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六)
统编版教材七~九年级35篇文言文逐篇梳理汇总
第一篇 教材精华
[温馨提示] 原文、译文、重点词语解释严格依据课本及课下注释、《教师教
学用书》,请放心使用。
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①,与儿女②讲论文
义③。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
谈论文章的义理。
俄而④雪骤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⑥?”
兄子胡儿曰: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他哥
哥的长子谢朗说:
【课文注释】
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
包括侄儿侄女。
③文义:文章的义理。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骤:急。
⑥何所似:像什么。
“撒盐空中差可拟⑦。”兄女曰:“未若⑧柳絮
因风⑨起。”
“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
妻也。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课文注释】
⑦差(chā) 可拟:大体可以相
比。差,大体。拟,相比。
⑧未若:不如,不及。
⑨因风:乘风。因,趁、乘。
【主旨归纳】
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①,期日中②。过中不
至,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
正午后(友人)仍没有到达,
太丘舍去③,去后乃④至。元方时年⑤七岁,
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太丘的儿子)
陈元方这年七岁,
【课文注释】
①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日中:正午时分。
③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
舍弃。去,离开。
④乃:才。
⑤时年:这年。
门外戏⑥。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⑦?”答 曰:“
待君⑧久
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
:“(父亲)等您很久
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
行,
(您)都不到,已经走了。”友人(听了)便大怒说:“简直不是人啊!
和人相约同行,
【课文注释】
⑥戏:玩耍。
⑦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
同“否”。
⑧君:对别人的尊称。
相委而去⑨。”元方曰:“君与家君⑩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⑪;
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正午时分。到了正午
还不到,这就是不讲信用;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⑫之。
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走下
车来拉他。
元方入门不顾⑬ 。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课文注释】
⑨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⑩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⑪信:信用。
⑫引:拉,牵拉。
⑬顾:回头看。
【主旨归纳】
这篇志人小说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小小年纪的陈元方明
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1.通假字
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今义:子女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 今义:因为
(3)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不”同“否”
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趁、乘
离开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友人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同“否”
副词,表示否定
5. 其他重点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
(3)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
(4)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
(6)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
(7)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
(8)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
(9)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不久,一会儿
大体 相比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约定 舍弃
拉,牵拉
回头看
不如,不及
才
6.内容理解
(1)《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
雪骤,屋内谈笑风生。“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
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示例一: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
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元方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二: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
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
难忘的教训。
(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
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陈太丘的这位朋友,
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
出 “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
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第2篇 《论语》十二章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
④自远方来,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
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 不亦君子⑥乎?”
(《学而⑦》)
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
人吗?”
[段解]主要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课文注释】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
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
快。
④朋:本文指志同道合的人。
⑤愠(yùn):生气,恼怒。
⑥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
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
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
的意义。
曾子曰:“吾⑧日⑨三省⑩吾身:为人谋⑪
而不忠⑫乎?
曾 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
竭尽自己的心力呢?
与朋友交而不信⑬乎?传⑭不习乎?”(《学
而》)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
呢?”
[段解]主要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
自我修养。
【课文注释】
⑧吾(wú):人称代词,我。
⑨日:每天。
⑩ 三省(xǐnɡ):多次进行自我
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
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
反省。
⑪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⑫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⑬ 信:诚信。
⑭ 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
授的知识。
子曰:“吾十有五⑮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⑯,
四十而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
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
不惑⑰,五十而知天命⑱,六十而耳顺⑲,
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
进不同的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⑳,不逾矩㉑ 。”(《为政》)
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 ”
[段解]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课文注释】
⑮ 十有五:十五岁。有,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⑯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⑰ 惑:迷惑,疑惑。
⑱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
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
命令。
⑲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
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⑳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㉑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
矩,法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㉒,可以为师矣㉓。”
(《为政》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
可以做老师了。”
[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
要“知新” 。
【课文注释】
㉒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
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㉓ 矣:语气词,表陈述。
子曰:“学而不思则㉔罔㉕, 思而不学则
殆㉖ 。”(《为政》)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
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
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
【课文注释】
㉔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㉕ 罔(wǎnɡ):迷惑,意思是感到
迷茫而无所适从。
㉖ 殆(dài):疑惑。
子曰:“贤哉㉗,回也!一箪㉘食,一瓢饮, 在
陋巷,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 水, 住
在简陋的巷子里,
人不堪㉙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
高尚啊,颜回!”
[段解]讲个人修养,强调修身要经受困苦、
贫穷的考验。
【课文注释】
㉗ 哉(zāi):表示感叹语气,多用
于句子末尾。
㉘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
竹器。
㉙ 堪(kān):能忍受。
子曰:“知之㉚者㉛不如好㉜之者,好之者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不如乐㉝之者。”(《雍也》
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段解]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
性。
【课文注释】
㉚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
事业。一说,指仁德。
㉛ 者:代词,……的人。
㉜ 好(hào):喜爱,爱好。
㉝ 乐(lè):以……为快乐。
子曰:“饭疏食,饮水㉞,曲肱㉟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
了。
不义而富且贵,于㊱我如浮云㊲ 。”(《述而》)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段解]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
抉择。
【课文注释】
㉞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
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
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
汤”。
㉟ 肱(ɡōnɡ):胳膊上从肩到肘
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㊱ 于:介词,对,对于。
㊲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㊳。择其善
者㊴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㊵。”(《述而》)
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段解]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
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
的学习态度。
【课文注释】
㊳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㊴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㊵ 之:代词,指代“不善者”。
子在川上㊶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㊷。”(《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
停。”
[段解]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子曰:“三军㊸可夺㊹帅也,匹夫㊺不可
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
是不能改变的。”
[段解]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课文注释】
㊶ 川上:河边。川,河流。
㊷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
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
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
示感叹。
㊸ 三军:指军队。
㊹ 夺:改变。
㊺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
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㊻,切问而近思㊼,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
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仁㊽在其中矣。”(《子张》)
仁德就在其中了。”
[段解]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
方法。
【课文注释】
㊻ 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
定。
㊼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
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
切。
㊽ 仁:仁德。
【文学常识】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
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
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旨归纳】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
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
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
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这十二章语录阐述的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
移、求学为乐的学习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
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语意含蓄,富有哲理。
1.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同“悦”,愉快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 今义:朋友
(2)不亦君子乎
古义: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3)可以为师矣
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4)饭疏食,饮水
古义: 今义:疏通,疏散
(5)饭疏食,饮水
古义: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志同道合的人
有才德的人
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
粗糙
冷水
3. 一词多义
了解
得到,懂得
立志
志向
志向
4.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
(3)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传不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按时
名词作状语,每天
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其他重点词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
(5)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
(7)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
(9)不逾矩________________
温习
生气,恼怒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诚信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越过法度
(10)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
(11)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
(12)切问而近思__________
(13)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逝者如斯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______
(16)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
(17)仁在其中矣_________
能忍受
坚定
恳切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竭尽自己的心力
正当的手段
仁德
6.重点虚词
动词,做,成为
介词,替
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
连词,表并列
代词,他的
代词,那种
7.特殊句式
(1)可以为师矣(省略句,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
(2)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动词“知”后面省略“之”,代“自己”)
(3)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8.内容理解
(1)①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句子是:
?
②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
为乐事,这用《论语》中的话说就是: ?
③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说: ?
④《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时,我们常引用《论语
》中的话: 。
⑥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⑦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⑧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
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⑨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
⑩表明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⑪阐述读书求学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示例一:这里是指孔子勉励弟子要珍惜时光。说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
去,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返,体现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弟子一定要
加倍珍惜时间。
示例二:这里是孔子用积极的心态来看人生,勉励人们要不断进步。人生如河水
一样,不断地向前流动。孔子告诉人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
前去!向前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去。”人的一生中,思想、观念都要不断进
步,如果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就会落伍。
示例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包含很多深层意义,可以说孔子的哲学,尤其是
人生哲学的精华,都集中在这句话中。历史是不会停留的,时代是向前发展的,宇
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3)“温故”与“知新”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温故”与“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通过已拥有的知
识进行独立思考,指导未知。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进行类推,必然达不到“
知新”的目的。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句话里包含
着怎样的精神?
这两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
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
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
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第3篇 诫子书
夫①君子之行,静②以③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④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
德。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⑤明志⑥,非宁静⑦无以致远⑧。夫学须
静也,
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
须静心专一,
【课文注释】
①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②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③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④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⑤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⑥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⑦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
分散精力。
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⑨,非志无以成
学。
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
法学有所成。
淫慢⑩则不能励精⑪,险躁⑫则不能治性⑬ 。
年与时驰⑭,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
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课文注释】
⑨广才:增长才干。
⑩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放
纵。慢,懈怠。
⑪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⑫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
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⑬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⑭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
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
去。
意与日去⑮,遂成枯落⑯,多不接世⑰,悲守
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
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
穷庐⑱,将复何及⑲!
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课文注释】
⑮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
失。
⑯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
老志衰,没有用处。
⑰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
会没有任何贡献。
⑱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⑲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
政治家、军事家。
【主旨归纳】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
“险躁”。
【写作特点】
思路明晰,逻辑谨严。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接下来
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唯有宁静专
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
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
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
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1.古今异义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
今义:只是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2.一词多义
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学习
学业
行为操守
行走
3.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
4.其他重点词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非学无以广才
(3)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明确、坚定
增长才干
志向
振奋
5.内容理解
(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
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静”是学
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
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所为。要做
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
”,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
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2)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
何理解的。
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
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
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第4篇 狼
一屠①晚归,担中肉尽,止②有剩骨。途
中两狼,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
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
缀行甚远③。
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惧, 投以骨④。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从⑤。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
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课文注释】
①屠:屠户。
②止:仅,只
③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
很远。缀,连接、紧跟。
④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⑤从:跟从。
复⑥ 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
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⑦。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骨头已经扔完了,
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大窘⑧, 恐前后受其敌⑨。顾⑩野有麦
场,场主积薪⑪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
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
【课文注释】
⑥复:再,又。
⑦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
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
一样。
⑧窘(jiǒnɡ):处境困迫,为难。
⑨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
⑩顾:看,视。
⑪ 积薪:堆积柴草。
其中,苫蔽成丘⑫。屠乃奔倚其下 , 弛⑬担持
刀。
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
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狼不敢前⑭,眈眈相向⑮ 。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少时⑯,一狼径去⑰,其一犬坐于前⑱。久
之⑲,目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
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
【课文注释】
⑫ 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
样。苫蔽,覆盖、遮盖。
⑬ 弛:解除,卸下。
⑭ 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前
进。
⑮ 眈(dān)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⑯ 少(shǎo)时:一会儿。
⑰ 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
⑱ 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⑲ 久之:时间长了。
似瞑⑳,意暇甚㉑。屠暴㉒起,以刀劈狼首,又
数刀毙之。
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脑袋,又
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方㉓欲行 ,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 其中㉔,意将
隧入㉕以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积薪
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
【课文注释】
⑳ 瞑(mínɡ):闭上眼睛。
㉑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
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
㉒ 暴:突然。
㉓ 方:将,刚。
㉔ 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
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㉕ 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
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㉖尾。屠自㉗后
断其股㉘,
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
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㉙,盖㉚以诱敌。
也把狼杀死了。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
诱惑敌方的。
狼亦黠㉛矣, 而顷刻㉜两毙 ,禽兽之变诈
几 何哉㉝?止 增笑耳㉞。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
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课文注释】
㉖ 尻(kāo):屁股。
㉗ 自:从。
㉘ 股:大腿。
㉙ 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㉚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㉛ 黠(xiá):狡猾。
㉜ 顷刻:一会儿。
㉝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
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㉞ 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文学常识】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
出的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主旨归纳】
这篇文言小说讲述了一个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
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要敢
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定能取得胜利。
【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较短,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
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
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文章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
(2)主旨寓于形象之中。
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行为动作的描述,生动地刻画了狼的形象,
揭示出狼的本性。如“缀行甚远”“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眈眈相向”这
些动作行为描写,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
1.古今异义
(1)一狼径去
古义: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
今义:一门学科,指几何学
(3)止增笑耳
古义: 今义:耳朵
离开
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罢了
2.一词多义
仅,只
停止
只是
攻击
敌人
神情、态度
打算,企图
前面
上前,前进
3.词类活用
(1)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狼不敢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攻击
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4.其他重点词
(1)缀行甚远_______________
(2)一狼仍从__________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_______
(4)屠大窘_________________
(5)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弛担持刀____________
(7)眈眈相向___________________
(8)少时,一狼径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接、紧跟
跟从
一起 原来
处境困迫,为难
堆积柴草 覆盖、遮盖
解除,卸下
凶狠注视的样子
一会儿 径直离开
(9)久之,目似瞑_____________
(10)屠暴起 _________
(11)又数刀毙之 _______
(12)止露尻尾 _______
(13)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_____
(14)狼亦黠矣_________
(1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____________
闭上眼睛
突然
杀死
屁股
假装睡觉
狡猾
巧变诡诈
5.重点虚词
介词,把
介词,用
连词,来
音节助词,无义
代词,指狼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狼
代词,指麦场
代词,指柴草堆
代词,指屠户
副词,就
副词,才
6.特殊句式
(1)投以骨(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骨投”)
(2)顾野有麦场(省略句,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仍从(省略句,省略宾语“之”,应为“一狼仍从之”)
(5)一狼洞其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一狼洞于其中”)
(6)屠乃奔倚其下(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7.内容理解
(1)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贪婪。如“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
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写出了狼的穷追不舍、贪婪。第二
个特点:狡猾。如“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等处,都写出了狼的
狡猾。
(2)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屠户身上表现了复杂的性格。怯懦,这主要是最初的“投以骨”“复投之”,在狼“并
驱如故”后,屠户清醒过来,准备战斗,先是“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继而“暴起”杀狼,
最后“转视积薪后”,根除狼患,表现了他的勇敢、机智。本文对屠户主要是动作
描写加少量心理描写,刻画了完整丰满的人物形象,十分精彩。
(3)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
交锋。
课文中间的三段写了三次交锋。第一次:屠户惧怕并且“投以骨”,不管用,狼仍跟
随;第二次:屠户背倚麦秸垛,“弛担持刀”,与两狼对峙;第三次:屠户奋起,杀死二狼。
(4)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意思是人类富有智慧,
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第5篇 寓言四则
穿①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
田, 经常要有一个人
居外。及③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人。”
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
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
【课文注释】
①穿:挖掘、开凿。
②溉(ɡài)汲(jí):打水浇田。溉,
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③及:待,等到。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④
道⑤之,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
闻之于宋君⑥。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⑦曰:
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 丁
家回答:
【课文注释】
④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⑤道:讲述。
⑥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
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
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⑦对:应答,回答。
“ 得一人之使⑧,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
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课文注释】
⑧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
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文学常识】
这则寓言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题目是
编者加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
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
论,共一百六十篇。
【主旨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一定要详察弄清其真相,不
要轻信、轻传。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②所寄,废
寝③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
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④之, 曰: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
说:
“天,积气⑤耳,亡处亡气。若⑥屈伸⑦呼吸,
“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
一动、一呼一吸,
【课文注释】
①崩坠:崩塌坠落。
②亡(wú):无,没有。
③寝:睡觉。
④晓:告知,开导。
⑤积气:聚积的气体。
⑥若:你。
⑦屈伸:(四肢)弯曲伸展。
终日在天中行止⑧,奈何⑨忧崩坠乎?”
整天在天空里活动,为何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⑩,不当坠
耶⑪?”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日 月星 辰不就
会掉下来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
耀者,只使⑫坠,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
光的,即使掉下来,
【课文注释】
⑧行止:行动,活动。
⑨奈何:为何,为什么。
⑩星宿(xiù):泛指星辰。
⑪耶(yé):表示疑问或反问。
⑫只使:纵使,即使。
亦不能有所中伤⑬ 。”
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⑭?”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地,积块⑮耳,充塞四虚⑯ ,亡
处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方
的虚空之处,没有一个地方
【课文注释】
⑬中(zhònɡ)伤:伤害。
⑭奈地坏何:地塌怎么办?奈
……何,拿……怎么办。
⑮积块:聚积的土块。
⑯四虚:四方。
亡块。若躇步跐蹈⑰,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
忧其坏?”
