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 15 散文,体会散文的丰富含意
类型解说
1. 整体概说
散文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意蕴丰富的特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是重要的命题点。
2. 常见题型
①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的含意。
②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能力提升
一、由表及里解题目
理解题目的含义,往往要由表及里,多角度加以分析。
【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中药芬芳
①2012 年阳春的正午,我走进这间叫做“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此时屋外阳光
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安静和几丝安
全。
②“春泽”,是取自“春天的光泽”之意。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这样想着,
我等候抓药的心情就比较悠然自得。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可凳子依旧是那
样的结实。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
③装中药的木匣子,大小一致,上面一律用规规矩矩的正楷毛笔字写着药名,有数百种药,可抓药的
医生目光一扫药方子就能准确无误地走到装那味药的小匣子边,轻轻一抓,数量常常是八九不离十,这就
是熟能生巧啊!中药最是讲究配药的分量,多一分少一分则药效有天壤之别。这就是中草药的奇妙之处!
我看着抓药的医生有节奏地来回走动,他时或来到案板边看一眼医生开的药方子,时或轻轻拉开那一排排
整整齐齐的小木匣子,取药,用小秤称,轻轻地抖去一些,确保重量的准确,而后返回案板,将药倒在黄
皮纸上或纸袋中,再返回称第二味配药。他们的动作轻而柔,来来往往,脚踩在木地板上也从不会发出巨
大空洞的声响。看着这流畅的动作,病人的疼痛仿佛也一下就减轻了许多。在中药店看医生抓药,谁都会
赞同这样的说法:那抓药的医生本身也是一味药啊!
④药抓好了,医生朝空中轻轻一招手,“唰唰唰”就开始包药了。我暗自称奇,这多像魔术般奇妙神秘
啊!仔细看,禁不住哑然一笑,原来看似虚无的空中还垂着一根根的白线呢。抬头望去,蓝瓦下的屋脊上
还吊着一个个纺锤形的线圈呢。那些线垂在空中,医生们随手就可包药了,一点也不用担心线会缠在一起
解不开。这样的方法,既科学又节省时间,实在是妙。
⑤中药包好了,配药的医生就大声喊出某人的名字。有人应声而起,取药离开,又有人进来坐下。等
待的过程,有些淡淡的焦急,也有些心安理得。我看不见医生白口罩后面的表情,但那一双双眼睛却是同
样的安静,同样的会说话,一如中药店里舒缓流淌的时光。与那样的眼睛对视,人自然而然会放下心来。
药到自会病除的!
⑥中药成为我眼中飘着草木气息的意象,是在 1980 年的早春。那年我 7 岁,跟随着祖父,与中药结缘。
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小楷字体抄写的黄
纸药方,带着发霉的味道。这些方子,在如今的我看来,是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每忆起一张,就会想
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⑦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伯。当祖父和
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当我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
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陈旧的木屋,却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2
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让我仿佛遁入明清的旧宅里。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
事的微光。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
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一味味带着神秘感、可以救死扶伤的药啊!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铺满了黄
纸:半夏、冬青、春不见,莲心、防己、相思子,怀熟地、咸秋石、雪里青……
⑧这些药名,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
⑨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赏,就像欣赏祖父铜皮盒里
那些闪光的银元和铜钱。但这些稀奇古怪的药材比“光绪元宝”和“乾隆通宝”可爱多了。那时候,我就
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村的药铺郎中算了,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如今看来,我是低估了工
业文明的力量,西药已经超越了中药,成为了看病的主导。而我当药铺郎中的梦想,也在时间的过滤器里,
被淘洗干净。现在我更多的是成年男人的焦灼和忧虑,全然没有了当初站在药铺架前的豪情壮志。
⑩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邱氏中药铺”的木屋度过的。邱老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祖父煎
药。黑色的沙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觉得仿佛一个个生命融入到祖
父的血液里。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
⑪最后一次去“邱氏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掉了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醒目。
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我当时还不明白伤感之类
的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我感觉眼角有点潮湿,带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和单纯。几
年之后,邱老伯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取代了。
⑫周作人在《草木知秋》中说:“生病,吃药,也是现世的快乐呵。尤其是吃中药。”读后我不禁感
叹:世上居然还有一个人也如我般从草药中喝出快乐来!回想那些中药颗粒,我就似闻到阵阵的草木芬芳,
鼻息间的香气更浓重了。
⑬时光渐逝,病中的我同样垂青于中药的疗效。冰片、半边莲、夏露、荭草、紫藤……这些中草药
的名字给我留下了绿色健康的记忆。每当我端着浓浓的中药汤,就仿佛看到草木森森,每次喝下一碗中药
汤,胸腔里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肺腑间充满了绿色的血。
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
⑭有时病中喝多了中药,我会带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我特别喜爱那种药香,常抬起衣袖闻闻那股
草木的香气。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得满满的。
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
(取材于林文钦同名散文)
本文题为“中药芬芳”,这里“芬芳”一词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5 分)
24.(5 分)答出一点得 1 分,答出任意五点即可得满分。
答案要点:
中草药浓厚而芳香的味道。
与中药和中药铺相关的美好童年回忆。
中草药带来的山野自然的气息、新生与希望的感觉。
和缓的生活节奏,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从容安然的心境,相互信任的社会氛围。
日渐消逝但令人怀念的文化与传统。
【活学活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不仅是节日
郭文斌
(1)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
