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石景山区一模试题讲评
2020-----5 一,多文本 三则材料话题:我国传记文学
材料一: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过程
材料二:传记作家的主体意识
材料三:当代传记文学的发展特点
字数:2675
一,多文本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我国传记文学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传记文学始于司马迁的《史记》,最初有“史传文学”之称。
B.我国传记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得力于梁启超、胡适。
C.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
D.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开始记录社会发展中人物的真实生活。
【解析】
D 第三段: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行进脚步,传记文学创作也开启
新进程。社会思想解放,文化趋向多元,传记作家发扬现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记录
真实的生活,表现中国社会发展中典型人物个性的丰富与复杂,创作数量大增。一,多文本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改革开放后传记作品发展特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作品数量大 B.艺术手法新 C.作品类型多 D.研究发展
快【解析】B无依据,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行进脚步,传记文学创作也开启新
进程。社会思想解放,文化趋向多元,传记作家发扬现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记录真
实的生活,表现中国社会发展中典型人物个性的丰富与复杂,创作数量大增。据统计,
1949年至1983年国内出版各类人物传记图书共计3400多部,而1984年至1990年则出版了
3700多部。(A )1990年,我国进入转轨换型的市场经济社会,传记文学创作热点不断,
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多样化艺术格局。可以说,任何一种类型的传主都有作家写(C ),一
个作家写多部传记,一个传主拥有多部传记的现象屡见不鲜。传记文学在题材内容开掘
的广度与深度、艺术手法表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
以及更早的现代传记文学30年。同时,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成立,促进传记
文学研究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研究人才辈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丰硕喜人
(D)一,多文本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主体意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史记》是私家著述,开拓了以人物为主的“正史”的先河。
B.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标。
C.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风格一致,其个性在作品中有表现。
D.《史记》中大约120个人都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
【解析】 A与题干内容无关
第二段:司马迁具有远大抱负和独立的人格,他写作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这三者,特别是最后一句显示出他强大的主体意识(B),这是
《史记》取得成功的基础。
第三段:传记并非对传主纯客观的记录,传记家的主体意识是参与其中的。对传主及传
记材料的选择,传记家的叙述和解读方式都有自主的空间。传记家不但可以表达出对传
主的同情和认同,而且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投射到传主身上。1947年,李长之发表
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论析了司马迁的人格和他作品风格的一致性,考察了司
马迁的个性在《史记》中的表现。(C)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史记》,发现
其中大约120个人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D)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一些现代
传记名作,都从传主身上发现了传记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一,多文本
4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当前传记文学发展趋势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为生者立传,传记文学创作不受传统限制。
B.为寻常百姓立传,传记作品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
C.为“泛生命体”立传,传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扩展。
D.学者传记的数量多、影响大,体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
【解析】传记发展到当代,早已突破“生者不立传”的传统,涌现出大量为尚健在者立
传修谱的作品(A)同时,传记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除了具有杰出成就的伟人、名人
为书写对象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与风尚的寻常百姓也进入传记作品,立传成为普通人
可享受的一种文化待遇(B)传记文学内涵和外延扩展,可以立传的人物对象越来越宽
泛,可以立传的对象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当今的传记文学已从为人物立传扩展到为城市、
江河湖海、大桥道路、沙漠绿洲立传,为一切自然有机体、建设工程项目和所有具有“
生命”发展历程、有自身来龙去脉的事物立传。如《我的天堂》描写苏州改革开放历史,
《大江魂》为长江立传,《大国重器》为中国火箭军作传,这些新传记的传主是城市、
江河、部队等“泛生命体”( C)细致深入地展现了具体事件事物的来龙去脉、发展历
程,考据考证详尽准确,具有鲜明的传记作品特色。
传记文学繁荣发展,学者们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上世纪初我国现
