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

ID:496027

大小:11 MB

页数:11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 义的曲折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三、 十 年 文 革 四、 两 年 徘 徊 新 中 国 成 立 三 大 改 造 完 成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转折 五、社会主义现 代化新时期—— 十 四 大 “ 南 方 谈 话” 1992 现代化建设 新阶段 (改革开放 步入新阶段) 一、过 渡时期 二、曲 折发展 十年 (十年 探索时 期) (新民主 主义向社 会主义过 渡) 2013 十 八 届 三 中 全 会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知识体系构建 一、社会主义 建设的起步 (1949-1956年) 经 济 建 设 的 发 展 和 曲 折 二、探索与失误 (1956-1966年)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 正确 失误 中共八大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 “大跃进”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文革” 十年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一化三 改 过渡时期 总路线 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中、美、苏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 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 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减少一半多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 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 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 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 本国情。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 (1)背景: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原因: ——建国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概况: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 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 (3)措施: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营经济 性质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建立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手段 把官僚资本企业比较完整地转为 社会主义企业,恢复发展生产。 同时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资产 作用 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 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奠定了经济基础 措施 a.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 打击投机商b.将全国主要财经经济由中央集中统 一管理,解决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现象 成果 a.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稳定,结束 了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 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b.实现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 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到1950年上 半年,国家财政开始好转 B.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营经济 1949年,上海解 放后,投机商人 挑起了“银元之 战”,拒绝用人 民币,进行黄金、 银元投机倒把活 动,挑起““银元银元 之战之战””。上海金 银价格飞涨。图 为一九四九年六一九四九年六 月,上海军管会月,上海军管会 查封证券交易所查封证券交易所 目的 调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性,以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 经济的根本好转 原则 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即公私兼 顾,劳资两利,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 得到恢复和发展 C.合理调整工商业 B.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营经济 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农村 城市 C.合理调整工商业 B.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营经济 D.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3)措施: 到1952年,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结果: (5)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2、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3-1956年底 1)方针政策的指导(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      ①特点:             建设     与      改造并举 ②内容: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大改造 (即一化三改) ③实质 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 同步进行 (1)基本任务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 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 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 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 重工业占工农业生产比例 阅读思考: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 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 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 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 进口的国家。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公斤 538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 时 2949千瓦 时 10.9千瓦 时 材料反映了建国初中国 的什么问题?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      (2)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迫切需 要      (3)当时中国工业化主要借鉴苏联工业化 的经验。      (4)近代重工业极端落后,严重制约国民 经济的正常发展。 “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呢? 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原因是什么? 分布特点:东北地区 ①东北地区临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在 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 ②东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地区建有 一些工矿企业,因而工业基础较好。 原 因 (2)成就: 武 汉 长 江 大 桥 通 车 典 礼 使 天 堑 变 通 途 的 武 汉 长 江 大 桥 (1)基本任务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 的初步基础;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方针路线的指导(1953)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 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等 (3)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 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 1956) ①内容:三大改造 农业--参加合作社(形式) 合作社实现了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和社员 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 地转为集体所有;社员私有的耕畜、大中型农机 具则按合理价格由社收买,或为集体财产。社员 的生活资料和零星木、家畜、家禽、小农具以及 家庭副业所需要的工具等,仍属社员私有。 1).方针路线的指导(1953)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农民报名参加合作社 材料: 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 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 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 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 思考: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一:个体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 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原因二:苏联模式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3-1956年底 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 ①内容:三大改造 农业--参加合作社(形式)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形式) 资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形式) (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 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对资本家 分配利润的办法是“四马分肥”,在全行 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即按合营时 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年限内, 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5%的利息, 同时对资方从业人员保留高薪。“赎买政 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 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 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荣毅仁((左一左一))等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北京人民庆祝公私合营 改造改造 前性前性 质质 改造改造 后性后性 质质 ★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 农业农业 手工业手工业 工商业工商业 个体农民 私有制 个体手工 业私有制 资本主义 私有制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公有制公有制((集集 体所有制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公有制公有制((集集 体所有制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公公 有制有制((全民全民 所有制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 商业 个体经济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 ①内容:三大改造 ②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评价 农业--参加合作社(形式)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形式) 资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形式) ③结果: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完成 意义: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存在问题: 到到1956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年底全国建立了7575..66万个农业生产合万个农业生产合 作社作社,,入社农户达入社农户达11..11亿亿,,占农户总数的占农户总数的9696..33%%。但。但 是是…………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一部分干部滋长了 急于求成的情绪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 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卖 羊卖牛羊卖牛,,不积极生产不积极生产,,甚至出现破坏农具的现象。甚至出现破坏农具的现象。 过急、过快、单一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1)“一五”计 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 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 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1953年10月, 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 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C 4、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变化情况 是:( ) A.农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B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 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C 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 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 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 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 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 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 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18.