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三部分洞察考情揭秘高考课件pptx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生物第三部分洞察考情揭秘高考课件pptx

ID:491463

大小:7.47 MB

页数:11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趋势一 更加注重教材细节知识和核心概念的考查 [ 证据 1] (2018· 全国卷 Ⅰ , 1)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 ATP 合成的酶 B . 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 .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 . 线粒体 DNA 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解析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是光反应进行的场所,光反应可产生 ATP , ATP 合成需要相关酶的参与,因此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 ATP 合成的酶, A 正确;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某些情况下,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B 正确;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的存在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C 正确;线粒体 DNA 位于线粒体基质中,它能参与编码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酶, D 错误。 答案   D [ 解密 ]   本题 A 选项来自人教版必修 1 P103 内文第三自然段 “ 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 ”“ 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 ADP 与 Pi 发生化学反应,形成 ATP 。 ” B 选项来自必修 1 P46 。 C 选项来自必修 1 P53 “ 图 3 - 10 细胞核结构模式图。 ” D 选项来自人教版必修 2 P70 小字内容 “ 科学 家发现叶绿体的基质中 有 DNA 。后来科学家用生物化学的方法, 证明 了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含有 DNA 。 ” [ 证据 2] (2017· 全国卷 Ⅰ , 2)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B. 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 C. 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D. 斐林试剂是含有 Cu 2 + 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还原成砖红色 解析  用台盼蓝鉴定细胞死活,被染色的细胞是死细胞,因为死细胞的细胞膜不能阻挡台盼蓝进入细胞,如果细胞膜结构不完整台盼蓝也能进入,故也能判断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 A 正确; 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质中肽键的,不能检测氨基酸的含量, B 错误; 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以用碱性染料醋酸洋红、龙胆紫、改良苯酚品红等试剂染色, C 正确; 斐林试剂是由 0.1 g/mL 的 NaOH 溶液与 0.05 g/mL 的 CuSO 4 溶液等量混合配制而成,其中的 Cu 2 + 可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D 正确。 答案   B [ 解密 ]   本题 A 选项来自人教必修 1 P43 。 [ 证据 3] (2014· 全国卷 Ⅰ , 2) 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 A.O 2 的产生 停止 B.CO 2 的固定加快 C.ATP/ADP 比值 下降 D.NADPH/NADP + 比值下降 解析   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使绿藻可以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用黑布遮光后,改变了绿藻光合作用的条件,此时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停止,光反应的产物 O 2 、 ATP 和 [H]( 即 NADPH) 停止产生,所以 A 、 C 、 D 项所叙述现象会发生;光照停止,暗反应中 C 3 还原减弱, C 5 减少, CO 2 的固定减慢, B 项所叙述现象不会发生。 答案   B [ 解密 ]   本题 D 选项来自人教版必修 1 P103 “ 相关信息 ” 。 虽然在当年第一次出现 NADPH 、 NADP + 的选项,它们的出现并未影响到考生答题,但这却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在 2017 年全国卷 Ⅰ 第 3 题 C 选项,全国卷 Ⅱ 第 29 题图中,对还原型辅酶 Ⅰ 、还原型辅酶 Ⅱ 都分别进行了再次的详细考查。 [ 揭秘高考 ]   类似于这些取材于教材中的试题,还可以举出不少。更多内容可参看本书 “ 必拾教材隐性知识 ” 部分。由此可见全国卷生物试题非常关注教材中某些细节知识的考查,包括教材中的 “ 问题探讨 ” 、 “ 思考 与讨论 ” 、 “ 插图 ” 、 “ 旁栏信息 ” 、 “ 知识链接 ” 、 “ 资料分析 ” 等栏目和课后的各类练习题。因此,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回归教材、吃透教材、夯实基础,教材旁栏小字等内容也不能忽略。 [ 名师预测 ] 1.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 动物细胞分裂能力的强弱与细胞的寿命呈负相关 B . 植物激素和一些环境因子都能够影响植物细胞的分化 C . 白细胞比红细胞凋亡速率快,有助于内环境的稳定 D . 致癌因子引起基因突变,突变基因逐渐累积导致癌变 你知道每个选项涉及的考点分别来自教材哪部分的细节知识吗? 解析  细胞的寿命与分裂能力无关,寿命短的细胞不一定能分裂,如白细胞寿命短不能分裂,平滑肌细胞寿命长却能分裂, A 错误;环境因子如光、温度等能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改变细胞分化方向, B 正确;细胞凋亡速率与细胞的功能有关,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白细胞比红细胞凋亡速率快,有助于生物个体稳态的维持, C 正确;致癌因子能引起 DNA 损伤,导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这些突变的累积效应会致使细胞癌变, D 正确。 答案   A 点拨   A 选项来自人教版必修 1 P124 “ 技能训练 ” 表格数据分析, B 选项来自人教版必修 3 P54 “ 内文 · 小字部分 ” , C 选项来自人教版必修 1 P124 “ 技能训练 ” 和 “ 拓展题 ” , D 选项来自必修 1 P126 “ 内文 · 小字部分 ” 2. 下列关于 “ 膜 ” 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 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磷脂双分子层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 B. 小肠黏膜属于生物膜系统,它能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 C. 治疗尿毒症的血液透析膜能够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是模拟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 物质能从低浓度向高浓度实现跨膜运输离不开细胞内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分工合作 请写出每个选项涉及的考点在教材中的出处。 