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信息技术下第19课《中华民族风采》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冀教版四年级信息技术下第19课《中华民族风采》课件

ID:492423

大小:1.38 MB

页数:6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华民族风采 前 言 壮美山河,哺育了伟大的 中华民族!神州大地,五十 六个民族繁衍生息! 五千年历史,孕育 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五十六 个民族,创造出丰富多彩、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56个民族(一) 汉族 壮族 满族 回族 苗族 维吾尔族 土家 族 彝族 蒙古族 藏 族 56个民族(二) 侗族 瑶族 白族 傣 族 朝鲜族 布依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黎 族 畲族 56个民族(三) 傈僳族 仡佬族 东乡族 高 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纳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锡 伯族 56个民族(四) 毛南族 撒拉族 布 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 米族 鄂温克族 京族 柯尔克孜 族 达斡尔族 景颇族 怒族 56个民族(五) 基诺族 德昂族 俄罗斯 族 保安族 裕固族 乌兹别克族 门巴族 独龙族 鄂伦春 族 赫哲族 珞巴族 塔塔尔 族 主目录页 汉族----------------(9---15页) 回族----------------(16---22页) 满族----------------(23---29页) 藏族----------------(30---36页) 蒙古族-------------(37---43页) 维吾尔族----------(44---50页) 壮族 ---------------(51---57页) 苗族----------------(58---64页) 汉族 风俗习惯------------------(10页) 传统节日------------(11页) 宗教信仰------------(12页) 饮食文化------------(13页) 民族服饰------------(14页) 姓氏及名字----------(15页) 返回主目录页 汉族风俗习惯 1、清明扫墓、祭祖2、端午包粽子、吃粽 子、绑百结绳,大人喝雄黄酒,小孩子用筷 子蘸一点点在额上3、七月半鬼节祭祖、烧香 磕头4、中秋赏月、吃月饼、全家团圆5、七 夕乞巧、放河灯(这种现在比较少)6、冬至 团圆、亲友互祝(也很少)7、除夕守夜,放 鞭炮,家里长辈给压岁钱、派年糕(云片糕) ,小孩子要放在枕头底下压着睡觉的8、春节 团圆,放鞭炮,全家吃饭,走亲访友的拜年。 小孩子收压岁钱,大人给压岁钱……9、初五 放鞭炮迎财神. 汉族传统节日  过大年/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 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时,除夕要守夜, 初一要拜年。) 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四月六日 祭祖、扫墓 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 七夕节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乞巧节,当日女子拜织女,以求 自己心灵手巧,嫁得如意郎君; 男子拜魁星,以求金榜提名,事 业有成 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 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  腊八节 阴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 小年 阴历腊月廿三 汉族宗教信仰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 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 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 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 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 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 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 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汉族饮食文化 • 主食: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 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 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 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 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 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 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 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 浙、苏等八大菜系。 •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 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 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民族服饰 • 自古到今,汉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点始终保留。 从河南安阳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 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领衣的样子。后虽有胡服 传入,出现短衣短裤,但不管是西汉的"深衣", 还是唐宋的"交领袍",或是清朝"长袍",上衣总 是以右衽为特点。 • 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 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 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 为宜。现代汉族的服装,男的以中山装为代表, 女的以旗袍为代表。 • 千层底的布鞋,圆口低帮,轻便、透气、舒适, 也是汉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着之一。 汉族姓氏及名字 • 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 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 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 “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 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 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 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 少差别了。 回族 风俗习惯------------------(17页) 传统节日------------(18页) 宗教信仰------------(19页) 饮食文化------------(20页) 民族服饰------------(21页) 禁 忌------------(22页) 返回主目录页 回族风俗习惯 回族人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 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 》,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 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狗 肉,动物的血液等。 伊斯兰教 在回族的形 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 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 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回族传统节日 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 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2]这些节日和纪念 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 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 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 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 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 一个月。 回族宗教信仰 回族人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 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 “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 讲究卫生,不吃猪肉,狗肉,动物的血液等。 伊 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 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 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回族饮食文化 从总体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面食是回族人民 的传统主食,其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 术之精,都是无与伦比的,显示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回族著名菜肴中, 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 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 甜麻花、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糊托等 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 别喜爱吃牛羊肉,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思想有关。伊 斯兰教倡导食用牛羊鸡鸭鱼等肉,禁戒猪驴骡及凶禽 猛兽之肉。 回族民族服饰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 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的传统穿衣打扮。最显著的 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 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 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 另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 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回族禁忌 回族穆斯林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 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 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 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 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 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 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 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 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 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 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 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满族 风俗习惯------------------(24页) 传统节日------------(25页) 宗教信仰------------(26页) 饮食文化------------(27页) 民族服饰------------(28页) 民 居------------(29页) 返回主目录页 满族风俗习惯 在满族的风俗习惯中,对婚礼非常讲究,一般要举行三天,即 传说中的三日婚。