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说
韩 愈
积累文言知识
积积跬跬步以至千里,步以至千里,
积积小流以至江海小流以至江海。。
文言学法之----分类归纳
1、读准下列生字的音
一石 衹辱于 食马者
骈死 槽枥 一粟
dàn zhǐ sì
pián cáo lì sù
文言学法之----分类归纳
2、辨清通假字的义
食马者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食”通“饲”,
喂养。
---“见”通“现”,显现,表
现。
---“材”通“才”,才
能。
---“邪”通“耶”,表示疑
问,相当于“吗”
文言学法之----分类归纳
• 3、比较一词的多个义项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即使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吃
通“饲”,
饲养吃一顿
虽然
即使
文言学法之----举三反一
4、积累一词的多个实例
或: 有时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置酒而招之
或王命急宣
安: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
安能辨我是雄雌
安得广厦千万间
文言学法之一一难点突破
5、翻译下面一段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问题1
第一段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此遭遇的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问题2
第二段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此遭遇的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问题2
第三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
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具体表现在————————。
分析结构
层 层 递 进
主 旨:
其真不知马也!
观 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既
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
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是“说”的基本
特点。
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幼年早孤,由哥嫂抚养。《马说》大约作
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即“长安十年”期间。
韩愈从19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连考三次皆失败,终于在25岁第
四次考时得中进士。他原以为可以如愿登上仕途之路实现抱负。可
是在当时想做官还需通过“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又三次参考,
结果屡屡受挫,闲居长安,苦寻入仕之路。不得已之下,他三次上
书
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
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无权无势无人引荐的他,连宰相的面都没
见到,就被门子挡了回去。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
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
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马说》的寄寓:
本文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
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原因,表达
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オ、摧残人才
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伯乐
——贤才
—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或明君
食马者 ——埋没甚至摧残人才的愚
妄无知的统治者
千里马
朗读、体会感情
第一段 痛惜
第二段 愤怒
第三段 愤怒→痛心、嘲讽
知人论世
• 韩愈,文学家、散文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尤其著名。
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主张文章一定要
言之有物,反对内容空泛;在文学语言上主张“陈言之务去”,即除去
陈词濫调,讲求文学语言的流畅简洁。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
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
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杜牧把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歌并列,称为“杜
诗韩笔”。他所提出的“不平则鸣”的文学创作的观点影响深远。
大家谈
1.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
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发现
“千里马”?
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
“伯乐”吗?
无志难成千里马
有翼敢为九天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