解析  构成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磷脂分子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 A 正确;小肠黏膜能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但是小肠黏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 B 错误;治疗尿毒症的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C 正确;物质能从低浓度向高浓度实现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的载体在核糖体中合成,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所以说离不开细胞内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分工合作, D 正确。 答案   B 点拨   A 选项来自人教版必修 1 P66 “ 思考与讨论 ” ; B 选项来自人教版必修 1 P50 “ 练习 ” 第 4 题 C 项和必修 3 P24 “ 资料分析 ” ; C 选项来自必修 1 P50 “ 与社会的联系 ” 。 [ 证据 1] 1. (2013· 全国卷 Ⅱ , 2) 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都含有镁元素 B. 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 C. 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 D. 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解析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由于绿色植物几乎不吸收绿色光,所以植物的叶片一般呈现绿色。 答案   D 趋势二 更加注重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 2. (2016· 全国卷 Ⅱ , 4) 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 B. 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 C. 通常,红外光和紫外光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 D. 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引起 的 解析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包括乙醇在内的有机溶剂中, A 正确;镁作为细胞中的无机盐,可以离子状态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进而参与叶绿素的合成, B 正确;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都是可见光,可见光不包括红外光和紫外光, C 错误;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因没有光照而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使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显现出来,因而叶片呈黄色, D 正确。 答案  C [ 解密 ]   以上 2 道题都考查了光合色素吸收光谱的特点, 2013 年全国卷 Ⅱ 第 2 题考查的要求相对基础,但 2016 年全国卷 Ⅱ 第 4 题、 2017 年全国卷 Ⅲ 第 3 题对此考点有了更深入的考查。实际上这 3 道题材料来自人教版必修 1 P99 “ 图 5 - 10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 ” 的相关内容。 [ 证据 2] 1. (2012· 海南卷, 8) 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 CO 2 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 (    ) A . 一直降低,直至为零 B . 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化 C . 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D . 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 稳定 解析  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密闭容器内的植物,密闭容器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有限,随着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二氧化碳逐渐被消耗,浓度降低,进而光合作用强度跟着降低;当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C 2. (2015· 海南卷, 24) 将一株生长正常的某种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从照光开始,净光合速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直至为 0 ,之后保持不变。在上述整个时间段内,玻璃容器内 CO 2 浓度表现出的变化趋势是 (    ) A . 降低至一定水平时再 升高 B . 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不变 C . 持续保持相对 稳定状态 D . 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由题意可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中净光合速率不断下降,说明密闭容器中 CO 2 的浓度逐渐下降,之后净光合速率降至为 0 且保持不变,说明 CO 2 的浓度保持在一定水平不变。 答案   B 3. (2017· 全国卷 Ⅰ , 30) 植物的 CO 2 补偿点是指由于 CO 2 的限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 CO 2 浓度,已知甲种植物的 CO 2 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的,回答下列问题: ( 1) 将正常生长的甲、乙两种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培养后发现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种 植物净光合速率为 0 时,乙种植物净光合速率 _________( 填 “ 大于 0 ” 、 “ 等于 0 ” 或 “ 小于 0 ” ) 。 ( 2) 若将甲种植物密闭在无 O 2 、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加,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 在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时,由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导致密闭容器内 CO 2 浓度下降,进而导致光合作用速率降低。题干信息表明甲种植物的 CO 2 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的,因此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 0 时 ( 即 CO 2 补偿点时 ) 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超过乙种植物的 CO 2 补偿点,因此其净光合速率大于 0 。 (2) 若将甲种植物密闭在无 O 2 、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因此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加。 答案   (1) 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固定 ( 消耗 )CO 2 的量大于呼吸作用产生 CO 2 的量,使密闭小室中 CO 2 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 大于 0 (2) 甲种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 O 2 使密闭小室中 O 2 增加,而 O 2 与有机物分解产生的 [H] 发生作用形成水是有氧呼吸的一个环节,所以当 O 2 增多时,有氧呼吸增加 [ 解密 ]   在反复研读和细心品味这两道海南卷高考题和 2017 年全国卷 Ⅰ 第 30 题,我们可从中发现近年来高考生物学试题,明显具有延续性的特点。