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小说阅读
考点一 把握行文线索及小说三要素
例 这篇小小说以________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
爷为主人公,以________________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
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文章见P157《飘逝的风筝》)
【解题技巧】 1.把握文章的线索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
人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为线索,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第二步,关注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
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第三步,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反复
出现的词句往往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
第四步,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文章中的“情”通
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2.把握小说三要素:
(1)人物:①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②理清人
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③分析塑造
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等),把握人物性格;④以发展的观点多方面、多
角度分析、评价人物。
(2)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
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包
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环境: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
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解析】 根据文章常见的线索结合本文内容,可以确定本
文是以物线——“风筝”为线索来串起全文。通过阅读小说
内容,我们看到了一个“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
吠鸡鸣都听不到”的“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
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
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
一人的院落” ……这些自然环境里暗含着社会背景,即城
镇化建设(文中是建飞机场),正在逐步吞噬农村、吞噬土
地,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家园,失去“根”,大量的农村
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家园……联系这些因素,解答此题就
不难了。
【答案】风筝 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农村的变化、农村的衰
败、农村的现状、农村的生活)
(2016·淄博中考)文章见P158《最暖心的事》
考点二 分析、概括故事情节及内容
例 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关键要素,用一两句话
概括故事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技巧】 小说主要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的
性格,表达主题。中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
型:
1.情节梳理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常
见的提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概括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
(4)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解答这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寻找贯串小说的线索。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解答这类试题,可参考如下答题格式:
(1)何时+何地+何人+何事。(针对前三种提问形式)
(2)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
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
和结局。(针对第四种提问形式)
2.情节作用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
力,常见的提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2)某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
明。
解答这类试题,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1)结构(情节自身)方面:①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
伏笔;②照应上文;③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④设置悬念,
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⑤线索,贯串全文。
(2)内容方面:①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表现(突出)
人物性格;③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解答这类试题,可参考如下答题格式: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
表现了×××。
3.情节艺术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
析、鉴赏能力,常见的提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的安排很有特色,请做简要分析。
(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
分析。
(3)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
析这一特点。
(4)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
解答这类试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1)情节安排评价:①一波三折式,引人入胜,扣人心
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首尾呼应式,使小说结
构紧密完整;③倒叙式开头,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④设疑
式开头,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
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⑤写景式开头,交代故
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⑥出
人意料式结局,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上文的伏
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
深化主题;⑦悲剧式结局,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
突出、深化主题,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⑧大
团圆式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⑨留白式结
局,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
(2)情节安排方式:①顺叙,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
次清晰;②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③插叙,对主要情
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
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
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⑤平叙,使叙事头绪
清楚,照应得体。
(3)其他技巧特点,如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
比、渲染、烘托、倒叙、插叙、详写、略写、变换人称、
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解答这类试题,可参考如下答题格式:
艺术点(艺术技巧或艺术特色)+体现点(作用在文中
是如何体现出来的,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4.情节探究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常见的
提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你认为小说中某某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
