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描述
• 是一个国家政权与人民对立的国度,政权是
压迫性的,抱住自己的权力不放,而民众则
在异见人士领导下进行着抗争。
• 中国就是一个放大的东德或放大的白俄罗斯,
正等待着一场“颜色革命”。
西方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的预测
• 中国即将崩溃(1989年天安门风波后)
• 中国会步苏联后尘而分崩离析(苏联解体后)
• 中国将出现大动荡(邓小平去世前后)
• 香港的繁荣将一去不复返(香港回归前)
• 中国将走向崩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中国将大乱(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
一、国家发展道路的形成
1、俄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围绕着走西方道路还是东方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
道路,俄国进行了200年的探索。
第一次探索是在19世纪30年代: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争论
第二次探索是在19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丹尼列夫斯基和索
洛维约夫之间的论战
第三次是“十月革命”道路的探索:“十月革命”是悲剧性的错
误还是历史的自觉选择?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的“必然结果”?
3(一) 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形成都经历过艰难
的探索
2、美国发展道路的争论
第一次是1789年独立后美国是走工业化道路还是农业
化道路;
第二次是19世纪60年代美国走联邦统一发展的道路还
是分裂发展的道路;
第三次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走自由放任道路还是国家
干预的道路。
3、中国发展道路的转换
第一次是走西方的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
维新,只有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第二次是走俄国人的路,以社会主义救中国;
第三次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1、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
3 警惕美丽的陷阱: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不
适合中国国情 (二)
(1)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
的范围;
(2)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践没有触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
根基;
(3)民主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公平分配”不能消除资本
主义的两极分化。
2、“瑞典模式”不适合中国
◆对中瑞两国近代历史和国情的分析比较
第一,从近代史看,瑞典的国土是和平安逸的田园,中
国的大地是硝烟弥漫的废墟;
第二,瑞典地大、物博、人少,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
众多,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第三,瑞典和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不同。
2、“瑞典模式”不适合中国
◆民主社会主义的瑞典模式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病,
不具有“普世价值”。
第一,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形成全社会的过度消费,
严重削弱了社会资本形成的能力;
第二,过高的税收抑制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第三,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通货膨胀严重;
第四,怠工严重,经济停滞。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命题
◆什么是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是怎样形成的?
◆它的历史轨迹是什么?
◆它的历史动力是什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命题的提出
◆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
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
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
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
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
◆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
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
大号召,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
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命题的提出
1、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乔尔·安德斯通过研究东亚模式后认为,
中国走的就是一条独特的东亚道路,其特点是强大的国家、活跃
的家庭劳动经济和主要由小企业组成的私有经济和小规模资本主
义经济。
◆日本福祉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大木一训在日共主办的《经济》杂
志上发表《如何评价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阶段》一文,认为中国
正在走与原始资本主义积累不同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
1、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在《处在十字路口的
中
国》一书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正在完全不同的条件下
探索自己的“第三条道路”,即:自信地利用自己和
其他国家优秀的历史传统,采取“没有选择的选择”
来重建社会凝聚力的伦理基础,即让全球市场经济之
“蛇”与中国古、近代历史的“刺猬”联姻,从而提
供一条走向稳定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前进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
1、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瑞士日内瓦大学研究员张维为在《一个奇迹的剖析:
中国模式及其意义》一文中指出,中国模式至少包含
以下八个特点:
实事求是、民生为大、稳定优先、渐进改革
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强势政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
◆是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不断增
加现代化因素,加速现代化“追赶”;不断增加社会
主义因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优势;不断挖掘
利用中国因素,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理想社会上有重大
创新,并对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产生前所未有的影
响。(胡鞍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