代传记的发展,与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有着密切的关联( D)一,多文本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述传记作家应如何在创作中发挥主体意识,写好中国故事6分)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灵活运用信息进行概括答题的能力。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了答题的区间,一定要整体把握三则材料;
“概述”决定了答题的语言要言简意赅;
“传记作家如何在创作中发挥主体意识,写好中国故事”是本题的核心任务,其实就是
让学生从文中梳理作为传记作者,在创作传记作品,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应该如何发
挥主体意识,如何做。
“传记作家”决定了从文本材料中梳理出来的信息要进行角度的转换,答案的叙述主体
一定是“传记作家”;然后要从梳理出来的信息中围绕“如何发挥主体意识,写好中国
故事”这个核心任务,整合、提炼不同的角度,分条分点答题。一,多文本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述传记作家应如何在创作中发挥主体意识,写好中国故事6分)
平均分3.83
【评分细则】
基本上是按照答案要点阅卷,略有变化的是:参考答案的第一条拆分为两点,各占1分;
其他各条1分,最后余下1分机动灵活。具体见下:
(1)继承我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1分
(2)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1分(意思对的原文信息也给分,如提高
题材的广度;丰富立传的对象和类型,为人物、事物、非生命体立传……)
(3)辩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深入挖掘人物特性特点,1分
(关键句子是: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
(4)向学者学习,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写作,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1分(“心怀
”句和“彰显”句,任意一个写出来即可得分)
(5)不趋同于传记通俗化的趋势,坚持不隐恶不虚美,1分(关键的意思是不趋同流俗,
类似于这个意思的也给分,如“守正”、“不随波逐流”)一,多文本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述传记作家应如何在创作中发挥主体意识,写好中国故事6分)
【解析】
材料一第4段:当代传记作家创作热情高涨,记录改革开放的步履,讴歌体现时代精神的
杰出代表人物。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真实生动
地讲述了中国故事。
要点1:继承我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
材料二第4段:改革开放以来,传记作家主体意识的复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批传记作
家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对人物的命运、个性进行深层次
的探索,并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推出新的作品。
要点2: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深入挖掘人物个性特点;一,多文本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述传记作家应如何在创作中发挥主体意识,写好中国故事6分)
【解析】
材料三第2段:传记文学繁荣发展,学者们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上
世纪初我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与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有着密切的关联,传记家们多
为学者,大都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推动传记事业。当前,学者传记是当代传记中数量最
多、影响最大的形式之一。学者写传聚焦传主的生平故事与思想人格,彰显独立自由的
精神品格,叙述笔墨又常带感情与温度,具有精神厚度与智性品质。
要点3:向学者学习,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写作,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
材料三第3段:当下,传记文学发展处于黄金时代,但在传记日益走向通俗化的趋势下,
一些传记作品有“隐恶”、“虚美”的表现。维护传记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家们应在守
正基础上创新,“不虚美,不隐恶”,努力挖掘探究,艺术地塑造传主形象,创作优秀
的传记作品。
要点4:不趋同于传记通俗化的趋势,坚持不隐恶,不虚美。 二,文言文二,文言文
万物不①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6①)。故
国广巨,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桀、纣用
其材而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7A)。
【翻译】
万物(对任何人)都是同样的,但人们使用它们却各有不同,这是治乱、存亡、死生
的根本所在。所以国土广大,兵力强盛,未必安定;尊贵富有,未必显赫;(关键在
于)如何使用它们。夏桀、商纣使用那些物品材料,造成了他们的灭亡,商汤、周武
王使用那些物品材料,成就了他们的王业。
全文观点二,文言文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
(7B)。”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6②)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
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6③),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
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
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6④)网鸟也。
【翻译】商汤在郊外看见对网祷告的人,(这人)四面设网,祷告说:“从天上落下来
的,从地上钻出来的,从四方过来的,都撞到我的网上。”汤说:“嘻!(真那样的话)
禽兽就被杀光了。除了桀那样的暴君,谁还会做这种事呢?”商汤收起三面的网,(只)
在一面设网,重新教那人祷告说:“从前蜘蛛结网,现在人们(也)学着织。 禽兽想
向左去的就向左去,想向右去的就向右去,想向高处去的就向高处去,想向低处去的就
向低处去,我(只)捕取那些触犯天命的。”汉水以南的国家闻知这件事说:“商汤的
仁德延及禽兽了。”(于是)四十个国家归附了汤。别人在四面设网,未必能捕获到鸟;
汤撤去三面的网,(只)在一面设网,(却)由此网得了四十个国家,不仅仅是网鸟啊!
