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专题八实验与探究ppt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生物专题八实验与探究ppt课件

ID:491674

大小:4.42 MB

页数:5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专题八 实验与探究 [考纲要求]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 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 进行综合运用。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 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4.能 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2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3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1.常见实验材料总结 微专题1 考纲圈定的教材基础实验 材料 特性 适用的实验 酵母菌 真菌细胞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兼性厌氧微生物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单细胞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水绵 低等植物细胞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带状叶绿体 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4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马铃薯 淀粉含量较多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淀粉,遇碘液变蓝 花生 脂肪含量较多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与苏丹Ⅲ或 苏丹Ⅳ反应呈橘黄色或红色 苹果、梨 还原糖含量较多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与斐林试 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豆浆 蛋白质含量较多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与双缩脲 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小麦幼苗 易于培养 证明某种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5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哺乳动物成熟红 细胞 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 没有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 等膜结构 观察动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体验制 备细胞膜的方法 藓类的叶 薄、小、透明的植物器官 观察叶绿体及细胞质流动 黑藻叶 新鲜的绿叶(如 菠菜叶) 叶绿体中四种色素含量较 多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紫色洋葱鳞片叶 外表皮细胞 具紫色大液泡 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6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新鲜的动物肝脏 过氧化氢酶含量多 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根尖分生区组织 细胞 细胞分裂旺盛 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 裂 绿化树种或花卉 生长旺盛的一年 生枝条 扦插后容易生根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的最适浓度7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2.与“洗”有关的实验操作8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3.常考三类实验的操作流程归纳 (1)观察类实验操作流程模板 颜色 漂洗 低9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2)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模板 无色10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3)调查类实验一般操作流程模板 样方法 标志重捕 单基因 随机11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1.(2019·北京卷,1)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的分生区图像如图。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  )12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 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 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 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 解析 箭头所指为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后,新形成的 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此时核膜已解体,核仁已消失,无法观察到细胞 核。 答案 B13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2.(2019·海南卷,7)下列关于实验中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高倍镜观察菠菜细胞叶绿体形态时,临时装片需要保持有水状态 B.需要高倍镜下才能观察到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C.在低倍镜下可以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形态及大小 D.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核时,可用甲基绿进行染色14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解析 用高倍镜观察菠菜细胞叶绿体形态时,临时装片需要保持有水状态,以 保持细胞处于生活状态,A正确;低倍镜即可观察到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 质壁分离,B错误;在低倍镜下可以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 紧密,C正确;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故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核时, 可用甲基绿对DNA进行染色,绿色主要集中在细胞核,D正确。 答案 B15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3.(2019·湖南质检)在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扦插的杜 鹃花枝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扦插过程中,随机将枝条的一端浸泡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后,插入土壤 B.选择的杜鹃花枝条的发育情况、留下的叶片和芽的数目等尽可能相同 C.正式实验前需要进行预实验,以便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D.在本实验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后的枝条生根数目可能 相同16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解析 扦插时,要将枝条的形态学下端浸泡生长素类似物溶液,而不能随机将 枝条的一端浸泡并插入土壤,A错误;在本实验中,杜鹃花枝条的发育情况, 留下的叶片和芽的数目等属于无关变量,需要尽可能相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B正确;由题干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2,4-D溶液 浓度对扦插的杜鹃花枝条生根的影响,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正式实验前需要进行 预实验,以便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 C正确;在最适浓度两侧,可能会出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后的 枝条生根数目相同的情况,D正确。 答案 A17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1.高中生物实验常用的方法技术 微专题2 生物技术方法及生物科学史归纳18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2.