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何还担心
地会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⑱大 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
高兴。
【课文注释】
⑰躇(chú)步跐(cǐ)蹈:这四个
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⑱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解除、消除。
【文学常识】
这则寓言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题目
是编者加的。《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
人物,郑国人。
【主旨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写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而另外一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
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1.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舍”同“释”,解除、消除
2.古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
古义: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2)因往晓之
古义: 今义:天刚亮的时候;知道
(3)若屈伸呼吸
古义: 今义:好像;如果
(4)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义: 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5)身亡所寄
古义: 今义:死亡
挖掘、开凿
告知,开导
你
伤害
无,没有
3.一词多义
听见
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名词,太阳
名词,天
4.其他重点词
(1)丁氏对曰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________
(3)身亡所寄_________
(4)国人道之________
(5)天,积气耳,亡处亡气____________
(6)奈何忧其坏______________
应答,回答
劳力
寄托
讲述
无,没有
为何,为什么
5.重点虚词
介词,从
介词,向
代词,这件事
助词,的
代词,那
代词,它
6.内容理解
(1)《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试加以分析。
示例一: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示例二:对于传闻,必须
验之以理。示例三: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
真的求实精神。
(2)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文中那个好心人对天、地、日、月、星宿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人
们的认知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他人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
的。
第6篇 孙权劝学
初①,权谓吕蒙曰:“卿②今当涂③掌事,不
可不学!”蒙辞④以⑤军中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不学习!”吕
蒙用军中
【课文注释】
①初:从前,当初,这是追述往事
的习惯用词。
②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
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③当涂:当道,当权。
④辞:推托。
⑤以:用。
多务⑥。权曰:“孤⑦岂⑧欲卿治经⑨为博士⑩
邪⑪!但⑫当涉猎⑬,
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
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
【课文注释】
⑥务:事务。
⑦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⑧岂:副词,表示反问。译为“难
道”“怎么”。
⑨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
《易》《书》《诗》《礼》
《春秋》等书。
⑩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⑪邪(yé):语气词,后写作“耶”。
⑫但:只,只是。
⑬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⑭耳。卿言多务,孰若⑮孤?孤常读书,自
以为大有所益。”
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
大有益处。”
蒙乃始就学。及⑯鲁肃过⑰寻阳,与蒙论议,大
惊曰: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
十分惊奇地说:
“卿今者⑱才略⑲,非复⑳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课文注释】
⑭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⑮孰若:何如。两者抉择,倾向
肯定后一种。
⑯及:到,等到。
⑰过:经过。
⑱今者:如今,现在。
⑲才略:才干和谋略。
⑳非复:不再是。
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㉑刮目相待㉒,大兄㉓何见
事㉔之晚乎!”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
晚呢!”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课文注释】
㉑更(gēng):重新。
㉒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
眼光看待。刮,擦拭。
㉓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
的敬称。
㉔见事:知晓事情。
【文学常识】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
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
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
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取得成就后受到鲁肃赞许的故事,表现了孙
权善于现身说法来达到劝学的目的,也表现了吕蒙就学的惊人长进,告诉我们只
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长进的道理。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文章详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略写
了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
话侧面展示出来的,鲁肃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鲁肃话中的“吴下
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
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3)言简意丰的语言描写。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
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
1.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见往事耳
古义: 今义:过去的事情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指历史
2.一词多义
动词,掌管
动词,应当
动词,了解
动词,知晓
3.其他重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
(4)但当涉猎_______________
(5)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6)卿今者才略_______________
(7)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
(8)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
当道,当权
推托 事务
研究儒家经典
粗略地阅读
经过
才干和谋略
重新 擦拭
知晓事情
4.重点虚词
介词,用
与“为”一起构成动词,认为
5.内容理解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从劝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权首先要求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既表现出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带
有命令的王者权威。孙权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不要求吕蒙“治经为博士”,而
是要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又联系自己在学习中所受的教益劝解吕蒙:“卿言多
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地层层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孙权
平易近人。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谆谆教导,具有
王者风范。
(2)语言描写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表现出了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
心理。如从“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就可以看出孙权作为一名领导者对属下的
严格要求和殷切期望,更能使人感受到说话者的语重心长。又如“卿今者才略,非
复吴下阿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形象地表现了鲁肃因吕蒙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喜
心情,既肯定了今天的吕蒙,又委婉而含蓄地批评了吕蒙过去学识浅陋,言简意赅。
又如吕蒙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回答鲁肃的惊叹,十分简洁,既表现了自己
治学的毅力和信心,又肯定了学习对一个人才能的发展与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7篇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①,当世无双,公亦以②此
自矜③。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媲美,
他也因此自夸。
尝射于家圃④,有卖油翁释担⑤而立,睨⑥之
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
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
【课文注释】
①善射:擅长射箭。
②以:因为。
③自矜(jīn):自夸。
④圃:园子。
⑤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
⑥睨(nì):斜着眼看,这里形容
不在意的样子。
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 微颔之⑦。
很久不离开。老翁看见陈尧咨射出的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
是对此微微点头。
康肃问⑧曰:“汝亦知射乎?吾射⑨不亦精
乎⑩ ?”翁曰: “无他⑪,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
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
【课文注释】
⑦但微颔(hàn)之:只是对此微
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
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
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⑧问:责问,质问。
⑨射:射技。
⑩ 不亦……乎:表示反问的固
定格式,“不是……吗”。
⑪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但手熟尔⑫。”康 肃 忿然⑬曰:“尔安⑭敢轻吾
射⑮!”
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
箭的本领!”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⑯。”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
个葫芦放在地上,
【课文注释】
⑫ 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
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
罢了”。
⑬ 忿(fèn)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
“……的样子”。
⑭ 安:怎么。
⑮ 轻吾射: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
轻视。
⑯ 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我倒油
(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
靠。酌,舀取,这里指倒入。之,指射
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钱覆⑰其口,徐⑱以杓⑲酌油沥之,自钱孔入,
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
铜钱的方孔注入,
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
而铜钱没有被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
技艺熟练罢了。 ”
康肃笑而遣之⑳ 。
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课文注释】
⑰ 覆:盖。
⑱ 徐:慢慢地。
⑲ 杓(sháo):同“勺”。
⑳ 遣之:让他走。遣,打发。
【文学常识】
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写卖油翁以娴熟高超的酌油技艺告诫因“善射”而自矜的陈尧咨的
故事,阐明了技艺专长全在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而不应恃技而骄的道理。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主题突出。整篇文章篇幅短小,不足200字,但情节完整,重点突
出。开头虽然赞扬陈尧咨的射技,却没有渲染他的射技如何高超,仅用“十中八
九”一笔带过。大量的笔墨都在描述卖油翁酌油的过程,“取”“置”“覆”“酌”“沥”
等动词的运用,准确生动地展示了他精湛的酌油技艺,充分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
理。
(2)运用对比,形象鲜明。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
出。陈尧咨善射但骄傲自矜,不可一世;卖油翁技高一筹,沉着、冷静、自信,表
现出超然物外的智者风范。
1.通假字
(1)但手熟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但微颔之
古义: 今义:连词,表转折,但是
(2)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 今义:安全,安定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杓”同“勺”
只
怎么
3.一词多义
动词,射箭
名词,射箭的本领
同“耳”,相当于“罢了”
人称代词,你
4.词类活用
(1)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亦知射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动词用作名词,射箭的技术
5.其他重点词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________
(3)以钱覆其口_____________
(4)尝射于家圃__________
(5)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___
(6)但微颔之_________
(7)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
(8)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
发射 箭 指射中靶子
放
铜钱 盖
曾经
慢慢地
点头
自夸
打发
6.重点虚词
介词,因为
介词,用
代词,指陈尧咨射箭
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代词,指葫芦
代词,指卖油翁
___________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代词,他,指陈尧咨
代词,它的,指葫芦
7.内容理解
(1)文章写了射箭和酌油两件事,为什么详写酌油,略写射箭?
文章主要通过写卖油翁的酌油技艺,阐明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重点写卖油翁酌
油;而对陈尧咨射箭,只用“当世无双”“十中八九”一笔带过。这样,有详有略,主次
分明,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使得人物形象形神兼备,个性
鲜明。神态描写,如“睨之”,用笔简练传神,表现了卖油翁不在乎的心理。语言描
写,写陈尧咨,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个问句,表现了他的傲慢无礼、
目中无人;而写卖油翁,用“无他,但手熟尔”,表现了卖油翁的沉着、冷静和自信。
动作描写,如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运用“取”“置”“覆”“酌”“沥”等动词,表现了卖
油翁娴熟高超的酌油技艺。
(3)本文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除了这个道理,你还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示例一:“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即使有专长,也不应该恃技而骄,以免贻笑大方。
示例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停地学习。
示例三: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第8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①。水不在深,有龙
则灵②。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
有了龙(居住)就显得灵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③。苔痕上阶绿,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
【课文注释】
①名:出名,有名。
②灵:灵验。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这
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
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
这里指德行美好。
草色入帘青④。谈笑有鸿儒⑤,往来无白丁⑥。
可以调
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
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
【课文注释】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
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
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
色。
⑤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⑥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素琴⑦, 阅金经⑧。无丝竹之乱耳 ⑨,无案牍之
劳形⑩。
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
府公文劳神伤身。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⑪?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
陋的呢?
【课文注释】
⑦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⑨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
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
指管乐器。
⑩无案牍(dú)之劳形:没有官府公
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
⑪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学常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一般用韵。
【主旨归纳】
《陋室铭》通过对自己的简陋居室的描写,说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
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彰显主题。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和志趣。本文以
“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自然引出本文的主
旨句“惟吾德馨”。接下来作者分别从居室的环境、主人的交往情况及日常生
活,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最后作者又用诸葛庐、子云亭
类比“陋室”,在更高境界上表现了“惟吾德馨”。
(2)反向立意,不落俗套。文章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提“陋
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 。
1.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样子,形状
2.一词多义
形体、躯体
表示交往的人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他重点词
(1)斯是陋室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
(3)往来无白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以调素琴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形容词用作动词,灵验
名词用作形容词,指德行美好
这
博学的人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弹琴
5.重点虚词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内容理解
(1)①陋室的主人热爱自己的居室,自评“ ”;他与情趣高雅
的朋友谈笑风生,文中用“ ”来表达。
②文中表现作者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
③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④《陋室铭》中作者拿其“陋室”与古代贤人相类比的句子是: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⑤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 。
⑥文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
⑦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⑧文中展示陋室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
⑨文中以比喻起兴的句子是: 。
⑩文中“ ”一句提挈了全文。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惟吾德馨
(2)试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
作者并不是不喜欢音乐,在此“丝竹”暗指官场上聚会、酬宴时助兴的音乐,而“无
丝竹之乱耳”与下句“无案牍之劳形”相互对照,表达了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的
生活态度的批判和对官府公事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
的欣喜,以及安贫乐道的品质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3)结合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评价一下刘禹锡的思想。
示例一:我认为即便在现代社会,刘禹锡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陋室铭》表
现了尽管居室简陋,但只要居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就不会觉得简陋,而
是处处见雅趣的思想。在当今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更要追求高尚
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
示例二:我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他逃避世俗,远
离大众,缺少社会担当精神。这种不与时俱进、不参与竞争的人,在现代社会中
是不容易生存的。
第9篇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①。晋陶渊
明独②爱菊。自李唐来,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唯
独喜欢菊花。自从唐朝以来,
世人甚 爱 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③而不
染④,
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
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课文注释】
①蕃(fán):多。
②独:只。
③淤(yū)泥:河沟、池塘里积
存的污泥。
④染: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 妖⑤,中通外直⑥,不蔓不枝⑦,
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
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香远益清⑧,亭亭净植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⑩ 焉
⑪ 。
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
能靠近玩弄啊。
【课文注释】
⑤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经过清
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
波。妖,过分艳丽。
⑥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
笔直。
⑦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⑧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
益,更加。
⑨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
的样子。植,竖立。
⑩亵(xiè)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
庄重。
⑪ 焉:语气词。
予谓⑫菊,花之隐逸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
的君子。
噫⑭ !菊之爱,陶后鲜⑮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
何人⑯?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⑰ 。
对于牡丹的爱好,人应当很多了!
【课文注释】
⑫ 谓:以为,认为。
⑬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
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⑭ 噫(yī):叹词,表示感慨。
⑮ 鲜(xiǎn):少。
⑯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
有什么人呢?
⑰ 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
宜,应当。
【文学常识】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
想。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
《太极图说》《通书》等。
【主旨归纳】
本文以“莲”自喻,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
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作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了不
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巧用衬托手法。本文先后用菊、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爱好
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
菊陪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栽种
2.一词多义
竖立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形容词作状语,在远处
3.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4.其他重点词
(1)可爱者甚蕃______
(2)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
(3)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
(4)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亭亭净植_________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_____
(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__________
(8)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
(9)宜乎众矣_________
多
沾染(污秽)
洗
亲近而不庄重
横生藤蔓 旁生枝茎
竖立
应当
认为
少 听到
5.重点虚词
的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6.内容理解
(1)①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②全文的中心句是: 。
③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④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⑤文中用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品格的句子是: 。
⑥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清高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易侮辱的句子是:
。
⑦文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照应了文中的“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出淤泥而不染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2)《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3)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
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傲岸的高尚情操。
第10篇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②圮③于河,二
石兽并④沉焉⑤。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
(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阅⑥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⑦二石兽于水中,
竟⑧不可得,
经过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
最后没能找到,
【课文注释】
①河干(gān):河岸。
②山门:佛寺的外门。
③圮(pǐ):倒塌。
④并:一起。
⑤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于此,在这里。
⑥阅:经过,经历。
⑦求:寻找。
⑧竟:终了,最后。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⑨,曳铁钯⑩ , 寻十余
里
(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
下游)找了十多里
无迹。
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⑪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
究物理⑫ 。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
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课文注释】
⑨棹(zhà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
船。棹,划(船)。
⑩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
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
平土等。
⑪ 设帐:设馆教书。
⑫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
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
们这些人。究,研究、探究。物
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⑬,岂能为暴涨⑭携之去?乃石性坚 重
⑮,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坚硬而沉
重,
沙性松浮,湮⑯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
而下寻找它们,
不亦颠⑰乎?”众服为确论⑱ 。
难道不是颠倒了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课文注释】
⑬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
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⑭ 暴涨:指大水。
⑮ 坚重:坚硬而沉重。
⑯ 湮(yān):埋没。
⑰ 颠:颠倒,错乱。
⑱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
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⑲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⑳ ,当
求之于上流。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应
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坚硬而沉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
走石头,
其反激之力㉑,必于石下迎水处啮㉒沙为坎穴㉓。
(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
方冲刷成坑洞。
【课文注释】
⑲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⑳ 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
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㉑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
返回的冲击力。
㉒ 啮(niè): 咬,这里是侵
蚀、冲刷的意思。
㉓ 坎穴:坑洞。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㉔坎穴中。如是
再啮,
(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倾倒
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㉕,遂㉖反溯流㉗逆上矣。
求之下流,
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
了。到下游寻找石头,
【课文注释】
㉔ 倒掷:倾倒。
㉕ 不已:不停止。
㉖ 遂:于是。
㉗ 溯(sù) 流:逆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㉘其言,
固然是颠倒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人们)依照他的
说法(去做),
果得于数里外。然则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
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
不了解
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㉚欤㉛?