第一天“响棚”,第二天“亮轿”,第三天“ 正日”。 响棚:依照满族的风俗习惯,办喜事接新娘首先要选 个好时辰,即订立吉日。吉日订妥后,男方就要给女方家送去一 坛老酒、一只肥猪,给女方家宴请宾客用。 亮轿:婚礼第二天,依照满族的风俗习惯就是“亮轿 ”了,即请新娘上轿。届时,新娘要在鼓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 母亲则把新娘的洗脸水泼在花轿停放过的地方。花轿则多是用马 拉的,不用人抬,轿门用红绫档帘,轿顶上要有“麒麟送子”木 刻,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其次,轿内还要压轿的孩子 和娶亲婆。孩子一般选8至9岁的男孩子,娶亲婆则要是夫妻双全, 儿女健康的。 正日:所谓的正日,就是新郎迎娶新娘的日子,在清 晨新郎披红戴花乘轿或骑马,在伴郎陪的同下鼓乐吹奏,带领迎 娶新娘的彩轿去女家迎亲。生命伊始便挂在脖子上的吉祥锁,是 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祝福,如今要女儿留下这锁表达了对女儿 的恋恋不舍,同时解下这把锁,也标志着女孩子从此成人美好的 新生活即将开始。 满族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 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 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 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 “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 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 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 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 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 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 等。 满族宗教信仰 滿族人信仰佛教和薩滿教。 滿族人的家中供奉著佛各匣、祖 宗板、祖宗架、木條等。在滿族 人家中院里,迎著大門立著一根 六尺高神等,竿頂是風磨銅頂, 包一塊紅布,竿的根部故有三塊 石頭,俗稱“神石”,傳說,這 些是為祭祀努爾哈赤的。滿族人 以鴉為“神”,把它供為“神鳥、 聖鴉”。祭祀時要把殺下的豬鎖 骨挂在神竿上讓烏鴉吃,以示祭 祀烏鴉。滿族人信仰佛教和薩滿 教。 满族饮食文化 满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 同以及与汉族频繁交流, 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 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 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 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 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 饽”(即饺子)等。还保 留了饽饽、酸汤子、萨其 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 食品。 满族民族服饰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 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满族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 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 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 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 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 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 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 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 式、单髻式等多种.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 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 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 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 的袖子,便于射箭。 满族民居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 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 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 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 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满族人还 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 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 “万字炕”。他们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 小。南炕居长辈老人,北炕住小辈;西炕则为祖宗 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 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 坐。 藏族 风俗习惯------------------(31页) 传统节日------------(32页) 宗教信仰------------(33页) 饮食文化------------(34页) 民族服饰------------(35页) 其 它------------(36页) 返回主目录页 藏族风俗习惯 藏族风俗习惯有献哈达,饮食禁忌,藏 族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藏 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 护身符等圣物。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 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 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 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 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 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 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 拣食不越盘。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 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藏族传统节日 转山会: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 敬山神。 采花节:采花节是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 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 白来日追节:藏历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 的藏族传统节日——白来日追,即“吉祥天母节 ”。 女儿节:甘肃文县的藏族,每年农历五 月初四、初五,是他们的“女儿节”。 望果节:“望果节”(意为转田间)是 西藏藏族传统节日之一。节期为一至三天不等。 雪顿节: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起源 于公元11世纪中叶。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 萨噶达瓦节: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萨噶 达瓦节。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 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 日子。 藏族宗教信仰 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 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 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 师,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 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 有1300多年的历史。 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有: 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 夏鲁派等。 藏族饮食文化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 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 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 大部分藏族以糌粑(汉语:炒 面)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 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 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 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 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 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 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 地区,随时随地都可见身上带 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 时皆可食用。 藏族民族服饰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 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 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 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 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重 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 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 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 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 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 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其它 民族禁忌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指手画脚;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 行; 不得跨越苹果,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 手触摸头顶;忌讳触摸藏服; 新娘出嫁,去男方家时,在没有给长辈磕头前,不能露脸; 脚不能对准他人,会被视为没教养,不礼貌; 藏族人禁忌吃驴、马、最忌吃狗肉,凡盛过这些肉的器具便 不再使用。 