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创设了
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2)“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
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3
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3)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
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4)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
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而要参透这个“清明”,
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
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5)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
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
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
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
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6)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
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
那么死就等同于归。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
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7)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
安息。所以把活着看做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做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8)面对人们对“死”的看不开,庄子又说:丽姬是艾的女儿,许配给晋王时,哭得死去活来,对未
来的陌生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感。嫁过去住进王宫,享受美食,就对自己在家中哭泣感到好笑,早知道宫中
如此舒服,还哭个什么劲呢?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对死亡恐惧不安,是否到头来也会笑自己对世界的依
恋不舍很幼稚呢?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9)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
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
(10)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
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
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1)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
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
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12)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
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
明的“上河”了。
(13)如果说上巳节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清明节无疑是中国的感恩节。有意思的是, 她俩居然比肩
接踵,让人不由赞叹中国人的智慧:昨天上巳,今天清明,如同一家人的前院和后院。前院求生,后院念
死;环绕着前院后院的,是青青杨柳和无尽春色.上巳的主旨是幽会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鉴死知生,这两个
节日的奇妙联袂,真是让人叫绝。幽会之后是求子,求子之后是祭祖,生死相续,以生观死,以死鉴生,
一个中国人特有的“产业链”就这样形成了,它同时叮嘱我们,子不必求,因为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
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
(14)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
从全文看,作者解析了“清明”哪几个层面的深刻内涵?请简要概括。 4
【解析】作者解析了“清明”哪几个层面的深刻内涵,立足文本分析。“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
了。这便是‘清明’”,清明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大同”的天地精神。“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
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
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清明是一种智慧,看破生死。“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
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清明是一种人格,是炎黄子孙的人格。
【答案】①清明是一种精神,是中国文化中“大同”的天地精神;
②清明是一种智慧,看破生死,心怀感恩(或者表述为“天地精神所带来的觉悟,视生若死,视死如生的智
慧”);
③清明是一种人格,是炎黄子孙的人格。
二、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含意“五法”
句子之所以要理解,是因为要么语意含蓄,要么意义丰富,答题时要联系语境,分析阐释。做好此类试
题,可依照如下方法:
1.还原修辞
含蓄性的语句往往使用修辞方法,这种句子可以利用类似文言翻译的方法,将使用修辞的词句,转换
成直白的表达。,如果句子中出现代词,也要将其阐释清楚。
【例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文段】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
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
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河流,
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
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解析】语段中主要用了比喻的手法,使语意含蓄,在理解时,要阐发还原 “大浪(巨浪)”“生命的
浮木” “随风波浮沉”的本体。联系语境,“河流”应指生命的历程,“巨浪”指生命中的“变”(挫折、变
故),“生命的浮木”指前文的“常”,“随风波浮沉”指听凭命运摆布。
【答案】在生命的历程中,虽然常常抱有对美好的人生常态的愿景,但是在遭遇生活的变故或人生的
不幸时,却无能为力,只能任凭命运的摆布。
2.诠释观点:对于观点性的语句概括性词句加以阐释。
【例 2】作者说“为自己的航船准确定位,乃人生之至关紧要,我们不能失却心中的北斗”,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文段】人生如观星。某个时候某个阶段某个环境里,你可能把某个人某个目标当做人生的北斗,为
之苦苦追寻孜孜以求甚至赴汤蹈火。当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你却蓦然发现,那不是你的选择,它甚至耽
搁了你人生的航程或者误导了你前进的方向,让你落得个触礁撞滩、帆损船覆的下场。为自己的航船准确
定位,乃人生之至关紧要,我们不能失却心中的北斗。
看,那是启明星!水手把手指向夜空。
啊,果真!满畴星子,挤挤密密,唯有一颗最亮的星,正挂东方!