这几道题都考查了密闭空间内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趋势,考查了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 证据 3] 近四年全国卷对 “ 光合作用 ” 知识考点考查角度统计表 考题 分值 考查角度 2019· 全国卷 Ⅰ , 3 6 分 光合作用的过程 2019· 全国卷 Ⅰ , 29 3 分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2019· 全国卷 Ⅱ , 31 7 分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 2019· 全国卷 Ⅲ , 29 2 分 光合色素的元素组成 2018· 全国卷 Ⅰ , 1 1.5 分 光反应的场所和过程 2018· 全国卷 Ⅰ , 30 9 分 光照强度、 CO 2 浓度、植物种类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018· 全国卷 Ⅱ , 30 8 分 光照强度、 CO 2 浓度、叶片种类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色素提取实验 2018· 全国卷 Ⅲ , 1 1.5 分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018· 全国卷 Ⅲ , 5 1.5 分 光反应的过程 2018· 全国卷 Ⅲ , 29 9 分 光合色素的分布与吸光特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光照强度及阳生、阴生植物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017· 全国卷 Ⅰ , 30 9 分 CO 2 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 2017· 全国卷 Ⅱ , 29 9 分 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的过程 2017· 全国卷 Ⅲ , 2 1.5 分 暗反应场所 2017· 全国卷 Ⅲ , 3 6 分 光合色素的吸光特点及吸收光谱 2016· 全国卷 Ⅰ , 1 1.5 分 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 2016· 全国卷 Ⅰ , 30 8 分 光照强度、 CO 2 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016· 全国卷 Ⅱ , 4 6 分 叶绿素的元素组成、提取实验、吸光特点 2016· 全国卷 Ⅱ , 31 8 分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 2016· 全国卷 Ⅲ , 2 1.5 分 同位素标记法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应用 2016· 全国卷 Ⅲ , 29 10 分 温度、相对湿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解密 ]   从上表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在全国卷中几乎每年都有考查,考查的角度主要集中在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等方面,且常考常新。 [ 揭秘高考 ]   研究同一考点内的高考题,可帮助我们把握高考命题的脉络,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考查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几乎每年必考,但这部分考题多年来都未涉及 “ 光合作用的有关计算 ” ,可是不少学生常被教辅资料所绑架,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有关 “ 计算 ” 的复习和练习,徒增学习生物学不应背负的沉重负担。况且教材中有关光合作用过程的总反应式中,是用 (CH 2 O) 表示糖类,用并未配平的反应式来概括,这也意味着该总反应方程式无法用来指导相关的计算,也隐含告诉我们不能去纠缠不必要的繁琐计算。 [ 名师预测 ] 1.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蓝藻细胞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中 B. 水在叶绿体中分解需要 ATP 提供能量 C. 叶肉细胞中合成葡萄糖时需要 ATP 提供能量 D. 二氧化碳固定生成 C 3 需要消耗 ATP 解析  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及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其可进行光合作用, A 错误;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分解发生在光反应阶段,该阶段发生水的光解和 ATP 的合成,其中水的光解所需能量来自叶绿体中光合色素所吸收的光能, B 错误;光合作用过程中,葡萄糖的合成发生在暗反应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二氧化碳的固定和 C 3 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生成 C 3 不消耗 ATP ,而葡萄糖的合成消耗 ATP , C 正确、 D 错误。 答案   C 2. 如图为大豆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CO 2 的固定实质上是将 ATP 的化学能转变为 C 3 中的化学能 B.CO 2 可直接被 [H] 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 C. 被还原的 C 3 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可再形成 C 5 D. 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短时间内 C 5 含量会升高 解析   1 分子 C 5 与 1 分子 CO 2 结合,形成 2 分子 C 3 的过程称为 CO 2 的固定,由图可知,该过程没有消耗 ATP ,不会将 ATP 中的化学能转变为 C 3 中的化学能, A 错误; CO 2 需要先被固定为 C 3 后才能被 [H] 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和 C 5 , B 错误;暗反应过程中,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 C 3 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 C 3 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形成 C 5 ,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持续地进行下去, C 正确;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光反应阶段产生的 ATP 和 [H] 减少,导致 C 5 的产生量下降,而 CO 2 的固定在短时间内不受影响,故短时间内 C 5 含量下降, D 错误。 答案   C [ 证据 1] (2018· 全国卷 Ⅰ , 2) 生物体内的 DNA 常与蛋白质结合,以 DNA -蛋白质复合物 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 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 DNA -蛋白质复合物 B . 真核细胞的核中有 DNA -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 . 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 DNA 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 DNA 聚合酶 D . 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 RNA 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 RNA 聚合酶 [ 答案 ]   B 趋势三 更加注重考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 探秘 ]   判定本题 A ~ D 正误必须结合 “ DNA -蛋白质复合物 ” 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染色质组成、 DNA 复制中酶与 DNA 结合、 DNA 转录中酶与 DNA 结合,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均涉及 DNA 复制与转录等,即可确认 A ~ D 正误。 [ 证据 2] ( 经典高考再现 ) 细胞分化是 奢侈基因 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下列属于奢侈基因的是 (    ) A . 血红蛋白基因 B.ATP 合成酶基因 C.DNA 解旋酶基因 D. 核糖体蛋白基因 [ 答案 ]   A [ 探秘 ]   本题中 “ 奢侈基因 ” 是一全新信息,乍一看,似乎从未涉猎过,易导致考生迷茫而错答,然而新信息下,掩饰着 “ 旧知识 ” 即 “ 细胞分化 ” 是 “ 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 。