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课文注释】
㉘ 如:依照。
㉙ 然则:如此……那么。
㉚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
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
断。
㉛ 欤(yú): 表反问的句末语
气词。
【文学常识】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
记”和“小说”的特征。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
代学者、文学家。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叙述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
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做出判断。
【写作特点】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本文叙述精当明快。如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
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
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庙僧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
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最后写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3)寓理于事,卒章显志。作者的目的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过程,而是借此引
出最后的深层思考——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1.古今异义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 今义:不潮湿
(2)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看
(3)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4)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一门学科
(5)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6)但知其一
古义: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岸
经过,经历
寻找
只
事物的道理、规律
这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___________________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
像
依照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动词用作名词,大水
4.其他重点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____________
(2)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____
(3)竟不可得____________
(4)湮于沙上____________
(5)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____
(6)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
(7)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
(8)众服为确论_________________
(9)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靠近
一起
终了,最后
主观地判断
埋没
逆流
倒塌
正确的言论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5.重点虚词
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动词,成为
动词,认为
代词,这件事
代词,代石兽
助词,的
6.内容理解
(1)比较文中人物寻找石兽的位置、各自的理由、最终结果和产生这样的认识
的原因,并对人物进行评价。
①原地水中 ②水冲不动石兽 ③“竟不可得”
④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⑤河的下游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产生认识的原因 评价
庙僧
① ② ③ ④
⑨
⑤ ⑥ ⑦ ⑧
讲学家 ⑩ ⑪ ⑫ ⑬ ⑭
老河兵 ⑮ ⑯ ⑰ ⑱ ⑲
⑥以为被水冲走 ⑦“寻十余里无迹” 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只考虑了
流水的作用,没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⑨经验不足 ⑩ 原地沙下 ⑪ 石重沙
松,被沙埋没,越沉越深 ⑫ 失败 ⑬ 自认为能“究物理”,由理论知识推断。只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而忽略了流水的作用 ⑭ 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觉
高明而轻视他人 ⑮ 河的上游 ⑯ 石重沙松,水冲不动石兽,但会把石兽下面
的沙子冲走,冲出一个坑洞,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坑洞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反
复,石兽就会往河水上游“翻跟头” ⑰ “果得于数里外” ⑱ 常年与河打交道,
经验丰富,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性。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准
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⑲ 有实践经验,自信
(2)作者是怎样结构全文的?本文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
启示?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前面通过对庙僧、讲学
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
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既是
对讲学家之流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辛辣嘲讽,又阐述了不能片面理解,而要
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不能主观判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的
道理。告诫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第11篇 三峡
自①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
重岩叠嶂③,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
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
隐天蔽日,自非④亭午⑤夜分⑥,不见曦月⑦。
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
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课文注释】
①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
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完
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
③嶂(zhàng):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④自非:如果不是。
⑤亭午:正午。
⑥夜分:半夜。
⑦曦(xī)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
阳。
至于夏水襄陵⑧,沿溯阻绝⑨。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
不能通航。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有时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
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⑩御风,不以疾⑪也。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
快。
【课文注释】
⑧襄(xiāng)陵:水漫上山陵。
襄,冲上、漫上。陵,山陵。
⑨沿溯(sù)阻绝:上行和下行的
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
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⑩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⑪ 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⑫绿潭,回清⑬
在春、冬两个季节,就是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深
潭,回旋的清波,
倒影,绝 ⑭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
树,悬泉瀑布
飞漱⑮其间,清荣峻茂⑯,良⑰多趣味。
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有很多趣味。
【课文注释】
⑫ 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
的急流。湍,急流。
⑬回清:回旋的清波。
⑭绝 (yǎn): 极高的山峰。
⑮ 飞漱(shù): 飞速地往下
冲荡。
⑯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
草盛。荣,茂盛。
⑰ 良:甚,很。
每至晴初⑱霜旦⑲,林寒涧肃⑳,常有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
出一片凄寒,经常听到
高猿长啸,属引㉑凄异㉒,空谷传响㉓,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
来猿叫的回声,
哀转㉔久绝㉕。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
峡长,
猿鸣三㉖声泪沾㉗裳。”
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注释】
⑱ 晴初:天刚放晴。
⑲ 霜旦:下霜的早晨。
⑳ 肃:肃杀,凄寒。
㉑ 属(zhǔ) 引:接连不断。属,
连接。引,延长。
㉒ 凄异:凄惨悲凉。
㉓ 响:回声。
㉔ 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㉕ 绝:消失。
㉖ 三:虚数,几。
㉗ 沾:打湿。
【文学常识】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著
有《水经注》四十卷。
【主旨归纳】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
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作者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如“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山的连绵、高峻可见一斑。写水,则根据不同季节水的不
同特点进行描写。如写夏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江水暴涨、水势浩大
的特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水流迅猛、湍急的特点。
(2)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从全文看,写山为静,写夏水为动,写春冬景色静中
微动,写萧瑟之秋,则文气转为沉重、凄清、悲凉。
(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本文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优美,读
来朗朗上口。
1.通假字
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或者,或许
(2)虽乘奔御风
古义: 今义:虽然
(3)良多趣味
古义: 今义:好
“阙”同“缺”,空隙、缺口
甚,很
有时
即使
3.一词多义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如果
形容词,极高的
动词,断绝
动词,消失
名词,清波
形容词,清澈
4.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5.其他重点词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
(5)属引凄异_______________
(6)林寒涧肃_______________
(7)绝⪥ 多生怪柏____________
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日光,这里指太阳
逆流而上
肃杀,凄寒
快
接连不断
山峰
(8)飞漱其间_____________
(9)清荣峻茂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
(11)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_____
(12)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
(13)素湍绿潭_________
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早晨
白色
声音悲凉婉转
宣布、传达
6.内容理解
(1)①文中用“ ”描绘了山的挺拔险峻,
“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②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
如只用“ ”八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
清幽。
③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
④文中侧面写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
⑥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 。
⑦文章写三峡的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
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课文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为什么先写山势,后写水势?
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因此写峡必定要从山写起,三峡的景色特征之一即山
高岭连,所以从山起笔,符合其特征。另外,先写山势能揭示水流迅疾的原因(山
高,水的落差大;山连,水不外泄;峡窄,断面小,单位面积里水的流量大),又能使急
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先写山后写水,也体现了由次到
主的写作顺序。
(3)本文客观地描写了三峡的景色,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试结合文
章简要分析。
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例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
者的欣赏赞叹之情。再如写三峡夏日的奔放和春冬之时的清幽,作者的赞叹之
情也蕴含在字里行间。“良多趣味”一句,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表达其赞叹之情。
特别是写秋日的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异,再加上悲凉的渔歌,让人感受到作者
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第12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①。高峰入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青林翠
竹,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
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四时③俱④备⑤。晓雾⑥将歇⑦,猿鸟乱⑧鸣;
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课文注释】
①共谈:共同谈论、赞叹。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
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俱:全,都。
⑤备:长久存在。
⑥晓雾:清晨的薄雾。
⑦歇:消散。
⑧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⑨,沉鳞⑩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⑪。
自康乐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
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以来,未复有能与⑫其奇者。
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课文注释】
⑨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⑩沉鳞:指水中 潜游的鱼。
⑪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
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
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⑫与(yù): 参与。这里有“
欣赏”“领悟”的意思。
【文学常识】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
梁时思想家。
【主旨归纳】
本文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章结构】
本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
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样,首尾呼应,使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
体,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1.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 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
古义: 今义:萎靡
2.一词多义
消散
坠落
快要
欲望
3.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4.其他重点词
(1)五色交辉_____________
(2)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
(3)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
(5)古来共谈________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相辉映
四季 全,都
水中潜游的鱼 争着
耸入 看见
确实,的确
共同
将要,即将 此起彼伏
5.内容理解
(1)①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
②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
③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
④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 。
⑤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
⑥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清高的句
子是: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本文描写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说说文中景物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山峻峭,水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
水相伴相映,情趣盎然。
②缤纷的色彩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蓝天做背景,绿水为衬
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③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写的是热烈欢快的晨景,“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写的是清静幽寂的暮景,晨昏的景色变化展现出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④动静相衬之美。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
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太阳即将落山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构成了一幅怡神悦
性的生动画卷。
(3)本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本文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丽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
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
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
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第13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
光照进
户,欣然起行。念①无与为乐者,遂②
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
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③步于
中庭④。庭下如
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
院中散步。庭院中
【课文注释】
①念:考虑,想到。
②遂:于是,就。
③相与:共同,一起。
④中庭:院子里。
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⑥交横⑦,盖⑧竹柏影也。
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 大概是竹子
和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⑨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⑩。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
的闲人罢了。
【课文注释】
⑤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⑥藻、荇(xìng): 均为水生
植物。
⑦交横:交错纵横。
⑧盖:大概是。⑨但:只是。
⑩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
【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一。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
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没有一个“月”字,却写出了月色之明、
月光之清。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本文写景,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
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
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旷达、乐观的
复杂心情。
1.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 今义:思想,想念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但是
2.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虑,想到
只是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3.其他重点词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__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
4.重点虚词
高兴的样子
于是,就
形容水的澄澈
睡觉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连词,和、跟
5.内容理解
(1)①“ ”描绘了月光下的美景。
②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与“闲”字有关的语句有:“解衣欲睡,月色入户”(说明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
(表明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闲”字含蓄地体现了作
者复杂的心境,既有赏月的闲情雅致,又有郁郁不得志的惆怅情怀。
(3)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
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
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
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
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
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
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
缘。
第14篇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①,天山共色②。从流飘荡③,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
色。(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任意东西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⑤里,奇山
异水,天下独绝。
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
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课文注释】
①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消散、
散净。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
漂荡。从,跟、随。
④任意东西:意思是任凭船随
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
东或向西。
⑤许:表示约数。
水皆缥碧⑥,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
儿和细小的石子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⑦,猛浪若奔⑧。
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
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⑨,负势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
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
【课文注释】
⑥缥(piǎo)碧:青白色。
⑦甚箭:即“甚于箭”,意思是
比箭还快。
⑧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⑨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
人心生寒意。
竞上⑩,互相轩邈⑪,争高直指⑫,千百成峰⑬。
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互相)争夺高处,笔直地
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泉水激⑭石,泠泠⑮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⑯。
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
嘤,和谐动听。
【课文注释】
⑩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
势,争着向上。
⑪ 互相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
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
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⑫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⑬ 千百成峰:形成千百座山峰。
⑭ 激:冲击,撞击。
⑮ 泠(líng)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
越。
⑯ 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
动听。嘤嘤,鸟鸣声。
蝉则千转⑰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⑱
者,望峰
蝉长久不断地叫,猿持续地啼叫着。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
到这些雄奇的山峰
息心⑲;经纶世务⑳者,窥谷
就平息了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
谷
【课文注释】
⑰ 千转(zhuàn): 长久不断地
叫。千,表示多。转,同“啭”,
鸟鸣,这里指蝉鸣。
⑱ 鸢(yuān) 飞戾(lì) 天:语
出《诗经·大雅·旱麓》:“鸢
飞戾天,鱼跃于渊。”意为鸢鸟
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
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
飞。戾,至、到达。
⑲ 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⑳ 经纶(lún) 世务:治理国家
大事。经纶,筹划、治理。
忘反㉑ 。横柯㉒上㉓蔽,在
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
昼犹昏;疏条交映㉔,有时见日。
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课文注释】
㉑ 反:同“返”,返回。
㉒ 横柯(kē): 横斜的树枝。
柯,树木的枝干。
㉓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意思
是“在上面”。
㉔ 交映:互相掩映。
【文学常识】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生动地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
秀美的山水风景,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
(1)形声兼备,动静互见。
形声兼备,时而绘山水之形,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时而摹鸟禽之声,如“好
鸟相鸣,嘤嘤成韵”,达到形声相融的意境。动静互见,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
静的手法。再如“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
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的手法。
(2)虚实相间,骈散结合。
如果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的
景物描写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另一方面又为虚写提供了
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本文中的“
风烟”句、“从流”句、“急湍”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文章虽用
骈体,但也有散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3)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在写景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力突出了富春江一
带山水的奇异。如写水,用“千丈见底”的夸张手法极写江水的清澈,突出其清净、
秀美;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个比喻,极力描摹江水的湍急,突出其奔腾、壮
美。
1.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
古义: 今义:允许,也许
(2)鸢飞戾天
古义: 今义:罪过,乖张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反”同“返”,返回
表示约数
至、到达
3.一词多义
数词,十个十
数词,极言其多
动词,停止、间断
形容词,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没有
不
4.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横柯上蔽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5.其他重点词
(1)风烟俱净________
(2)从流飘荡________
(3)急湍甚箭________
(4)泠泠作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横柯上蔽________________
全,都
跟、随
急流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树木的枝干
6.内容理解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山深无人
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同时,为后文的“鸢飞
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
教育作用,也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2)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试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文中的景物
描写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示例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人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
无挂的轻松惬意,透露出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示例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山水以情感、
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
的赞颂。
示例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是由景生情、因情
而明志的写法,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第15篇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②
哉?一怒而诸侯惧,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
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
安居而天下熄③。”
他们安静下来,便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④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
乎?丈夫之冠⑤也,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
年举行冠礼时,
【课文注释】
①诚:真正,确实。
②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
有气节的男子。
③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
平。
④焉:怎么,哪里。
⑤丈夫之冠(guàn):古时男子
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
行冠礼。
父命之⑥;女子之嫁也,母 命 之 ,往送之门,戒⑦
之曰:‘往之女家⑧,
父亲给以训导;女儿出嫁时,母亲给以教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的夫家,
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⑨!以 顺为正⑩者,妾妇之
道也。
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
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
【课文注释】
⑥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
教导、训诲。
⑦戒:告诫。下文的“戒”是
谨慎的意思。
⑧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
汝”,你。
⑨夫子:这里指丈夫。
⑩ 正:准则,标准。
大道⑪。得志,与民由之⑫;不得志,
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
的时候,
独行其道⑬。富贵不能淫⑭,贫贱不能移⑮,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
威武不能屈⑯ 。此之谓大丈夫。”
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课文注释】
⑪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之大道: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
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
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
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
⑫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从。
⑬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
⑭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⑮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⑯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施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
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
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主旨归纳】
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
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写作特点】
论辩有力,富有气势。针对景春的关于“大丈夫”的言论,孟子劈头予以否定,
“子未学礼乎”,可谓不留情面;接着阐述了“妾妇之道”,以此暗讽公孙衍、张仪之
流,可谓辛辣、尖锐;最后顺势提出何为真正的“大丈夫”,气韵丰沛,不容辩驳。
文章体现了孟子行文长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1.通假字
往之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与民由之
古义: 今义:缘由
(2)妾妇之道也
古义: 今义:道路
“女”同“汝”,你
遵从
原则,行为准则
3.一词多义
能够
得到、实现
谨慎
告诫
动词,居住
名词,居所、住宅
4.词类活用
(1)丈夫之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形容词用作名词,准则,标准
这里都是使动用法,使……迷惑,使……动摇,使……屈服
5.其他重点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___
(2)安居而天下熄____________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
(4)无违夫子________
(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_
真正,确实
平息
这,这样
违背
顺从 作为 准则,标准
志向
6.重点虚词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指出嫁的女子
动词,到、往
助词,的
7.内容理解
(1)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
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毫不动心;面对轻慢的吆喝,乞丐宁可饿死
也不接受嗟来之食;面对敌人的枪口,闻一多拍案而起,用死践行了做人的气节。
面临人生的抉择时,要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摒弃利己的私心,做一个真正的君
子,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
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
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主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
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
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
服。
第16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①于畎亩②之中,傅 说 举③于版筑④
之间,胶 鬲举于鱼盐之中,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
自鱼盐贩中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⑤,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
边被召为相, 百里奚
举于市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从集市上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
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课文注释】
①发:兴起,指被任用。
②畎亩:田地。
③举:选拔、任用。
④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
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
(hāng)实。筑,捣土用的杵。
⑤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
来,进而得到任用。士,狱官。
⑥市:集市。
苦其心志⑦,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⑧,空乏其身⑨,
行拂乱其所为⑩,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
中,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⑪动心忍性⑫ ,曾益⑬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
加他的才干。
【课文注释】
⑦心志:意志,感情。
⑧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⑨空(kòng)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
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⑩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乱,扰乱。
⑪ 所以:用这些办法。
⑫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
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⑬ 曾(zēng)益:增加。曾,同“增”。
人恒过⑭,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⑮,而后
作⑯;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
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⑰ 。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
解。
【课文注释】
⑭ 恒过:常常犯错误。
⑮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
横”,梗塞、不顺。
⑯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⑰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
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
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
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
明白。
入⑱则无法家拂士⑲,出⑳则无敌国㉑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
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㉒知生于忧患
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
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
而死于安乐㉓也。
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课文注释】
⑱ 入:指在国内。
⑲ 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
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⑳ 出:指在国外。
㉑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㉒ 然后:这样以后。
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
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
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文学常识】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
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
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
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主旨归纳】
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
事理,说明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
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写作特点】
(1)类比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
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而成的,接下来从个人
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
(2)运用排比句式。如文章第一段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
和谐,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
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增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__
(2)衡于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 今义:敌对的国家
“曾”同“增”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3.一词多义
违背
同“弼”,辅佐
兴起,指被任用
显露、流露
狱官
贤士
4.词类活用
(1)人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5.其他重点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__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
(3)而后喻______________
(4)人恒过______________
(5)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征于色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拔、任用
责任,使命
了解、明白
常常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王的贤士
征验、表现 脸色
6.重点虚词
介词,从
介词,给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7.内容理解
(1)①每逢国家遭遇大灾大难,我们总会用“多难兴邦”四个字来鼓励自己,它与本
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
②全文的中心句是: 。
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是其中的“ ”。作者认为国
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文中原句回答)
③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生于忧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④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
的主观条件是: ;从而论证了“ ”;然后用
“ ”论证了“ ”;最后归
纳出中心论点: 。
⑤说明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
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
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
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个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
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
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决定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
推出论点。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
来证明这一观点。
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
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
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
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
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
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
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第17篇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①七百里,高万仞,本
在 冀 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
的南边,河阳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②九十,面山而居。惩③
山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
大山居住。他苦于山
【课文注释】
①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
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
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②且:将近。
③惩:苦于。
北之塞④,出入之迂⑤也,聚 室而谋⑥曰:“吾与
汝⑦毕力平
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
们尽全力铲除
险⑧, 指⑨通豫南,达于汉阴⑩,可乎?”