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 抽样调查数据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B.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兼并的趋势 年份 佃农(%) 半佃农 (%) 自耕农 (%) 1935年 29 24 47 1936年 30 24 46 1937年 37 26 37 1938年 38 27 35 D (一)成功的探索 二 、探索与失误(全面建设十年)1956-1966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956年 2)内容: 1)背景: 十 大 关 系 五大经济关系 五大政治关系 1.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实际上 提出了要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间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际上提出了对 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问题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材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 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 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 要引以为戒。……现在应当破除对于苏联和斯大 林的迷信了,应当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 联的一切了,应当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探 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道路了。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 (一)成功的探索 二 、探索与失误(全面建设十年)1956-1966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956年 2)内容: 3)意义: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背景: 主要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VS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一)成功的探索 (1)背景: (2)内容 二 、探索与失误(全面建设十年)1956-1966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956年 2、中共八大 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主要任务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 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3)意义 (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提出:  内容:  19581958年年,中共,中共 八大二次会议八大二次会议 “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 百年,不跃进行吗!” ——毛泽东 “在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一天等于20年”(陈万达)  “踏翻地球 顶破天。”(群众)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  “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 汗,凑上太阳吸袋烟。 2、大跃进 (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土豆120万斤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 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 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十六的内 容就知道……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 量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仓库,还要开支保管费。 这能算大跃进么?”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 七○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 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 什么用处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 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中 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 ) 2、大跃进 (1)原因: (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 ①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思想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急于赶 英超美; ②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③根源:“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2)表现:工业上:大炼钢铁 农业上:农产量“放卫星” (3)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4)影响: 材料二: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而农 业下降22.8%。……工业内部各部门,钢铁工业生产挤 占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 常生产。 材料一: 1958年,中央号召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 各地迅速组织工厂、学校、机关、农村、军队……几千 万人日夜苦战。……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 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材料三:1958年大炼钢铁,煤炭紧缺,就砍树烧炭,全 国砍伐成风,森林遭殃。四川省50年代初期,森林覆盖 率近40%,大炼钢铁之后,全省森林覆盖率跌至9%, 达历史最低。 请思考:“大跃进”造成怎样的影响?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力、物力巨大浪费 严重破坏环境 2、大跃进 (1)原因: (2)表现: 大炼钢铁和农产量放卫星 (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 ((55)认识)认识:: 主观上,反映了人民要求尽快改变落后面貌 的良好愿望; 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4)影响: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困难; 严重破坏环境(乱砍乱伐,水土流失)。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2)表现: ““一大二公一大二公”” (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 旗” (3)实质: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2)表现: ““一大二公一大二公”” (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3)实质:生产关系的盲目变革(超越当时农村生 产力发展的水平) 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力要适应。 超越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阻碍农村生产 力的发展;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教训: (4)影响: 特征: 共产风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 ①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 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 极大破坏。 ②“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 社化运动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③造成了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2、大跃进 1、总路线 (1)原 因: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 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3)成 效: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 (成功的探索) 1965人工合成 结晶牛胰素岛 包头钢铁基地 武汉钢铁基地 1964成功试验 第一颗原子弹 兰新铁路 包兰铁路 (四)十年探索中的主要成就 大庆油田 (1)基础工业建设: (2)交通建设: (3)能源建设: 1965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年石油全部自给 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四)国民十年探索中的主要成就 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修建了铁路  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 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中共八大 19561956 ““大跃进大跃进”” 1958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八字方针) 19601960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 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启示二:社会主义启示二:社会主义 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建设必须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 启示三:生产关系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力水平相适应。。 《论十 大关系 》1956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1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2 3 4 5 6 练出高分 A 练出高分 对点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8 8 7 6 5 4 3 2 1 C 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 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 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 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D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 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 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思考:以下材料反映了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处于什么 样的状况?为什么会这样? 1、原因: “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 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 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①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直接损失5000亿元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 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 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 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李先念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 (1969年的)7月21日, 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 球。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 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 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 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 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 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 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 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 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 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 年。——陈晓卿《百年中国》 地球人都知道 1、原因: “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 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 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①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直接损失5000亿元 ②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 贵的发展机会,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 1、原因: 2、表现: 33、、““文革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 苏局面;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 2)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①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 ②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 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大力整顿。 66-----71----73-----75------76 爆 发 周 恩 来 恢 复 调 整 邓 小 平 全 面 整 顿 结 束 回忆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 复 苏 回 升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 国 民 经 济 收 到 严 重 影 响 年代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1956-1976年的中国经济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八字方针 周恩来(71-73) 邓小平(75) 总结: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 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 高速度; 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⑷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⑸抓住发展机遇。 