其孰能讥之乎二,文言文
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6⑤)于文王,文王曰: “更葬之。”吏曰:
“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
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曰:“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6⑥)人
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9)
【翻译】
周文王派人挖掘池塘,挖出个死人的尸骨,官吏把此事禀告文王,文王说:“重新
安葬他。”官吏说:“这具尸骨是没有主的。”文王说:“抚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
抚有一国的人是一国之主。 现在难道我不是它的主人吗?”于是让官吏用衣棺把那具
尸骨重新埋葬。 天下人闻知这件事说:“文王真贤明啊! 他的恩泽延及死人的尸骨了,
又何况活着的人呢?”有的人得到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陷入危难,文王得具朽骨却能借
它表明自己的心愿,所以在圣人看来,物没有没用的。二,文言文
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7 C):“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
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杙②步而倍
(6⑦)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
义,又况于以尊位厚禄乎? 古之人贵能射也(7 D),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
也,以攻战侵夺也。其细者以劫弱暴(6⑧)寡也,以遏夺为务也。仁人之得饴,以养疾
侍老也。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③也。
【翻译】
孔子的弟子凡是从远方来的,孔子就扛着手杖问候他说:“你的祖父没有灾病吧?”然后持杖拱手行
礼,问候说:“你的父母没有灾病吧?”然后拄着手杖问候说:“你的哥哥弟弟没有灾病吧?”最后拖
着手杖转过身去,问候说:“你的妻子、孩子没有灾病吧?”所以孔子用六尺长的手杖,就让人知道了
贵贱的等级,辨明了亲疏的关系,又何况用尊贵的地位、丰厚的俸禄呢?
古代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用来抚养幼者,赡养老人。现在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却)用来
攻战侵夺。那卑微的小人凭借善射的技艺掠夺弱小的人,欺侮势孤力单的人,把拦路抢劫当作职业。仁
爱的人得到饴糖,用来保养病人,奉养老人。盗跖与企足弄到饴糖,(却)用来粘门闩开门(来盗窃他
人财物)。二,文言文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 原:根本
②其孰为此也 其:那,那么
③昔蛛蝥作网罟 罟:网
④非徒网鸟也 徒:只,仅仅
⑤吏以闻于文王 闻:报告上级
⑥又况于人乎 于:对,对于
⑦杙步而倍之 倍:反也,背过身
⑧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 暴:凶恶,残暴
A.①⑥ B.②⑧ C.③⑤ D.④⑦
【解析】②其孰为此也 表示反问 ⑧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
欺侮二,文言文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商汤、周武王使用物之材,成就了他们的王业
B.皆离吾网 飞禽走兽都离开我的网
C.孔子荷杖而问之曰 孔子扛着手杖问他
D.古之人贵能射也 古代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
【解析】
皆离吾网 都撞到我的网上二,文言文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汤认为禽兽想向哪去就向哪去,天命使然不可抗拒。
B.“朽骨”无主,作为一国之主,文王认为有责任安葬它。
C.孔子富有智慧,用活一根手杖,问候了弟子的家人们。
D.跖与企足这类盗人用饴行窃,与仁人用饴目的大不同。
【解析】
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
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二,文言文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一、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汉语文言语句的能力,落实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的掌握。
学生应该具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能力。
二、 评分细则
本题语句有三个分句,每分句1分。“或”“喻”“材”这三个字是分句中的采分点,
每字1分。若翻译存在其他问题,则在得分基础上酌情扣除1分。
三、 学生问题
整体来看,这次翻译题的得分相对较好,有比较多的满分试卷。
那些失分试卷主要问题在于:1.积累不够;2.欠缺语境意识和能力二,文言文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解析】
有的人得到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陷入危难,文王得具朽骨却能借它表明自己的心意
(仁德),所以圣人对万物没有不尽其用的。二,文言文
10. 围绕作者的主张,本文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请具体说明。(5分)
一、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文言说理文章往往借助叙述
某一事物或现象或人物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生务必有对这一类文章阅读的文
体知识储备,以及相应的阅读量作为积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说理层次是阅读
这类文章的要点,也是重要考点。
二、 评分细则
两种答题思路:
1.参考答案样式的(有一定高度、难度):答案前两层各2分,答案第三层1分;
2.从第一段开始梳理层次大意的:中心论点2分,抄原文只得1分,抄不全不得分;参
考答案上的三个层次各1分,事例概括准确即可得本层次的分。
三、 学生问题
整体来看,得分相对较差,满分试卷很少。失分试卷主要问题在于:
1.中心论点找不准;2.层次划分有问题;3.事例概括不简明;4.词句理解有误(没看
懂)二,文言文
10. 围绕作者的主张,本文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请具体说明。(5分)
【论证结构】
1 万物不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中心论点)故国广巨,
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桀、纣用其材而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
成其王。
2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
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
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
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3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 “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
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
天下闻之曰:“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
人于物也无不材。
首先,(2、3段)以汤网收三面而得四十国、文王葬朽骨显仁德为例,阐明用物
在于仁德;二,文言文
10. 围绕作者的主张,本文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请具体说明。(5分)
【论证结构】
4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
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杙②步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
?”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于以尊位厚禄乎?
