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
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又名《小戴礼记》。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
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
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从《礼记》收
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制度的演变
情况。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
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虽有嘉肴
本文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
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
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
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
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
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
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此之谓乎 :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译
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
下,强调宾语。这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的标志,
“其此之谓乎”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此之谓大丈夫: 这才叫作大丈夫。
•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
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
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
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
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
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
然后才能勉励自已。所以说,教与学是互
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
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
这个道理吧!
《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
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教学相长
类比论证——学习的重要性
道理论证——教学相长
引用论证——强调教学相长
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 需要注意的是,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
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并不是一个概念。课文所
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
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
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
上,学与教互相促进。而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
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
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
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
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
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
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但无论哪一种“教学相长
”,都是一种辩证的观点,值得肯定。
大道之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
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
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
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
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
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
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
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
•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
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
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
够善终,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
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
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
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
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
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
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
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儒家的
“大同社会”理想的?
社会
纲领
基本
特征
理想
社会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
举产生,标准是“贤”和“能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大
道
之
行
也 货恶其…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故人…有所养: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谋闭不兴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 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
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
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
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 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你对“大同”社
会的认识,你觉得“大同”社会能实现吗?
互动探究互动探究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
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
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
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主旨归纳主旨归纳
社会
纲领
基本
特征
理想
社会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
举产生,标准是“贤”和“能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大
道
之
行
也 货恶其…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故人…有所养: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谋闭不兴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太
平
盛
世
心
驰
神
往
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
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
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
“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
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
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
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
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
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
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
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
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
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
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
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多使用对偶句,句式整
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颇有韵律美,其间
道理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对偶句,结构整齐,增强语
势,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时两种无私的态
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
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
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
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
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
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
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
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不平顺)有疙
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