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2)小说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你?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探究小说这样安排某某情节的理由。
解答这类试题,如果题目已经给定探究的角度,就按
照给定的角度分析;如果没有给定探究角度,就可多角度切
入,如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作用,或者这一情节在安排
上有什么艺术特色。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
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
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解答这类试题,可参考如下答题格式:①表明观点,
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
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因
此)……”。
【解析】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抓住关键因素,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需要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展开。
时间:母亲节的深夜;地点:从菲奥娜太太家里到敬老院的
路上;人物:“我”、 菲奥娜太太;事件:“我”送菲奥
娜太太去敬老院,满足了她再看看这座城市的愿望,并且不
要她车费。
【答案】 “我”在母亲节深夜送一个即将告别生命的老人
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或“送她到她想去的任
何地方”),最后到达目的地,不收她的出租车费,还给了
她一个拥抱,她感到很快乐,“我”也很温暖。(或“‘我’
送一个即将告别人生的孤寡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
一个愿望并不收出租车费,使她感受到了生命最后时刻的
温暖。”)
考点三 分析人物形象
例 阅读第⑪段,仔细揣摩并分析菲奥娜太太经过城里这两
个多小时的心理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技巧】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
段。中考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形象塑造方法的分析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和作用分析能
力,常见的提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
做简要分析。
解答这类试题,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思路:
(1)明确人物描写方法的几种类型。人物描写方法主
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
写等。
(2)掌握几种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
①肖像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
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起烘托作用。
②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揭示人
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
③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④心理描写: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⑤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反映人物品质。
解答这类试题,可参考如下答题格式:
该句运用了×××(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的性
格。
2.补写填空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根据具体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常见
的提问形式是:
概括小说中××人物心态变化的过程。
解答这类试题,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思路:
(1)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据此揣摩人物
心理。
(2)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揣摩。
(3)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揣摩。
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归纳能力,
常见的提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试概括小说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2)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中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解答这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
(2)分析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
(3)分析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4)分析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解析】 根据题干的要求,需要在第⑪段中分析菲奥娜太
太经过城里时的心理感受。这可以抓住她的行为来揣摩。
【答案】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眷念和对生命的不舍。
考点四 技巧赏析
例 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对菲奥娜太
太的两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这些细节的丰富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技巧】 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技巧及其作用如下:
1.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
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
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
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
之感。
2.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在
一篇文章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几个段落、某个句子和
某个段落意思相同,写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就说它们相互照
应。作用: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的
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
3.铺垫: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对次
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
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
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4.对比手法: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
方面放在一起做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
非。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
感受更强烈。
5.设置悬念:在叙事过程中有意结下一个“扣子”,
以引起读者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急切关心。作用:制
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有助于情节的展开。
6.以小见大: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
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作用:由平凡细微的
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7.抑扬结合:“抑”是贬,批评之意,“扬”是褒,
赞美之意。所谓“抑扬结合法”,是指作者通过褒贬来立
意——评判人或事物的技巧,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
种情况。作用:可以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
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8.衬托(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
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作用:能突出主体,或渲染
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9.拟人化: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
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表现手法。作用:一是描绘
形象,使人或事物更生动形象;二是表意丰富, 更利于表