接着,以孔子用手杖分等级、辨关系为例,阐明用物在于礼义;
5 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以
遏夺为务也。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③也。
然后,以用射艺和饴糖的不同收束,呼应开篇的观点主张。二,文言文
10. 围绕作者的主张,本文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请具体说明。(5分)
【答案】
首先,以汤网收三面而得四十国、文王葬朽骨显仁德为例,阐明用物在于仁德;
接着,以孔子用手杖分等级、辨关系为例,阐明用物在于礼义;
然后,以用射艺和饴糖的不同收束,呼应开篇的观点主张。二,文言文
10. 围绕作者的主张,本文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请具体说明。(5分)二,文言文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释:硁(kēng),击石的声音。
①文中画线句中的“硁硁然小人哉”,有人断为“硁硁然/小人哉”,有人不断。请说明“硁
硁然”在这两种断句中的表意区别,并分别解释画线句的意思。(4分)
②结合以上文字,概括说明孔子所答的三类“士”的特点。(3分)二,文言文
【评分细则】
①一共4分,硁硁一词在不同断句中的含义和两个句子的句意理解各1分。关于硁硁一
词:学生除了正确翻译硁硁一词在不同断句的意思之外,如果能答出这个词在句子中
的修饰对象的不同,也能得2分。关于语句理解:不要求学生逐字翻译,只要能大致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即可。
33分样例:分样例:对于硁硁一词在不同断句中所扮演的作用理解较为准确,但是对于不断句
的意思理解有偏差,没有翻译出“不管是非黑白只管贯彻自己的主张”相近的含义。
二,文言文
2分样例:对于硁硁一词在不同断句中所扮演的作用理解较为准确,对于整句话的理
解不准确。二,文言文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文中画线句中的“硁硁然小人哉”,有人断为“硁硁然/小人哉”,有人不断。请
说明“硁硁然”在这两种断句中的表意区别,并分别解释画线句的意思。(4分)
【答案】
不断,“硁硁然”侧重形容“小人”生硬、固执;
断开,“硁硁然”侧重形容“言必信,行必果”,像石击打般响亮。
不断,画线句的意思是“言语一定信实,做事一定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的只管
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
断开,画线句的意思是“说话守信用,办事很实在,像嘣蹦响的石头子,是一般的
小人啊”。二,文言文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②结合以上文字,概括说明孔子所答的三类“士”的特点。(3分)
答题情况
②一共3分,学生整体答题非常理想,基本能够覆盖采分点。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学生
的第一个采分点没有答出修养和才能,但是答出了不辱使命,为国效力的意思,也可
以得分。
【参考答案】
②(3分)
有修养、有才能,能够为国效力;
行孝悌,为宗族乡里称道;
言行有信,个人品性不错。 三,诗歌三,诗歌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一)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来临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想到明早的大风
会把所有的花瓣都吹落,我对这些衰弱的花产生了怜惜之心,夜里拿着火把来看她。
暮春时节冷雨凄凄,牡丹花萼低垂,花瓣随风纷纷飘落,处境寂寞凄凉。纵然是在晴
明天气里,看到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是在风雨之中她们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二)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三,诗歌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一)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解析】
第一首诗借写夜晚秉烛赏花,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
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表现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
抒发珍爱生命与美好。三,诗歌
(二)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解析】
第二首诗具体细微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运用了欲擒故纵、欲说还休的
表现手法,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花惜花之情。全诗表现了对
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三,诗歌
12.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诗中都用到“惆怅”,第一首诗中的言诗人情感,第二首诗中的写牡丹情绪。
B.第一首诗中的“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写出诗人赏花之细心。
C.两诗中分别用“衰红”、“萎红”描写不同状态下的牡丹花,用词准确、形象。
D.第二首诗写风雨中的牡丹飘零,尾句中的“何况”连接前后文,增进了语意。
【解析】
“惆怅”都表达的是诗人的情感三,诗歌
13.下列对“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与“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
妆”(苏轼《海棠》)的比较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是描写夜晚赏花,白诗把火看花,苏诗秉烛照花,均别具风趣。
B.作者表达的情感不同,白居易怜惜牡丹花,苏轼陪伴欣赏海棠花。
C.赏花的原因不同,白居易是因风起花会落,苏轼担心夜深花睡去。
D.同是用语浅近,感情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隽永,耐人寻味。
【解析】
“惜”“恐”二字表露出作者的惜花之情,苏诗更见豁达开朗之感三,诗歌
14.两首诗虽同是“惜”牡丹花,但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不同,而且所用艺术手法也
多有不同,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区别。(6分)
【评分细则】
本题一共2问6分,第一问思想情感为2分,第二问艺术手法4分。
思情感层面:第一首抒发珍爱生命与美好,写出了作者对于牡丹花的珍惜与喜爱;第
二首诗歌抒发作者的心痛与悲伤惆怅之情。学生不用结合文章内容,只需点出抒发的
思想情感即可。
艺术手法上面:1.将两首诗歌放在一种艺术手法维度中比较。比如视角不同,第一首
诗歌写牡丹的盛开,诗人夜晚把火欣赏来衬写,第二首写牡丹花额残败,落红飘零的
情景;修辞方法使用不同,第一首诗歌用语简洁朴素,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第二首诗
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起笔用寂寞一词写出了牡丹寂寞的处境。2.不同的艺术
维度的比较。如第一首诗歌可以着眼于白描、想象、虚实结合,第二首诗歌着眼于修
