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
位置
太阳
运动
结构
普通:
特殊:
辐射:
活动:
天体及其系统、运动和结构特征
生命的原因
核聚变
黑子(光)、耀斑(色),影响
气候
电离层
磁场
一般特点
: 周期、速度
地理意义
自转
公转
昼夜更替
地方时
地转偏向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四季五带
内三:
外三:
地壳、地幔、地核
大气、水、生物大气
大气运动
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
三种风向
一个力:垂直
两个力:平行
三个力:成一夹角
气压带和风带
三风四带、三圈环流图
北半球气压中心及季风
天气系统
锋
冷锋:寒潮、沙尘暴、北方夏季的暴雨
暖锋
准静止锋:梅雨(6月长江中下游)、贵阳“天无三日晴”
气旋:低压中心。台风:夏秋热带洋面
反气旋:高压中心。伏旱:7、8月长江中下游
全球气候
分布:模式图
特点
地中海: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
判断
南北半球
温度带
最冷月>15度:热带
雨林:均而多
沙漠:均而少
草原:最多月300左右
季风:最多月500左右
最冷月0-15度:亚热带
最冷月<0度:温带
季风:雨热同季节
地中海:雨热相反
温带海洋:均匀
季风:最多月200左右
大陆:最多月100左右水和
地貌
水
水循环
洋流
海陆大循环的环节:蒸发、水气输送、降水、径流
意义:
促进全球水动态平衡
实现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
塑造地表
分布图
意义
热量平衡
气候
生物:四大渔场
航海
污染
寒流:降温减湿
暖流:增温增湿
地貌
内力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
外力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褶皱:背斜、向斜
断层:地堑、地垒(可
以找出露的地下水但不
宜建大型工程)
判断方法
岩层弯曲
岩层新老
上拱:背斜
下弯:向斜
中老翼新:背斜
中新翼老:向斜
应用 找
建
背斜:油、气
向斜:水、煤、铁
背斜:隧道
向斜:水库大坝
风化: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
堆积
风:风蚀蘑菇、柱、洼地、城堡,雅丹地貌
水 直接侵蚀:长江三峡、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溶蚀:喀斯特地貌,峰林(桂林山水)、石林(云南路南)、溶洞
冰:角峰、冰斗、U形谷如挪威的狭弯、五大湖等
风:沙丘和黄土高原的黄土
水:三角洲、河漫滩、洪积—冲积扇整体性与
差异性
整体性:
地、气、水、土、生五个自然要素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统一整体定义:
全球自然带分布
差异性
地带性
非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热量为基础
经度地带性:水分为基础
垂直地带性:水热为基础自然
环境
对人
类活
动的
影响
地:地表形态对
聚落及交通线路
分布的影响
气:全球气候
变暖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水:自然资源
对人类生存与
发展的意义
土:自然灾害
发生的主要原
因及危害
聚落
交通
高原: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山区: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
平原:沿河、沿海分布
方式: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线路:迂回前进
影响
海平面面上升:冰川融化、海水膨胀
农业:高纬曾产;低纬度:减产
水资源不稳定与供需矛盾: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影响生物的分布
影响人体健康
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种草、固碳
适应气候变化:培育新种、调整农业结构
水资源危机产生
原因和解决措施
我国水资源危
机地区差异
南方: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污染日益严重
北方:水资源短缺(黄、淮、海、滦河流域最严重)—资
源型缺水—河流断流、地面下沉、湖泊干涸、土壤盐碱化
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内陆河下游
生态环境问题:绿洲萎缩、终端湖泊萎缩消失
气象灾害:台风、旱涝、寒潮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人
口
城
市
交
通
人口
城市
交通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分布:模式:原始型、传统型、过度型——发展中国家、现代型——发达国家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自然: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社会:经济(最 重要)、交通、教育、政策、战争、婚姻
两个概念
环境人口容量(生存):最多养活的人数,主要指物质满足
人口合理容量(生活):最适合养活的人数,物质和精神一起满足
影响因素:
正相关:资源(最重要)、科技和开放程度
负相关:生活消费水平
地域结构
服务功能: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
城市化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空间结构布局、建筑结构和风格等
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最多)、工业区等,地租决定功能分区,而离市中心
的距离和交通影响地租
地域结构类型:同心圆、多核心、扇形 ,及其影响因素:经济(主要)、收入、
历史文化、种族宗教、城市设计
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过程
影响: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圈:水质、水量和地下水变化;岩石圈:土
地质量下降;大气圈:热岛效应
五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聚落一般分布在交通线路两侧或交通枢纽(聚落形态
从团块状变为放射状)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条件越好,商业网点越密集。(发达国家随
着交通的发展,商业网点会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农业与工业
农业
区因素位
自然:地形(影响类型)、气候(影响品种、熟制)、水源(影响能不
能发展种植业)、土壤(影响产量或品种)
社会:市场(决定生产类型和规模)、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因素、生产特点
工业
区位因素
自然:土地、水源、原料
社会: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
工业区位选择
经济原则:五种指向型企业判断
环境原则
污染水:河流下游
污染空气
盛行风:下风向
季风:垂直方向
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生产——投入联系,空间联系,信息联系
工业集聚的作用: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减少运输成本,获得规模效应,
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工业分散的原因
老工业区的饱和
新工业为了寻求最佳区位(市场、劳动力、原料等)
工业地域类型
发育程度高:工业联系复杂,规模大
发育程度低: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
新旧工业区
传统 工业区
新工业区
分布
区位优势
衰落原因
整治措施
轻工业:如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我国的温州、珠三角
高新技术业
分布
区位优势人
地
协
调
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 : 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环境污染 :大气、水、噪音、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变暖、臭氧破坏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产生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原则 :公平性原则:利用资源;共同性原则:解决环境问题、持续性原则:长久发展
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
工业:实行清洁生产
农业:生态农业
行为: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RS):获取信息,指面状的
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导航,指点状的
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是一个软件良好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东南亚;优势:劳动力丰富、地价廉价
区域发展
产业转移对区域
地理环境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
结构调整
促进产业区域分工和合作:产业国际分工和合作;产品生产过程分工和合作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地理景观;环境污染转移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旧主导产业转移到国外,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资源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
区域流域开发
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如:田纳西河)
地形——多山 :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
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季较少
水系——航运,有利:水系发达,连接密西西比河
不利: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矿产资源丰富:煤、铁、铜、磷、锌、云母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措施 :防洪 、航运 、发电 、提高水质 、旅游 、土地利用
区域工
业化与
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
发展的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契机)
对外开放的政策
全国最大的乔乡之一
珠江三角
洲的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比长江三角洲差;南岭阻隔,腹地小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滞后;“城中村”现象普遍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珠江三角
洲的对策
产业结构调整 :以广州为基石,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规划与管理 :制定发展城市规划 ;加强交通、通信、环保、外来人口的管理 低:山谷——集水线(河流、山洪、泥石流)
等高线
等压线
等温线
高:山脊——风水岭
高:高压脊——晴朗
低:低压槽——阴雨
洋流
高——暖流
低——寒流
海陆
夏季
高——陆地
低——海洋
冬季
低——陆地
高——海洋温度带
最冷月>15度:热带
沙漠:均而少
雨林:均而多
草原:最多月300左右
季风:最多月500左右
最冷月0-15度:亚热带
季风:雨热同季节
地中海:雨热相反
温带海洋:均匀
最冷月<0度:温带
季风:最多月200左右
大陆:最多月1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