倘若考生能将奢侈基因联系到 “ 细胞分化 ” 上,则 A ~ D 选项可迎刃而破 ( 显然 B 、 C 、 D 所述基因在不同细胞中均可表达 ) ,而 A 项所述基因仅在红细胞中选择性表达,则选 A 。 [ 证据 3] (2018· 全国卷 Ⅱ , 31) 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 建立在 “ 威慑 ” 与 “ 恐惧 ” 基础上 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 “ 恐惧生态学 ” 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 1) 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 “ 恐惧生态学 ” 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 ) 。 (3) 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 “ 恐惧生态学 ” 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 。 答案   (1)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 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 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 探秘 ]   本题中 “ 恐惧生态学 ” 显然属新情境信息,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题干中 “ 恐惧生态学 ” 的内涵,抓住 “ 捕食和驱赶 ” 这一关键,分析大型肉食性动物对相应的低营养级动物种群数量的影响,以这一建立在 “ 威慑 ” 与 “ 恐惧 ” 基础上的种间关系 ( 捕食和驱赶 ) 为切入点并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建立联系,结合题意,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作 答时一定要依据题意,如第 (2) 小题就应搞清该反转不是由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这样才能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 解密 · 突破 ]   新情境信息题是当前及今后高考中时兴题型,其可充分体现对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选拔性检测,解答此类问题应遵从如下规则: (1) 必须注意对信息的整合和充分的发掘,做好新情境和旧知识的关联,争取满分作答。 (2) 充分挖掘题干信息,防止信息遗漏造成判断错误而不得分。 对于题目中的信息要充分地挖掘,如关键词、图形或数据信息,以及题干中的隐含信息、边角信息 ( 括号、表格、图形的标注信息等 ) ,防止信息遗漏造成判断错误而丢分 。 (3) 对新信息要进行充分地分析,建立信息和知识间的联系。 在新情境中找到所考查的知识,分析原有知识与情境素材间是否有变化或特殊限定,既要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注意到新问题的特殊性和局限性,防止因为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答案的变化。 [ 名师预测 ] 1. 根据 Genes&Development 上刊文的研究成果可知:一种 名为 miR - 182 的小 RNA 分子可以抑制患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GBM) 小鼠机体中促癌基因的表达,而 GBM 是一类致死性难以治愈的脑瘤。 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 治疗癌症的措施可以是通过药物损伤 miR - 182 来阻断癌细胞再生 B . 文中的 “ 促癌基因 ” 可能包括负责调节细胞周期的原癌基因 C.miR - 182 一般包括 5 种碱基, 4 种核糖核苷酸 D . “ 促癌基因的表达 ” 过程中会涉及 DNA 聚合酶、 RNA 聚合酶等 解析  分析题干信息息可知 miR - 182 可抑制促癌基因的表达,若通过药物损伤 miR - 182 ,则其不能起到阻断癌细胞再生的作用, A 项错误;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文中的 “ 促癌基因 ” 可能包括原癌基因, B 项正确; miR - 182 是小 RNA 分子,构成 RNA 的碱基有 4 种,核糖核苷酸有 4 种, C 项错误;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中不会涉及 DNA 聚合酶, DNA 聚合酶用于 DNA 复制过程, D 项错误。本题为新信息、新情境题,其中 “ 名为 miR - 182 的小 RNA ”“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GBM) ” 等对考生来说都是很陌生的,但 “ 促癌基因 ” 可能包括原癌基因, RNA 包括 4 种碱基、 4 种核糖核苷酸,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是考生熟悉的内容,因此 B 选项正确。 答案   B 2. 最新研究发现,分布于胃肠道的迷走神经有两类感觉神经元, 一类是胃壁中的 GLP1R 接受张力刺激产生并传递 “ 饱腹 ” 信号;一类是 GPR65 通过分泌受体感受食物释放的化学信号,进而调控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胰岛素和瘦素也与饱腹感的产生有关, 进而调节进食量。据图回答: (1) 迷走神经的这两类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离子变化是 ________ ,它们信号转换的不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当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降低,瘦素浓度 ________( 选填 “ 升高 ” 或 “ 降低 ” ) ,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通过释放 ________ 将信号传递给脑干。 (3) Ⅱ 型糖尿病病人 ( 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 ) 的症状之一是 “ 多食 ” ,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若某肥胖患者是瘦素基因突变引起的,结合生活经验,请你对该患者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 Na + 大量内流造成的,两类神经元接受的刺激一类是胃壁中的 GLP1R 接受张力;一类是化学信号,因此信号转换的不同点是前者将物理刺激转变为电信号,后者将化学刺激转变为电信号。 (2) 由题图信息可知,胰岛素能促进瘦素的合成,两者共同作用于下丘脑调节饱腹感,因此当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降低时,瘦素浓度也会降低,在该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 (3) 若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而患糖尿病,说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引起瘦素的减少,进而不能刺激下丘脑产生饱腹感。 (4) 若是瘦素基因突变造成的肥胖,则是由于瘦素不足,饱腹感不易产生,过量的饮食造成的营养过剩,因此要定量、合理地控制饮食,不能凭饱腹感来确定饮食。 答案   (1)Na + 大量内流 前者将物理刺激转变为电信号,后者将化学刺激转变为电信号 (2) 降低 神经递质 (3) Ⅱ 型糖尿病病人分泌胰岛素和瘦素的量少,不易引起脑干的饱腹中枢兴奋 (4) 定量合理饮食。该患者缺乏瘦素,不容易产生饱腹感而终止饮食 趋势四 更加注重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突出高考选拔功能 (1) 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2) 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 ( 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 2. (2017· 海南卷, 29) 果蝇有 4 对染色体 ( Ⅰ ~ Ⅳ 号,其中 Ⅰ 号为性染色体 ) 。纯合体野生型果蝇表现为灰体、长翅、直刚毛,从该野生型群体中分别得到了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隐性突变的纯合体果蝇,其特点如表所示。   