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第 14 课
衣
食
住
习俗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地区发展不平衡;
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婚丧风俗:
社交礼仪:
长袍马褂→
传统饮食→
传统民居→城
市
农村 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1
、
表
现
2、
特点
西装、中山装、新式旗袍
引进西餐、面包和咖啡等
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
平等民主
《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
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
,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
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
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以下饮食现象在我国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
应该是 (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④③②①
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
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
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
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
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衣
食
住
社会
风尚
((11)原因:)原因:
1、改革开放前
(2)表现
朴素;颜色款式单调,政治色彩浓厚
( 列宁装、布拉吉、绿军装、灰蓝黑色)
简单;凭票证购物
拥挤;陈设简单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33))特点:受意识形态支配,计划经济色彩浓
新中国的成立,人们当家作主
3.右表为改革开放前上海择偶标准比例统
计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观念根深蒂固B.政治主导社会生活
C.市场经济逐步建立D.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衣
食
住
((11)原因:)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
标,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社会
风俗
2、改革开放以来
五彩缤纷 、款式多样 、 彰显个性
解决温饱;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
宽敞、舒适、环境优美
休闲娱乐多元化、形成社会新风尚。
((33)特点:)特点:多元化,与世界接轨,出现时尚中国
(2)表现
自主探究:为何改革开放前人们购物时要一
些票证才能买得到东西?而现在我们购物
时又不用这些票证了呢?
改革开放前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经济体制不同。
外因:
影响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变
化的因素有哪些?
内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
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
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近代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新
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推动;
政治变革:
经济发展: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
西方文明
的冲击:
【探究整合】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
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的不
断加深。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
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1、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
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
中国不太合适。看病应该男医生给男的看,女医生
给女的看。体现了到1869年,中国虽然由于列强的
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的影响,但是还是比
较保守
2、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
于民国“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
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
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
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
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3、某地市历史教研网站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及物质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
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如
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A.流行语言 B.基因工程
C.菜篮子工程 D.安居工程
A
基因工程、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都是
新中国成立后的内容,时间上不符合,故排除。
解析
5、(2010•山东卷)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
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
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6、(2010•江苏卷)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
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
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
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B
“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
事人的意愿。故正确答案为B。
解析
7、(2009•广东卷)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
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
丫
C
"我7岁的时候,(一个妇女向普鲁伊特说),我的
妈妈给我洗过脚后擦上些明矾,剪去脚趾甲,然后
把我的几个脚趾压到脚掌心,用一尺长二寸宽的布
裹住,先裹右脚,后裹左脚。 过了几个月,除大
拇趾外,几个趾头都压在脚心上了 妈妈打开裹脚
布,擦干脚上流出的浓血。她说,只有把肉去掉,
我的脚才能变得娇小可爱 每两个星期给我换双新
鞋,每次新鞋都比前一双旧鞋小一两分。 四个脚
趾弯得像死毛毛虫一样,过了两年才达到三寸的模
式 我的小腿细了,两只脚背拱起,又难看又臭。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哪一个风
俗?这一风俗在什么时候被改变?
(2)为什么这一时期,这项风俗会发生改变?
①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渗透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
传播 ③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相关政策
10、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
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
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
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
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
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
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
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
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
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
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
》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
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
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
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
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
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
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
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第15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木船、马车、轿子古代:
近代:
火车、汽船
汽车、飞机
1.铁路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1)晚清:
①19世纪70年代,外商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
淞沪铁路;
③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
②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2)民国以后: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②政局动荡。
根本原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铁路建设进展缓慢,西北、西南基本没有。
1.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1)晚清
(2)民国以后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
①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
地区的沟通;
②“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
程
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③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④机车制造的改进和火车提速
火车机车演变
(4)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