2、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关于中国社会全面变革和全面发展
的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
的建设进程及其有机统一。 (包心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起来讲,就是社会主义的新路,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复兴之路,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的全新道路,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崭新道路。(余
品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
2、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3、党中央的认识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政治保证。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客观基础。
第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方针。
第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根本任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
3、党中央的认识
第五,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制度保障。
第六,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五位一体”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
局。
第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
◆上千年来中国曾是世界最发达、最文明的国
家,明朝中期以来中国因自我封闭而停滞落后,
因落后而被动挨打,因挨打而奋起革命。
◆中国成为世界性工业化、现代化的落伍者,
直到1949年之后才成为后来者、追赶者。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
从强大到衰落
◆七大国GDP占世界比重变化
(1820-2030)/%
国家
英国
德国
美国
俄国/苏联
中国
日本
印度
1820
5.21
3.86
1.80
5.42
32.88
2.98
16.02
1870
9.00
6.48
8.84
7.52
17.05
2.28
12.12
1913
8.22
8.69
18.94
8.50
8.83
2.62
7.48
1929
6.76
7.06
22.70
6.42
7.37
3.45
6.52
1950
6.53
4.98
27.32
9.57
4.50
3.02
4.17
1973
4.22
5.90
22.07
9.44
4.62
7.76
3.09
2008
2.84
3.36
18.61
2.51
17.48
5.70
6.70
2030
17.3
3.4
23.1
3.6
10.4
注: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
资料来源:Angus Maddison,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08,
http://www.ggdc.net/maddisom/(02‐2010);2030年数据引自Angus Maddison, 2007,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960‐2030, OECD.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8
中国 3.60* 3.81* 4.82* 5.97 7.76 8.71 11.51 13.14
印度 1.89 1.99 2.51 2.89 3.37 3.72 4.36 4.61
日本 4.36 4.58 11.62 9.87 9.54 8.99 8.17 8.51
俄罗斯 3.00 2.85 3.02 3.24
美国 12.24 12.73 18.49 24.51 23.14 22.19 21.41 19.69
美国/中
国
(倍)
4.10 2.98 2.55 1.86 1.50
◆五大国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
比重(1975-2008)/%
12
国家发展生命周期与创新论
◆国家衰败的动因:不能创新和压抑创新,在面临冲突
和竞争中就必然衰退。
◆国家崛起的动因:不断创新和鼓励创新。
1949-1977年中国进入国家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初步成
长期,模仿创新,封闭创新,创新失败;
1978年之后中国进入国家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迅速崛
起期,开放创新,引进创新,自主创新,全面创新。
◆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
建立了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39个工业大
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2007年中国制造
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四)中国道路的历史转变:从衰落到复兴
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及在世界排位
工业产品
1949年 1978年 2007年
产量 位次 产量 位次 产量 位次
26
9
27
25
16
3200
20
43
66
0.6
19
钢(万吨)
煤(万吨)
原油(万吨)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水泥(万吨)
化肥(万吨)
布(亿米)
电视机(万台)
3178
61800
10405
2566
6524
869
110
0.4
5
3
8
7
4
3
1
8
48928
252600
18632
32816
136117
5825
675
8478
1
1
5
2
1
1
1
1
◆从交通落后国到世界现代交通大国
新中国成立以前,交通运输业非常落后。1949年全国仅有8.07万
公里的公路,其中铺有路面的仅占40%;铁路营业里程仅2.18万公
里,全部是蒸汽机车;仅有12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和30多
个只能起降小型飞机的简易机场。现在建成了一个方便、快捷、
舒适、安全、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
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二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连
续多年蝉联世界第一。
◆从传统农村社会到现代城市社会
1949年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
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7.3%。 2008年全国有
655个城市,市区总人口100万以上人口城市达122个
(占18.6%);50-100万人口城市达118个(占18%);
50万以下人口城市达415个(占63.4%)。全国城镇总人
口超过6亿人,相当于美国的2倍之多。
◆从技术革命“落伍国”到“世界创新国”
建国初,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科学技
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不
足500人。2008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
人员达194.8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61.4万人年。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知识生产国,本国人发明专利
申请第四大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第一大国。
1950 1978 2008 2020
人均GDP(1990年国际美元) 448 978 7375 16600
人类发展指数(HDI) 0.225 0.553 0.790 0.88
成人识字率(%) 20 63 93 97
大学毛入学率(%)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