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短诗五首
1.有感情地朗诵五首短诗,了解诗歌内容。
2.抓住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思。
月夜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
湖州吴兴区)人,诗人、
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
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
》。
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
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
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
“月夜”一样。
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找出最能表现主旨的句子。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
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1.诗中选取了哪几种意象?有何作用?
诗中选取了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意象,烘
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
靠着”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
“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互为风景,互为
映衬。“我”处在寒风孤独中,却并不靠那高树,
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
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
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主要作
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
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
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
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
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
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
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
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
深长。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拜谒萧红墓。
2.题目中“口占”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口
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
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
种“裂变”,一种“反应”。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
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
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1.首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表明了
什么? “寂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首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
对她友情之深挚。
“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
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中,诗人为什么不说“墓
畔”而说“头边”?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
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请说说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这里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
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
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
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
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断 章
卞之琳(1910—2000),江
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集有诗集《鱼目集
》《慰劳信集》《雕虫纪历
》,合集《汉园集》等。
这首诗创作于1935
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
哲理诗。据作者自云,
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
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
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
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
来。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
对性”的哲理命题。
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1.《断章》描写了哪两组意象?两组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观念?
第一组:当你站在桥上把周围一切活动当成风景来看的时
候,楼上的人又把你当作风景的一部分来观赏。
第二组: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整个儿的形象
或许又进入他人的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通过这两组相关联的意象,诗人表达了一种相对的、平
衡的观念,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表现出深沉的哲理性的
思考,因而辞约意丰,令人回味无穷。
2.《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
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
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
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
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
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
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
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
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
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风雨吟
芦荻(1912—1994),原名陈
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
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
集》等。
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
最深重的时候。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
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
族带来新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
形势及国人的抗战热情,表达了诗人征服天下的
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
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
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1.“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两句诗中“卷”字用得
好,好在哪里?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
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冲过来的动态。 而且
,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
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
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
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
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一幅气势磅礴,意境
雄浑的壮阔图景,一望无际的平原如汹涌澎湃的
大海,正酝酿着更激烈的风暴,一个个分散的基
层单位――房舍,被汹涌波浪所激,如一叶叶扁
舟,摇晃不定,前景难测,凶险无比。大与小的
强烈反差,给人造成极为深刻的印象。
3.题目中的“风雨”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题目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
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
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
坷与遭遇。
统一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
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
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
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
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1949年2月聂鲁达离开智利,经阿根廷去苏联,并到巴黎
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此后他到过欧、亚、美的许多国家,积
极参加保卫和平运动,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1951~1952年
暂居意大利,其间曾到中国访问。1952年8月智利政府撤销
对他的通缉令,人民以盛大的集会和游行欢迎他的归来。回
国后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完成了很多诗篇。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从
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
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
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繁多”就本义来看就是种类多,丰富的意思。但自然界就这
么简单,所有的叶子、花朵、果实和树木都是相同的,整个大
自然是美好的,隐喻着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三六
九等之分。世界和平统一,皆为人类之向往。所以说,“繁多
是个谎言”。
2.怎样理解“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花”是美好的,人人喜欢它,它
代表美丽、和平。“整片大地”是
说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
整个世界没有战争,人人平等,表
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同时表现
了诗人为人类和平统一而奋斗的博
大胸怀。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
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
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
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
全然不同的发现。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
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