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七文学文化常识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七文学文化常识

ID:495410

大小:387.4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七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文学、文化常识 目 录教材重要文化常识归类梳理 2020备考试题精编 河北近12年中考真题精选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2019河北3题3分)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 “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 “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 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D 河北近12年中考真题精选 【解析】D项中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注:文学常识梳理详见古诗文部分逐篇梳理。 1. 敬辞和谦辞 (1)敬辞类 教材重要文化常识归类梳理 敬辞 释意及示例 令 用于对方的亲属。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郎(对方儿 子)、令爱(对方女儿) 惠 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惠顾、惠存、惠赠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敬辞 释意及示例 垂 用于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 用于别人对自己的指示、光顾、答复等。赐教、赐复 高 用于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高足 贤 用于平辈或晚辈。贤弟、贤侄 尊 用于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尊上、尊亲(对方父母)、尊公、尊府、 尊君(对方父亲。如:尊君在否?《陈太丘与友期行》七上)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敬辞 释意及示例 奉 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公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如:莫说相公痴。《湖心亭看雪》(九上 ) 大兄 对朋友辈的敬称。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七下) 特定对象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对将军:麾下 其他 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2)谦辞类 谦辞 释意及示例 家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君(对人谦称 自己的父亲。如:君与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七上)、家 父、家严、家母、家慈 舍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中比自己年纪小的亲属。舍弟、 舍妹、舍侄 小 用于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弟、小女、小儿、小店、小 老(老年人谦称自己。如:我小老这一双眼睛。《范进中举》九上)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谦辞 释意及示例 愚 用于自称。愚兄、愚见 生 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谦称自己。如:晚生。《范进中举》(九上) 拙 用于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拙作、拙著、拙见 敝 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敝人、敝姓、敝校 鄙 用于自称。鄙人、鄙见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谦辞 释意及示例 特定 人物 对象 帝王自称:孤(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孙权劝学》七下)、寡、朕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晚学、 不才、不肖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其他 寒舍、见谅、见教、斧正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2. 官员的升迁降职 (1)升迁常用词语:擢、迁、拔、晋、封、陟。如:陟罚臧否。《出师表》 (九下)。 (2)降职常用词语:谪、左迁、左降、贬、放等。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七上)/“宣室求贤访逐臣”中“逐臣”指被贬 谪的大臣。《贾生》(七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守”指因罪贬谪流 放,出任外官。《岳阳楼记》(九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迁客”指 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迁”指贬谪、降职。《岳阳楼记》(九上)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3)罢官常用词语:黜、罢、免。 (4)授予选拔官员常用词语:征、辟、荐、拜、举。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 (5)调官常用词语:“去”,去职,被调离。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 阳楼记》(九上) 3. 古代地理 (1)地区名常识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上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 整个黄河流域。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楚山:荆山。在湖北省西部。 三秦:古代指关中地区。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湖南、湖北)一带。 河北、河南:古代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2)山川、关隘名常识 江河:古代指长江黄河。如:长河落日圆。“长河”指黄河。《使至塞上》(八 上)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 衡山。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五津: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岱:指泰山。如:岱宗夫如何?《望岳》(七下) 潇湘: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如:南极潇湘。《岳阳楼记》(九上 ) (3)地理常识 山水阴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衡阳、江阴、华阴、汉阳、洛阳 都符合这一原则。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岸。《愚公移山 》(八上)/阴阳割昏晓。《望岳》(七下)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4. 科举考试 (1)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院试称生员或秀才,也称“庠 生”;通过乡试称举人;通过会试称贡士;通过殿试称进士。如:【进学】 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道 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 乡试(省一级考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举人。【乡试年】乡试开 考的这一年叫“乡试年”。【亚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jiè)元,第二至 十名称亚元。《范进中举》(九上) (2)太学: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 学或国子监。司业、博士都是古代学官名。《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考试类型 考试地点 通过后身份 第一名称号 院试(童生试) 县/府/州 秀才 案首 乡试(秋闱) 京城/各省 举人 解元 会试(春闱) 礼部 贡士 会元 殿试 皇宫 进士 一甲前三:状元、榜眼、探花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5. 古诗中的特殊意象、借代、成语 (1)意象 ①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七上) ②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如:此夜曲中闻 折柳。《春夜洛城闻笛》(七下) 【链接】见古诗文册“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 (2)借代 ①“鸿儒”代指“博学的人”;“白丁”代指“没有功名的人”。如:谈笑有 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七下)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②“丝竹”代指“音乐”。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七下) ③“烽火”代指“战事”。如:烽火连三月。《春望》(八上) ④“黄发垂髫”代指“老人和小孩”。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八下) ⑤“婵娟”代指“月亮”。如: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九上) ⑥“锦鳞”代指“鱼”。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九上) ⑦“庙堂”代指“朝廷”。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九上) ⑧“骚人”代指“文人”。如: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九上) ⑨“桑梓”代指“家乡”。如:世先生同在桑梓。《范进中举》(九上)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⑩“伛偻提携”代指“老人和小孩”。如:伛偻提携。《醉翁亭记》(九上) ⑪“布衣”代指“平民”。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九下)/大王 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九下) ⑫“汗青”代指“史册”。如: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九下) ⑬“干戈”代指“战争”。如: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九下) ⑭“南冠”代指“俘虏”。如: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别云间》(九下) (3)其他特定文化词汇 ①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②须眉:指胡须和眉毛,也指男子。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③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 《离骚》。 ④手足:比喻兄弟。 ⑤黄花:指菊花。 ⑥同窗:指同学。 ⑦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⑧杏林: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以“杏林中人”自居。后遂以“杏林 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德和精良医术。