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课文注释】
④塞(sè): 阻塞。
⑤迂(yū): 曲折,绕远。
⑥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⑦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
或后辈。
⑧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
大山。毕,尽、全。
⑨指:直。
⑩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
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杂然相许⑪。其妻献疑⑫曰:“以君之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⑬,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
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如太行、王屋何⑭?且焉置土石⑮?”杂曰: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
纷纷说:
【课文注释】
⑪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
然,纷纷地。许,赞同。
⑫ 献疑:提出疑问。
⑬ 曾(zēng) 不能损魁父之丘:连
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可译为“连……都……”。
⑭ 如……何:把……怎么样。
⑮ 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
土石呢?且,况且。焉,哪里。置,
放置、安放。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⑯。”遂率子孙荷担
者三夫⑰,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三个
能挑担的人,
叩石垦壤⑱,箕畚⑲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 城
⑳氏之孀妻㉑有遗男㉒,
(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
氏的寡妇有个男孩,
【课文注释】
⑯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
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
相当于“之于”。
⑰ 荷(hè) 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
的人。荷,肩负、扛。
⑱ 叩(kòu) 石垦壤:敲石头,挖泥
土。叩,敲、打。
⑲ 箕畚(jīběn): 用竹篾、柳条
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
土石的意思。
⑳ 京城:复姓。
㉑ 孀(shuāng) 妻:寡妇。
㉒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始龀㉓,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㉔。
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㉕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㉖!
以残年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
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
【课文注释】
㉓ 始龀(chèn): 刚刚换牙,
指七八岁。始,才、刚。龀,
换牙。
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
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
节,季节。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㉕ 叟(sǒu): 老年男子。
㉖ 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
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
”,聪明。
余力㉗,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㉘,其㉙如土石 何
?” 北山愚公长息㉚曰:
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样
呢?”北山愚公长叹说: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㉛,曾不若㉜孀妻弱子㉝ 。
虽㉞我之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
上。即使我死了,
【课文注释】
㉗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
的气力。
㉘ 毛:指草木。
㉙ 其:用在“如……何”前面加
强反问语气。
㉚ 长息:长叹。
㉛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
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
通达,这里指改变。
㉜ 不若:不如,比不上。
㉝ 弱子:幼儿,小孩。
㉞ 虽:即使。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
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
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㉟也,而山不加增,何苦㊱而不
平?”河曲智叟亡以应㊲。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
湾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㊳也,告之于帝。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
帝报告了。
【课文注释】
㉟ 穷匮(kuì): 穷尽。
㊱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㊲ 亡(wú) 以应:没有话来回
答。
㊳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
干下去。已,停止。
帝感其诚㊴,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
那两座山,
一厝㊵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
直到
汉之阴,无陇断㊶焉。
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课文注释】
㊴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
动。
㊵ 厝(cuò): 放置、安放。
㊶ 陇断:山冈阻隔。陇,同“
垄”,高地。断,隔绝。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
气魄和坚强意志,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写作特点】
(1)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本文以造福子孙后代有宏伟抱负的
愚公与目光短浅、知难而退的智叟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作者将大智大勇的愚
公命名为“愚”,将鼠目寸光的智叟命名为“智”,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增强了
讽刺效果。文中还运用衬托,如写山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
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2)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如愚公之妻的劝说,“以君之力”带有关切、担心的
语气;智叟的问话则带有嘲讽的意味,表现了他思想顽固。
【人物形象】
愚公: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
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自以为是,卖弄小
聪明。
1.通假字
(1)始一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陇断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2)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处罚
“反”同“返”,往返
“惠”同“慧”,聪明
“陇”同“垄”,高地
指草木
苦于
3.一词多义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
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地方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
“连……都……”
同“增”
4.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向着
名词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5.其他重点词
(1)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入之迂也___________________
(3)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______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__________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___
(6)北山愚公长息曰_________
(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纷纷地 赞同
削减
肩负、扛
长叹
通达,这里指改变
(8)虽我之死_________
(9)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操蛇之神闻之________
(11)无陇断焉________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
(13)帝感其诚_______
即使
愁苦。这里指担心
持
隔绝
阻止
诚心
6.重点虚词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介词,到
介词,向
介词,凭
连词,用来
疑问代词,哪里
语气词
助词,的
代词,他们,即移山的人
代词,他的,即愚公的
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即愚公
7.内容理解
(1)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比,有什么深意?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
程远等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
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
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
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真是“大
智若愚”。而智叟只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
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
析说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
效果。
(2)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
么作用?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
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切、担心
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
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
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
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
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石的问题,促使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
“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显得自然合理。
第18篇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①。乃 以 宗
正 刘 礼 为 将 军,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
任命宗正官刘礼为将军,
军霸上②;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 棘 门;以 河
内守亚夫为将军 ,
驻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任命河内郡郡守周亚夫
为将军,
【课文注释】
①入边:侵入边境。
②军霸上:驻军霸上。
军细柳:以备胡③。
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上自劳军④。至霸上及棘门军⑤,直驰入,
将以下骑
皇帝亲自去慰问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驰入,
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
送迎。已而⑥之⑦细柳军,军士吏⑧被⑨甲,锐兵
刃⑩,彀弓弩⑪,持满⑫ 。
迎送。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盔甲,刀出鞘,张开
弓弩并拉满。
【课文注释】
③胡: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
泛称,此指匈奴。
④上自劳军:皇帝亲自去慰问军队。
劳,慰问。
⑤军:军营。 ⑥已而:不久。
⑦之:到,往。
⑧吏:官吏。战国以后一般指低级
的官。
⑨被(pī):同“披”,穿着。
⑩锐兵刃:这里指刀出鞘。
⑪彀(gòu)弓弩(nǔ):张开弓弩。彀,
张开。弩,用机械发箭的弓。
⑫ 持满:把弓拉满。
天子先驱⑬至,不得入。先驱 曰:“天子且⑭
至!”
文帝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门前,不能进入。先行引导的人员说
:“ 皇上将要驾到!”
军门都尉⑮曰:“将军令曰‘军 中 闻⑯将军令,不
闻天子之诏⑰’。”
守卫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命令说‘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
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课文注释】
⑬ 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⑭ 且:将要。
⑮ 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
职位低于将军。
⑯ 闻:听从。
⑰ 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居无何⑱,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⑲持
节⑳诏将军:
过了不久,文帝驾到,也无法进入军营。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手持
符节去告诉将军:
“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㉑开壁㉒门。壁门
士吏谓从属
“我要入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垒大门。守卫
营门的官兵对跟着文帝的
【课文注释】
⑱ 居无何:过了不久。居,经过,
无何,不久。
⑲ 使使:派使臣。第一个“使
”,动词,派;第二个“使”,名
词,使者,使臣。
⑳ 持节:手持符节。节,符节,
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
凭证。
㉑ 传言:传令。㉒ 壁:营垒。
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㉓。”于是天子
乃按辔㉔徐行。
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文帝就
控制住车马,缓缓前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㉕曰:“介胄之士不拜㉖,
到了主帅所在的营帐,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
甲之将不行跪拜礼,
【课文注释】
㉓ 驱驰:纵马奔驰。
㉔ 按辔:控制住车马。
㉕ 持兵揖(yī):手执兵器行礼。
揖,拱手行礼。
㉖ 介胄之士不拜:穿戴着盔甲
之将不行跪拜礼。介胄,铠甲
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
戴盔。士,将领。
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㉗,改容式车㉘ 。
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文帝被他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
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使人称谢㉙ :“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并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表示问候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劳军仪式完成后离开。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
将军矣!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后,群臣都感到惊诧。文帝说:“啊,这
才是真正的将军呀!
【课文注释】
㉗ 为动:被感动。
㉘ 改容式车:表情严肃起来,扶
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
意。式,同“轼”,车前横木。这
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㉙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曩㉚者 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 将固㉛可
袭而虏也。
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
可以偷袭并俘虏的。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哪里是能够侵犯的呢?”称赞了周亚夫很久。
【课文注释】
㉚ 曩(nǎng):先前。
㉛ 固:必,一定。
【文学常识】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
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
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被鲁迅称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讲述汉文帝巡视、慰劳霸上、棘门与细柳军的故事,突出展现了
周亚夫治军严格、忠于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本文重点是塑造人物形象,略写匈奴入侵和文帝在霸上、棘
门劳军,重点描写了在细柳劳军的情况,以突出周亚夫的“真将军”风范。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本文通过对霸上军、
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侧面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1.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容式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古义: 今义:节日,节约
(2)天子先驱至
古义: 今义:走在前面引导(多虚用)
(3)壁门士吏
古义: 今义:墙,像墙那样直立的山石
“被”同“披”,穿着
“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先行引导的人员
营垒
3.一词多义
动词,驻军、驻扎
名词,军队
名词,军营
动词,下令
名词,命令
名词,使者
动词,命令、派
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动词,召见
4.词类活用
(1)军霸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介胄之士不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容式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他重点词
(1)上自劳军__________
(2)将军约__________
(3)其将固可袭而虏也____________________
(4)军中不得驱驰__________
(5)居无何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驻军、驻扎
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名词用作动词,扶轼
慰问
规定
必,一定 被俘虏
军营
经过
6.重点虚词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动词,到、往
音节助词,无义
助词,的
动词,担任
介词,表被动,被
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7.内容理解
(1)阅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①“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可见周亚夫军营戒备森严,战士们严阵以
待 ,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皇帝挟圣
威驾到,却屡遭阻拦,可见周亚夫军营军纪严明,没有丝毫通融和商量的余地,让人
心生敬意。③“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周亚夫面见圣上,不曲意逢迎,而以军
礼对待,足见其铮铮铁骨,乃“真将军”。
(2)《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
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
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 “不得驱驰”
“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这可以说是“情势”的对比。在
霸上及棘门军“将以下骑送迎”与在细柳军周亚夫“持兵揖”“不拜”形成对比,体现
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这可以说是“性格”的对比。出营门后,群臣的
“惊”和文帝的“称善者久之”也形成对比,表现出文帝的贤明、识大体。这可以说
是 “结果”的对比。对比的手法给出了反面的参照物,使得正面形象更加鲜明。
文中还有大量侧面描写,如写细柳军士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
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侧面衬托的
写法避免了单一从正面写来的直露,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也使得人物形
象更加丰满、立体。
第19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①溪行,
忘路之远近②。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
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③数百步,中无杂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
的树,
【课文注释】
①缘:沿着,顺着。
②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③夹岸:在两岸。
芳草鲜美④,落英⑤缤纷⑥。渔人甚异⑦之,复前
行,欲穷其林⑧。
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惊异,继续往前走,
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⑨,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⑩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
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
【课文注释】
④鲜美:新鲜美好。
⑤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⑥缤纷:繁多的样子。
⑦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
……感到惊异”的意思。
⑧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
的尽头。穷,尽。
⑨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
了。
⑩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若有光。便舍⑪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
⑫ 。
似乎有点亮光。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
窄,仅容一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⑬。土地平旷,
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呈现在他眼前的
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
屋舍俨然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⑮ 。阡
陌⑯交通⑰,鸡犬
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
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
【课文注释】
⑪ 舍:离开。
⑫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
仅仅、只。
⑬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
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⑭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⑮ 属:类。
⑯ 阡陌(qiānmò):田间小路。
⑰ 交通:交错相通。
相闻⑱。其中往来种作⑲,男女衣着,悉⑳如外
人㉑ 。
之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
都跟桃源外面的人一样。
黄发垂髫㉒,并怡然㉓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㉔大惊,问所从来㉕。具㉖答 之。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课文注释】
⑱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⑲ 种作:此处指耕种劳作的人。
⑳ 悉:全,都。
㉑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㉒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
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
孩。
㉓ 怡(yí)然:高兴的样子。
㉔ 乃:于是,就。
㉕ 所从来:即“从所来”,从何处
来。
㉖ 具:详细。
便要㉗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闻有此人,咸㉘来问讯㉙。自云
桃花源中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㉚邑人㉛来此绝境㉜,
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
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课文注释】
㉗ 要(yāo):同“邀”,邀请。
㉘ 咸(xián):全,都。
㉙ 问讯:打听消息。
㉚ 妻子:妻子儿女。
㉛ 邑人:同乡,乡邻。
㉜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㉝。问今是何世,乃㉞
不知
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
竟然不知道
有汉,无论㉟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㊱所闻,
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桃花
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皆叹惋㊲ 。余人各复延㊳至其家,皆出酒食。
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
出酒饭来款待他。
【课文注释】
㉝ 遂与外人间(jiàn)隔:于是就
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
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㉞ 乃:竟然,居然。
㉟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㊱ 具言:详细地说出。
㊲ 叹惋:感叹。
㊳ 延:邀请。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㊴ :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桃花源中人告辞。桃花源中人告诉(渔人)
说:
“不足㊵为㊶外人道也。”
“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㊷,处处志㊸之。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
了记号。
【课文注释】
㊴ 语(yù)云:告诉(渔人)说。“
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㊵ 不足:不值得,不必。
㊶ 为:介词,对,向。
㊷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㊸ 志:做记号。
及郡下㊹,诣㊺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
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
遂迷,不复得路。
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课文注释】
㊹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
郡,指武陵郡。
㊺ 诣(yì):拜访。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㊻规㊼往。
未果㊽,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
兴地打算前往,但没有实现,
寻㊾病终。后遂无问津㊿者。
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求桃花源了。
【课文注释】
㊻ 欣然:愉快的样子。
㊼ 规:打算,计划。
㊽ 未果:没有实现。
㊾ 寻:随即,不久。
㊿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
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有五棵柳
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主旨归纳】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再寻桃花
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
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写作特点】
(1)层层设疑,虚实结合。
文章开头虽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实际上都无从查考。写桃花林奇景,
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待渔人进入桃花源,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人间生活图
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
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最后虚写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但又“未果”。这种层
层设疑、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
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课文第二、三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形象
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画卷。第一、四、五段略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
和出桃花源的事情。
1.通假字
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 味好
(2)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运输事业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男子的配偶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新鲜美好
交错相通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不充足
不要说,更不必说
不值得,不必
3.一词多义
动词,离开
名词,房屋
动词,做记号
名词,标记,记号
副词,随即,不久
动词,寻找
4.词类活用
(1)未果,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名词作状语,向前,往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5.其他重点词
(1)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
(2)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___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
(4)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
在两岸
再 尽
类
整齐的样子
田间小路
指老人和小孩
邀请
(8)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
(9)皆叹惋___________
(10)诣太守___________
(11)欣然规往___________
(12)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沿着、顺着
感叹
拜访
打算,计划
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6.重点虚词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助词,的
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代词,指问题
代词,这,那
代词,这,指桃花源
代词,他的
副词,于是,就
副词,竟然,居然
7.内容理解
(1)①文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其表达
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③“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文中具体描绘了这样的
生活画面的句子是: 。
④文中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⑤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⑥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
⑦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
。
⑧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诣太守,说如此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后遂无问津者
(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
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
图景。
(3)桃花源奇异在何处?
