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
RJ·5年级下册
作者简介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
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
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助读资料
《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
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
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
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同学们,你们
知道关于《韩非子》
的知识吗?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
世而立。
会认字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
同世而立。
wú
fú
fú
我会读
弗
吾
夫
wú
fú
fú
会写字
矛 誉 吾盾
多音字
1.这,让人爷爷曾经是一个渔夫。( )
2. 逝者如斯夫 。 ( )
夫 fū (渔夫)(大夫)
fú (夫天地者)
fú
fū
鬻
誉
坚
陷
利
连一连。
坚硬。
穿透。
卖。
锋利。
称赞。
词语解释
鬻--- 卖 誉--- 赞
吾--- 我 应--- 答
鬻--- 买 誉--- 损
矛--- 盾
近义词
反义词
词语积累
描写矛盾的词语:
自相矛盾 格格不入 前后冲突 自相抵触
前言不搭后语 驴唇不对马嘴
1.这个故事叙述了什么内容?
一个人卖矛和盾,并且夸奖自己的矛和
盾是最好的。
初读感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个故事中描写了一个人在卖_______,一开
始夸奖自己的盾,又夸奖自己的矛,结果却是
__________。
盾和矛
自相矛盾
课文解读
故事展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
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
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
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楚国人
古诗解释
卖
句意: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称赞,有夸耀,
吹嘘的意思。
句意: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
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
我 穿透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锋利。
句意: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
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没有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有人。
句意: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
盾,会怎么样?”
用
其人弗能应也。
不。
句意: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回答。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放在句首,表示
将发议论。
句意: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
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夸言过其实,导
致难圆其说,必然出现逻辑矛盾,说话、做
事要实事求是。
故事赏析
集市卖盾与矛 要
实
事
求
是
自
相
矛
盾
板书设计
夸奖盾
夸奖矛
物莫能陷
物无不陷
自相矛盾
学习运用借事说理的手法
【借事说理】“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
而立。”这句话阐述了矛与盾的对立性,告诉我们一个做事
情不要自相矛盾的道理。
写作手法
【举例】《伤仲永》这一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
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
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
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
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看拼音,写词语。
课堂练习
máodùn zànyù wú
( ) ( ) ( )矛盾 赞誉 吾
2. 解释下列词语。
鬻---( ) 陷---( )
誉---( ) 夫---( )
卖
赞美
穿透
句首,表示将要议论
3.《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夸言过其实,导致
难圆其说,必然出现逻辑矛盾,说话、做事要
实事求是。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成语故事,一
开始可能会有些绕嘴,仔细朗读,注意文章的断句,
多多熟练之后就可以背过。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誉之曰。
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参考答案: 赞美 不 存在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参考答案:从前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
“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
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
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的
事情吗?
参考答案:因为他自己的话,前后矛盾。生活
中有许多类似的事情,我们要注意不要做这样的人。
1. 背诵课文。
2. 课下阅读更多的成语故事,明白更多的道理,
找出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写下来,注意说出你
的感悟。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