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1.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 的
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用数学符号表示为
.
2.重要结论:(1)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
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必在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
.
(2)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第一个平面内一点在第
二个平面内的射影一定落在 .
垂直于交线
α⊥β,α∩β=b,a⊂β,a⊥b⇒a⊥α
第一个平面内
A∈β,α⊥β,A∈a,a⊥α⇒a⊂β
两个平面的交线上
3.(1)△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在平面ABC内射影为
O,
①若PA=PB=PC,则O为△ABC的 心
*②若P到△ABC三边距离相等,则O为△ABC的
心或 心
③若PA、PB、PC两两垂直,则O为△ABC的 心
(2)∠ACB所在平面外一点P在平面ACB内射影为O
,
①若 ∠PCA= ∠PCB,则 O在
.
②若P到∠BCA两边距离相等,
则O在 .
外
内
旁
垂
∠BCA的平分线上
∠BCA的平分线上
4.已知m、n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γ是三个
互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其中真命题是
( )
①若m⊥α,m⊥β,则α∥β ②若α⊥γ,β⊥γ,则
α∥β ③若m⊂α,n⊂β,m∥n,则α∥β ④若m、n是异
面直线,m⊂α,m∥β,n⊂β,n∥α,则α∥β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命题①为真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
个不重合平面必平行.
命题②为假命题,例如正方体交于同一点的相邻三
个面.
命题③为假命题,例如(如图).
正四棱锥中,AB⊂面SAB,CD⊂面SCD,AB∥CD.
但面SAB与面SCD不平行,而是相交.
命题④为真命题,因为过直线n作平面γ和平面α相交
,设交线为a,则a∥n.
∵m、n为异面直线,m⊂α,n⊂β,∴m、a为相交
直线,
∵m∥β,a∥β,∴α∥β.故选D.
本节学习重点和难点:面面垂直性质定理的应用.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并不能保证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
垂直另一平面,只有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
线才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因此,当两平面垂直时,常添加
的辅助线是在一个平面内作两面交线的垂线,或过一个平
面内的一点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此定理可简化为“面面垂
直,则线面垂直”.
[例1] 如图平面α⊥平面β,在α与β的交线l上取线
段AB=4cm,AC、BD分别在平面α和平面β内,AC⊥l,
BD⊥l,AC=3cm,BD=12cm,求线段CD的长.
[分 析 ] 为 求 CD的 长 , 由 BD⊥l, α⊥β, 易 知
△BCD为Rt△,BD长已知,只要知道BC长即可.由AC⊥l
,知△ABC为Rt△可解.
[解析] ∵AC⊥l,AC=3,AB=4,∴BC=5.
∵BD⊥l, l= α∩β, α⊥β, BD⊂β, ∴BD⊥α, 又
BC⊂α
∴BD⊥BC,在Rt△BDC中,DC=
=13,∴CD长为13cm.
[点评] 求线段CD的长可以通过Rt△BDC,也可以
通过Rt△ACD.一般求线段的长度问题,要归到三角形中求
解.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
AB⊥AD,AC⊥CD,∠ABC=60°,PA=AB=BC,E是PC
的中点.
(1)证明:CD⊥AE;
(2)证明:PD⊥平面ABE.
[解析] (1)证明:在四棱锥P-ABCD中,
∵PA⊥底面ABCD,CD⊂平面ABCD,故PA⊥CD.
∵AC⊥CD,PA∩AC=A,∴CD⊥平面PAC.
而AE⊂平面PAC,∴CD⊥AE.
(2)证明:由PA=AB=BC,∠ABC=60°,可得AC
=PA.
∵E是PC的中点,∴AE⊥PC.
由(1)知,AE⊥CD,且PC∩CD=C,
∴AE⊥平面PCD.
而PD⊂平面PCD,∴AE⊥PD.
PA⊥底面ABCD,∴AB⊥PA,
又AB⊥AD,∴AB⊥平面PAD,∴AB⊥PD.
又∵AB∩AE=A,∴PD⊥平面ABE.