①景奇。桃花林美景奇,桃花源内环境奇,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②人奇。桃花源人长期与世隔绝,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③踪奇。
后人再去寻找桃花源,都一无所获,不见其踪影。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为了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也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
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生活图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作者
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5)结合课文,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
社会理想?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
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
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
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第20篇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①行百二十步,隔篁竹②,闻水
声,如鸣珮环③,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
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心乐之④。伐竹取道,下⑤见小潭,水
(我的)心情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
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
【课文注释】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
的方向。
②篁(huáng)竹:竹林。
③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
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
④心乐之:心情为之高兴。乐,以
……为乐。
⑤下: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尤 清 冽⑥。全石以为底⑦,近⑧岸 ,卷石底以出
⑨,
格外清凉。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
来,露出水面,
为坻⑩,为屿⑪,为嵁⑫,为岩。青树翠蔓⑬,
蒙络摇缀
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青的树木,翠绿
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课文注释】
⑥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⑦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
为底。
⑧近:用作动词,靠近。
⑨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
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⑩坻(chí):水中高地。
⑪ 屿(yǔ):小岛。
⑫ 嵁(kān):不平的岩石。
⑬ 翠蔓(màn):翠绿的藤蔓。
参差披拂⑭ 。
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⑮,皆若空游无所依⑯,日
光下澈,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
有。阳光照到水底,
影布石上⑰ 。佁然⑱不动,俶尔远逝⑲,往来
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往来
【课文注释】
⑭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
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⑮ 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可,大
约。许,表示约数。
⑯ 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 动
,什么依靠也没有。
⑰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
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澈,穿透。
⑱ 佁(yǐ)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⑲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
去。俶尔,忽然。
翕忽⑳,似与游者相乐。
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潭西南㉑而望,斗折 蛇行,明灭可见㉒ 。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
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其岸势犬牙差互㉓,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
人,
【课文注释】
⑳ 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㉑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㉒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
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㉓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
样交错不齐。
凄神寒骨㉔,悄怆幽邃㉕ 。以其境过清㉖,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
里的环境太凄清,
不可久居㉗,乃记之而去。
不可以久留, 就题字离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
从㉘者,崔氏二小生㉙,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着同去
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
曰恕己,曰奉壹。
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课文注释】
㉔ 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
气透骨。
㉕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suì):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
气息。悄怆,忧伤。邃,深。
㉖ 清:凄清。
㉗ 居:停留。
㉘ 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㉙ 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曾参与王
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
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柳河
东集》 。
【主旨归纳】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中的石、水、游鱼,以及周围的树木等,着意
渲染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写作特点】
(1)移步换景。
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再由水声寻到
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
(2)动静结合,生动描绘。
文章第二段,作者抓住游鱼静与动的姿态进行传神描绘,“佁然不动,俶尔远
逝,往来翕忽”,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游鱼自由自在的特点,而且从侧面衬托了潭水
的清澈。
(3)情景交融。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小石潭衬托出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的心情,
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1.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 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前往,到某处
(3)崔氏二小生
古义: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把……作为
离开
年轻人
2.一词多义
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大约
可以,能够
自
跟从
游动
游览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若空游无所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心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名词作状语,向下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4.其他重点词
(1)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______________
(3)近岸,卷石底以出______________
(4)隶而从者_______________
(5)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
(6)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
格外
穿透
靠近 翻卷
跟随着同去
太,过于
停留
5.重点虚词
介词,把
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介词,因为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6.内容理解
(1)①文中间接描写潭水异常清澈的句子是: 。
②文中第一段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潭水的一个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
④描绘作者寂寞凄怆心情的语句是: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闻水声,如鸣珮环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斗折蛇行,明灭可
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⑤《小石潭记》中直接写出潭水特征的语句是: 。
⑥《小石潭记》中写出潭中石头形态各异的语句是: 。
⑦《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源头悠远的语句是:
。
⑧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
水尤清冽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课文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一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
浸透到人的心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
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
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之情。
(3)课文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
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
来。
第21篇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①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②,
为③宫室、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
的木头上, 雕刻出宫殿、
器皿④、人物,以至鸟兽、木⑤石,罔不因势象
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
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
【课文注释】
①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
人。
②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③为:做。这里指雕刻。
④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⑤木:树木。
形⑥,各具情态。尝贻⑦余核舟一,盖大苏泛
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
,(刻的)是苏轼游
赤壁云。
赤壁(的情景)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⑧,高可二黍许。中
轩敞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
高。 中 间高起而宽敞
【课文注释】
⑥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
(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
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
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⑦贻(yí):赠。
⑧有奇(jī):有余,多一点儿。
奇,零数、余数。
者为舱⑨,箬篷⑩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
八扇。
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
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启⑪窗而观,雕栏相望⑫焉。闭之,则右刻“山
高月小,
推开窗户来看,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它, 就见右边
刻着“山高月小,
【课文注释】
⑨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
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⑩箬(ruò)篷:用箬竹叶做的船
篷。
⑪启:动词,打开。
⑫ 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
杆左右相对。
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⑬
糁⑭之。
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用石青涂在刻着
字的凹处。
船头坐 三 人,中峨冠⑮而多髯⑯者为东 坡,
佛印居⑰右,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
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
【课文注释】
⑬ 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⑭ 糁(sǎn):用颜料等涂上。
⑮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
⑯ 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
指胡须。
⑰ 居:处,处在。
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⑱。东坡右手
执卷端⑲,
黄鲁直坐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 东坡
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⑳,右手指 卷,
如有所语㉑ 。
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
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课文注释】
⑱ 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
的横幅书画长卷。
⑲ 卷端:指手卷的右端。
⑳ 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㉑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
的。语,说话。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㉒,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
近的两膝,
各隐卷底衣褶中㉓。佛印绝类弥勒㉔,袒胸露
乳,
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
【课文注释】
㉒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
靠近的两膝。指东坡的左膝
和鲁直的右膝。比,靠近。
㉓ 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
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
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
两膝。
㉔ 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类,
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佛寺
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
容满面。
矫首昂视㉕,神情与苏、黄不属㉖ 。卧右膝, 诎
㉗右臂支船,
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
撑在船上,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
数㉘也。
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
地数出来。
【课文注释】
㉕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㉖ 不属:不相类似。
㉗ 诎(qū):同“屈”,弯曲。
㉘ 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
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
子。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㉙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右边
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
左手倚一 衡㉚木,右手攀㉛右趾,若啸呼状。居
左者
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左边的人
【课文注释】
㉙ 舟子:撑船的人。
㉚ 衡:同“横”。
㉛ 攀:扳着。
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 炉,炉 上 有壶,其人视
端容寂㉜,
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
着(茶炉),神色平静,
若听茶声然㉝ 。
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㉞,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
戌秋日,虞山王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
【课文注释】
㉜ 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
),神色平静。
㉝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
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
然,好像……的样子。
㉞ 夷:平。
毅叔远甫㉟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㊱,其色墨。
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
色是黑的。
又用篆章㊲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㊳ 。
还刻着篆字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朱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
炉,为壶,为手卷,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
子、茶壶、手卷、
【课文注释】
㉟ 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㊱ 了了:清楚明白。㊲ 篆
(zhuàn)章:篆字图章。
㊳ 丹:朱红。
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
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㊴ 。
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
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盖简㊵桃核修狭㊶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
哉㊷!
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制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课文注释】
㊴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
曾,竟然。盈,满。
㊵ 简:挑选。
㊶ 修狭:长而窄。
㊷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
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
惊叹语气的作用。
【文学常识】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显示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
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写作特点】
(1)以空间为序,层次井然。
本文以空间为序,先介绍核舟整体,突出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然后写局
部,正面反映雕刻者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放在前面,然后介绍背面
的题名和篆章。从全文看,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对核舟进行了具体的描
绘和说明,详略得当,层次井然。
(2)抓住细节,描写生动。
文章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形传神,细致入微。例如:写“隐卷底衣褶中”的
两膝,足见颇为细致;写船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点明窗户能自由开关;对人物
雕像的描摹,如苏、黄的专注,佛印的闲适,舟子的“啸呼”和听茶声的沉静,都刻画
得惟妙惟肖。
1.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手倚一衡木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 今义:比较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 今义:曾经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 今义:修理
“诎”同“屈”,弯曲
“衡”同“横”
靠近
竟然
长
3.一词多义
读qí,形容词,奇妙
读jī,名词,零数、余数
副词,大约
助动词,可以
名词,东西的一头
形容词,端正
4.词类活用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右者椎髻仰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青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他重点词
(1)尝贻余核舟一_______
(2)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
(3)则题名其上________
(4)通计一舟_______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赠
略微 靠近
书写
全
满
6.重点虚词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判断动词,是
7.内容理解
(1)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着墨较多的是苏轼。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写其面,“峨冠而多髯”,因为刻
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便说得真切细腻。之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就
是这样,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
说明才能与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将不知所云。
(2)本文开头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从两个方面: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
人物等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技艺精巧,在小小的材料上,雕什么像什么,无
不“各具情态”。
(3)作者围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来介绍核舟,但对看似与苏轼无关的两个舟
子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是否属详略不当?
示例一:从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来看,作者具体描绘舟尾的两个舟子并非多
余。左右两个舟子悠闲、平静的神态正好衬托了苏轼游赤壁时的怡然自得。
正因为舟子闲适,船桨“横卧”,才说明苏轼等人是泛舟江上,呈现出一种漫游赤壁
的诗情画意。
示例二: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本文介绍核舟在于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对于
舟子的细致描绘也反映出雕刻者刀法的精工细腻,体现了“技亦灵怪矣哉”。
第22篇 北冥有鱼
北冥①有鱼,其名为鲲②。鲲之大,不知其
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
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③而飞,其翼若垂
天之云④。
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那展
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课文注释】
①北冥:北海。庄子想象中的
北海,应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
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
指南海。
②鲲(kūn):大鱼名。
③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
膀。
④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是鸟也,海运⑤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⑥
也。《齐谐》者,
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
的水池。《齐谐》是一部
志怪⑦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
也,
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
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
【课文注释】
⑤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
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
大鹏可借风力南飞。
⑥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⑦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
记载。
水击⑧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⑨,去以六
月息⑩者也。”
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⑪ 。天之
苍苍,其正色邪?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
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课文注释】
⑧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⑨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
空。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⑩去以六月息:凭借着六月的大
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⑪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
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
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⑫?其视下也⑬,亦若是则已
矣⑭ 。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
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课文注释】
⑫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
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
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
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表示
选择。
⑬ 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
看。其,代大鹏。
⑭ 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
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
这样。
【文学常识】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据《汉
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子》散文
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文
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阐明事理的根据,构思巧妙,想象奇幻,波澜起
伏,妙趣横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文中还善用比喻,以具体事物反复作比说明抽
象的道理,避免了干巴巴的说教,使人易于接受其观点。《庄子》散文的语言辛
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及艺术魅力。
【主旨归纳】
《北冥有鱼》一文,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和大鹏的形象,借大鹏“海运则
将徙”,“野马”“尘埃”凭借气息吹拂来说明万物都有所凭借,都有局限的道理。
【写作特点】
(1)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极富浪漫色彩。
如有关鲲的神奇变化,鹏的巨大——“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
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鹏的遨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境界雄奇、高远,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
文章借助寓言,把世间万物都要有所凭借,都有局限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形
象上,如鲲、鹏等。
1.通假字
北冥有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2)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哺乳动物,外形像家马,是一种珍稀动物
(3)亦若是则已矣
古义: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冥”同“溟”,海
海水运动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这样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怪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4.其他重点词
(1)志怪者也__________
(2)是鸟也_________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_____________
(4)水击三千里________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
(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
(8)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载
这个
迁移,迁往
拍打
盘旋飞翔 旋风
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尽头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5.重点虚词
叫、称
成为
均为助词,的
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表示选择
代词,指大鹏的背
代词,它的
代词,指大鹏
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6.内容理解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
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鹏形象的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
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
观。
(2)大鹏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说明了什么?
说明大鹏南飞也有所凭借,有所局限,没有绝对的自由。
(3)文末的问题意蕴深远,请简要赏析。
这个问题说明人们不确定所看到的天空的颜色是不是其真正的颜色。我们看
到的湛蓝色只是一种虚幻的色彩。大鹏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空的本色,它
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所以,就连神奇的大鹏都是有所凭借,都有局限,更别说世
间其他事物了。这样联系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便将高远
的哲学道理变得易于理解了。
第23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
鱼①出游从容,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 鱼 在 河
水 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
是②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③ 知 鱼
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
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
【课文注释】
①鲦(tiáo) 鱼:一种白色小
鱼。
②是:这(是)。
③安:怎么。
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
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④不知
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
鱼之乐,全⑤矣!”庄子曰:“请循其本⑥。子曰
‘汝安知
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
哪儿知道
【课文注释】
④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
间,可不译。
⑤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⑥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循,
追溯。
鱼乐’云者⑦,既已⑧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
上也。”
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
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
【课文注释】
⑦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停
顿,以引起下文。
⑧既已:已经。
【文学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主旨归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通过记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
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
一”的思想。
【写作特点】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
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
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1.古今异义
(1)鲦鱼出游从容
古义: 今义:镇静沉着
(2)子固非鱼也
古义: 今义:结实,牢固
2.其他重点词
(1)是鱼之乐也______
(2)安知鱼之乐________
(3)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循其本_________________
悠闲自得
本来
这
怎么
完全,肯定(是这样)
追溯话题本原
3.重点虚词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的
4.内容理解
(1)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
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
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
的风貌。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
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
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
是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是“怎么知道”。
示例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
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
才是胜者。
第24篇 虽有嘉肴
虽①有嘉肴②,弗食, 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
道④,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 就不知道其味美;虽然有
最好的道理,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⑤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
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
足,教人之后才知道
【课文注释】
①虽:虽然。
②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
美。肴,做熟的鱼或肉。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是故:所以。
困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⑦也; 知困,然后能
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
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
自强⑧也。故曰:教学相长⑨也。《兑命》 ⑩
曰“学
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
说命》说“教别人,
学半⑪ ”,其此之谓乎!
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课文注释】
⑥困:困惑。
⑦自反:自我反思。
⑧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⑨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
互相促进的。
⑩《兑(yuè)命》:即《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篇。
⑪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
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
(xiào)”,教导。
【主旨归纳】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论证了教学
相长的道理。
【写作特点】
(1)类比论证,生动形象。
文章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教和学中存
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2)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有力证
据,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
1.通假字
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教学相长
古义: 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2)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困难
(4)然后能自反也
古义: 今义:颠倒的,方向相背的(跟“正”相对)
“学”同“敩”,教导
教与学
味美
困惑
反思
3.一词多义
同“敩”,教导
学习
4.其他重点词
(1)虽有嘉肴__________
(2)虽有至道_______________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
(4)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_____
(5)教学相长_______________
(6)不知其旨也_________
(7)不知其善也_________
虽然
最好的道理
所以
自我反思
推动、促进
味美
好处
5.重点虚词
代词,指嘉肴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6.内容理解
(1)以类比手法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的中心句是: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
至道”做类比推理,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3)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生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
教学中的困惑之处。学生知道知识不足,才能“自反”,加紧学习;老师感到教学有
困难,才能“自强”不息,不断充实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即“学”
因“教”而有进,“教”因“学”而得益。
(4)请简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首先通过类比提出应当重视实践;然后指出在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才能明事
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第25篇 大道之行也
大道①之行也,天下为公②。 选贤与能③,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
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
讲信修睦④。故人不独亲其亲⑤ ,不独子其
(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
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
【课文注释】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
政治制度。
②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③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
尚、有才干的人。贤,指品德高尚。
能,指才干出众。与,同“举”。
④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
睦气氛。修,培养。
⑤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
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
……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
子⑥,使老有所终⑦,壮有所用⑧,幼 有所长,
子 女,要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
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矜、 寡、孤、 独、废疾者⑨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 而 无子、有残疾而不
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课文注释】
⑥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
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
……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
⑦有所终:能够善终。
⑧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
社会效力。
⑨矜(guān)、寡、孤、独、废疾
(jí)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
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
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
人。
男有分⑩,女有归⑪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
于己⑫;力恶
男子有职分,女子出嫁。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
私藏;力气,憎恨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⑬。是故谋闭而不 兴
⑭,
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
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课文注释】
⑩分(fèn):职分,职守。
⑪ 归:女子出嫁。
⑫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财货,憎恨它扔在地上,但并
非自己想私藏。
⑬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力气,憎恶它不出于自己,但
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
私利。
⑭ 谋闭而不兴:奸诈之心闭塞
而不会兴起。
盗窃乱贼⑮而不作⑯,故外户而不闭⑰ 。
不会有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兴起,(家家户户)把门从外面带
上而不关闭。
是谓大同。
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课文注释】
⑮ 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⑯ 作:兴起。
⑰ 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
而不关闭。外户,从外面把门
带上。
【主旨归纳】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大
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通假字
(1)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女有归
古义: 今义:返回
“与”同“举”
“矜”同“鳏”,老而无妻
女子出嫁
3.一词多义
培养
长
叫作
认为
闭塞
关闭
作乱
战乱
副词,单单
老而无子
4.词类活用
(1)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5.其他重点词
(1)大道之行也_________
(2)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
(3)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
(4)男有分_________________
(5)谋闭而不兴_________
(6)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__
施行
财货
憎恨
兴起
职分,职守
指作乱害人的事
6.内容理解
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
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
种年龄段的人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矜、寡、孤、独、废疾者”这
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
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
多得”的念头。
第26篇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①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
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故虽有名马 , 祗②辱③于奴隶人④之手,骈死⑤
于槽枥⑥之间,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
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课文注释】
①然后:副词,表示接着某种情
况或动作以后。
②祗:只,仅。
③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辱没。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
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
为并列。
⑥槽枥(lì):马槽。
不以千里称⑦也。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之⑧千里者,一食⑨或⑩尽粟⑪一石⑫。
食⑬马者不知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
懂得
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
千里的能耐,
【课文注释】
⑦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
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⑧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不译。
⑨一食:吃一次。
⑩ 或:有时。
⑪ 粟(sù):泛指谷类。
⑫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⑬ 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
”“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
此相同。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⑭,且⑮欲与常马等
⑯
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
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
不可得,安⑰求其能千里也?