高中教材涉及的重要人物及相应生物学史实归纳 必修1(16条) ①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发现活细胞 ②______________——建立“细胞学说” ③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膜通透性实验——膜是由脂 质构成的 ④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细胞膜看到暗—亮—暗三层结构,将细胞膜描述 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施莱登和施旺19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⑤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⑥巴斯德——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无活细胞参与,糖类不可能 变成酒精) ⑦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⑧萨姆纳——证明酶是蛋白质 ⑨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⑩___________——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O2及光合作用需要光恩格尔曼20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鲁宾和卡门21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必修2(13条) ①孟德尔——用豌豆作遗传材料,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 定律(关注孟德尔成功的四大原因) ②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关注假说—演绎法与类比推理法 差异) ③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雄果蝇作遗传材料) ④道尔顿——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 ⑤____________——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 有某种“转化因子” 格里菲思22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同位素标记法23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24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必修3(10条) ①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坎农——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现代观点:内环境稳态主 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③沃泰默——促进胰液分泌的过程只受神经调节 ④斯他林和贝利斯——促进胰液分泌的过程中可存在“化学调节”(并命名该调 节物为“促胰液素”) ⑤达尔文——植物向光性实验,验证金丝雀 草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 可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单侧光下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25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⑥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⑦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 的 ⑧_______——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该物质命名 为“生长素”) ⑨高斯——证明大小两种草履虫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⑩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能量 流动两大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温特26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1.(2019·考前原创信息卷)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匹配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的种群密度——样方法 B.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 C.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D.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诱变育种法27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解析 调查蝗虫的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用 纸层析法,B错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并未用到同位素标记法,C错误;改 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宜采用诱变育种,因为水稻品种缺乏某种抗病性, D正确。 答案 D28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2.(2019·豫南九校期末)下列实验中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或原理相同的是(  ) A.制备纯净的细胞膜与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B.分离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与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C.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研究DNA是遗传物质与研究DNA分子复制的方式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构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29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解析 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利用了渗透作用原理,红细胞在蒸馏水中涨破;去 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利用的是酶解法,A不同;分离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 利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利用的是纸层析法,B不同;利 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研究DNA是遗传物质与研究DNA分子复制的方式,都利用了 同位素标记技术,C相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利用的是构 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构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利用的是物理模型法,D不 同。 答案 C30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3.(2019·青岛模拟)下列教材中相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 B.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利用荧光标记的方法证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具有流动性 D.运用荧光标记的手段,可以观察到某一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31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解析 要分析DNA分子的复制究竟是半保留复制还是全保留复制,就要区分亲 代与子代DNA分子,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 技术,证实了DNA的确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A正确;赫尔希和蔡斯以T2 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正 确;荧光标记法通常是借助荧光分子来标记蛋白质,利用荧光标记细胞膜上的 蛋白质证明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但不能证明磷脂具有流动性,C 错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用特定的DNA分子,与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结合, 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 色体上的位置,D正确。 答案 C32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1.实验设计要点归纳 重点题型5 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与评价33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2.“五看法”评价实验设计34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1.正确写出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或者做了该实验后,要解决什么问题。 (1)实验目的的书写与表达:实验目的的内容包含研究对象、研究现象(因变量) 和作用于对象的因素(自变量),格式为“探究(验证)×××(自变量)对×××(因变 量)的影响”或“探究(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等。 (2)实验目的的确认方法 ①根据题目信息,直接写出实验目的。 ②根据实验装置或实验现象,推断实验目的。 ③根据实验步骤反推实验目的。35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题型1] (2019·北京海淀模拟)科研人员从肿瘤细胞中发现了蛋白S,为研究其功 能,进行了如下实验:将DNA模板和RNA聚合酶混合一段时间后加入原料(其 中鸟嘌呤核糖核苷酸用32P标记),一起保温一段时间后加入肝素(可以与RNA 聚合酶结合),然后再加入蛋白S(对照组不加蛋白S),结果如图所示。36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可用图示纵坐标表示。 (3)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解析 实验结果坐标曲线图中两条曲线分别对应“加入蛋白S”和“未加入蛋白 S”,说明“蛋白S的有无”是自变量;通过DNA模板和RNA聚合酶以及原料的 加入等信息可知本实验要探究的生理过程是转录(其强度对应因变量),转录的产 物是RNA,RNA中放射性的大小(因变量具体观测指标)反映转录过程的强度。 可以与RNA聚合酶结合的肝素加入后,产物中放射性不再增加(转录停止),但 与没有加入蛋白S相比,加入蛋白S后产物中放射性明显增加,说明蛋白S具有促 进转录过程的作用。实验目的的一般表述模式为探究(验证)+自变量+因变量, 故本实验的实验目的可以表述为探究蛋白S对转录过程的影响。 答案 (1)蛋白S的有无 (2)转录过程的强度 (3)探究蛋白S对转录过程的影响38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2.准确写出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就是进行实验的理论依据,包括选择实验材料的依据、作出实验假 设的依据、设置实验步骤的依据、分析现象与结果的依据和确定观测指标的 依据。 (1)实验原理一般由三段组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因变量的观测指标+ 实验过程描述。 (2)实验原理中“因变量的观测指标”可作为实验结果的参考;有些题目要求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其考查的是实验原理,所以对实验结果分析时合理套 用实验原理即可。39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题型2] (2017·全国卷Ⅰ,29改编)某科研机构发现了一种新型病毒,并对该病毒 的遗传物质进行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可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对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种类进行研究,原理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该病毒遗传物质种类,将宿主细胞放在含某种有 放射性标记的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再用该病毒侵染被标记的宿主细胞; 一段时间后收集子代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培养基中的各种核苷酸______(填 “是”或“不是”)都需要标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该新型病毒遗传物质的种类。(1)病毒只有一种核酸, DNA或者RNA,二者在化学组成上的不同是DNA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 RNA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DNA特有的碱基是T,RNA特有的碱基是U,因此, 可以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分析这种新型病毒的五碳糖或含氮碱基的种类,从 而判断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2)核苷酸包括两类,一类是脱氧 核糖核苷酸,另一类是核糖核苷酸,培养基中,只需将脱氧核糖核苷酸或者核 糖核苷酸进行放射性标记,如果都进行放射性标记,那么无论新型病毒的遗传 物质是DNA还是RNA,收集到的子代病毒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无法得出实验 结论。41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答案 (1)DNA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且含碱基T,RNA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 且含碱基U,可以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分析这种新型病毒遗传物质中五碳糖 或含氮碱基的种类,据此判断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2)不是 若对各种核苷酸都进行放射性标记,则无论该新型病毒是DNA病毒还 是RNA病毒,在子代病毒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42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3.规范写出实验假设 假设是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 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假设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预先赋 予的答案,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和说明。假设的提出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假 设要能解释题目现象或与题干相符。一般情况下,若是实验中要求写出假设, 我们应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写出认为最可能的一种假设。43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题型3] 用浓度为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植物分生组织5~6小时,能够诱导细 胞内染色体加倍。那么,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 ℃)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时, 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的加倍呢?请对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1)针对以上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4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解析 (1)本题中,从实验程序上看,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植物分生组织能够诱 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是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秋水仙素可诱导细胞染色体加倍); 而低温(如4 ℃)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的加倍是进一 步提出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的假设只有两种情况:能或不能。由于我们在人 教版生物教材必修2第88页实验中学习过“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 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根据这一科学知识,可提出的假 设应是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2)考查实验原理,“低温能诱导染色体加倍”只是答题的方向,所写答案是否 得分则取决于叙述是否准确、全面,要表达出“洋葱根尖具有分生区”“分生 区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 制纺锤体的形成”三个要点。45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答案 (1)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2)洋葱根尖具有分生区,分生区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用低温处理 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细胞 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46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4.完整写出实验思路与实验步骤 实验思路是较为“粗线条”的思考过程,而实验步骤是更为“细节化”的行 为流程。但都要注意“无关变量”的描述,尤其是写出实验步骤类试题。 (1)应牢记实验步骤的“三步曲”,即取材(共性处理)→处理(变量处理)→(培养 )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处理)。47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2)实验设计中“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应注意的问题 ①实验材料的选择 植物:如大小相似、长势相同的同种植株。 动物:如体重(体长)、年龄、生长趋势相同,有时甚至要“性别”相同。 有时可以叙述为“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个体”。 ②试剂的选择 在量上难以做到准确的量化描述时,应尽可能用“定性”的语言表达,要注意 “等浓度”“等体积”“适量的”“一定量的”等词的运用。 实验时间和条件上用“一段时间”“适宜的温度、pH”等语言。 