曙色微露,明霞刚醒,启明星如孤灯高悬,遥遥地,正以自己的微光点亮东方,点亮世界。南海的启
明星是今晨的普罗米修斯,南海,开启了又一轮的壮丽。
【解析】此句有三个地方需要阐发,①“航船准确定位”是比喻说法,还原本体;②至关重要是观点性句
子,阐发重要的原因;③“不能失却心中的北斗”的含义。给航船准确定位,指人生应有一个准确的目标;5
目标至关重要联系前文,是说如果目标错误,会误导人生的方向;“不能失却心中的北斗”形象地表达要
对未来充满希望。
【答案】
17.①人生要对目标准确定位,若果错把目标定位错误,会误导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当你发现当初的
目标不是你的选择时,要及时调整人生的航向,省得人生遭受挫折、苦难。但不管经历什么样的人生,都
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开启生命的又一轮壮丽”。
3.阐发言外之意
要善于透过表层意思,分析言外之意。
【例 3】(2017·全国卷Ⅲ)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文段】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节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
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
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
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
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
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
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
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一样”的具体内涵,从文中“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裁缝真的
很辛苦”可知,裁缝是辛苦的谋生行当,与其他行当“一样”;然后,推敲这句话的言外之意。这句话位于
“”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后面的转折里,暗含作者还是愿意干裁缝的。再结合下文的“是这样的……”
及“马蹄袖事件”和结尾处的“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可知,此句含蓄地表达了“我”对这一行业的深
厚情感和对辛苦踏实劳作、平稳真切生活的肯定。
[答案]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
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4.分析蕴含情感
如果语句中有强烈的情感,要加以说明。
【例 4】(2017·北京卷·T22)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
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
“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
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
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
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 94 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
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
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
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6
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
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
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
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
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
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
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
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
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 21 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
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
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
尚的 T 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
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
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
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
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
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
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
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
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
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
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 分)
答:
【解析】对“这河的深奥”的含义的理解,关键是看这“深奥”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由表及里地理解,先看
根河本身的特点,主要在第二段,我们可看出根河那旺盛的生命力和对两岸万千生物的养育;再看在根河边生
活着的人,这里既有玛利亚•索这样的个体形象,也有如鄂温克人这样的集体形象,写出他们的思想行为便是
对“深奥”含义的深层理解。对于原因的分析,需要纵观全文,从庞杂的信息中细致地检索出原因。而对于
情感,概括归纳出几个论点即可。
答案:“这河的深奥”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根河的生命力以及养育两岸万千生物的伟大。(2)以玛利亚•索
为代表的鄂温克人停止传统的打猎、伐木活动,转为守护驯鹿和看护森林,与森林河流和谐共处。(3)鄂温克
人搬下山,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草木以及驯鹿等动物,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抵达不了”的原因是7
“我们”是山外的人,匆匆来去,无法深刻体会鄂温克人贴近森林河流生活的丰厚经历和思索。表达了作者
对森林河流的敬畏和对鄂温克人转变传统生活方式、保护自然的敬意。
5.联系前后语境
需要理解语句的上下文往往对其含义有提示作用。
【例 5】文中画线的句子:“我要活着!”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内涵 ?
有多少人从此开始辗转流徙,有多少人将血泪抛洒在此,有多少悲壮残酷的故事发生,都只能去想像
了。时间只给我们留下一个民族如何呐喊、如何为生存而反抗的思考。当我站在宛平城抗日战争纪念馆里,
面对那一幅幅无声诉说的照片时,我深深地被前人脸上那深切的渴望所震撼了,那是无声的呐喊:我要活
着!
所有关于人生的意义在这呐喊中得到了永恒的诠释。
生命是那么偶然地降临于你我头上,让我们感激之下无言以对,惟有备加爱护而已。活着就要以自己
的方式活着,就要高高地昂起头颅!