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 之⑱不以其道⑲,食之不能尽其材⑳,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
让它竭尽才能,
【课文注释】
⑭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
同“现”。
⑮ 且:犹,尚且。
⑯ 等:等同,一样。
⑰ 安:怎么。
⑱ 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
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⑲ 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
马的)正确方法。
⑳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
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㉑, 执㉒策而临㉓之,曰:“天
下无马!”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
有千里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㉔? 其真不知马也!
唉!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课文注释】
㉑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㉒ 执:拿。
㉓ 临:面对。
㉔ 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
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主旨归纳】
本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讽刺了封
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
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写作特点】
(1)脉络清晰,中心明确。
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唯伯乐知马,而“伯乐
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继而从“食马者”的角度揭
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
马也”,点明了中心。
(2)托物寓意,思想深刻。
文中用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士终
身不得其用的遭际,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
愚妄,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又深刻地
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 今义:等候
“食”同“饲”,喂
“见”同“现”
怎么
等同,一样
3.一词多义
连词,即使
连词,虽然
动词,吃
动词,同“饲”,喂
名词,才能
动词,能够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马鞭
4.词类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他重点词
(1)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
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著称
通晓,明白
面对
6.重点虚词
结构助词,的
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代指千里马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代词,代指千里马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副词,表推测
7.内容理解
(1)①文中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句子是: 。
②文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
③表现“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
④表现“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
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⑥表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⑦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⑧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⑨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⑩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应该如何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试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示例一:千里马需要伯乐来识别,人才需要明主赏识。姜太公若无周文王赏识,就
会终老在磻溪;百里奚若没有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将会以放牧的方式度过
一生。倘若没有得到明君的赏识,即使是“千里马”,其才能也将难以发挥,甚至酿
成悲剧,如贾谊。
示例二:千里马不能消极地等待伯乐的赏识,是千里马就应该积极入世,纵横驰
骋,努力开创一片天地。毛遂自荐的故事发人深思。因此,是千里马就要努力学
习,把握机遇,要相信是金子就会发光的,毕竟成功要靠自己。
(3)作者是怎样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此文写于作者仕途屡遭挫折之时,因而本文正是他怀才不遇的怨愤情绪的宣泄。
在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韩愈之鸣是对整个封建
社会埋没、摧残人才现象的深刻批判。用“祗辱”“骈死”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
可以看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和怜悯;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
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也可看到作者在为千里马鸣不平时,还有一种无奈和委
屈之情。这些感情都蕴含在议论当中,使文章情理相融,从而增强了说服力和感
染力。
第27篇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①巴陵郡。越②
明年③,政通人和④,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
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百废具⑤兴,乃⑥ 重 修 岳阳楼,增其旧制⑦,刻
唐贤
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建
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
【课文注释】
①谪守: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
官。
②越:到。 ③明年:第二年。
④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
乐。
⑤具:同“俱”,全、皆。
⑥乃:于是,就。
⑦增其旧制:扩大它原有的规
模。制,规模。
今人诗赋于其上,属⑧予作文以记之。
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⑨,在洞庭一湖。衔远山,
吞长江,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
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
浩浩汤汤⑩,横无际涯⑪,朝晖夕阴⑫,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⑬也,
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这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课文注释】
⑧属:同“嘱”,嘱托。
⑨胜状:胜景,美景。胜,美好。
⑩浩浩汤汤(shāng):水势浩大
的样子。
⑪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
边际。
⑫ 朝晖夕阴:早晚阴晴明暗多
变。晖,日光。
⑬ 大观:壮丽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⑭。然则⑮北通巫峡,南极潇 湘
⑯,
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如此)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
水,
迁客⑰骚人⑱,多会于此,览物之情,
(那么)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
物而触发的感情,
得无异乎⑲?
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课文注释】
⑭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
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
诗赋”。
⑮ 然则:如此……那么。
⑯ 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极,至、到达。
⑰ 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迁,贬
谪、降职。
⑱ 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
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
泛指文人。
⑲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
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得
无,表推测。
若夫⑳淫雨㉑霏霏㉒,连月不开㉓,阴风怒 号,
浊浪排空㉔,
(有时)阴雨连绵,连接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
浪冲向天空,
日星隐曜㉕,山岳潜形㉖,商旅不行,樯倾楫摧㉗,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中;商人旅客不能前行,
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课文注释】
⑳ 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
文。下文的“至若”用法与此相同。
㉑ 淫(yín)雨:连绵不断的雨。
㉒ 霏(fēi)霏: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㉓开:指天气放晴。
㉔ 排空:冲向天空。
㉕ 日星隐曜(yào):太阳和星星隐藏
起光辉。曜,光芒。
㉖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在阴云中。
㉗ 樯(qiánɡ)倾楫(jí)摧:桅杆倒下,
船桨断折。倾,倒下。摧,折断。
薄暮冥冥㉘,虎啸猿啼。登斯㉙楼也,则有去国
怀乡,
傍晚的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
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忧谗畏讥㉚,满目萧然㉛, 感极而悲者矣。
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
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至若春和景㉜明,波澜不惊㉝,上下天光,一
碧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
湖光相接,一片青绿,
【课文注释】
㉘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冥冥,昏暗。
㉙ 斯:这,这个。
㉚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
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
怕被批评指责。国,指国都。
㉛ 萧然:凄凉冷落的样子。
㉜ 景:日光。
㉝ 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风
浪。
万顷㉞,沙鸥翔集㉟,锦鳞㊱游泳,岸芷汀兰㊲,
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
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
郁郁㊳青青。而或长烟一空㊴,皓月千里,浮
光跃金㊵,
茂盛并且青绿。偶尔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
【课文注释】
㉞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
一片青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广阔。
㉟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
㊱ 锦鳞:美丽的鱼。鳞,代指鱼。
㊲ 岸芷(zhǐ)汀(tīnɡ)兰:岸上与小洲上
的花草。芷,白芷。汀,小洲。
㊳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㊴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
全。
㊵ 浮光跃金: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
这是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静影沉璧㊶,渔歌互答,此乐何极㊷!
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
趣(真是)无穷无尽!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㊸,宠辱偕忘㊹,把酒临
风㊺,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
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
其喜洋洋者矣。
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课文注释】
㊶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
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
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
㊷ 何极:哪有尽头。
㊸ 心旷神怡(yí):心情舒畅,精神
愉快。
㊹ 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
忘掉。偕,一起。
㊺ 把酒临风:端着酒,迎着风。
把,持、执。
嗟夫!予尝求㊻古仁人㊼之心,或异二者之
为㊽,何哉?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
上两种表现,为 什 么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㊾,居庙堂之高㊿则忧其民,
(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处在高高的朝堂
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
【课文注释】
㊻ 求:探求。
㊼ 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㊽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
两种表现。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
的语气。
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和
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㊿ 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朝堂上,
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庙堂,指朝廷。
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
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处在僻远的江湖间(被贬),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
忧虑,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退居江湖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
【课文注释】
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
湖间,意思是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做地方官。下文的“退”,即
指“处江湖之远”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果没有
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时 六年九月十五日。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课文注释】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大概一定
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
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
……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
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
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
时:指作记的时间。
【文学常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
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工于诗词散文,
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优美,气度豁达。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主旨归纳】
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点】
(1)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
本文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2)骈散结合,整齐对称。
本文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骈散结合,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3)在对比和衬托中,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文中如“废”和“兴”,“宠”和“辱”,“进”和“退”,“忧”和“乐”等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1.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废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同“嘱”,嘱托
“具”同“俱”,全,皆
2.古今异义
(1)越明年,政通人和
古义: 今义:越过
(2)越明年,政通人和
古义: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增其旧制 古义: 今义:制度
(4)薄暮冥冥 古义: 今义:跟“厚”相对
(5)春和景明 古义: 今义:景色
到
第二年
规模
迫近
日光
(6)横无际涯
古义: 今义:与“竖”相对
(7)把酒临风
古义: 今义:介词或量词
(8)前人之述备矣
古义: 今义:准备
(9)是进亦忧,退亦忧
古义: 今义:向前移动
(10)微斯人
古义: 今义:微小,轻微
广,广阔
持、执
详尽
在朝廷做官
如果没有
3.一词多义
副词,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副词,有时
动词,至、到达
名词,尽头
动词,看
名词,景象
天空
消散
顺利
通向
通过
通晓
和乐
和煦
处在
停留
4.词类活用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废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忧谗畏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形容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形容词作名词,贤明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5.其他重点词
(1)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_____
(2)连月不开______________
(3)去国怀乡___________
(4)去国怀乡___________
(5)宠辱偕忘___________
(6)朝晖夕阴___________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___
胜景,美景
指天气放晴
离开
国都
一起
日光
曾经
(8)浊浪排空___________
(9)忧谗畏讥___________
(10)居庙堂之高___________
(11)山岳潜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浩浩汤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横无际涯___________
(14)吾谁与归___________
冲向
批评指责
指朝廷
山岳隐没在阴云中
水势浩大的样子
边际
归依
6.重点虚词
连词,来
介词,因为
7.内容理解
(1)①由写洞庭湖的浩瀚气势过渡到写迁客骚人不同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
?
②迁客骚人见到不同景物产生了不同的感情,写悲情的句子是:
。表达欢喜之情的句子是:
。
③文章中能够表明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④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
楼记》中的千古名句: 。
然则北通
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登斯楼也,则有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借鸟欢鱼跃、花茂草盛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
⑥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⑦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
⑧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 。
⑨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⑩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千变万化的句子是: 。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
汀兰,郁郁青青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⑪ 写出岳阳楼地理位置的语句是: 。
⑫ 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⑬ 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__________________”
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
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3)请说说引起“登楼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两段写景的文字,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遭遇阴暗凄凉的景象而心生悲
凉,看到晴明亮丽的景物而喜气洋洋。
(4)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意在与“古仁人之心”进行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
和高尚情操。
(5)“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
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古仁人”则不然,他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具有先忧后乐的
伟大襟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
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
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
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第28篇 醉翁亭记
环滁①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②尤美,
望之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
其优美,一眼望去,
蔚然而深秀者③,琅琊也④。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⑤,
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
听到潺潺的水声,
【课文注释】
①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②壑(hè):山谷。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一眼望
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
蔚然,茂盛的样子。
④琅琊(lángyá)也:是琅琊山。
⑤潺潺:拟声词,形容水声。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⑥,有
亭
(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
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
翼然临于泉上⑦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
之僧智仙也。
(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造
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课文注释】
⑥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
着转弯。回,曲折、回环。
⑦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有一座
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
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
高面下。
名⑧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⑨。太守与客来饮于
此,饮少
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 守 和宾客
来这里饮酒,喝得少
辄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⑪曰醉翁也。醉翁
之意⑫不在酒,
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醉翁”。醉翁
的意趣不在酒上,
【课文注释】
⑧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⑨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
别号(醉翁)来命名。
⑩ 辄(zhé):就。
⑪ 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⑫ 意:意趣,情趣。
在乎⑬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⑭。
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⑮,云归而岩穴暝⑯,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
得昏暗了,
晦明变化⑰者,
(这种)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明或暗,变化不一的景象,
【课文注释】
⑬ 在乎:在于。
⑭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
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
酒上。
⑮ 林霏(fēi)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霏,弥漫的云气。
⑯ 云归而岩穴暝(míng):云雾聚拢,
山谷就显得昏暗了。岩穴,山洞,这
里指山谷。暝,昏暗。
⑰ 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
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⑱,佳木秀而
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
枝叶
繁阴⑲,风霜高洁⑳,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也。
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
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㉑
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课文注释】
⑱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
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
⑲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
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秀,
茂盛。
⑳ 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
洁白。
㉑ 穷:穷尽。
至于负者㉒歌于途,行者休于树㉓,前者呼,后者
应,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
后面的应答,
伛偻提携㉔,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
州人们的出游啊。
【课文注释】
㉒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㉓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㉔ 伛偻(yǔlǚ)提携:老年人弯着
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
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弯
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
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洌㉕,山肴野蔌㉖,杂然㉗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
野味野菜,杂七杂八
而前陈㉘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㉙,
射㉚者中,
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而在于)投壶的投中了,
【课文注释】
㉕ 洌(liè):清。
㉖ 山肴(yáo)野蔌(sù):野味野菜。
蔌,菜蔬。
㉗ 杂然:纷繁杂乱的样子。
㉘ 陈:陈列,摆开。
㉙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中欢饮
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
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㉚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
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
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㉛者胜,觥筹交错㉜,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
宾客快乐的样子。
苍颜㉝白发,颓然乎其间㉞者,太守醉也。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课文注释】
㉛ 弈(yì):下棋。
㉜ 觥(gōng)筹交错:酒杯和酒
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
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
数的筹码。㉝ 苍颜:苍老的容
颜。
㉞ 颓然乎其间:醉倒在众人中
间。颓然,倒下的样子。
已而㉟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㊱,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
啊。树林里枝叶茂密成荫,
鸣声上下㊲,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
山林之乐,而不知
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
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
【课文注释】
㉟ 已而:时间副词,不久。
㊱ 阴翳(yì):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㊲ 鸣声上下:指禽鸟在高处低
处鸣叫。
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㊳也。
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
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㊴,太守也。太守
谓㊵谁?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啊。太守是谁?
庐陵欧阳修也。
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课文注释】
㊳ 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
乐。
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
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㊵ 谓:为,是。
【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
“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旨归纳】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游
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
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写作特点】
(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本文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
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
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外,每段开头都有领起的词语引出下文。从“若
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描写到游乐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这虽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运用了骈句,增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
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驾驭自
如,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1.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 今义:意思,含义
(2)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 今义:(花草的)香味
(3)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 今义:出发
(4)佳木秀而繁阴 古义: 今义:清秀
(5)山间之四时也 古义: 今义:时间
(6)射者中,弈者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射击
意趣,情趣
花
开放
茂盛
季节
文中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
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2.一词多义
形容词,茂盛
形容词,秀丽
动词,返回
动词,聚拢
动词,居高面下
动词,到
形容词,欢乐、快乐
名词,乐趣
命名
为,是
3.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之者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自号曰醉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守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名词作状语,在面前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名词作动词,设宴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4.其他重点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云归而岩穴暝_____________
(3)负者歌于途_________
(4)伛偻提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临溪而渔___________
(6)觥筹交错______________
(7)弈者胜_____________
(8)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______
(9)太守归而宾客从也_________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昏暗
背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捕鱼
交互错杂
下棋
陈列,摆开
跟随
5.重点虚词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因果
连词,表承接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6.内容理解
(1)①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来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点明“醉翁”雅号的由来的句子是: 。
③为写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
④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或表明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句子是:
。
⑤写醉翁亭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
谁?太守自谓也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
间之朝暮也
⑥写醉翁亭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⑦描写醉翁的自画像的句子是: 。
⑧文章第二段中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⑨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⑩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
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
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
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⑪ 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⑫ 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醉能同其乐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
说说你的理解。
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游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
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意思接近即可)
(4)太守为什么会“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合理即可)
(5)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本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
有: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
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
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提笔成文的自负。
第29篇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①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
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
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
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课文注释】
①大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绝:消失。
③更(ɡēnɡ)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
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
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
称为“定更”。
④拏(ná):撑(船)。
⑤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
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鸟
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
影子,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
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
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⑨、
只有(淡淡的)一道西湖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
叶小舟,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课文注释】
⑥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
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
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一白:全白。一,全、都。
⑧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
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⑨芥:比喻细微,微小。这里指
像小草一样微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
正沸。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
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⑩!”拉余同饮。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您)这样(有闲情
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课文注释】
⑩ 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
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
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
还。
余强⑪饮三大白⑫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
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及下船,舟子⑬喃喃曰:“莫说相公⑭痴,更有痴
似相公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
样痴的人呢!”