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 义的曲折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三、 十 年 文 革 四、 两 年 徘 徊 新 中 国 成 立 三 大 改 造 完 成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转折 五、社会主义现 代化新时期—— 十 四 大 “ 南 方 谈 话” 1992 现代化建设 新阶段 (改革开放 步入新阶段) 一、过 渡时期 二、曲 折发展 十年 (十年 探索时 期) (新民主 主义向社 会主义过 渡) 2013 十 八 届 三 中 全 会 知识体系构建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建设 的道 路 经济建设的经济建设的 发展和曲折发展和曲折 1949-19761949-1976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2、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3、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走进新时代 1978-- 城市 对内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 对外开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3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限定地域 规定种类 规定期限 限制数量 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手段? 计划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 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 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 三个经济问题是指: 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 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 1978年,2亿农民平均年收入低于50元,有 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 能挣到0.13元,有2.7亿人每天挣0.14元。 ——摘自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相关报表 视点二:史学家记录的中国城镇 天津市:1975年,工厂第一线工人70%是二级工,月 薪41.5元。1950年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 ——杨继绳《三十年河东》 2、背景: 1、召开:1978年12月 “文革”结束后,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地在根本 思想上清理“左”的错误, 党和国家工作处在徘 徊中前进局面。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奠定思想基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1977年2月7日) 一、改革开放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 目的: 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结果: 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意义: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2、背景: 1、召开:1978年12月 “文革”结束后,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地在根本 思想上清理“左”的错误, 党和国家工作处在徘 徊中前进局面。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奠定思想基础 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 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其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一、改革开放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 2、背景: 1、召开:1978年12月 3、基本内容: ((前提)前提) (关键)(关键)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停止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拨乱反正,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 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11)思想路线:)思想路线: ((22)政治路线:)政治路线: ((33)组织路线:)组织路线: (4)经济路线: (保证)(保证) 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 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一、改革开放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 2、背景: 1、召开:1978年12月 3、基本内容: 4、历史意义: 两大转折 工作重点:工作重点:由由““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为纲””转移转移 到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体制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改革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开放 三个标志 ①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新道路新道路的正式开辟的正式开辟 ②②标志着标志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正式拉开正式拉开 ③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新时期 一、改革开放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 景 内 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秋收起义进攻城市失败秋收起义进攻城市失败 后,文家市决策。后,文家市决策。 开辟农村根据地,开辟农村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 利的前夕,在利的前夕,在19491949年的年的 七届二中全会上七届二中全会上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工作重心由乡村转 移到城市移到城市 1978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上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以经济建设为工作 重心重心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巨变 结 果 任 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推翻了清朝的封 建统治,建立了建统治,建立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维护共和制度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人民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共和国的 成立成立 结束了中国的半结束了中国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历史社会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 政权,迅速恢复国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 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制度。 十一届三十一届三 中全会的中全会的 召开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我国进入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时期新时期 发展生产力实现发展生产力实现 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 二、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①改革前提: ②改革内容: ③改革目标: ④改革的根本目的: ⑤改革的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 、 二、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 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安定 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 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中国农业集体化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影响其他产业发展。 2 、3 、 4、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过程: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 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    ②中央支持: 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③全面推广:1983年 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从个别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从个别————全国逐步推广全国逐步推广 2)方式:包干到户、包产到户 生产方式: 分配方式: 集体经营 平均主义 分户经营 按劳分配 乡,镇政府 村民委员会 人民公社 生产大队管理方式: 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经济结构:乡镇企业、非农产业蓬勃发展 4、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过程: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 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 ②中央支持: 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③全面推广:1983 年 2)方式:包干到户、包产到户 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村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的发展,既提高了农民的生 活水平,又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③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3)意义: 农业经营规模过小(1978- 1998) 农业经营规模不经济现象 中国1977-1997年近20年粮食产 量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公报) • 据1986 年调查,平均每户承包土地.0.61公顷(9.2亩) ,分为9块,平均每块土地0.068会顷(1.02亩)。日本 是世界上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很小的国家,1984年平均每 农户经营耕地1.67公顷,相当于我国平均每农户承包土 地面积的1.75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走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 (1)在一些地区机械耕作困难, 只好倒退为靠人力耕翻、 种植, 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投资能力有限, 农业比较效益降低, 农业收入在农 户总收入中比重缩小, 农业日益副业化、兼业化, 农户 对土地投资兴趣不高, 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 (3)使农业生产的自给性增强, 农产品商品率降低。 5、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任制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 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 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 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 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 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 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 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 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权,严 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企业失去了活力。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时间:198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 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 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成 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5、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任制 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中心环节: 基本任务: 意义: 增强企业活力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由农 村转入城市、由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1)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3)改革的内容 (2)措施:      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并存 4)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承包经 营责任制;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1978年 2002年 22.4% 77.6%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复 杂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所有制 形式 生产目 的 结       果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 为基础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 济是盲目的,容易 引起经济危机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 为基础 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国家能实现强 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经济。 