蒙古族 风俗习惯------------------(38页) 传统节日------------(39页) 宗教信仰------------(40页) 饮食文化------------(41页) 民族服饰------------(42页) 其 它------------(43页) 返回主目录页 蒙古族风俗习惯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 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 (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 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 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 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 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 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 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 送给客人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 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 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 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 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蒙古族传统节日 白节 蒙古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 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节”,传说与奶食的洁 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 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 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 敬“辞岁酒”。 鲁班节 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人民的传统 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 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 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那达慕 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 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 蒙古族宗教信仰 • 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 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 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 纪司汗【成吉思汗】信奉 萨满教,崇拜“长生天”。 直到元时期,萨满教在蒙 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 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 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 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 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 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 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 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 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基督教、萨满教等。 蒙古族饮食文化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 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 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 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 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 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 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 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 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 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 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 族风味小吃。 蒙古族民族服饰 蒙古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 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 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 喇沁地区的蒙古族,有满族特色,多 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 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 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 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 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 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 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 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 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 藏人的长袍较为相近. 蒙古族其它 蒙古人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 “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 “莫林胡兀儿”等。为擦弦类弦鸣乐器。 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它由 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 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 共鸣箱多为梯形,也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共鸣箱多为梯形,也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 箱框板用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以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正面箱框板用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以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正面 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琴杆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上部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琴杆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上部 左右各有一个弦轴,顶端为琴头。拉弓多用左右各有一个弦轴,顶端为琴头。拉弓多用藤条藤条或木杆与马尾作或木杆与马尾作 成,两条琴弦分别用成,两条琴弦分别用4040根(里弦)和根(里弦)和6060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 ,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上。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与其它拉,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上。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与其它拉弦乐弦乐 器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弦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弦 拉奏的。拉奏的。 维吾尔族 风俗习惯------------------(45页) 传统节日------------(46页) 宗教信仰------------(47页) 饮食文化------------(48页) 民族服饰------------(49页) 其 它------------(50页) 返回主目录页 维吾尔族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 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 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 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 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 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 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 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 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 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 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 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 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 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 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 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 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 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 孜节意译为“开斋节”。 维吾尔族宗教信仰 维吾尔族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 10世纪中叶喀喇汗朝萨图克·布格拉汗归信伊斯兰教后,喀什 噶尔、叶尔羌、和阗地 区改奉伊斯兰教。 13世纪初阿克苏、库车、焉耆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14世纪时,天山北路伊犁、塔城等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 教。 公元10世纪末至16世纪初,吐鲁番、哈密等东疆地区维吾尔 人改奉伊斯兰教。 当前,维吾尔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于逊尼派。 维吾尔族饮食文化 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 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 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 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 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 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 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 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 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 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 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 风味食品。 维吾尔族民族服饰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 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 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 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 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 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 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 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 维吾尔族民族音乐 维吾尔传统音乐 古代西域维吾尔地区的龟 兹乐久负盛名。