【课文注释】
⑪强(qiǎnɡ):竭力,尽力。
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⑬ 舟子:船夫。
⑭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文学常识】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主旨归纳】
这篇游记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
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
闲情逸致。
【写作特点】
(1)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2)巧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
(3)错落互见手法的运用。
1.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 今义:剩下
(2)是日更定矣
古义: 今义: ①对,正确,跟“非”相对;②表示答应的词
我
这
2.一词多义
非常,十分
跟“小”相对
全,都
一道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还
消失
中断
极
与世隔绝
白色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这
判断词,表肯定
3.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名词作动词,客居
4.其他重点词
(1)拥毳衣炉火___________
(2)独往湖心亭看雪______________
(3)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
(5)及下船__________
(6)惟长堤一痕_________
(7)铺毡对坐_________
裹、围
独自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等到
只
相对
5.内容理解
(1)①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湖中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描写雪景给人总体印象的句子是: 。
③描写湖中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 。
⑤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成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文章中
心有何作用?
连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作
者视觉的移动,使人不禁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说明游人极少,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
流俗的生活态度,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表明他的心态不同于常人,也暗示
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5)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引用舟子的话包
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画龙
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
托。
第30篇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
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
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
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
【课文注释】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①也; 死亦我所
恶②,
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
亡是我所憎恨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③有所不辟④也。如使⑤
人之所欲
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假如
人们所喜爱的东西
【课文注释】
①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
且偷生的意思。
②恶(wù):讨厌,憎恨。
③患:祸患,灾难。
④辟:同“避”,躲避。
⑤如使:假如,假使。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⑥?
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
不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
如果人们所憎恨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
灾祸的坏事,
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
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
肯采用;采用某种
【课文注释】
⑥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
喜爱的有比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
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
非独⑦贤者有是心⑧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⑨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课文注释】
⑦非独:不仅,不只是。
⑧是心:这种心。
⑨丧:丧失。
一箪⑩食,一豆⑪羹⑫,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⑬,行道之人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
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
弗受;蹴⑭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⑮也。万钟⑯则
不
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
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
【课文注释】
⑩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
形竹器。
⑪ 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⑫羹(ɡēnɡ):用肉(或肉菜相杂)调
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⑬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
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
⑭ 蹴(cù):踩踏。
⑮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
不肯接受。
⑯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
一种量器。
辩⑰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⑱焉!为宫室之
美、
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妻妾之奉⑲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⑳?乡为身死
而不受㉑,
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
也不接受施舍,
【课文注释】
⑰ 辩:同“辨”,辨别。
⑱何加:有什么益处。
⑲奉:侍奉。
⑳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
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
德”,感恩、感激。与,同“欤
(yú)”,语气词。
㉑ 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
“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
舍。乡,同“向”,先前、从前。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
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㉒
乎?
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
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此之谓失其本心㉓ 。
这就叫作失去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课文注释】
㉒ 已:停止。
㉓ 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
恶之心。
【主旨归纳】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
中心论点。孟子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
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
取的。
【写作特点】
(1)逻辑严密,层层深入。例如文章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
取义”这一论点;然后写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
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
(2)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文章综合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
论证,如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
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
1.通假字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同“德”,感恩、感激
“乡”同“向”,先前、从前
“与”同“欤”,语气词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2.古今异义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 今义:计时的器具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是
(3)一豆羹
古义: 今义:豆子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者数目合在一起
(5)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 今义:已经
古代的一种量器
代词,这种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益处
停止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德”,感恩、感激
取得
动词用作名词,采取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5.重点虚词
同“欤”,语气词
给予
比
对
做
为了
6.其他重点词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________
(3)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
(4)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
(5)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
(7)乞人不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丧失
停止
踩踏
没有礼貌地吆喝
优厚的俸禄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7.内容理解
(1)“是亦不可以已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不义行为的鄙视,以及希望停止不义行为的情感。
(2)《陋室铭》《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
是怎样看待这两种情趣和态度的?
示例: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
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
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合理即可)
(3)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
补充完整。
(4)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本文两段文字的结尾,都以归纳总结的方式说到“本心”:第一段称“是心”,第二段
称“本心”。“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
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
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
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
第31篇 唐雎不辱①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
之地易②安陵,安陵君其③许寡人!”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
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④,以大易小,甚善;虽
然,受地于先王,
安陵君说:“大王施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
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
【课文注释】
①辱:辱没、辜负。
②易:交换。
③其:表示祈使语气。
④加惠:施予恩惠。
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
雎使于秦。
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
使到秦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
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
不听从我,为什么呢?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
下来,
【课文注释】
以君为长者, 故不错意⑤也。今吾以十倍之
地,请广于君⑥,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
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
是也。安陵君
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
【课文注释】
⑤错意:在意。错,同“措”。
⑥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
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⑦
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
交换,哪里只是
五百里哉?”
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秦王怫然⑧怒,谓唐雎曰:“公⑨亦尝闻天子
之怒乎?”唐雎对曰:“臣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之怒
吗?”唐雎回答说:“我
【课文注释】
⑦岂直:哪里只是。
⑧怫(fú)然:愤怒的样子。
⑨公:对人的敬称。
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⑩百万,
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
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在地的人达百万,血流
千里。”唐雎说:“大王
尝闻布衣⑪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
冠徒跣⑫,以头抢⑬地尔。”
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
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课文注释】
⑩伏尸:横尸在地。
⑪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
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⑫免冠徒跣(xiǎn):摘下帽子,光
着脚。徒,裸露。跣,赤脚。
⑬ 抢(qiānɡ):碰,撞。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⑭之 怒 也。夫专
诸之刺王僚也,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
专诸刺杀吴王僚时,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
刺庆忌也,
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
离刺杀庆忌时,
【课文注释】
⑭ 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
人。
仓⑮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
怒未发,
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
休祲降于天⑯,与臣而将四矣⑰。若
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
人了。如果
士必⑱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⑲,
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流血五
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
【课文注释】
⑮仓:同“苍”。
⑯ 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
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
兆。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
凶兆。休,吉祥。祲,不祥。
⑰ 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变成四
个人了。唐雎暗示秦王,自己将效
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
⑱ 必:一定。
⑲ 缟(gǎo)素:白色丧服。这里用作
动词,指穿白色丧服。缟、素,都是
白色的绢。
今日是也。”挺⑳剑而起。
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出来。
秦王色挠㉑,长跪而谢之㉒曰:“先 生 坐!何
至于此!寡人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
么会到这种地步!我
谕㉓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徒㉔以有先生也。”
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
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课文注释】
⑳ 挺:拔。
㉑ 色挠:面露胆怯之色。
㉒ 长跪而谢之:直身跪着,向唐
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
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长跪
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
㉓ 谕:明白,懂得。
㉔ 徒:只,仅仅。
【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
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
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写作特点】
本文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
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
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词严,秦王
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人物形象】
秦王: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前倨后恭,是残暴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不畏强暴、从容镇定、敢于斗争、忠于使命、有胆有识、大义凛然、
临危不惧、爱国忠君,是杰出的外交家。
1.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_________________
(2)仓鹰击于殿上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不弯曲
(2)休祲降于天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休息
(3)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__________ 今义:感谢
(4)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丈夫
(5)非若是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错”同“措”
“仓”同“苍
”
只是
吉祥
道歉
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
这样,如此
3.一词多义
裸露
只,仅仅
派遣
出使
……的人
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
4.词类活用
(1)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广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缟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且秦灭韩亡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指穿白色丧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5.重点虚词
从
到
给
用
凭借
因为
把
6.其他重点词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______
(2)安陵君其许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受地于先王______________
(4)弗敢易____________
(5)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_____
(6)请广于君______________
(7)而君逆寡人者______________
交换
表示祈使语气 答应
虽然如此
不
于是 到
增广、扩充
违背,不服从
(8)秦王怫然怒____________
(9)臣未尝闻也____________
(10)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非士之怒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__
(14)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____
愤怒的样子
不曾,没有
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道歉
只,仅仅
7.内容理解
(1)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
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
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由此
可见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存在的对比点,试作比较。说说秦王谈判前后的表现,并指
出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各有什么特点,讨论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①第二段中秦王与唐雎的对话,第三段中的“布衣之怒”与“天子之怒”,第四段秦
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表现与先前情态形成鲜明对比。②文章通过对比手法
让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互为衬托,突出了唐雎维护国土的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
斗争的形象。
第32篇 送东阳马生①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②书以观,
每假借③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
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④。
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
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
【课文注释】
①生: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②致:得到。
③假借:借。
④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
怠,指不放松抄录书。
录毕,走⑤送之,不敢稍逾约⑥。以是⑦人多以
书假余,
抄写完毕,赶紧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家多
愿意把书借给我,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⑧,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
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
的学说。又忧虑没有
【课文注释】
⑤走:跑。
⑥逾约:超过约定期限。
⑦以是:因此。
⑧既加冠(ɡuān):加冠之后,指
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
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
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
冠”表示年已二十。
硕师⑨名人与游,尝趋⑩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⑪ 。
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
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⑫,门人弟子填⑬其室,未尝稍降
辞色⑭ 。
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
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课文注释】
⑨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⑩趋:快步走。
⑪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
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
辈请教。叩问,请教。
⑫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⑬ 填:挤满。
⑭ 稍降辞色:把言辞和脸色略
变得温和一些。稍,略微。辞色,
言辞和脸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⑮,俯身倾耳以请⑯;或遇
其叱咄⑰,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
教;有时遇到他训斥,
色愈恭,礼愈至⑱,不敢出一言以复⑲;俟⑳其欣
悦,则又请焉。
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到
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课文注释】
⑮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
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⑯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
着耳朵来请教。表示专心而恭
敬。
⑰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⑱ 至:周到。
⑲ 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
的意思。 ⑳ 俟(sì):等待。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㉑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㉒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
里。深冬季节,
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㉓而不知。至舍㉔,
四支僵劲㉕不能动,
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
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
【课文注释】
㉑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
子。
㉒ 穷冬:深冬,隆冬。穷,极。
㉓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
而开裂。
㉔ 舍:这里指客舍。
㉕ 四支僵劲:四肢僵硬。支,同
“肢”。
媵人㉖持汤沃灌㉗,以衾拥覆,久而乃和㉘。寓
逆旅,主人
仆役拿了热水来洗濯,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寄居在
旅店,店主人
日再食㉙,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
绣 ㉚,
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
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
【课文注释】
㉖ 媵(yìng)人:侍婢。这里指旅舍中
的仆役。
㉗ 持汤沃灌:拿了热水来洗濯。汤,
热水。沃,浇。
㉘ 和:暖。
㉙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寄居在旅
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逆旅,
旅店。食,供养,给……吃。
㉚ 被绮(qǐ)绣: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
被,同“披”。绮,有花纹或图案的
丝织品。绣,绣花的衣服。
戴朱缨㉛宝饰之帽,腰㉜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容臭㉝,
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在腰间佩戴着白玉环,左边佩
着刀,右边挂着香袋,
烨然㉞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㉟处其间,略无慕
艳㊱意,
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
点不羡慕他们,
【课文注释】
㉛ 缨:系帽的带子。
㉜ 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㉝ 容臭(xiù):香袋。臭,香气。
㉞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㉟ 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缊,乱麻。敝,破。
㊱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㊲。盖
余之勤且艰若此。
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
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今虽耄老㊳,未有所成, 犹幸预君子之列㊴,而
承天子之
现在我虽然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做了官,而承蒙皇上的
【课文注释】
㊲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
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口体之奉,指吃穿的供给。
㊳ 耄(mào)老:年老。语出《礼
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
㊴ 预君子之列:意思是做了官。
预,参与。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
人。
宠光㊵,缀㊶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㊷,四海亦
谬
恩宠光耀,跟随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
受询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
称其氏名㊸,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称说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今诸生学于太学㊹,县官㊺日有廪稍㊻之供,父
母岁有裘葛㊼之遗㊽,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按时供给粮食,父母每年有冬天
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送来,
【课文注释】
㊵ 宠光:恩宠光耀。
㊶ 缀:跟随。
㊷ 日侍坐备顾问:每天在皇帝座位
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
㊸ 谬称其氏名:错误地称说我的姓
名。这是自谦的说法。
㊹ 太学: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
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
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㊺ 县官:这里指朝廷。
㊻ 廪稍: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㊼ 裘葛: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
㊽ 遗(wèi): 给予,赠送。
无冻馁㊾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
之劳矣;有司业、
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
劳苦了;有司业、
博士㊿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
也;凡所宜有之书,
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
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
【课文注释】
㊾ 馁(něi): 饥饿。
㊿ 司业、博士:都是古代学官
名。
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 ,假诸人 而后见
也。其
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
果他们的
业有不精、 德有 不成者,非天质之 卑,则心不
若余之专耳,
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
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
岂他人之过哉?
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课文注释】
假诸人:即“假之于人”,向
别人借。诸,相当于“之于”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 甚 称其贤。
余 朝京师 ,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
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
生以乡人子谒 余,撰长书以为贽 ,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 ,
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很
顺畅通达。同他议论辩驳,
【课文注释】
流辈:同辈。
朝京师:这里指退休后进京
朝见皇帝。
谒(yè): 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zhì): 写了
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贽,初次
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论辨:议论辩驳。辨,同“辩
” 。
言和而色夷 。自 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
可 谓善学者矣。
言辞谦和,脸色平易。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这可以说
是善于学习的了。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
余勉乡人以学者,
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说我
勉励乡人学习,
【课文注释】
言和而色夷:言辞谦和,脸色
平易。
余之志也;诋 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 者,
是我的本意啊;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
用)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
岂知予者哉?
是不理解我啊!
【课文注释】
诋:诋毁,毁谤。
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夸耀
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
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表示
骄傲。
【文学常识】
宋濂(1310—1381),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
明初诗文三大家” 。
【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
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写作特点】
(1)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和抒情。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
屈伸”写抄书之苦,“色愈恭,礼愈至”写侍师之态;如第三段的议论;如“余之志也”
抒发自己的心志意向。
(2)通过对比来表现自己学习的勤奋与刻苦,如“同舍生”与作者的对比,太学
生与作者求学的对比等。
1.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______
“支”同“肢”
“被”同“披”
2.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今义: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2)走送之 古义: 今义:走
(3)日再食 古义: 今义:又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今义:虚假的,与“真”相对
(5)未尝稍降辞色 古义: 今义:颜色
(6)左佩刀,右备容臭 古义: 今义:臭味
热水
跑
两次
借
脸色
香气
3.一词多义
动词,担忧
名词,忧患
名词,学说
动词,说
形容词,周到
动词,到
动词,询问
名词,资质
好像
如、比得上
所以
特意,故意
向
跟随
4.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自笔录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重点虚词
用
因为
相当于“而”
把
表目的,可译为“来”
凭借
他
他的
表转折
表修饰
表承接
表并列
6.其他重点词
(1)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____
(2)缀公卿之后___________
(3)俟其欣悦___________
(4)犹幸预君子之列___________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
(6)弗之怠___________
(7)父母岁有裘葛之遗_____________
(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__________
热水
跟随
等待
参与
借
给予,赠送
懈怠
请教
(9)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____
(10)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_
(11)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__
(12)尝趋百里外___________
(13)或遇其叱咄______________
(14)以衾拥覆__________
(15)负箧曳屣____________________
(16)烨然若神人___________________
(17)不敢稍逾约_________
特别爱好
破
洗濯
快步走
训斥,呵责
被子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光彩照人的样子
略微
7.内容理解
(1)①文中总结宋濂求学生涯的句子是: 。
②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是: 。
③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是: 。
④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揭示作者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是:
。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余幼时即嗜学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
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
若人也
⑥描写读书之难的句子是: A.
。
B. 。
C. 。
⑦嗜学的结果是: 。
⑧写自己求学之艰的句子是:(衣) 。(食)___________
。(住) 。(行)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寓逆旅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⑨“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⑩文中说明作者不辞辛苦、求师学习的原因是: 、
、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
奉不若人也
余幼时即嗜学
益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
(3)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这是一篇劝学之作。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意在强调:要想学
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4)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①求书之难。这是由于“家贫”造成的难。作者
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②求师之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
的办法来克服。③求学之难。主要是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作者以内心的充足、
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第33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①伐我。公将战,曹刿请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
迎战,曹刿请求
见。其乡人曰:“肉食者②谋之,又何间③焉?”
