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
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1. 直线与平面垂直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3.二面角的有关概念4.平面与平面垂直[思考探究]
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是否平行?
提示: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1.直线a⊥直线b,a⊥平面β,则b与β的位置关系是 ( )
A.b⊥β B.b∥ β
C.b⊂ β D.b⊂β或b∥ β
解析:由垂直和平行的有关性质可知b⊂ β 或b∥ β.
答案:D2.(文)已知直线a和两个平面α,β,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a∥α,则α内的任何直线都与a平行;
②若a⊥α,则α内的任何直线都与a垂直;
③若α∥β,则β内的任何直线都与α平行;
④若α⊥β,则β内的任何直都与α垂直.
则其中 ( )
A.②、③为真 B.①、②为真
C.①、④为真 D.③、④为真解析:若a∥α,则α内的无数直线都与a平行,但不是任意
一条,即①不正确;若a⊥α,则α内的任何直线都与a垂直,
即②正确;若α∥β ,则β内的任何直线都与α平行,即③
正确;若α⊥ β ,则β内有无数条直线都与α垂直,但不是
任意一条,即④不正确.
综上可得②、③为真,故应选A.
答案:A(理)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B1C与对角面DD1B1B
所成角的大小是 ( )
A.15° B.30°
C.45° D.60°解析:如图所示,连结AC交BD
于O点,易证AC⊥平面DD1B1B,
连结B1O,则∠CB1O即为B1C与
对角面所成的角,设正方体边长为a,则B1C= a,CO=
a,∴sin∠CB1O= .
∴∠CB1O=30°.
答案:B3.已知直线l⊥平面α,直线m⊂平面β,有下列命题:
①α∥β⇒l⊥m;②α⊥β⇒l∥m;
③l∥m⇒α⊥β;④l⊥m⇒α∥β.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 )
A.①与② B.③与④
C.②与④ D.①与③解析:对①,l⊥α,α∥β ⇒l⊥ β ,
又∵m⊂ β ,∴l⊥m,∴①正确;
对②,α⊥ β ,l⊥α,则l∥β或l⊂ β ,∴l不一定与m平
行,
∴②错误;
对③,∵l∥m,l⊥α,∴m⊥α,
又m⊂ β ,∴α⊥ β ,∴③正确;④错误.
答案:D4.在△ABC中,∠ACB=90°,AB=8,∠ABC=60°,PC⊥
平面ABC,PC=4,M是AB上一个动点,则PM的最小值
为 .解析:∵PC⊥平面ABC,CM⊂平面ABC,
∴PC⊥CM,∴PM= =
要使PM最小,只需CM最小,此时CM⊥AB,
∴CM= =2 ,∴PM的最小值为2 .
答案:25.如图,平面ABC⊥平面BDC,
∠BAC=∠BDC=90°,且
AB=AC=a,则AD= .解析:取BC中点E,连结ED、AE,
∵AB=AC,∴AE⊥BC.
∵平面ABC⊥平面BDC,
∴AE⊥平面BCD.
∴AE⊥ED.
在Rt△ABC和Rt△BCD中,
AE=ED= BC= a,
∴AD= =a.
答案:a1.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1)利用判定定理.
(2)利用平行线垂直于平面的传递性(a∥b,a⊥α⇒b⊥α).
(3)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a⊥α,α∥β⇒a⊥β).
(4)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
当直线和平面垂直时,该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任一直线,
常用来证明线线垂直.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以作为两条直线平行的
判定定理,可以并入平行推导链中,实现平行与垂直
的相互转化,即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平行⇒线
面平行. (2009·福建高考改编)如图,
平行四边形ABCD中,∠DAB=60°,
AB=2,AD=4.将△CBD沿BD折起
到△EBD的位置,使平面EBD⊥平
面ABD.
求证:AB⊥DE.[思路点拨][课堂笔记] 证明:在△ABD中,
∵AB=2,AD=4,∠DAB=60°,
∴BD= =2 .
∴AB2+BD2=AD2,∴AB⊥BD.
又∵平面EBD⊥平面ABD,
平面EBD∩平面ABD=BD,AB⊂平面ABD,
∴AB⊥平面EBD.
∵DE⊂平面EBD,∴AB⊥DE.本例中,ED与平面ABD垂直吗?
解:由例1知,AB⊥BD,
∵CD∥AB,∴CD⊥BD,从而DE⊥BD.
又∵平面EBD⊥平面ABD,ED⊂平面EBD,
∴ED⊥平面ABD.1.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方法主要有:
(1)利用定义证明.只需判定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即可.
