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溜 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 学习驮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品
质,领会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的内涵。
阿城(1949~ ), 原名钟
阿城,原籍重庆江津,生于
北京。是当代寻根小说的重
要代表作家,其作品深受中
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除小说
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代
表作是小说《棋王》。
溜索是原始渡河工具,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
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
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渡者以皮带或绳索系腰
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俗称“溜壳子”,借倾
斜之势滑越渡河。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而且还
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
知识链接
顷刻( ) 锱铢 ( ) 拽起 ( )
脑髓( ) 探视 ( ) 俯身 ( )
黏稠( ) 蓦地 ( ) 战战兢兢 ( )
qǐnɡ zī zhuài
suǐ tàn fǔ
nián mò jīnɡ
一、读一读:
锱 铢 :
千钧之力 :
战战兢兢 :
拳打脚踢 :
形容很微小。
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
心谨慎的样子。
用拳打,用脚踢。形容痛打。
二、记一记:
这篇小说写作的线索是什么?主要写了什
么内容?
小说题目“溜索”即线索。本文写了驮队
飞渡怒江大峡谷的故事。
1.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
画各有什么作用?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
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一、研读文本
2.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
领队形象。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
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
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
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
气概,粗犷豪迈。
3.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
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
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
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
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
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
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
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
刚之美。
二、赏析语言
小说的语言艺术值得体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用词精妙传神。小说开篇写
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
,这里的一个“磕”字,准确
表现了马帮与马的关系。不用
“打”“抽”等词,而用“磕
”,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
系。唯有“磕”字能表现马帮
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
底的怜爱。
2.比喻新奇,巧妙传神。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
在文学类文本中广泛使用。但比喻贵在新颖传神,不
落俗套。写马帮队伍在峡谷行走的缓慢:“铃铛们又
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多么新颖
别致的比喻啊!
3.平中见奇,回味无穷。阿城的语言,在看似很平淡
的用词中表现出巧妙与新奇。如写鹰在峡谷移动:“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
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用“移来移去”写天空中
的鹰,初读,甚觉普通、直白;细品,发现“移来移
去”写鹰在空中滑翔的姿态,不就是“移来移去”吗
?
学习了这篇小说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可以从多
个方面谈一谈。
示例:学习了这篇小说后,我被领队的品质深深
地感动着,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
竹;认真负责,关爱部下;受人尊敬,与手下配
合默契的精神品质永远印在我的脑海中。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
易于被征服。
——伊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