表现型 表现型特征 基因型 基因所在染色体 甲 黑檀体 体呈乌木色、黑亮 ee Ⅲ 乙 黑体 体呈深黑色 bb Ⅱ 丙 残翅 翅退化,部分残留 v g v g Ⅱ 某小组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探究性状的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 用乙果蝇与丙果蝇杂交, F 1 的表现型是 ________ ; F 1 雌雄交配得到的 F 2 不符合 9 ∶ 3 ∶ 3 ∶ 1 的表现型分离比,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用甲果蝇与乙果蝇杂交, F 1 的基因型为 ________ 、表现型为 ________ , F 1 雌雄交配得到的 F 2 中果蝇体色性状 ________( 填 “ 会 ” 或 “ 不会 ” ) 发生分离。 解析   (1) 由题表可知,乙果蝇基因型为 V g V g bb ,丙基因型为 v g v g BB ,所以 F 1 基因型为 V g v g Bb ,表现型为灰体长翅,又因 V g 、 v g , B 、 b 都位于 Ⅱ 号染色体上,所以 F 2 中不符合 9 ∶ 3 ∶ 3 ∶ 1 的分离比。 (2) 甲蝇基因型为 BBee ,乙蝇基因型为 bbEE ,所以 F 1 基因型为 BbEe 。又因 E 、 e 在 Ⅲ 染色体上, B 、 b 在 Ⅱ 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F 1 基因型为 EeBb ,表现型为灰体, F 1 雌雄交配得到的 F 2 中,会出现灰体、黑檀体、黑体。 (3) 根据子二代中的表现型比例可知,刚毛性状为伴性遗传,又因黑体基因在 Ⅱ 号染色体上,所以亲本基因型为 bbX a Y( 黑体、焦刚毛 ) , BBX A X A ( 灰体直刚毛 ) , F 1 个体基因型为 BbX A X a 、 BbX A Y , F 1 雌雄个体交配得 F 2 ,其表现型及比例正符合题中所给。 答案   (1) 灰体长翅膀 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 Ⅱ 号染色体上,不能进行自由组合 (2)EeBb  灰体 会 (3)BBX A X A 、 bbX a Y 3. (2018· 全国卷 Ⅰ , 32) 果蝇体细胞有 4 对染色体,其中 2 、 3 、 4 号为常染色体。已知控制长翅 / 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 2 号染色体上,控制灰体 / 黑檀体性状的基因位于 3 号染色体上。某小组用一只无眼灰体长翅雌蝇与一只有眼灰体长翅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眼 性别 灰体长翅 ∶ 灰体残翅 ∶ 黑檀体长翅 ∶ 黑檀体残翅 1/2 有眼 1/2 雌 9 ∶ 3 ∶ 3 ∶ 1 1/2 雄 9 ∶ 3 ∶ 3 ∶ 1 1/2 无眼 1/2 雌 9 ∶ 3 ∶ 3 ∶ 1 1/2 雄 9 ∶ 3 ∶ 3 ∶ 1 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杂交结果, ________( 填 “ 能 ” 或 “ 不能 ” ) 判断控制果蝇有眼 / 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 X 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若控制有眼 / 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根据上述亲本杂交组合和杂交结果判断,显性性状是 ________ ,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若控制有眼 / 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上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 ( 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 。 (3) 若控制有眼 / 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 4 号染色体上,用灰体长翅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体果蝇杂交, F 1 相互交配后, F 2 中雌雄均有 ________ 种表现型,其中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为 3/64 时,则说明无眼性状为 ________( 填 “ 显性 ” 或 “ 隐性 ” ) 。 答案   (1) 不能 无眼 只有当无眼为显性时,子代雌雄个体中才都会出现有眼与无眼性状的分离  (2) 杂交组合:无眼 × 无眼 预期结果:若子代中无眼 ∶ 有眼= 3 ∶ 1 ,则无眼为显性性状;若子代全部为无眼,则无眼为隐性性状  (3)8  隐性 [ 解密 ]   对比这三道题以及 2019 年全国卷 Ⅰ 第 32 题可以发现一些共性: ① 都考查了伴性遗传和遗传规律的内容; ② 实际上都是对人教版必修 2 中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方法的迁移。 [ 揭秘高考 ]   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全国卷生物试题及同一年份不同地区的高考生物试题会发现,很多试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同,命题方式相似,能力立意相同。因此,我们在备考时一定要重视高考真题的复习价值,在正确解答每一道高考真题的基础上,形成一类试题的思维分析方法和解答模式,以不变应万变。 [ 名师预测 ] 金鱼 属于 X 、 Y 型性别决定的鱼类,具有重要观赏价值,性状多种多样,如眼型有正常眼、龙眼等,尾鳍有单尾鳍、多尾鳍等,体色有灰色、紫色等。请回答: ( 1) 实验证明,任何品种的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不存在 ________ ,二者属于同一物种。市场上出售的金鱼,一个个体上常表现多种人们喜爱的变异性状,这是通过让具有单一变异性状的金鱼杂交并长期选择获得的,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 ________ 。 (2) 金鱼的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A( 紫色 ) 和 a( 灰色 ) 控制,其中基因 A 是纯合致死基因。选择紫色金鱼为亲本杂交,得到的 F 1 随机交配, F 2 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________ ;若在此过程中逐代淘汰灰色个体, A 的基因频率将 ________ 。 (3) 经检测,珍贵金鱼品种 —— “ 蓝剑 ” 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YY 。从生殖细胞形成的角度分析 “ 蓝剑 ” 产生的原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 生殖隔离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任何品种的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二者属于同一物种。让具有单一变异性状的金鱼杂交,通过有性生殖并长期人工选择为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 根据题文 “ 金鱼的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A( 紫色 ) 和 a( 灰色 ) 控制,其中基因 A 是纯合致死基因 ” ,则选择为亲本进行杂交的紫色金鱼基因型为 Aa ,得到的 F 1 基因型为 Aa 的概率为 2/3 、基因型为 aa 的概率为 1/3 ,则 F 1 随机交配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及比例为 A ∶ a = 1 ∶ 2 ,得到 F 2 中 AA( 致死 ) 为 1/9 , Aa 为 4/9 , aa 为 4/9 ,则 F 2 中 Aa ∶ aa = 1 ∶ 1 , A 的基因频率为 1/2 × 1/2 = 1/4 ;在此过程中逐代淘汰灰色个体 (aa) ,亲本进行杂交的紫色金鱼 基 因型为 Aa ,又因为 AA 致死,种群内只有 Aa 存活,故 A 的基因频率一直都是 1/2 。 (3) 经检测,珍贵金鱼品种 —— “ 蓝剑 ” 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YY 。该个体多一条 Y 染色体,只能是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出错,从生殖细胞形成的角度分析 “ 蓝剑 ” 产生的原因为父本在形成精子过程中发生异常,具体为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形成的两条 Y 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导致一个精子中同时含有两条 Y 染色体 。 答案   (1) 生殖隔离 基因重组  (2)1/4  不变  (3) 父本在 M Ⅱ 后期,着丝点分裂形成的两条 Y 染色体移向同一 极 [ 证据 1] 1. (2017· 全国卷 Ⅰ , 3) 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 (CTK) 、脱落酸 (ABA) 、 CTK + ABA 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趋势五 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特点,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A. 