辞手法和衬托的表现手法。三,诗歌
14.两首诗虽同是“惜”牡丹花,但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不同,而且所用艺术手法也
多有不同,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区别。(6分)
【参考答案】
思想感情不同:第一首诗“惜”中抒发珍爱生命与美好;第二首诗“惜”中抒发心痛
与悲伤。
艺术手法不同(答案示例):
咏牡丹的视角不同,第一首诗写牡丹花盛开,以诗人夜晚把火欣赏来衬写;第二首诗
写牡丹花残败,诗人细笔描摹落红飘零的情景;修辞方法使用不同,第一首诗用语朴
素简洁,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第二首诗描写中运用了修辞方法,如起笔用“寂寞”一
词,以拟人方法写出了牡丹的处境冷落。三,诗歌
14.两首诗虽同是“惜”牡丹花,但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不同,而且所用艺术手法也
多有不同,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区别。(6分)
6分实例:感情理解到位,艺术手法的辨析准确,能够结合文本合理阐释。三,诗歌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①一个人承担重大使命,要经受苦难,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②李白听闻王昌龄左迁龙标之后,以诗遥祝,表达同情慰藉之意,“ , ”。
③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前往求见庄公的原因是“ , ”。
④高考时近,在“青春圆梦”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表达顽强拼搏、勇于追梦的决心。你会
用“ , ”来激励自己。
【答案】
①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③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④示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书山有道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诗歌
16.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大家抽签饮酒,
宝钗第一个抽得一签,“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
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隐含着宝钗怎样的个性特点?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要求由“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分析宝钗的个性特点。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话关键词是“无情”、“动人”,整句话可理解为:纵然看
起来或感觉到“无情”,但“无情”中也有“动人”之处。从整句诗来看,更侧重于
表达对宝钗这一形象的肯定。
“无情”:信奉和践行封建正统思想,看待问题理性、客观、冷静,主动避嫌,远离
是非。。。
“动人”:外貌出众,美丽端庄 ,温和宽厚
待人接物体贴周到,人缘好
才华出众(诗、画、医药、治家。。。)
……三,诗歌
16.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大家抽签饮酒,
宝钗第一个抽得一签,“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
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隐含着宝钗怎样的个性特点?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典型情节有:
1,金钏之死,既为王夫人开脱,又拿出衣物安葬金钏
2,教训黛玉不该看杂书,但态度坦诚,言辞恳切
3,关于西厢,宝钗也曾读过,但能自省,并阻止黛玉读
4,宝玉挨打,既客观分析原因,指出宝玉自身问题,又关心心疼
5,香菱学诗,觉得不是什么正经事,但不反对、阻拦
6,检抄大观园,搬离大观园,远离是非,但关心黛玉,送东西
7,得知柳湘莲的遭遇,态度淡然,但在情理之中三,诗歌
16.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大家抽签饮酒,
宝钗第一个抽得一签,“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
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隐含着宝钗怎样的个性特点?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主要问题
1,大部分学生对题意理解不够准确,脱离了整个句意,即:无情中也有动人之处,
分析的是“无情”“动人”各自体现在哪里。
2,没有抓住关键词“无情”“动人”去分析,写成了是宝钗的人物分析。
3,对关键词的理解不够准确,如:“无情”:端庄矜持,内敛,沉着,懂事等
4,对人物个性特点把握不够准确,如:狠毒,无主见,随遇而安等
5,结合情节分析不当,如:“无情”------吃冷香丸
“动人”------受到王夫人宠爱等
6,只写人物的个性特点,没有结合原著分析
7,少数学生将人物张冠李戴,分析的是探春、宝玉等三,诗歌
16.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大家抽签饮酒,
宝钗第一个抽得一签,“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
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隐含着宝钗怎样的个性特点?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评分标准
1,句意理解准确,能够围绕“无情”“动人”阐明宝钗个性内涵,能结合相关内容
进行分析 5分
2,对关键词解读较为准确,且结合原著内容分析较为恰当充分 ,但未关注到两个词
内在关联 4分
3,一个关键词解读准确且结合原著内容分析,理由合理充分 3分
4,只有对关键词的解读,解读较为准确,一个关键词给1分,两个2分。
5,不审题,所写内容与“无情”,“动人”毫无关联,不给分。三,诗歌
16.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大家抽签饮酒,
宝钗第一个抽得一签,“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
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隐含着宝钗怎样的个性特点?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5分 对题意理解准确,人物个性把握准确,分析充分三,诗歌
16.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大家抽签饮酒,
宝钗第一个抽得一签,“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
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隐含着宝钗怎样的个性特点?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5分 对题意理解准确,人物个性把握准确,分析充分 四,散文阅读四,散文
题目: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思考:
1,“有路的地方”是指的是什么?