[例2] 已知:α⊥γ,β⊥γ,α∩β=l
求证:l⊥γ
[解析] 证法1:在γ内取一点P,作PA垂直α与γ的交
线于A,作PB垂直β与γ的交线于B,则PA⊥α,PB⊥β,∵l
= α∩β, ∴l⊥PA, l⊥PB, ∵PA与 PB相 交 , 又 PA⊂γ,
PB⊂γ,∴l⊥γ.
证法2:在α内作直线m垂直于α与γ的交线,在β内作
直线n垂直于β与γ的交线,∵α⊥γ,β⊥γ,∴m⊥γ,n⊥γ,
∴m∥n,又n⊂β,∴m∥β,又m⊂α,α∩β=l,∴m∥l,
∴l⊥γ.
总结评述:证法一、证法二都是利用“两平面
垂直时,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两平面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
另一个平面”的这一性质,添加了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
的直线这样的辅助线.这是证法一、证法二的关键.
证法三是利用“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
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
平面内”这一性质,添加了l′这条辅助线,这是证法三的关
键.
通过此例,应仔细体会两平面垂直时,添加辅助线
的方法.
又在原题条件下,添加条件b∥α,b∥β,求证b⊥γ.
在l上任取一点B,过b和B的平面交α于过B的直线a′,交β于
过B的直线a″,
∵b∥α,∴a′∥b,同理b∥a″,
∵a′和a″同时过B且平行于b.
∴a′和a″重合于直线l,由l⊥γ可得b⊥γ.
如下图,已知V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VB⊥平
面ABC,平面VAB⊥平面VAC,求证:△ABC是直角三角
形.
[分析] 灵活运用线垂直于面与面垂直于面的转化
.
[证明] 过B作BD⊥VA于D,
∵平面VAB⊥平面VAC,∴BD⊥平面VAC,
∴BD⊥AC,又∵VB⊥平面ABC,∴VB⊥AC,
∴AC⊥平面VAB,∴AC⊥BA,即△ABC是直角三
角形.
[例3] 如图,已知SA⊥平面ABC,AB⊥BC,SA=
AB,SB=BC,E是SC的中点,DE⊥SC交AC于D.求二面角
E-BD-C的大小.
⇒∠EDC为二面角E-BD-C的平面角.
设SA=a,则SB=BC= a,
∵BC⊥AB,SA⊥平面ABC,∴BC⊥SB.
∴SC=2a,∠SCD=30°,∴∠EDC=60°,
即二面角E-BD-C的大小是60°.
[例4] 直线l∥平面α,在l上任取一点A作AB⊥α,
垂足为B,则AB的长为直线l与平面α的距离.长方体ABCD
-A1B1C1D1中,棱AA1=5,AB=12,则直线B1C1与平面
A1BCD1的距离等于__________.
[解析] 如图,作B1E⊥A1B,∵A1D1⊥平面ABB1A1
,B1E⊂平面ABB1A1,∴A1D1⊥B1E,
又A1B∩A1D1=A1,∴B1E⊥平面A1BCD1,∴B1E为
直线B1C1到平面A1BCD1的距离,由BB1=5,A1B1=12,
∠A1B1B=90°知B1E=
*如图,P为矩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且PA⊥平
面ABCD,Q为线段AP的中点,若AB=AP=2,BC=4,则
点P到平面BQD的距离为________.
[解析] ∵Q为线段PA的中点,
∴P点到平面QBD的距离等于A点到平面QBD的距离
.在平面AC内过A作BD的垂线AE交BD于E,连QE,
∵PA⊥平面ABCD,∴BD⊥PA,
∴BD⊥平面QAE.
在平面QAE内过A作AH⊥QE交QE于H.∵BD⊥AH,
∴AH⊥平面BQD.
∴A点到面BQD的距离为AH.
[例5] 已知:平面α⊥平面β,α∩β=AB,a⊂α,
b⊂β,a⊥b.求证:a⊥β或b⊥α.
[证明] 若a⊥AB则∵α⊥β,α∩β=AB,∴a⊥β
若a不垂直于AB,则在直线a上取一点C作CD⊥AB
于点D,所以CD⊥β,又b⊂β,∴CD⊥b,
又b⊥a,CD∩a=c,∴b⊥α
(1)若将上题题干改为:α⊥β,α∩β=AB,a⊂α,
b⊂β,a、b都不与AB垂直,求证:a与b不垂直.