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⑨巾帼: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巾帼用作首饰。到 了汉代,变为妇女专用。“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 一种尊称。 ⑩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 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4)成语【链接】古诗文成语梳理见“第一部分 专题三  词语运用”。 6. 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弱子:幼儿,小孩。如: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八上)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3)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 公移山》(八上)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泛指幼年。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八下) (5)总角: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泛指童年。 (6)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7)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8)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如:丈夫之冠也。《富贵 不能淫》(八上)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9)加冠:指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如:既加 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10)而立:指三十岁。 (11)不惑:指四十岁。 (12)知天命:指五十岁。 (13)花甲(耳顺):指六十岁。 (14)古稀:指七十岁。 (15)耄耋:指八十、九十岁。如:今虽耄老,未有所成。《送东阳马生序》 (九下) (16)期颐:指一百岁。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7. 姓名称谓 古人姓名最初由“姓+氏+名”构成,其中“姓定血统,氏别地位”。后逐 渐演变为“姓+名”。此外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还有字、号等,有“称己用名, 称人以字”的说法。 (1)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有意义相关性。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 美,王维字摩诘,杜牧字牧之,李商隐字义山,辛弃疾字幼安。 (2)号:①别号:即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以居住地或室名为自己取的别称。如: 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等。别 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等表明鄙视功名利禄的志趣。也有人以号明志,如: 周敦颐号濂溪先生,诸葛亮号卧龙,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陶 渊明号五柳先生。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②尊号:即死后门人、后人对其的称呼。如: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称诸葛 亮为诸葛武侯。 ③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发的荣称。如:称范仲淹为文正,称岳飞为武穆,称 欧阳修为文忠。 古人其他称呼方式: (1)称籍贯——以出生地命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孟浩然称“孟襄阳”。 /《马说》的作者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八下)。 (2)称官名——以官名来命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称姓杜的朋友 为“杜少府”(八下)。 (3)称官地——以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王 昌龄被李白称为“龙标”(七上)。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8. 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习俗 (1)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上) (2)春社日: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 如:箫鼓追随春社近。《游山西村》(七下) 节日 别称 时间 习俗 春节 新春、元日、新正 农历正月初一 贴春联、挂年画、拜年、吃饺子 元宵节 上元节、元夕 农历正月十五 赏花灯、吃元宵(北方)、吃汤圆 (南方)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节日 别称 时间 习俗 寒食节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清明前一二日 禁烟火、吃寒食 清明节 踏青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 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扫墓、祭祖、放 风筝、踏青 端午节 端阳节、龙舟节 农历五月初五 赛龙舟、吃粽子 七夕节 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 农历七月初七 乞巧、拜织女 中秋节 团圆节、秋夕、八月节 农历八月十五 赏月、祭月、吃 月饼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节日 别称 时间 习俗 重阳节 登高节、重九节、 九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望远、赏菊赋诗、 喝菊花酒、插茱萸 腊八节 腊日祭、腊八祭 农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除夕 大年夜、除夜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夜晚 守岁、吃年夜饭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9. 二十四节气 节气 含义 立春 开始进入春天。“立” 有“开始”的意思。 雨水 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 天气转暖,春雷始响,万物苏醒。 春分 昼夜等长。“分”有“半”的意思。 清明 气候变暖,降雨增多,是春耕春种的时节。 谷雨 寒潮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利于谷物生长。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节气 含义 立夏 夏季开始。温度升高,雷雨增多。 小满 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夏至 炎热将至。“至”有“到”的意思。 小暑 天气炎热,未到最热时。“暑”即“炎热”。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开始进入秋天。“秋”指暑去凉来。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节气 含义 处暑 炎热暑期即将过去。“处”有“止息”的意思。 白露 天气已转凉。 秋分 秋季中间,昼夜等长。 寒露 气温下降,露水更凉。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降霜。 立冬 冬季开始。 小雪 部分地区开始降雪。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节气 含义 大雪 天气更冷,降雪可能性更大。 冬至 寒冷将至。 小寒 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 大寒 天气严寒,最寒冷的时期到来。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含有特殊意义的节气: (1)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寓意驱除寒冷。 (3)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寒暑递进变化程度。 (4)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时间和程度。 (5)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6)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雷打惊蛰前,高 山好种田”。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10. 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wù)、己(jǐ)、庚(gēng)、辛、壬(rén)、癸 (guǐ)。 “十二地支”:子、丑、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申 (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利用天干地支纪年。如《水调歌头》中“丙辰中秋”中的“ 丙辰”。 “年号纪年法”:从汉代起,以皇帝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 年春”,“庆历”指的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曹刿论战》中“十年 春”中的“十年”指的是“鲁庄公十年”。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中“天 启壬戌秋日”中的“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11. 古代文体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如:《陋室铭》(七下) (2)说: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 想。如:《爱莲说》(七下)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叫“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如:《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八上)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4)记:是古代的一种记叙性文体,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的文体。 如:《核舟记》《小石潭记》(八下)《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九上) (5)序:一种文体。一般分为书序和赠序。书序类似于今天的“引言”“前言 ”;赠序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宋濂的 《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一篇表劝慰的赠序。 (6)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其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 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其基本特点。如:诸葛亮《出师表》(九下 ) 返回目录专题七 文学文化常识 12. 十二生肖 又称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与人出生年份对应的十二种动 物。可用此来计算人的年龄。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对应关系如下: 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