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B. 本实验中 CTK 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 ABA 削弱 C. 可推测 ABA 组叶绿体中 NADPH 合成速率大于 CTK 组 D. 可推测施用 ABA 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 解析  据题图分析可知:与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相比,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CTK 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故 CTK 能延缓叶片衰老, A 正确;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CTK 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而一定浓度的脱落酸 ABA 溶液处理则叶绿素含量较低,两者同时使用则介于两者之间,说明本实验中 CTK 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 ABA 削弱, B 正确;由于叶绿素吸收光,将水光解成 NADPH 和氧气,根据 CTK 组比 ABA 组的叶绿素含量高可知, ABA 组叶绿体中 NADPH 合成速率小于 CTK 组, C 错误;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是由于叶绿素含量下降,使得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凸显出来,据图 ABA 组叶绿素含量低可推测,施用 ABA 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 D 正确。 答案   C 2. (2018· 全国卷 Ⅰ , 4) 已知药物 X 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 D 可抑制药物 X 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 ( 其中甲组未加药物 ) ,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 乙组加入了药物 X 后再进行培养 B. 丙组先加入药物 X ,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 D ,继续培养 C. 乙组先加入药物 D ,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 X ,继续培养 D. 若药物 X 为蛋白质,则药物 D 可能改变了药物 X 的 空间结构 解析  甲组为空白对照组,与甲组曲线相比,乙组细胞数目增加较快,说明乙组中加入了促进细胞增殖的药物 X , A 正确;丙组细胞数目增加较甲组快,说明加入了促进细胞增殖的药物 X ,培养一段时间后丙组细胞数目增加又较乙组慢,说明丙组又加入了抑制药物 X 作用的药物 D , B 正确;如果乙组先加入药物 D ,因培养液中无药物 X ,培养一段时间后,乙组前期细胞数目不应高于甲组, C 错误;药物 D 可抑制药物 X 的作用,若药物 X 为蛋白质,则药物 D 的作用机理很可能是改变了药物 X 的空间结构, D 正确。 答案   C [ 解密 ]   在高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形式对教材基础实验进行考查,能较好地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017 年全国卷 Ⅰ 第 3 题与 2018 年全国卷 Ⅰ 第 4 题的命题形式高度吻合,由此不难发现,对于这种能综合考查考生能力的新颖命题形式,高考一般都会予以保留以体现高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 证据 2] 1. (2017· 全国卷 Ⅱ , 30) 将室温 (25 ℃ )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 37 ℃ 的哺乳动物 ( 动物甲 ) 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 41 ℃ 环境中 1 h( 实验组 ) ,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 ( 对照组 ) 。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 1) 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 ________ ,汗液分泌会 ________ ,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 2) 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 __________ 。 ( 3) 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 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 0 ℃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 ________ ,分解代谢会 ________ 。 解析   (1) 实验动物处于 41 ℃ 的高温环境中,此时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而增加散热的途径有: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加。 (2) 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增加。 (3) 室温是动物甲正常的温度环境相当于不做温度处理,室温下动物与 41 ℃ 环境中动物进行对照。 (4) 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 0 ℃ 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分解过程,因此耗氧量会增加,分解代谢会加快。 答案   (1) 舒张 增多  (2) 增多  (3) 排除 41 ℃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 41 ℃ 引起的  (4) 增加 加快 2. (2018· 全国卷 Ⅱ , 29) 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 1) 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 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 A 、 B 两组后进行处理, A 组 ( 对照组 ) 的处理是 ________ ; B 组的处理是 ________ 。 ② 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B 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 A 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 B 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 ________ 激素和 ________ 激素 。 解析   (1)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垂体,因此 A 组 ( 对照组 ) 的处理是不切除垂体,同时为了排除手术操作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 A 组的处理应该是进行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B 组是实验组,对其进行的处理是切除垂体。根据实验步骤可知, ① 为实验处理, ② 为实验培养, ③ 应为实验结果的检测与记录,且题干强调 “ 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 ” ,因此, ③ 的操作应该是定期测定两组大鼠的体重,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垂体可产生生长激素 ( 促进生长 ) 和促甲状腺激素 ( 通过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发育 ) ,所以 B 组大鼠切除垂体后,其生长发育减慢 。 答案   (1) ① 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切除垂体  ③ 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2) 生长 促 甲状腺 [ 解密 ]   这是两道常规的实验探究题,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探究能力。 