(2)利用判定定理.在审题时,要注意直观判断哪条直线可能
是垂线,充分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勾股定理等结论.2.关于三种垂直关系的转化可结合下图记忆. (2009·江苏高考)如图,在
三棱柱ABC-A1B1C1中,E、F分别
是A1B、A1C的中点,点D在B1C1上,
A1D⊥B1C.求证:
(1)EF∥平面ABC;
(2)平面A1FD⊥平面BB1C1C.[思路点拨][课堂笔记] (1)因为E、F分别是A1B、A1C的中点,
所以EF∥BC,
又EF⊄平面ABC,BC⊂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
(2)因为三棱柱ABC-A1B1C1为直三棱柱,
所以BB1⊥平面A1B1C1,
所以BB1⊥A1D,又A1D⊥B1C,B1C∩BB1=B1.
所以A1D⊥平面BB1C1C,
又A1D⊂平面A1FD,
所以平面A1FD⊥平面BB1C1C.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以作为直线和平面垂
直的判定定理,当条件中有两个平面垂直时,常添加的
辅助线是在一个平面内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 如图①,四边形ABCD中,AD∥BC,AD=AB,
∠BCD=45°,∠BAD=90°,将△ABD沿对角线BD折起,记
折起后点的位置为P,且使平面PBD⊥平面BCD,如图②.(1)求证:平面PBC⊥平面PDC;
(2)在折叠前的四边形ABCD中,作AE⊥BD于E,过E作EF⊥BC
于F,求折起后的图形中∠PFE的正切值.[思路点拨][课堂笔记] (1)证明:折叠前,在四边形ABCD中,AD∥BC
,AD=AB,∠BAD=90°,
所以△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因为∠BCD=45°,所以
∠BDC=90°.
折叠后,因为面PBD⊥面BCD,
CD⊥BD,所以CD⊥面PBD.
又因为PB ⊂面PBD,所以CD⊥PB.
又因为PB⊥PD,PD∩CD=D,所以PB⊥面PDC.
又PB⊂面PBC,故平面PBC⊥平面PDC.(2)AE⊥BD,EF⊥BC,折叠后的位置关系不变,
所以PE⊥BD.
又面PBD⊥面BCD,所以PE⊥面BCD,
所以PE⊥EF.
设AB=AD=a,则BD= a,所以PE= a=BE.
在Rt△BEF中,
EF=BE·sin45°= a× = a.
在Rt△PFE中,tan∠PFE= = = . 高考中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及二面角的考查是热点
之一,有时在客观题中考查,更多的是在解答题中考查.
求这两种空间角的步骤:
根据线面角的定义或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作(找)出该角,
再解三角形求出该角,步骤是作(找)―→认(指) ―→求.在客观题中,也可用射影法:
设斜线段AB在平面α内的射影为A′B′,AB与α所成角为θ,
则cosθ= .
设△ABC在平面α内的射影三角形为△A′B′C′,平面ABC与α所
成角为θ,则cosθ= . (2010·安阳模拟)三棱锥P-
ABC中,PC、AC、BC两两垂直,
BC=PC=1,AC=2,E、F、G分
别是AB、AC、AP的中点.
(1)证明:平面GFE∥平面PCB;
(2)求二面角B-AP-C的正切值.[思路点拨][课堂笔记] (1)证明:因为E、F、G分别是AB、AC、
AP的中点,
所以EF∥BC,GF∥CP.
因为EF,GF⊄平面PCB.
所以EF∥平面PCB,GF∥平面PCB.
又EF∩GF=F,
所以平面GFE∥平面PCB.(2)∵BC⊥PC,BC⊥CA,且PC∩AC=C,
∴BC⊥平面PAC.
过点C作CH⊥PA于H点,
连结HB,则易证HB⊥PA,
∴∠BHC即为二面角B-AP-C的平面角.
在Rt△ACP中,AP= = ,HC=
= (等积).
∴tan∠BHC= = = .
近年来开放型问题不断在高考试题中出现,
这说明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符合
新课标的理念,因而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对问题进
行探究.立体几何中结合垂直关系,设计开放型试
题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一个动向. [考题印证]
(2009·浙江高考)(12分)如图,
平面PAC⊥平面ABC,△ABC是
以AC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E,F,O分别为PA,PB,AC的中点,AC=16,PA=PC=10.
(1)设G是OC的中点,证明:FG∥平面BOE;
(2)证明:在△ABO内存在一点M,使FM⊥平面BOE,并求
点M到OA、OB的距离. 【证明】 (1)如图,取PE的
中点为H,连结HG、HF.┄┄(1分)
因为点E,O,G,H分别是PA,
AC,OC,PE的中点,
┄┄┄┄(2分)
所以HG∥OE,HF∥EB.
因此平面FGH∥平面BOE.