2,戏对于村民而言意味着什么?(村民与戏的关系是什么?)
3,体现出村民对戏怎样的感情?
方法指导:
勾画出能够体现村民与戏关系的语句四,散文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些声音,纷纷扬扬地落在乡民身上 纷纷扬扬:起伏飘荡,持续不
断
B.五音六律揪扯得人心战栗 人心战栗:心
惊胆战
C.远山肃穆,它凝聚着山外的声色犬马 声色犬马:热闹繁华的生
活
D.台子下的热闹和混乱被震得鸦雀无声 鸦雀无声:没有一点声息
【解析】
③民间有“无庙不成村”之说,有庙又必有戏台,无戏台不成庙。我还记得和村庄里
的大人们一起去庙里看戏,台下人头攒动,是一张张凝神上望的脸。戏台上,生旦净
末丑,正演绎着一场沧桑岁月的人间大戏,让人们感受着人生的喜怒哀乐、生死荣枯。
他们为生欢呼雀跃,为死悲从中来。一段哭腔唱得入心入骨地疼,唱得好呀,戏到此
时不是演了,是唱,五音六律揪扯得人心战栗。(不是害怕,而是深受感染,无比悲
痛)四,散文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细致描写普通农妇得知有戏可看的由衷喜悦,村民爱戏之心得以一窥。
B.村民提前收工,赶路,等戏开演,一场夜晚的野台子的戏牵动人心,铺写饱满。
C.文章以多处夜色描写渲染看戏环境,而第⑤段的描写突出表现乡民看戏的轻松。
D.文末写最老的老人想听人讲唱了什么戏,升华了村民对戏的感情,强化了主旨。
【解析】看戏的急切 、渴望 ⑤我反复回忆童年时期的那些夜晚。等不到傍晚,地
里的壮汉便急急收起农具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从大地的深处起身,转过身子,那样的
不约而同。盛热的空气里有虫子擦着草尖飞翔,暮色斑驳迷幻。匆匆一口饭,大人和
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所有人的心澄明如镜,有一种洗
礼后的神秘感。一行人前前后后挨挤着,小孩挽着大人的胳膊,一轮明月升到孩子们
仰望的高度,远山肃穆,它凝聚着山外的声色犬马。走上山顶,远远看见了野地里的
台子,灯光还没有点亮,月明在山尖上,黄土小路有微风的暖痕,一路上话都不敢多
说,怕话多了耽误行程。四,散文
19.结合文章,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6分)
①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
②星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人
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
【试题解析】
本题为赏析题,是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两道题从语言表
达形式和内容加以赏析,注重表达形式判定和内容理解的准确性,进而感受文字的表
现力。
【评分细则】
第一小题:表现手法:叠音词“匆匆”“齐齐”;拟人“拽”(分别1分)
内容理解:看戏的急切、渴望等;戏吸引乡民;乡民爱戏
(1分)
第二小题:表现手法:环境烘托、细节描写、拟人、多种感官(听觉、视觉)、侧面
描写、用具象写抽象、动态描摹、排比、白描、意象(2分)
内容理解:看戏前的激动、兴奋、期盼(1分)四,散文
19.结合文章,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6分)
①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
②星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人
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
【学生答题评析】第一小题:平均分:2.31
优势:对内容的理解基本准确。
不足:1.不能完整赏析全句,很多仅赏析其中的一部分。
2.表现手法的术语不能表述出来或者不能准确判断,有一些同学仅能
点出“匆匆”“齐齐”两个词语,不能写出叠词的语言表达方式;“拽”的拟人用法
被判定为夸张、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
3.缺少赏析意识,仅是在答内容理解。
4.错别字很多,“匆匆”和“拽”很多学生写错。
5.有部分学生将这道题答成了广义的“作用题”。四,散文
19.结合文章,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6分)
①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
②星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人
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
【学生答题评析】
第二小题:平均分:1.68
不足:1.手法判定不十分准确或者多项罗列碰运气。
2.手法分析不充分。
3.答题思路不清晰顺畅,比较跳跃。四,散文
19.结合文章,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6分)
①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
3分 手法判断正确,分析充分,内容理解正确四,散文
19.结合文章,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6分)
②星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人
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
3分 手法判断正确,分析充分,内容理解正确四,散文
19.结合文章,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6分)
