刻钓出数十尾大鲈鱼,放在殿上。”“慈掷杯于空中,化成一白鸠,绕殿而飞。”引得众人仰首观看,他则乘机遁去。这三套戏法即变花、变鱼、变鸟,也是现代中国魔术的绝招。 (4)唐代杂技。 经过魏晋南北朝(400—589)160多年的大动荡和民族文化的大融会,至公元589年隋代统一中国,杂技艺术已经极为成熟,至唐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 杂技艺人和乐舞艺人同在宫廷献艺,出现一些www.anxue.com/bbs传颂一时的杂技艺人,为诗人墨客吟咏。白居易有“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之句(《新乐府•五部伎》),元稹亦有“前头百戏竟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的诗句。张楚金的《楼下观绳技赋》生动地描绘了绳技艺人高超而优美的表演技艺:“掖庭美女,和欢丽人,披罗谷与珠翠,捕琼筵与锦茵……横亘百尺,高悬数丈,下曲如钩,中平似掌。初绰约而斜进,竟盘姗而直上……” 唐代杂技中出现了许多技艺高超的女杂技艺人,前面诗中的女艺人被称“掖庭美女”,说明她是宫廷艺人。唐人所著《封氏见闻录》也描写了宫廷的绳技、高跷、“踏肩蹈顶”人上叠人“至三四重”的高超技艺。不少有名的乐舞如《破阵乐》、《圣寿乐》等,都与杂技有关。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指导大臣排练的《秦王破阵乐》是唐代极有名的乐舞,声名远播海外,一百二十人执戟披甲,前有战车,后列战阵,其中的武技与马术即与杂技相通。更有幽州女艺人石火胡把《破阵乐》引入杂技艺术的顶竿之技,她顶着的百尺高竿上,支有五根弓弦,五个女童身穿五色衣服,手持刀戟,在高竿弓弦上表演《破阵乐》。她们合着音乐的节拍在弓弦上俯仰来去,轻捷如燕。这场表演熔“歌舞”、“走索”与“顶竿”之技于一炉,实在是花样翻新。 唐人“载竿”之艺极高,有“爬竿”、“顶竿”、“车上竿戏”、“掌中竿戏”等不同内容。《独异记》中记载着一位三原女艺人能头顶长竿载十八人而来回走动。正是有此种神技,唐代达官贵人的出行仪仗中往往以载竿杂技表演为前导。最典型的证明是唐代敦煌莫高窟中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中就是以“载竿”为前导的。出行仪仗中的杂技乐舞表演,既有显示豪奢气派之意,亦有与民同乐之好,故唐人张祜《千秋乐》诗云:“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是千秋。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 唐代幻术戏法在民间广泛流传,www.anxue.com/bbs唐蒋防《幻戏志》载:“(马自然)乃于席上以瓦器盛土种瓜,须臾引蔓生花,结实取食,众宾皆称香美异于常瓜。”这位马先生还会纯手法的杂技戏法:“又于遍身及袜上摸钱,所出钱不知多少,投井中,呼之一一飞出。” 唐代杂技将多种技巧糅和在一起,充分展示杂技超凡入圣、人所难能的特点。除了前边提到的熔“歌舞”、“走索”与“顶竿”之技于一炉的石火胡的竿上《破阵乐》,另外,唐代的马戏与幻术均极发达,除各种马上技艺外,还有驯马为马舞的表演。马术也把“冲狭”的高超技艺融和进来。唐赵麟的《因话录》记有“透剑门伎”一项,说用锋利的刀剑编扎成狭门过道,表演者乘小马从刀丛剑林之间穿驰而过。如果技艺不精,坐骑驾驭不灵,触及刀剑,人马立毙。这个“透剑门”,实际就是汉代“冲狭”的发展,它与马术结合起来,就成了一项超卓而有用的技艺了。 唐代的杂技,宫廷与民间共同发展。民间既有街头小艺,亦有戏场献艺,观者达数千人。有的在广场表演,有的则在寺院附近的戏场乐棚。当时的国都长安,大的戏场多在慈恩寺旁,小的戏场多在青龙寺旁。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