48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题型4] (2019·湖北襄阳五中调研)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关系存在两种学说。一种是 “教导说”,即淋巴细胞最初并无区别,只有在它们接触不同的抗原之后, 在抗原的影响下才分化,分化后的细胞可分泌与相应抗原互补的抗体,进而 发生免疫反应;另一种是“克隆选择学说”,即一种抗原侵入人体后,在无 数淋巴细胞中,只有表达本来就带有能和这种抗原互补结合的受体的少数淋 巴细胞能和此抗原结合,进而发生免疫反应。请你利用同种、健康和体重相 近的小白鼠(能正常发生免疫反应)若干,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A(能 杀死带有互补受体的淋巴细胞),未被标记的抗原A和抗原B,注射器等,设计 一个能相互印证的实验进行探究。(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及结 论即可)49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1)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0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中“教导说”和“克隆选择学说”的含义可知,前者认为 淋巴细胞分泌抗体的特异性是在接触相应抗原之后获得的,即所有的淋巴细胞 在与抗原结合后才开始分化、分化后的细胞分泌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后者认为不同的淋巴细胞表面天然存在着不同的能与相应类别的抗原结合的受 体,在抗原入侵时,只有表面含有能与该种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的淋巴细胞 能识别抗原,进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如果淋巴 细胞表面先天存在能识别某一种抗原的受体,则先用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的抗原杀死全部带有互补受体的淋巴细胞后,再次用相同的抗原入侵,小白鼠 不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而若用另一种抗原入侵则仍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若淋巴细胞分泌抗体的特异性是抗原诱导产生的,则先用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的抗原杀死全部与抗原接触过的淋巴细胞,当再次用相同的抗原入侵时, 小白鼠仍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具体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及结论见答案。51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答案 (1)①将小白鼠随机均分为两组,编号甲、乙 ②甲、乙两组小白鼠均注射等量且适量的高剂量同位素标记的抗原A ③甲组 小白鼠注射等量的未被标记的抗原A,乙组注射等量的未被标记的抗原B,一段 时间后分别检测两组小白鼠是否发生免疫反应 (2)若甲、乙两组小白鼠均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则“教导说”合理;若甲组小 白鼠不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乙组小白鼠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则“克隆选择 学说”合理52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5.实验结果与结论的预测与分析 首先要明确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若为验证性实验,则实验 现象与实验原理一致、结果唯一,结论与题目要求(目的)一致;若为探究性实 验,则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一致或相反或居中,相应的结论有多种情况。53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题型5] (2017·北京卷,31改编)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 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临床应用青 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 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线粒体膜电 位的相对值) 1 疟原虫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2 加入青蒿素 60 3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4 加入青蒿素 9754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1)1、2组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 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55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解析 通过题干文字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青蒿素的抗疟机制,通过表格 信息可知该探究性实验的自变量为青蒿素的有无和生物的种类,因变量具体指标为 “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1组和2组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材料为疟原虫的线粒 体,3组和4组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材料为仓鼠细胞的线粒体,表格内容只体现了 实验思路,且没有列出无关变量,实验结果为具体数值。1、2组结果表明青蒿素能 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实验结论)。由3、4组实验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 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所以,综合分析四组实验可得出结论:青蒿素能降低 疟原虫和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但降低作用存在差异。这一结论,可以用更为简 洁的语言表述,即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的差异。通过第(2)小 问文字内容可知,接下来的实验目的是“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 胞生物学实验证据”,因此,实验材料必然来自人,即人体细胞的线粒体。56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答案 (1)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 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 响存在物种间的差异 (2)人体细胞的线粒体57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6.实验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题型6] (人教必修3 P49“技能训练”改编)某研究者取一段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 切去项端2 mm,使胚芽鞘不再产生生长素,在形态学上端放一块有生长素的 琼脂,形态学下端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将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上,过 一段时间同时检测形态学上端和形态学下端的琼脂块,发现形态学上端的琼 脂块生长素含量明显减少,形态学下端的琼脂块含有了生长素且含量随时间 延长而增加。该研究者认为可以得出实验结论: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 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该实验设计是否严谨?理由是什么?58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解析 分析和评价某实验的关键是明确实验目的。若题干已经给出实验目的, 则以自变量为突破口,从“三种变量”的角度进行评价;若试题没有给出实验 目的,则需要结合实验信息,进行实验目的的提炼(因为任何与探究性实验有关 的内容,都是围绕实验目的进行的,也都能体现出实验目的),之后再继续寻找 自变量。本题中,由实验结论“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 形态学的下端”可知,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从形态 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不能从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上端,即 需要证明生长素在“两个方向上的运输”,而试题中的研究者只进行了一组实 验,不可能得出两个运输方向的实验结论。59 @《创新设计》 微专题1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微专题2 重点题型5 答案 不严谨。因为实验结论若为“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 输到形态学的下端”,研究者需要进行两组实验,除题干已有的实验外,还应 该有一组实验:在胚芽鞘的形态学下端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形态学上端 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其他操作不变。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