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1.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叶圣陶(1894---1988),原名
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
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
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
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
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
《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
《倪焕之》。
契合(qì) 旷远(kuànɡ) 苟安(ɡǒu)
拘泥(nì) 怅然(chànɡ) 宛如(wǎn)
汹涌(yǒnɡ) 仿佛(fú) 鉴赏(jiàn)
歌谣(yáo) 海啸(xiào) 驱遣(qiǎn)
一、读一读:
契合:
怅然:
苟安:
拘泥:
得意扬扬:
投合,意气相投。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固执,不知变通。
二、记一记:
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详细描述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
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
法,阐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强化中心论点。驱遣我们的想象,享受
文艺美感。
1.歌谣先于文字出现,说明了什么?
歌谣的产生,需要想象的能力,这说明想象可以脱离文字而存
在。
2.为什么说“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稿子,一部书,就是许多文
字的集合体”?
一部书、一篇稿子都是用文字记录的一种表现形式,若脱离了
想象,感悟不到这些文字所描述的内涵及思想感情,那么,我
们看到的就是一些枯燥的记录符号,因此,表面上书、稿都是
许多文字的集合体。
一、研读文本
3.文盲能唱出未记录的歌谣说明了什么?
人们的想象力可以脱离文字而存在,文艺也可不用文字做记
录,文字记录是文艺的一种记录方式,也是人们产生想象的
依据之一。
4.文字一定能够将作者的感悟传递给读者吗?
不一定,首先作者不一定通过文字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悟,
它受到作者的水平限制,有时出现“言不达意”的现象。其
次读者对文字的兴趣、理解能力、理解角度和想象力等自身
条件,可能会出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状况。
5.为什么说读者“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绝不是为了看到
“冷冰冰”的文字。
6.“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
从得到这种受用了”说明了什么?
离开了想象,也就找不出意境,离开了意境,剩下的只是
没有活力的文字,也就谈不上“受用”了,这充分证明了
“驱遣我们的想象”的重要性。
二、赏析语言
1.如何理解“文字是一道桥梁”这句话?
作者通过文字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递给读者,
读者可以借助阅读这些文字得到这种情感。
2.如何理解“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
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这句话的含意?
失去了想象,看到的只能是枯燥的死文字,何
乐之有?
请说出至少两句关于中国古代创新的古诗文名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
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琱镌。春花秋月
冬冰雪,不听陈玄只听天。
——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同学们,“驱遣我们的想
象”是因为想象是鉴赏的
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
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
所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
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
象力。
生活本身就是五花八门的矛盾集
合——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有
想象的也有现实的。
——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