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辛弃疾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其词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
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
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
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
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
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
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
西带湖。著有《稼轩长短句》。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
(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
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
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
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所
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背景资料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
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
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
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
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
后遂相沿用。
知识链接
检查预习
姮娥 ( ) hénɡ
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
妙的想象。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整体感知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
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
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
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再飞
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
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内容探究
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
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砍去桂树,寓有
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
白发,欺人奈何?
品味赏析
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
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
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
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
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
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
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
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试对这首词作赏析。
鉴赏评价
1.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
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2.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
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3.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
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
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
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
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总 结
结构图示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神话传说(超现实艺术境界)—→ 寄托理想、情怀
想 象(离奇)—→ 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