2017 年全国卷 Ⅱ 第 30 题考查了 “ 设置对照组的目的 ” , 2018 年全国卷 Ⅱ 第 29 题考查 “ 对照组与实验组如何处理 ” ,有异曲同工之妙。 [ 揭秘高考 1]   近年来,高考对实验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大,在考查形式上,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在考查内容上,有教材基础实验或简单的拓展实验,但以实验探究最为常见。因此,我们在备考中对生物实验尤其是探究性实验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高考对探究实验的考查主要落在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和遗传规律等方面 。 [ 揭秘高考 2]   在备考过程中,要重视科学思维的培养,有助于考生从容应对高考。科学思维的培养重在平时积累, 教材中的很多核心概念都能体现科学思维,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复习这些概念时需要真正理解其发现过程及进行的相关实验,结合经典实验进行拓展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另外,还要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探究思维的形成,熟练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实验原则,要将其融入每一个实验的复习中,甚至每一道实验题目中。即每一次解答实验类试题时,都把“实验组”“对照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相关名词分析透彻,再加上语言表达准确,实验类试题就会变成高考中的“送分题”。 [ 名师预测 ] 1. (2020· 高考预测 ) 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 ( 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 ) ,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处理方法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X 生理盐水灌胃 时间 饲养 14 天 Y 1 次 / 天,共 14 天 1 次 / 天,共 14 天 A. 因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所以可以用测定耗氧量的方法来分析其生理作用 B. 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作用,控制无关变量 C. 按照对照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丙组中 X 的处理方法是用蒸馏水灌胃 D. 因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需要碘元素,所以可通过服用放射性 131 I 来检测甲状腺的 功能 解析  丙组与丁组形成对照,根据实验目的及丁组中的处理,可知丙组的处理是使用生理盐水溶解的甲状腺激素对小鼠进行灌胃, C 错误。 答案   C 2. (2020· 高考预测 ) 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想验证赤霉素的某一生理功能,请你帮助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 器材: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表面经消毒的辣椒种子 200 粒,蒸馏水,脱脂棉,培养皿,恒温箱等。 ( 1) 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实验原理: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 。 (3)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等量的两组辣椒种子分别放入两个培养皿中,将培养皿分别编号为 A 、 B 。 第二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步:将经上述处理的实验材料放入恒温箱中,在保证氧气供应的情况下进行催芽。 第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下表为记录的实验结果,请填写 A 、 B 组别 ( 填 “ 实验组 ” 或 “ 对照组 ” ) 。 (5) 根据上表记录的实验结果绘出 A 、 B 两组发芽率与时间的坐标曲线图。 (6) 结合曲线图分析 A 、 B 曲线不同的原因: A 组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组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实验材料、实验原理并综合分析表格的信息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赤霉素溶液的有无,因变量是种子发芽率,故实验目的是验证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实验需要设置两组:一组加入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另一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统计并比较两组种子的发芽率。第 (5) 小题考查考生对表格数据信息与坐标曲线信息的转换能力,只要确定纵坐标和横坐标表示的因素,再依表格数据绘图即可。从曲线图可以看出,在足量赤霉素的作用下,种子萌发时间提前,且完成萌发所需时间较短。 答案   (1) 验证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3) 第二步:将适量且等量的赤霉素溶液和蒸馏水分别倒入 A 、 B 两个培养皿中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统计并比较两组种子的发芽率  (4)A. 实验组  B. 对照组  (5) 如图所示 (6) 在赤霉素的作用下,种子提前开始萌发,并提前完成萌发 只靠自身产生的赤霉素作用,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滞后,完成萌发的时间也延长 [ 证据 1] 1. ( 经典高考再现 ) 某农场面积为 140 hm 2 ,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80 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 .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 /hm 2 C .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 . 植物 → 鼠 → 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趋势六 更加注重 “ 对社会责任 ” 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析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是因为其数量增加吸引鹰来捕食所致,这恰恰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增加了。 答案   C 2. (2016· 全国卷 Ⅱ , 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 ( 甲地 ) 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 A .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 .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 .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析  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 A 、 B 、 D 三项均错误, C 正确。 答案  C 3. (2017· 全国卷 Ⅲ , 5)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 A .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 .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 .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 .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重在考查对样方法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小。