刿曰:“肉食
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
与呢?”曹刿说:“当权
【课文注释】
①师:军队。
②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
当权者。
③间(jiàn):参与。
者鄙④,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⑤?”
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
(庄公):“凭借什么作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⑥,必以分人⑦。”
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
给别人。”
对⑧曰:“小惠未遍⑨,民弗从也。”公曰:
(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
的。”庄公说:
【课文注释】
④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⑤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
么作战?以,凭、靠。
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
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安,指安身。专,独自享有。
⑦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⑧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
回答。
⑨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⑩,弗敢加⑪也,必以信⑫。”对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报以
实情。”(曹刿)
曰:“小信未孚⑬,神弗福⑭也。”公曰:“小大
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
公说:“大大小小的
之狱⑮,虽不能察⑯,必以情⑰ 。 ”对曰:“忠之
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曹刿)说:“(这)是尽
【课文注释】
⑩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
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
体牲畜。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
织品。
⑪ 加:虚夸,夸大。⑫ 信:实情。
⑬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
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信服。
⑭ 福:赐福,保佑。
⑮ 狱:指诉讼事件。⑯ 察:明察。
⑰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属也⑱ 。可以一战⑲ 。战则请从⑳ 。”
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
跟随您去。”
公与之乘㉑,战于长勺。公将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
上阵)就要
鼓之㉒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
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曹刿
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课文注释】
⑱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
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类。
⑲ 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
打一仗。 ⑳ 从:跟随。
㉑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
辆战车。之,指曹刿。
㉒ 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
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
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之,
起补足音节作用。
齐师败绩㉓。公将驰㉔之。刿曰:“ 未可。”下
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说
完就)向下
视其辙㉕,登轼而望之㉖,曰:“可矣。”
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遂逐齐师。
于是追击齐军。
【课文注释】
㉓ 败绩:大败。
㉔ 驰:驱车追赶。
㉕ 下视其辙:向下查看车轮碾
出的痕迹。
㉖ 登轼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
木眺望齐国军队。
既克㉗,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㉘。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靠
的是勇气。
一鼓作气㉙,再㉚而衰,三而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
竭㉛ 。彼竭我盈㉜,故克之。
时勇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勇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
所以打败了他们。
【课文注释】
㉗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㉘ 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
气。
㉙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
鼓起士气。作,鼓起。
㉚ 再:第二次。
㉛ 竭:穷尽。
㉜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
盛。
夫大国,难测㉝也,惧有伏㉞焉。吾视
(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
其辙乱,望其旗靡㉟,故逐之。”
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课文注释】
㉝ 测:推测,估计。
㉞ 伏:埋伏。
㉟ 靡(mǐ):倒下。
【文学常识】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
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主旨归纳】
本文记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要取信于
民、详察敌情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写作特色】
对比和衬托,通过对话突出人物;内容详略得当,本文对战争略写,但对曹刿
和鲁庄公的对话却写得很详尽;采用补叙的叙述方法。
【人物形象】
曹刿:远谋。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庄公:鄙。急躁冒进、鲁莽行事,但虚心求教、知人善任。
1.古今异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监狱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 今义:轻视,看不起
(4)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能,行
(5)再而衰 古义: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又一次
(6)必以情 古义: 今义:感情
(7)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增加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指诉讼事件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可以凭借
第二次
虚夸,夸大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2.一词多义
原因
所以
听从
跟随
实情
信用
3.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忠之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重点虚词
凭、靠
把
根据
的
起补足音节作用
代齐国
与齐国作战之事
他的
代曹刿的做法
代指齐军
5.其他重点词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
(2)虽不能察____________
(3)衣食所安___________
(4)弗敢加也_________________
(5)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____
(6)小信未孚___________
(7)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
参与
明察
指安身
虚夸,夸大
赐福,保佑
击鼓进军
使信服
(8)望其旗靡___________
(9)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齐师败绩___________
(11)公将驰之_________________
(12)既克___________
(13)惧有伏焉__________
(14)一鼓作气___________
(15)遂逐齐师___________________
倒下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大败
驱车追赶
已经
鼓起
埋伏
追赶,追击
6.内容理解
(1)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战中还是战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
合原文,分析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
动请战。②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
“一鼓作气”这些精辟的理论。③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
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④有高明的说话技巧。对乡
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⑤非常谨慎、稳
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敌情,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①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
向背为基础的。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
人数占优势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士气的此
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
并不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
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知己知彼,
运筹帷幄。
(3)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
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三次对
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三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
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
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
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
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第34篇 邹忌讽①齐王纳谏②
邹忌修③八尺④有余,而形貌昳丽⑤。朝
服衣冠⑥,窥镜⑦,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镜
子,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⑧?”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
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妻子说:“您美
极了,徐公怎
【课文注释】
①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②谏(jiàn):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
误。
③修:长,这里指身高。
④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
23.1厘米。
⑤昳(yì)丽:光艳美丽。
⑥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服,穿戴。
⑦窥镜:照镜子。
⑧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
相比,哪一个美?孰与,与……相比怎
么样,表示比较。
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
自信,
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
会比徐公美,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
何能及君也?”
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
您呀?”
【课文注释】
旦日⑨,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
公
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⑩徐
公来,孰⑪视之,
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
详他,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⑫ 。暮
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
上
【课文注释】
⑨旦日:第二天。
⑩ 明日:次日,第二天。
⑪ 孰:同“熟”,仔细。
⑫ 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⑬者,私⑭我也;妾之
美我者,畏我也;
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
怕我;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我的妻子
【课文注释】
⑬美我:认为我美。
⑭ 私:偏爱。
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
于徐公⑮ 。今齐
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
公美。如今齐国
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⑯左右⑰莫⑱不私王,
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侍妾一类女子和君主左
右的近侍之臣没有谁不偏爱您的,
【课文注释】
⑮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
徐公美。
⑯ 宫妇: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⑰ 左右: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⑱ 莫:没有谁。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⑲莫不有求于 王
:由此观之,
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的:
由此看来,
王之蔽⑳甚矣。”
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呀。”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
姓能够当面
【课文注释】
⑲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
⑳ 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刺㉑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
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能
在
市朝㉒,闻㉓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
公众场所指责讥讽(寡人的)过失,使我的耳朵听到的,可得下等奖
赏。”命令刚下达,
【课文注释】
㉑ 面刺:当面指责。
㉒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指
责讥刺(寡人的)过失。市朝,指
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㉓ 闻:这里是“使……听到”
的意思。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㉔而间
进㉕;
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不时有人偶
然进谏;
期年㉖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
魏闻之,
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
国听到这种情况,
皆朝于齐㉗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㉘ 。
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课文注释】
㉔ 时时:常常,不时。
㉕ 间(jiàn)进:偶然进谏。间,间
或、偶然。
㉖ 期(jī)年:满一年。
㉗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
㉘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取得
胜利。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
兵就能战胜敌国。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战国策》相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
或策士辑录,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从春秋到秦并六国,约240年间各国政
治、外交、思想言论方面的一些动态,按照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
韩、燕、宋、卫、中山等次序排列,共12策,33卷,497篇,后经西汉学者刘向整理,
定名《战国策》,沿用至今。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告诫国君必须广泛采纳
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这个故事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
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写作特色】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接着对
妻、妾、客的赞美之言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邹忌
讽谏齐王时,先以自己的私事为例,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
文章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使难言的
进谏变得通俗易懂,增强了说服力,使对方愉快地接受。
1.通假字
孰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孰”同“熟”,仔细
2.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 今义:讽刺
(2)窥镜 古义: 今义:偷看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今义:表示方位
(4)明日徐公来
古义: 今义:相对于今天来说的第二天
(5)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地区
(6)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 今义:诽谤、讽刺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照,看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次日,第二天
土地方圆
指责
3.一词多义
美丽
认为……美
上等
进献
朝见
朝廷
早晨
同“熟”,仔细
谁,哪一个
4.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寡人之耳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重点虚词
名词作动词,穿戴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名词作状语,当面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见
及
好像
6.其他重点词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
(3)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
(4)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_________
(6)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偏爱
实在、确实
长,这里指身高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指责
指责讥刺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使……听到
(7)窥镜而自视_________
(8)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朝服衣冠____________
(10)期年之后____________
(1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__________
照,看
常常,不时 间或、偶然
穿戴
满一年
美丽
7.内容理解
(1)①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国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国外: 。
②文中写邹忌相貌俊美的句子是: 。
③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
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
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没有轻易相信,看到徐公,认为自己不如徐公美,
“ ”;“暮寝而思之”,于是从中悟出了治国之
道。
⑤邹忌是从“ ”
三个方面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
⑥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是: 。这
表明齐国政治日益清明,从而达到“ ”的目的。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胜于朝廷
(2)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齐王。
(3)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
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
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
“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
的措施。直谏,有可能触犯君王龙颜,不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
的切入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者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
闺房小语”,取譬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
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第35篇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①,今天下三
分,益州疲弊,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
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②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
内③,忠
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但是,朝廷里侍奉守
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
【课文注释】
①崩殂(cú):指帝王之死。
②秋:时候。
③内:朝廷。
志之士忘身于外④者,盖追⑤先帝之殊遇⑥,欲
报之于陛下也。
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的礼遇,想报
答给陛下的缘故。
诚宜开张圣听⑦,以光⑧先帝遗德,恢弘⑨志士
之气,
确实应该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
德,扩展志士们的勇气,
【课文注释】
④外:这里指疆场。
⑤追:追念。
⑥殊遇:特殊的礼遇。
⑦开张圣听:扩大皇上听闻(的
范围)。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
取意见。
⑧光:发扬光大。
⑨恢弘:发扬,扩展。
不宜妄自菲薄⑩,引喻失义⑪, 以塞忠谏之路也。
绝不应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中府中⑫,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
皇宫和丞相府中,本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
不应该
异同⑬ 。若有作奸犯科⑭及为忠善者,
(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或
尽忠心做善事的,
【课文注释】
⑩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⑪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
称引、譬喻。失义,不合道理。
⑫ 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
⑬ 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
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
(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陟,提拔、晋升。臧否,赞扬和批
评。异同,这里指不同。
⑭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
条。
宜付有司⑮论其刑⑯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⑰,
不宜
应该一律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加以惩罚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公平
清明的治理, 切不应
偏私,使内外异法⑱也。
私心偏袒,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⑲等,此
皆良实⑳,志虑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忠良诚实的人,
志向和思虑
【课文注释】
⑮ 有司:负责专职的官员。
⑯ 刑:罚。
⑰ 平明之理:公平清明的治理。
⑱ 内外异法:宫内和丞相府的
赏罚标准不同。
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yī)、董允:郭攸之、费祎是侍
中,董允是黄门侍郎。侍中、侍
郎都是官名。
⑳ 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忠纯㉑,是以先帝简拔㉒以遗陛下。愚㉓以为宫
中之事,事无大小,
忠诚纯正,因而先帝才选拔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
事无论大小,
悉以咨㉔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㉕, 有所
广益㉖ 。
都要询问他们的意见,然后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
有启发和帮助。
【课文注释】
㉑ 志虑忠纯:志向和思虑忠诚
纯正。
㉒ 简拔:选拔。
㉓ 愚:我,谦称。 ㉔ 咨:询问。
㉕ 裨补阙(quē)漏:弥补缺失疏
漏。
㉖ 有所广益:这里指有启发和
帮助。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㉗,晓畅军事,试用于昔
日,先帝称之曰能,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公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
以称赞,说他能干,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㉘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
咨之,
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
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
【课文注释】
㉗ 性行淑均:性情品行善良公
正。淑,善。均,公正、公平。
㉘ 督:武官名,负责统领都城的
警卫部队。向宠曾为中部督。
必能使行阵㉙和睦,优劣得所。
就一定能够使行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㉚所以㉛兴隆也;亲
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西汉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
人,远避贤臣,这是东汉
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
不叹息痛恨㉜于
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
桓帝、灵帝时代,
【课文注释】
㉙ 行(hánɡ)阵:行伍,部队。
㉚ 先汉:即西汉。下文的“后
汉”即东汉。
㉛ 所以:这里表示原因。
㉜ 痛恨:痛心、遗憾。
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
良
没有不痛心、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
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正贤明、
死节㉝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
计日而待也。
以死报国的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
就时间不远了。
【课文注释】
㉝ 忠良死节:忠正贤明,为保全
节操而死(指以死报国)。
臣本布衣,躬耕㉞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亲身耕种,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
不希求
闻达㉟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㊱,猥㊲自枉
屈㊳,
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委屈地屈尊就卑,
【课文注释】
㉞ 躬耕:亲身耕种。躬,亲自。
㉟ 闻达:有名望,显贵。
㊱ 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
浅。
㊲ 猥(wěi):辱。谦辞。
㊳ 枉屈:屈尊就卑。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
激㊴,遂许
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感激
奋发,从而答应
先帝以驱驰㊵ 。后值倾覆㊶,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
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正遇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
命,在危机患难期间
之间,尔来㊷二十有一年矣。
我受到委任,自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课文注释】
㊴ 感激:感奋激发。
㊵ 驱驰:奔走效劳。
㊶ 倾覆:覆灭,颠覆。这里指兵
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
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
㊷ 尔来:自那时以来。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㊸也。
受命以来,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了。接受遗命以来,
夙夜㊹忧叹,恐托付不效㊺,以伤先帝之明,
日日夜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没有效果,从而损害先
帝的英明,
【课文注释】
㊸ 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
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
并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 事,
事之如父。”
㊹ 夙(sù)夜:早晚,日日夜夜。
㊺ 不效:没有效果。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㊻ 。今南方已定,兵甲
已足,
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贫瘠、未开垦的地方。如今南方
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
当奖㊼率三军,北定中原,庶㊽竭驽钝㊾ ,攘除㊿
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
能,铲除
【课文注释】
㊻ 不毛:不生长草木。这里指
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㊼ 奖:鼓励。
㊽ 庶:表示期望。
㊾ 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
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
跑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㊿ 攘除:排除,铲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
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原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
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
任也。
至于斟酌利弊,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
的责任了。
【课文注释】
旧都:原来的都城,指东汉都
城洛阳。
斟酌损益:斟酌利弊。斟酌,
考虑可否。损,损害。益,益处。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
之罪,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功效;如果不取得功效,那就惩
治我失职的罪过,
以告 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
祎、允等
用来祭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话,那就责备郭攸之、
费祎、董允等人
【课文注释】
效:这里是功效的意思。
告:祭告。
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话。
之慢 ,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
道 ,察纳
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
国的)好方法,明察和接受
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
当远离,
正确合理的言论,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受恩、感激不尽。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
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
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课文注释】
慢:怠慢,疏忽。
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
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
好方法。诹,询问。
雅言: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涕零:流泪,落泪。
【文学常识】
《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诸葛亮。“表”
是封建社会大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多用抒情手法,
以此来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主旨归纳】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
承先帝刘备的遗志;还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1.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 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
(2)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不道德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十分憎恨
时候
扩大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痛心、遗憾
(5)猥自枉屈
古义: 今义:卑鄙;下流
(6)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由衷感谢
(7)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古义:
今义:不同和相同之处
辱。谦辞
感奋激发
不同
2.一词多义
路途
方法
遗留
给予
判定
议论
执行
品行
能够
能干
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人或事物
处所
委任
职责
有效果
这里是功效的意思
3.词类活用
(1)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宜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恐托付不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恐托付不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皆良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攘除奸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形容词作动词,竭尽
名词作动词,奏效,有效果
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
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4.其他重点词
(1)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
(2)悉以咨之__________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_
(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_____________
(5)裨补阙漏_________
(6)优劣得所____________________
(7)引喻失义__________________
发扬光大
询问
选拔
显示,表明
弥补
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说话不恰当
(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__________________
(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
(10)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庶竭驽钝,攘除奸凶____________
赞扬和批评
拜访
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排除,铲除
5.内容理解
(1)①表示赏罚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②表示作者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③表示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经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表示先汉、后汉兴衰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表示作者追随先帝驱驰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⑥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
⑦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⑧《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
的“ ”意思一致。
⑨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⑩作者向后主提出的建议有:
。
不宜妄自菲薄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
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
异同;亲贤臣,远小人;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⑪ 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
⑫ 《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
⑬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
是: 。
亲贤臣,远小人
先帝创业未半而
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诸葛亮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哪些建议?
(2)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于桓、灵”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3)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
(4)“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4)亲贤臣,远小人。
(5)请用六个字概括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报先帝忠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