①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
②星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人
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
【参考答案】:
①本句形象地表达了村民们对戏的热爱。叠音词“匆匆”、“齐齐”,写出了大人和
孩子准备去看戏的急切心理;一条土路连起戏台与村民的生活,“拽”以拟人手法生
动地写出了戏深深吸引着村民,村民爱戏。
②这句话写出了戏带给村民情感和精神上的激荡和愉悦。“星光”、“夜鸟的鸣唱”
这些大自然美好的形象化为村民心中抽象的情绪,星光闪烁、鸟鸣悦耳,听觉、视觉
交融在一起,翻腾不止,村民看戏前的期盼、激动表达得生动形象;戏即将启幕,大
地上的声音与“人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交织在一起,以短语描摹
各种动态情形,在增进的节奏与语势中渲染乡民们看戏前无比激动、兴奋的心情。四,散文
20.结合全文,请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6分)
【试题解析】
本题为含义理解题。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本题在作答时,先要解释“有
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的句子含义,再去分析有这样一个结论的原因。“有路的地
方”意味着村民的生活,“能通往戏台”意味着与戏之间的关系。分析原因时重在结
合原文关键语句分析戏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即戏为什么会对村民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评分细则】
含义:村民对戏的热爱,(得1分)戏是村民情感、精神的寄托或者对戏的热爱赋予
了活着的意义(得2分)。
原因分析:每点一分。四,散文
20.结合全文,请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6分)
【学生答题评析】 平均分:1.64
1.基本上能答出“村民对戏的热爱”,但答到情感、精神的寄托的比较少。
2.审题不清,不明白题目要求和题目作答的内在逻辑,很多把含义题答成了延伸拓展
题、赏析题。
3.有一些学生只答含义,全题就是答一个角度。
4.不结合文本理解分析。
5.空白卷较多。四,散文
20.结合全文,请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6分)
【答题示例】
5分 理解了句子含义并分析了原因,但原因分析不全面。四,散文
20.结合全文,请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6分)
【参考答案】:
“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是说戏与乡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戏是人们情感、精神
的寄托,乡民爱戏。
戏驱散了村民们生活上的烦恼与沉重,为他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
了意义;
戏演绎了人间的沧桑岁月,让人们感受着人生的喜怒哀乐、生死荣枯;戏净化了心灵,
让村民内心受到触动;
戏演绎了真实的民间生活,给村民带来真切丰富的情感体验。四,散文
五、语言基础应用(5分)
文学是谈不尽的,坊间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实在太多。这类书籍没有多大用处,
人人都知道。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
甲 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 乙 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 丙 到了这步,文学
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 丁 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甚至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
文学的书籍,也无可奈何。
①将下面的句子添加到上面一段文字中,最合适的位置是(3分)
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
A.甲 B.乙 C.丙 D.丁
②画线句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作修改。(2分)四,散文
五、语言基础应用(5分)
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甚至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可
奈何。
②画线句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作修改。(2分)
【试题解读】:
本题答案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表述病因,二是针对病因进行修改。
本题的病因可以表述为关联词使用错误、用词不当等,根本原因是没有结合语境,理
清上下文间关系。
在实际阅卷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 审题不准确,未指出病因,直接进行修改。
2. 对语病的表述错误,认为是缺少主语、语序不当等。四,散文