(2)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a∥α,α∩β=b,a⊥b
,试判断直线a与平面β的位置关系.
[解析] (1)证明:(反证法)假设a⊥b,
∵a与AB不垂直,过a上一点P作PH⊥AB于H,
∵α⊥β,∴PH⊥β,∵b⊂β,∴PH⊥b,
又a⊥b,a∩PH=P,∴b⊥α.∵AB⊂α,
∴b⊥AB,这与条件b与AB不垂直矛盾,故a与b不
垂直.
(2)解:过a作平面γ∩α=a′,∵a∥α,∴a∥a′,
又a⊥b,∴a′⊥b,又α⊥β,∴a′⊥β,∴a⊥β.
[例6] 已知Rt△ABC中,AB=AC=,AD是斜边BC
上的高,以AD为折痕,将△ABD折起,使∠BDC为直角.
(1)求证:平面ABD⊥平面BDC.
(2)求证:∠BAC=60°.
(3)求点A到平面BDC的距离.
(4)求点D到平面ABC的距离.
[分析] 抓住等腰Rt△ABC中AD⊥BC,及折叠前后
位于折线同侧的点、线位置关系、数量关系都不变.则有
AD⊥BD,AD⊥CD,故(1)、(2)、(3)问容易求解.
对于第(4)问,因为△BDC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取
BC中点E,易得BC⊥平面ADE,
∴平面ABC⊥平面ADE,交线为AE,于是D点到平
面ABC的距离就是D点到直线AE的距离,又△ADE为Rt△
,故距离易求.
[解析] (1)∵AD⊥BD,AD⊥DC,BD∩DC=D,
∴AD⊥平面BDC
又AD⊂平面ABD.
∴平面ABD⊥平面BDC.
(4)取 BC的 中 点 E, ∵AB= AC, BD= DC,
∴DE⊥BC,AE⊥BC,∴BC⊥平面ADE,
∴平面ABC⊥平面ADE.
过D作DM⊥AE于M,则DM⊥平面ABC,∴DM的长
即为D到平面ABC的距离.
[点评] 1°第(4)问也可以用等积转换法解决.VA-
BDC=VD-ABC.
2°要证直线与平面垂直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
①l为α内任一直线,a⊥l⇒a⊥α
②b⊂α,c⊂α,b∩c=A,a⊥b,a⊥c⇒a⊥α
③a∥b,b⊥α⇒a⊥α
④α⊥β,α∩β=b,a⊂β,a⊥b⇒a⊥α
3°要证平面与平面垂直主要考虑.
①平面α与β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α⊥β
②a⊥β,a⊂α⇒α⊥β
[例7] 正三棱锥A-BCD中,∠BAC=30°,AB=a
,平行于AD、BC的截面EFGH分别交AB、BD、DC、CA于
点E,F,G,H.
(1)判定四边形EFG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设P是棱AD上的点,当AP为何值时,平面PBC⊥
平面EFGH?请给出说明.
[解析] (1)
同理EF∥AD,
∴HG∥EF,同理EH∥FG,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A-BCD是正三棱锥,
∴A在底面上的正投影O是△BCD的中心,
∴DO⊥BC,又AO⊥BC,∴BC⊥平面AOD,
∴AD⊥BC,∴HG⊥EH,四边形EFGH是矩形.
(2)作CP⊥AD于P点,连结BP,
∵AD⊥BC,∴AD⊥面BCP,
∵HG∥AD,∴HG⊥面BCP,
又HG⊂面EFGH,∴面BCP⊥面EFGH,
在Rt△APC中,∠CAP=30°,AC=a,∴AP=
如图,矩形ABCD中,AB=1,BC=a(a>0),PA⊥
平面ABCD,若BC边上的点Q满足PQ⊥QD,当存在两个这
样的点时,a的取值范围 是________.
[答案] 0.72
[解析] 解法1:∵PQ⊥QD,又PA⊥平面ABCD,
∴AQ⊥QD.
设BQ=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