玄奘周游列国 后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记 载:“屈友国(即龟兹)管弦 伎乐,特善诸国。”可想像维 吾尔在西元4世纪时就创造出了 如此灿烂的音乐文化并闻名世 界。如果说“特善诸国”的龟 兹乐是古代维吾尔音乐的典范, 那么现今流传在新疆地区并与 龟兹乐有渊源关系的维吾尔木 卡姆则是今日得艺术瑰宝。 壮族 风俗习惯------------------(52页) 传统节日------------(53页) 宗教信仰------------(54页) 饮食文化------------(55页) 民族服饰------------(56页) 其 它------------(57页) 返回主目录页 壮族风俗习惯 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 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 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 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 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 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 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 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 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吃饭时 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 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壮族传统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 月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 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 重要的节日,另外有二月初二、 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初六、 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 至日、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 娅拜节等节日。 陀螺节: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 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 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 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 日,历时半个多月。 壮族宗教信仰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 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 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 先。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 教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此外, 神灵崇拜 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 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 壮族饮食文化 多 数 地 区 的 壮 族 习 惯 于 日 食 三 餐, 有 少 数 地 区 的 壮 族 也 吃 四 餐, 即 在 中、 晚 餐 之 间 加 一 小 餐。 早、 中 餐 比 较 简 单, 一 般 吃 稀 饭, 晚 餐 为 正 餐, 多 吃 干 饭, 菜 肴 也 较 为 丰 富。 大 米、 玉 米 是 壮 族 地 区 盛 产 的 粮 食, 自 然 成 为 他 们 的 主 食。 日 常 蔬 菜 有 青 菜、 瓜 苗、 瓜 叶、 京 白 菜 ( 大 白 菜 ) 、 小 白 菜、 油 菜、 芥 菜、 生 菜、 芹 菜、 菠 菜、 芥 蓝、 蕹 菜、 萝 卜、 苦 麻 菜, 甚 至 豆 叶、 红 薯 叶、 南 瓜 苗、 南 瓜 花、 豌 豆 苗 也 可 以 为 菜。 以 水 煮 最 为 常 见, 也 有 腌 菜 的 习 惯, 腌 成 酸 菜、 酸 笋、 咸 萝 卜、 大 头 菜 等。 快 出 锅 时 加 入 猪 油、 食 盐。 壮族民族服饰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 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 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 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 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 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 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壮族其它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 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 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 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 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 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 ,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 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 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 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 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 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 后吃饭。 桀 骏 苗族 风俗习惯------------------(59页) 传统节日------------(60页) 宗教信仰------------(61页) 饮食文化------------(62页) 民族服饰------------(63页) 其 它------------(64页) 返回主目录页 苗族风俗习惯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 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 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 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 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 习俗。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 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 族活动了。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 贺。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 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 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 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 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 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 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 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 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苗族传统节日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 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 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 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 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 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 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 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 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 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 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 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 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 尾巴年(烧龙灯)。 苗族宗教信仰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 节”是苗族民间最 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 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 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 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 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 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主要是东 部方言苗族,苗语称"Bad deib zhal"(芭代周)。 苗族饮食文化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 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 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 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 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 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 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 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做豆制 品 苗族民族服饰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 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 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 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 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 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 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其它 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主要有飞歌、酒歌、游方歌(又 叫马郎歌)、理俗歌、祭祀歌、儿歌 等歌声。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 放。其音乐既有刚毅、率直、粗犷、豪放的一类(以飞歌为代表), 又有柔情、委婉、细腻、深沉的一类(以游方歌为代表)。声乐有酒 歌、情歌、嘎百福歌等。乐器有木鼓、铜鼓、芦笙等。酒歌 苗语HXat Jiud,包括大歌、开歌、祭祖歌等。巴拉河流域的酒歌,多带朗诵风格, 一般为一个乐句反复。如|1•1|5•6|3 1 1-|3 6 5 3|1 6 5|5 -|为抒发感情, 有时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句反映。凯棠、地午、翁项一带的酒歌, 肃穆、浑沉、庄重。如|2 6 6-|2 - -|2 2 6 3|3 6 6 3|3 2 2 -|3 6 0 0|(开 歌曲)。清水江以北的湾水、万潮、炉山一带,多带朗诵风格,其大 歌浑厚、粗犷奔放。 返回主目录页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