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两种,计数时无需标记即可直接计数;若种群个体数量过少,则应适当增加样方面积。 答案   B 4. (2018· 全国卷 Ⅲ , 6) 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 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 . 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 .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 .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解析  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是异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A 正确;利用黑光灯诱捕有趋光性的昆虫,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B 错误;通过统计黑光灯诱捕的某种趋光性昆虫的数量,可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 正确;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通过统计诱捕到的趋光性昆虫的种类数来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D 正确。 答案   B [ 解密 ]   不难看出, 2013 年全国卷 Ⅰ 第 5 题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 —— 标志重捕法。 2016 年全国卷 Ⅱ 第 5 题和 2017 年全国卷 Ⅲ 第 5 题考查的是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 样方法,但考查的内容有所深入,难度有所增加。 2018 年全国卷 Ⅲ 第 6 题,考查昆虫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 黑光灯诱捕法。可以看出,这几道题考查的内容相同 (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 ,命题思路也相似。 [ 证据 2] 1. [2015· 全国卷 Ⅱ , 31(1)] 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250 km 2 ,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 → 乙种动物 → 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 000 头,回答下列问题: 某 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550 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_______________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____________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解析  该生态系统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 550 头 ÷250 km 2 = 2.2 头 /km 2 ;当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K /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 500 头 ÷250 km 2 = 2 头 /km 2 。 答案   2.2 头 /km 2   2 头 /km 2 2. (2017· 全国卷 Ⅰ , 5)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 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 A. 甲点对应的种群 数量 B .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 丙点对应的种群 数量 D .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   D 3. (2018· 全国卷 Ⅰ , 5)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解析  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出现 S 型增长, A 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致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 B 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C 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 D 错误。 答案   D [ 解密 ]   细心品味这 3 道高考题以及 2019 年全国卷 Ⅰ 第 6 题,可以发现这 4 道题都围绕种群数量增长的 “S” 型曲线,以及环境容纳量这两方面知识来考查,要求考生掌握人教版必修 3 P67 相关内容,才能 “ 以不变应万变 ” 。种群的数量变化在考纲中要求掌握的程度是 Ⅱ 级,种群的相关知识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 [ 揭秘高考 ]   从上面的证据可以看出,高考生物试题的命制,的确呈现出明显的延续性和逐步深化的特点。很显然,这应该与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班子的相对稳定紧密相关。一个好的命题材料和考查点子,命题组的专家们肯定得用够、用透彻。由此我们试着估测,命题者们还会对往年的高考题再做进一步的多角度的考查。所以,研究高考真题,尤其是全国卷和海南卷近五年甚至近十年的高考真题,有助于考生高效备考。 [ 名师预测 ] 1. (2020· 高考预测 ) 糖尿病有 Ⅰ 型和 Ⅱ 型,其中 Ⅱ 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是体内出现胰岛素抵抗。有研究显示, Ⅱ 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同时伴有脑内胰岛素水平下降,对维持神经元存活起重要作用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Ⅰ (IGF - Ⅰ ) 及其受体水平也降低,而上述变化可能会导致脑内神经元病理性死亡,进而加重阿尔兹海默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 一分子胰岛素能多次用于调节细胞膜对葡萄糖的转运速率 B.IGF - Ⅰ 及其受体水平降低导致的脑内神经元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C . 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浓度较高,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较多,导致多尿症状 D . 人体内,含与胰岛素合成相关的 mRNA 和含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细胞数量差异较大 解析  胰岛素是激素,一旦发挥作用即被灭活, A 错误;由 IGF - Ⅰ 及其受体水平降低导致的脑内神经元病理性死亡,应属细胞坏死而不是细胞凋亡, B 错误;抗利尿激素分泌越多,尿量应越少, C 错误;人体几乎所有细胞均含胰岛素受体基因,但只有胰岛 B 细胞才含与胰岛素合成相关的 mRNA , D 正确。 答案   D 2. 人工湿地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 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B . 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 . 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分解者以加快物质循环 D . 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 解析  合理搭配植物能增加物种的数目,提高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湿地微生物能将污水、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属于分解者;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能增加输入到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D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