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以使被描
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
10.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
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
物中。作用: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既做
到语言美丽又富有感情色彩。
解答这类题可分三步走:一是明确所用手法;二要结
合文本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三是结合人物、
结构、中心等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要找的是细节描写。文中有不
少,例如“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
“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等,可以从“我”的行为
上来分析其内涵。
【答案】作者对老太太的外貌(肖像)、神态做了细致描写,
写老太太穿戴过时花哨,以及沉浸在对过去美好时光回忆的
神态(“默默凝视”的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太太热爱
生活(爱美),对年轻时代美好生活的眷念(怀念),表达了作
者对老太太的怜悯、欣赏和关爱。
考点五 理解文章标题
例 文章题目为“最暖心的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暖心”
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技巧】 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文章标题
的几种主要作用: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
(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
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
中心);⑦激发读者兴趣。
其次,应根据标题的不同特点具体分析:
①叙事类的题目,一般是概括文章内容。抓住了这样
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②标题含有哲理和议论的成分,一般是揭示文章的中
心。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
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标题含有人物或者事物,一般是指文章的线索,表达
作者的感情或者具有象征义。
④标题中出现矛盾现象,一般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
读兴趣。
⑤标题中出现修辞手法,主要是揭示文章的中心,有时
候也是文章的线索。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标题的作用往往不是单一的。解
答时,要根据标题的特点和文章的具体内容从多角度进行分
析。
【解析】 根据题干的要求,理解文中的“暖心”可以从两
个角度来说,“我”和“老人”两个角度。首先是“我”从
老人是生命临终之前告别城市的态度中受到的触动。老人对
生活对生命的态度让“我”暖心。同时“我”对老人的帮助
也让自己感到温暖。从老人的角度来讲,就是因为“我”的
帮助,老人感到“暖心”。
【答案】菲奥娜太太在生命结束前得到了一个出租车司机的
关怀和帮助,她感到快乐和温暖;“我”帮助了一个生命即
将结束的老太太,“我”感到温暖。
考点六 语言赏析
例 结合语境,说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文章
见P159《倒挂的油画》)
(1)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嘱咐他立刻打的去机
场,千万不要留下终身遗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陈取下画,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
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技巧】 赏析小说的语言,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语句的含义、作用及表述形式。
(1)语句的含义包括两方面:一是语句的表层含义,二是
隐含在表层下的隐含义。
(2)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
用,包括渲染、铺垫、衬托、对比、过渡、呼应、点题等;
二是内容上的作用,这样的语言特点对表达文章内容有何意
义。
(3)一般按以下形式表述: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
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语言的特点。
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
方面思考。
3.语言的风格。
语言的风格体现在语言、语义以及修辞手法的使用上。
一般有绚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细腻、豪放、柔
婉、幽默、深刻等形式。
4.语言的技巧。
一般从修辞角度考虑,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双关、反语等。
【解析】 (1)“想都没想”说明速度之快,毫不犹豫。陈
在困难之际,父亲毫不犹豫借钱给他,并对他恳切嘱咐,从
中可看出父亲的优秀品质。(2)“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
非常严肃认真。陈成名后在画上严肃、郑重地签字,可以从
陈对画的重视和他对父亲的尊重的角度分析。
【答案】 (1)“想都没想”表现父亲借钱时的果断、毫不
犹豫。因为父亲曾有过不能为父送终的遗憾,加之他心地
善良、乐于助人,所以就毫不犹豫地把钱借给了陈。
(2)“郑重其事”写出了画家陈签字时的严肃和庄重,表现
了他对这幅画的重视和对父亲的尊重。
考点七 把握文章主旨
例 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
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
内涵?(文章见P157《飘逝的风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技巧】 把握文章主旨,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
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
基础上进行精确的概括。概括文章主旨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
方法:
1.从文中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中心,体现
文章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明或
揭示了中心;有的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章议论、抒情句入手。议论抒情句通常表
达作者的观点和抒发感情。记叙文中,段落中的议论、抒情
句点明段意,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通常点明中心。
4.从概括段意或人物事件入手。概括段意后,把意思
相关的内容综合到一起,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写人的记叙
文,人物的性格品质通常就是文章中心,叙事的记叙文,事
件的社会意义一般为文章的中心。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根据文中事件、人物是在
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概括;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紧密
结合事件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情况概括。解答这类试题,可参
考使用这样的模式:通过记叙/描写/刻画……的故事/景物/
形象,表达了/赞美了/揭示了/表现了……的思想/精神/道
理/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解析】 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作者写
作此文的目的,其次要分析文章主旨与“风筝”的关系,在
文中,始终有一只“风筝”,那就是生活在故土家园上的
“人”,而连接风筝、不让风筝飘逝的那根线,就是对故园
的深深的依恋之情。“风筝”既是鹞爷一生的缩影,又是中
华民族最传统的手艺,还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寄托物,所以
本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答:“风筝”
与家园、“风筝”与传承、“风筝”与精神。
【答案】点拨:可从血缘祖先、故乡故土、传统文化、童年
记忆等方面谈。
考点八 开放性试题
例 读罢此文,你在为人处世或者对人生的认识方面产生了
哪些感悟?请用凝练的语言写出来。(文章见P158《最暖心
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技巧】 这类试题往往考查学生对作品内涵的把握,
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
下几点:
1.读懂文本,把握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方向。
2.结合语境,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
3.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作答:
(1)探究评价: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感悟启示:围绕文章主旨、主要人物等表达阅读感
受,叙述生活实际并做简要分析。
(3)想像描写:形式、内容和上下文衔接,符合情境,
符合人物性格。
【答案】示例:①对待弱势群体要友善、有耐心;②在生活
中多做一些“微不足道的能帮助人的小事”,也许会给别人
带去很大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