三、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南方谈话: ①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②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胆子要大胆子要大 ③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 ④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计划和市计划和市 场都是经济手段场都是经济手段 ⑤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⑥⑥关于发展问题:关于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 想一想,邓小平南巡讲话在当时起怎样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南方谈话: 意义::①①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 深刻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刻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②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2、提出----中共十四大(1992)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经济建设速度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 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 (1)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 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       一次一次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和和认识深化认识深化。。意义: 3、中共十五大 (1)奠定思想基础: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和市场都 是经济手段 (2)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目标具体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勾                                             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理论深化:1997年,中共十五大,阐述了所有制 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5)初步 建立:21世纪初 想一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四、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资源配 置方式 作用 促使“一五”计划的超额 完成;高度集中,束缚了 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 进了经济的发展;存在一 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 后性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两种经济体制各有优缺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 制对生产力的束缚越来越严重,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改革的全面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 时间:2013年11月 内容: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健全城乡发 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3)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3)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4)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 制 ;(5)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6)深化国防和军队 改革 ;(7)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8)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9)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0)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巨大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    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适应经    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魅力 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后(1992-2001) 单位(亿元) 自自19781978年改革外开放以年改革外开放以 来,国民生产总值实现来,国民生产总值实现 了持续了持续3030年年9.8%9.8%的高的高 增长,史无前例的。增长,史无前例的。 19781978年我国的人均年我国的人均GDPGDP约约 为为230230美元,美元,   20062006年达到年达到20152015美元,翻美元,翻 三翻,三翻,2828年间我国的人均年间我国的人均 GDPGDP增长了增长了8.88.8倍。。倍。。 对外开放(引进来、走出去) 原因:  总结经验的必然结果                大生产和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 根本目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快我国的现代 化建设。 内容:主要是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和利用外资,引进 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引进人才等。 途径:主要是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经济 开放区,进一步开放内地城市。 (一)经济特区 1、设立: 2、意义: 经济特区“特”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如吸引外资、减 免税收等)和经济管理制度。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福建) 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原因: 特区建设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 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1)靠近港澳国际市场,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3)经济基础好。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海南 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深圳、 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 特区; (二)沿海港口城市(扩大) 1、设立: 2、意义: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14个 城市。 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三)沿海经济开放区(进一步扩大) 1985年,开辟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经济特区: 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 发展,带动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意义: (四)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起) 此外,自1988年起,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划出 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 加工出口产品。这些开发区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 知识、技术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 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截至2012年底,国家级经 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达到171个,其中东部84家,中部49家,西部38家, 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区,普遍成为所在地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极。 此外,国务院还批准创办苏州工业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五)新的战略: (六)1992年,开放沿边、沿江城市和内地省会; (七)深化发展: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地区。(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 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 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 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 区开辟经济特区 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 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的重要标志 深圳 汕头 厦门 珠海 海南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南通 上海 宁波温州 福州 湛江北海 广州 珠三角 闽三角 长三角 环渤海地区 重庆 万县 宜昌 武汉 九江 塔城 伊宁 瑞丽 河口 东兴 满洲里 黑河 珲春 乌鲁木齐 拉萨 昆明 贵阳 长沙 西宁 银川 呼和浩特 长春 1980年经济特区 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起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浦东 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开放特点 全方位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 举行,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  2.[2014·四川卷] 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 “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 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18.[2014·安徽卷] 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 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 标。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C  20.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 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大跃进】dà yuè 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 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 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 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图6 C  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 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 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 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D  24.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 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 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 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D  8.[2014·广东十二校联考] 1979年,深圳的谬真一家5口每月可凭猪 肉票买6.80元的肉,凭豆腐票买0.64元的豆腐,凭鱼票买3.20元的鱼, 凭海味票买0.70元的海鲜。这一现象可以印证当时(  )  A.人们的饮食结构非常合理  B.我国已完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 C.政府给予深圳特区特殊的经济政策 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D 11.[2014·江西二次模拟] 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 议决定将“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 合作部”;2003年第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把国家 经济贸易委员会内负责贸易的部门和外经贸部合并成 “商务部”。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言论是(  ) A.“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 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B.“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 开世界” C.“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 好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D.“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功惠及所有国家和地 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经济协 调发展” C 12.[2014·永州一模]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 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 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 结合下图所示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  ) 上海自贸区范围 A.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B.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C.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D.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D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