车和火车运行速度。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
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
车已经崭露头角。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
图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
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2.汽车和公路业发展
①20世纪初:
②清末民初:
▲原因:⑴旧中国政治腐败、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⑵经济落后,民生凋敝
⑶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
③民国时期:
④新中国:
▲原因:⑴新中国的建立,民族独立(前提)
⑵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起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
⑶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公路大桥
⑷改革开放的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⑸科技进步
一、铁路和公路
汽车在上海出现,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近代筑路技术传入
修建一些公路,但发展缓慢
发展迅速
二、水运和航空
1.轮船和航运业发展
①鸦片战争后,
②19世纪70年代初,
⑵推动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意义:⑴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一定程度抵制外资
经济侵略
③ 新中国成立后,
④ 20世纪90年代,
轮船进入中国,外国轮船公司垄断航运业
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国家统一管理,航运业发展较快
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
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①航空事业开始:
2.飞机和航空业发展
②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③1949年,
④新中国之初,
⑤改革开放后,
▲政策放宽
▲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
冯如与他设计的飞机
二、水运和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
第一架飞机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有52条民航线
民航业发展有限
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20世纪30年代的上
海,正处于国民党的
反动统治之下,一名
中共地下党员不慎暴
露了身份。为了躲避
国民党特务的追捕,
他在上海市区与特务
展开了周旋。在这过
程中,他可以运用哪
些交通工具?后来他
决定转移到南京,又
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
具呢?说出你的依据。
知识运用
思考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动力:
技术:
地区发展差别:
对象:
进程:
种类:
人力、自然力 机械力
平民化、普及化
引进 自制自研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先慢后快
海陆空
古代的 通讯手段
鸿雁,曾寄托着无数家庭的思念
飞鸽传书
中国古代驿站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台
1.电报在中国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3)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建立无线电报局。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电报——电话——互联网)
此时电报主要用于军事和商业,民间使用较少。
3.电话的发展:
A.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B.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003年末固定电话、手机数量跃居世界第一
C.1949年前,发展缓慢
D.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探究:影响中国近代交通、
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第第1515课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
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传播、开
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
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1、下列有关中国电讯事业发展的情况,不正
确的是
A、20世纪末,中国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B、20世纪90年代起,传真手段成为电讯事业
的重要内容
C、20世纪后期,互联网也成为电讯事业的重
要内容
D、电讯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建国初期
2.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
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讯
3.(2009年上海卷15)下列晚清时期的
言论符合这幅漫画
主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
D.“轮车、电邮、
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4.(2009年上海卷15) 随着汽车、火车、
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
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
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
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
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
追求
材料一
(3)根据表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
发展状况。(3分)利用表提供的信息,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
(3分)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1910年 8.4 26.2
概述:帆船吨位数量逐步减少,汽船吨位数
量逐步增加,航运业取得巨大发展(3分)
工商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航运业的
发展(3分)
大众传媒: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
第四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互联网
第一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 纸
第二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 播
第三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 视
传
统
三
大
媒
介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思考探究
清末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
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
创总由君。”
(1)诗中描述的是什么传播媒介?
(1)报纸。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刊业发展历程:
① 19世纪中期:
外国人在华办报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
▲外文:《中国丛报》(1832年)
《万国公报》(1868年)
▲最早:1873年
《昭文新报》
(艾小梅 汉口)
②19世纪70年代起:
▲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
《申报》(1872年) ——地位
▲内容: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⑵辛亥革命:
⑶新文化运动:
⑴戊戌变法 :《时务报》
《民报》
《新青年》
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与保皇派论战,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宣传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作用:报刊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为民主革命的发展起到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中国人开始办报刊
繁荣景象(旧民革)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刊业发展历程:
④20世纪前期(新民革)
⑤新中国成立(50-70年代) :
▲共产党:《共产党》、《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作用:党报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党报党刊:《人民日报》《红旗》
——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国民党:《中央日报》
▲综合性:《光明日报》《文汇报》,内容更丰富
⑥改革开放后(1978后): 欣欣向荣的景象
报纸 刊物
1978年 186 930
2000年 2007 8725
材料一
2.当前我国报刊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
思
考 1.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
▲特点:
改革开放后:欣欣向荣的景象
⑴种类增多,数量增大 ⑵党报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⑶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
▲原因:
⑴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
⑵思想观念解放
⑶国家政策的支持
⑷人们对科技文化更加重视
(4)信息含量扩大,报道领域拓宽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刊业发展历程:
▲特点:
▲发展方向:P73
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
2.报刊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3.报纸的局限:
④反映民情,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①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了解社会
②开启民智,思想启蒙,解放观念
③开阔眼界,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
书面化特点
①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受文化素质的限
制②缺乏直观感染力,形象性相对薄弱
即大众传媒
发挥的共性影响
1909年《大公报》:“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
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
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
戏强得多吗?”(1)报道中使人“开眼界”的是什
么?