因为FG在平面FGH内,
所以FG∥平面BOE.
┄┄┄┄┄┄┄┄┄┄┄┄(4分) (2)在平面OAP内,过点P作
PN⊥OE,交OA于点N,交OE于
点Q.连结BN,过点F作FM∥PN,
交BN于点M.┄┄┄(5分)
下证FM⊥平面BOE.
由题意,得OB⊥平面PAC,
所以OB⊥PN,
又因为PN⊥OE,所以PN⊥平面BOE.
因此FM⊥平面BOE.┄┄┄┄┄┄┄┄┄┄┄┄(7分)在Rt△OAP中,
OE= PA=5,PQ= ,
cos∠NPO= = ,
ON=OP·tan∠NPO= <OA,
所以点N在线段OA上.┄┄┄┄┄┄┄┄┄┄┄(9分)
因为F是PB的中点,所以M是BN的中点.┄┄(10分)
因此点M在△AOB内,点M到OA,OB的距离分别为 OB
=4, ON= .┄┄┄┄┄┄┄┄┄┄┄┄┄(12分) [自主体验]
如图所示,已知长方体ABCD-
A1B1C1D1的底面ABCD为正方形,E为
线段AD1的中点,F为线段BD1的中点.
(1)求证:EF∥平面ABCD;
(2)设M为线段C1C的中点,当 的比值为多少时,
DF⊥平面D1MB,并说明理由解:(1)证明:∵E、F分别是
AD1和BD1的中点,
∴EF∥AB,又EF⊄平面ABCD,
AB⊂平面ABCD,
∴EF∥平面ABCD.(2)设 =λ(λ>0),AD=a,
则DD1=λa,连结MF.
若DF⊥平面D1MB,
则有DF⊥D1B,DF⊥FM.在Rt△BDD1中,
DF=
= = .
又F、M分别是BD1,CC1的中点,易证FM= a,
又DM= = a,∴在Rt△DFM中,DF2+FM2=DM2,
即 ,
解得λ2=2,∴λ= ,
即当 = 时,DF⊥平面D1MB.1.(2010·三亚模拟)若两直线a与b异面,则过a且与b垂直的
平面 ( )
A.有且只有一个 B.至多有一个
C.有无数多个 D.一定不存在解析:当a⊥b时,存在一个过a且与b垂直的平面;若a与b
不垂直,则不存在这样的平面.
答案:B2.下列三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
①平面α∥平面β,平面β⊥平面γ,则α⊥γ;
②平面α∥平面β,平面β∥平面γ,则α∥γ;
③平面α⊥平面β,平面β⊥平面γ,则α⊥γ.
A.1 B.2
C.3 D.0
解析: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
答案:B3.已知直线a,b和平面α,β,且a⊥α,b⊥ β ,那么
α⊥ β 是a⊥b的 ( )
A.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若α⊥ β ,由a⊥α则容易推出a⊂ β 或a∥ β ,而b⊥β
,于是a⊥b;若a⊥b,则容易推出α⊥ β ,故α⊥ β是a⊥b的
充分必要条件.
答案:C4.正四棱锥S-ABCD的底面边长为2,高为2,E是边BC的中
点,动点P在表面上运动,并且总保持PE⊥AC,则动点P
的轨迹的周长为 ( )解析:依题意知,动点P的轨迹为如图
所示的三角形EFG,容易求得,EF=
BD= ,GE=GF= SB= ,
所以轨迹的周长为 + .
答案:C5.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棱AA1和AB上的
点,若∠B1MN是直角,则∠C1MN= .解析:如图所示,由正方体性质可知
B1C1⊥MN,又MB1⊥MN,
∴MN⊥平面MB1C1.
∵C1M⊂平面MB1C1,
∴C1M⊥MN,
即∠C1MN=90°
答案:90°6.(2010·苏北三市联考)如图,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
中,M、N、G分别是A1A,
D1C,AD的中点.求证:
(1)MN∥平面ABCD;
(2)MN⊥平面B1BG.证明:(1)取CD的中点记为E,
连NE,AE.
由N,E分别为CD1与CD的中点可得
NE∥D1D且NE= D1D,
又AM∥D1D且AM= D1D
所以AM∥EN且AM=EN,即四边形AMNE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MN∥AE,
又AE⊂面ABCD,所以MN∥面ABCD.(2)由AG=DE,∠BAG=∠ADE=90°,DA=AB
可得△EDA与△GAB全等.
所以∠ABG=∠DAE,
又∠DAE+∠AED=90°,∠AED=∠BAF,
所以∠BAF+∠ABG=90°,
所以AE⊥BG,
又BB1⊥AE,所以AE⊥面B1BG,
又MN∥AE,所以MN⊥平面B1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