②画线句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作修改。(2分)
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甚至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可奈何。
【解析】
正确修改两处错误。去掉“甚至”改为“即使、无论、哪怕”等表示条件、让步、假
设关系的关联词,并确保上下文通顺,都正确。
第二处改出“没有作用、没有提升(对应前文的文学修养)”的意思即可。四,散文
五、语言基础应用(5分)
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甚至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可
奈何。
②画线句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作修改。(2分)
【参考答案】:
(2分)“甚至”关联上下句,逻辑不合理:“无可奈何”与整段阐述内容没有合理
关系。修改示例: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
于事。 五,写作五,写作
①曾国藩曾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
乃有成事之可冀。”这些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一、评阅标准:
1.内涵阐释:局外呐喊议论和入局负责
2.论据能合理地对应证明论点
3.有围绕论据深入细致地论证分析
4.能较好地围绕”局外“和”局内“进行思辨性论证。论点间有合理的、整体化的逻
辑关系。论点鲜明不笼统。
5.联系实际谈价值意义
主要根据文章整体表达效果:
以上达到4点,第1点必须有,可一类
以上达到2点,第1点必须有,可二类 五,写作
①曾国藩曾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
乃有成事之可冀。”这些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二、评阅情况:
1、内涵阐释:少部分学生能够辩证地阐释局外和入局。将入局内涵说清是为合格。
2、将”入局“泛化为:责任担当,坚持,脚踏实地,创新……
如果将入局和文本话题勾连,搭建了较好的关系桥梁是为合格。
如果只在开头写了入局,后文未将文本话题和入局进行勾连,且文本话题泛
化而论,是为不合格。二类下考虑。
3、缺少明确观点表述,多疫情相关事例的罗列。
观点只有曾国藩的话,然后举各类事例,举例后少分析。
文中诸事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整体感,亦在二类档。
五,写作
①曾国藩曾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
乃有成事之可冀。”这些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二、评阅情况:
4、论据表述”万金油“化,笼统表述,并不能针对性证明观点。
中国女排,艰苦训练,是入局
袁隆平坚持研究杂交水稻成果喜人,是入局
中国核研究,艰苦卓绝成绩斐然,是入局
王继才几十年守小岛,是入局
5、关键词的词义辨析不够:
呐喊:鲁迅”呐喊“、李文亮”呐喊“
部分考生将以上类型的”呐喊“归到了”局外呐喊议论“,但这类
呐喊应是入局参与的表现。
五,写作
②以“这个春天,我在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和感受。
要求:在横线上补写适当的词语;写现实生活,至少运用两种叙述方法,有细节描写;
语言得体。
一、明确题目要求:
1、 现实生活、你的经历——符合18岁年龄段的身份、经历;真情实感
2、 在”这个春天“:关乎2020年的春天
3、 我在”——“,文章应以表现填空里的内容为主。
4、 两种以上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5、 细节描写:人、景、物五,写作
②以“这个春天,我在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和感受。
要求:在横线上补写适当的词语;写现实生活,至少运用两种叙述方法,有细节描写;
语言得体。
二、评阅标准:
符合大部分要求,叙事描写能力较好者,可上一类
大部分要求均符合,个别要求没达到,具有一定的叙事能力,可上二类
前三条要求明显有缺失,且叙事能力弱,三类五,写作
②以“这个春天,我在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和感受。
要求:在横线上补写适当的词语;写现实生活,至少运用两种叙述方法,有细节描写;
语言得体。
三、评阅情况:
1、文笔好,感情充沛的,有的有失真实性,也给到了一类。
2、不符合:现实生活、你的经历——第一人称,自己是一线抗疫医护、志愿者;疫
情期间到各家送教材;跟医生妈妈一起护送病人
3、在“这个春天”表现的不够:乡间生活美好、鸣沙山游玩
4、我在“——”对于填空内容表现得不够:
“我在为逆行者加油”,家人要去抗疫,主体是写自己如何纠结。
“我在网课中成长”,主体写上网课比较颓,经过百日誓师有改变,文不对题。
“这个春天,我在乡村”,主体写在家如何、以前寒假在乡村如何,只在结
尾说了句打算回乡村,文不对题
五,写作
②以“这个春天,我在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和感受。
要求:在横线上补写适当的词语;写现实生活,至少运用两种叙述方法,有细节描写;
语言得体。
三、评阅情况:
5、两种记叙方法:只用了一种
6、细节描写:不够
7、情节感不强,记述下居家生活日常:上上课、说说前线抗疫人员
8、部分记叙中有成段地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