(1)电影。
思考探究
1895.2,法国的
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
发明的“连续摄影和
放映的机器”申请了
专利,即活动放映机。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895底,他们在巴黎首次
向公众放映自己拍摄的电视短
片《火车进站》,这标志着
电影的诞生。
时期或时间 代表 影响
电影传入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31年 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1935年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1935年 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建国后 主要的电影题材:
20世纪80
年代中期后 数量、质量超以前
名导、明星辈出
优秀影片,屡获国际大奖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在中国的发展: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
《风云儿女》
1905年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为主
19世纪末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试播
2.电视业的发展: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①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中国电视的普及: 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
⑴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物质基础
⑵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扩大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关键
▲原因:
⑸电视节目内容、形式丰富多彩,质量提高, 有较强的吸引力
⑷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影响:
①开阔人们视野,丰富生活内容,对社会影响大
——第八大艺术
⑶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⑥具有信息量大、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
三 互联网的兴起
上帝在
上网
三、互联网的发展——第四媒介
1.诞生:
3.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4.特点(优点):P75
①更主动、更快速和最大限度最大限度获取信息
②界面直观、声像兼备,表现力和感染力强
③高度互动,双向传授
④费用低廉
2.90年代风靡全球,发展为全球信息网(WWW)
A二战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
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主因)
B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需要(直因)
1969,美国
传输文件,收发电子邮件,
资料检索,浏览新闻,
休闲游戏,网上购物,
网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
网上谈心等……
▲原因:
⑤使世界联系更紧密,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
②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
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③改变人们思想观念
三、互联网的发展——第四媒介
①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5.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④使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促进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6.存在问题: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犯罪等,
②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等。世界等。
三、互联网的发展——第四媒介
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
“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
7.启示:
1、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重
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了中
国共产党人和一切正义的人们对国民党顽固派发
动的又一次反共内战的愤怒和谴责。这表明报刊
具有的功能是( )
A.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B.开展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C.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舆论工具
D.传播时事新闻,通达民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报刊的功能的理解。《新
华日报》是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政论性报刊。
从材料中的文字可以看出,周恩来同志主要是想通
过舆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统一战线的阴谋,
与这种违背民意的行为作斗争,因此答案选B。
2、《京报》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一
家著名的大报,由邵飘萍于1918年10月
5日在北京创刊,并自任社长。邵飘萍在其
发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说:“必
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所
为作也。”这表明邵飘萍创办《京报》的
主要目的是( )
A.娱乐生活 B.通达民情
C.报道新闻 D.舆论监督
【解析】本题通过《京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一
家著名的大报的创刊及发刊词来考查学生对报刊的功能的理解。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
报所为作也”这一信息,可以判断邵飘萍创办《京报》的主要
目的是舆论监督。答案D。
3.上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B
4、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
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
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
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
A.“电光电影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C
5. 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
功能是( )
A.艺术鉴赏 B.信息传播
C.舆论监督 D.通达民情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京
报》的报道首先体现的是报纸信息传递的功能。
舆论监督是其次的功能。A、D项与题干无关。
6.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
下图反映这一媒体特性与影响,你认为
( )
A.网络作为信息载体能无限拓展青少年知识
B.使人们了解无限宽阔的世界发展和未来变化
C.给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精神带来危害,弊大于利
D.可以上网获取知识,但要警惕网上的不良信息
7.美国许多青少年无休止地看电视,日益“发
福”,成为“沙发土豆”。这主要说明了
A.电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B.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C.美国的电视事业发达
D.电视引领了文明的发展趋势
8、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
中孕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①旗袍 ②中山装 ③京剧 ④里弄住宅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C
9、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
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
千万人之公利。”这说明
A.修建铁路受到顽固势力的反对
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
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
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
A
7、“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
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
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
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
厅、电影院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
思想
D.徐小姐喜欢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
放的电视节目 D
1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
《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 人力
车
马
车
轿
子 马 自行
车
摩
托
车
汽车
公
共
汽
车
有轨
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
所得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
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A
12、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可以及时报道时事热点,下列
两张报纸头版头条的有关内容,作为直接证据,可以
用来研究
A.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B.工业化建设的过程
C.新中国政治制度建立
D.政治协商的历史作用
A
探究变的原因
材料一:电影一百年来的发展史,既是艺术的发展史,更是技术
的发展史。电影技术的每一次革新,均源于科技的进步。
材料二:央视广告收入从零到100亿用了近30年时间,1979年播
出第一支商业广告,1992年实现广告收入突破1亿元,1995年迈
过10亿元门槛,2007年突破1 00亿元大关。
材料三:“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群众难以看电视
听广播而实施的工程,到2000年中国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
93.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众传媒的变迁与哪些因素有关
?
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政策支持,群众精神生活的
需要等。
五权分立三民
主义
义
礼
耻
廉
以文治国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
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
至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