他们为追求生命而失去了生命,活着的是我们。
(节选自《静默的卢沟桥》)
【解析】“我要活着”,含意丰富。可以联系上下文揣摩,上文中“一个民族如何呐喊、如何为生存而反抗””
“深切的渴望”,下文中“备加爱护”“高高地昂起头颅”,都在提示着答案,一方面是对生的渴望、
珍惜,一方面是为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抗争。
【答案】表达了对生命的珍爱,对民族尊严(或“生命尊严”“尊严”)的捍卫。
【活学活用】阅读周寿鸿的《一篱秋色扁豆花》(节选),完成后面题目。
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这个时节的雨有一个诗意的名称:
豆花雨。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
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媚多情,楚楚可怜。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切、淡泊。当年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
寄寓于大悲庵里的郑板桥,随遇而安,笑对秋风秋雨,写美了田园风光。
秋意渐深,其他的花儿都谢了,它还在且落且开,不知疲倦似的,要不是霜冻来了,真不知道要开到
什么时候。寒霜时节,藤蔓干枯了,花朵萎落了,风吹打着发黄的叶片,还有不少没吃完的扁豆皱巴巴地
耷拉在枝头,好像在幽幽叹息。秋尽了,冬天真的要来了。
汪曾祺喜欢扁豆花的世俗与淡泊。在小说《钓鱼的医生》中,他写王淡人的家:“进了过道,是一个
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
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济世救人的王淡人医生,喜欢郑板桥的满架秋风的淡泊。他有一帮穷朋友,经常聚到一起品尝他钓的
鱼,还有他种的扁豆、瓢菜。王淡人的原型是汪曾祺父亲汪淡如,也包含了他自己的“人间送小温”情怀。
在老家,清炒扁豆角、扁豆烧芋头、扁豆烧土豆,是乡亲们秋季的主打菜肴。来了客人,可以在豆棚
下现摘扁豆,做“扁豆红烧肉”。扁豆的清香,肉的肥腴,融合在一起,味道极美。这是待客的好菜。家常
的做法,是红烧酱焖。将扁豆撕去两头筋脉,下素油锅煸炒。然后倒了酱油,盖上锅盖,改文火焖至扁豆
酥烂。
“文革”期间,汪曾祺处境窘迫,一家五口住在一个拥挤霉湿的大杂院。他用破缸种了一架扁豆,扁
豆藤疯长,爬墙过壁,遮住了前屋人家的窗户。秋天,扁豆长成了,他摘了几斤送给人家。对方说,能不
能送我一幅扁豆花的画?汪曾祺连忙答应。后来,这幅扁豆花,一直挂在前屋人家的显眼处。
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
文章结尾写道“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8
【答案】 当人生处境窘迫、遭遇逆境时,要有精神支撑、要坚韧顽强,拥有淡泊从容的心态,便能乐观热
情、心怀希望地生活处世。
对点过关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
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稞庄稼,
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
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
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
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④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
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⑤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
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
月光。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
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
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⑥我以为这就不错了,但直到 2001 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
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
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⑦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⑧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
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
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
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
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
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
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
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
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
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
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
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
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
隔河而望的南山。
⑪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⑫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
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
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⑬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
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
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9
A.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排比、拟人、借代等手法,写出了几十年来我没有真正接触欣赏过大自然,表达了
遗憾、失落之情。
B.文章第⑧段使用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菜园植物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
情趣。
C.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为后文写“父亲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作了铺垫。
D. 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 分)
(1)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3 分)
(2)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3 分)
3.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但文章第(14)段却说“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
篱’”,为什么?(6 分)
1. 答案 C (3 分)(C 项没有借代,应该是比拟)
2.答案 (1)“鞋子”是指阅历,(1 分)“见过……”是说阅历少,(1 分)写出了远离自然的贫乏生活(或
疏离乡土的遗憾之情)。(1 分)
(2)作者通过欣赏、研读《诗经》去寻找自然田园,(1 分)缓解(填补、丰富、充实……)(1 分)远离
山水的郁闷或失去故园的空虚。(1 分)
3.答案 ①“我”以为自己在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
恒的乡愁,其实只是我的“自恋”。(也可写成我的自恋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2 分)②父亲
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了质朴的生活方式,(2 分)③是父亲们延续和维护了真正的
诗意田园,这个田园是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