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
夜
雨
疏
风
骤,
浓
睡
不
消
残
酒,
试
问
卷
帘
人,
却
道
海
棠
依
旧。
知
否,
知
否,
应
是
绿
肥
红
瘦。
文
化
常
识
之
音
乐
文
娱目
录C
O
N
T
E
N
T
S
音乐知识
02
01
十大名曲
03
04
文人爱好文人爱好
体育活动一 音乐知识
1840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
地社会之前的音乐通称中国古
代音乐,包括原始社会(约公元
前21世纪以前)的音乐,奴隶社
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
475年)的音乐和封建社会(公元
前475—1840)的音乐。下面我
们来介绍一下古代音乐的知识。(一)五音六律
•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底排列
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即:宫商 角 徵 羽(1 2 3 5 6)
• 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就形成七个音阶之一——雅乐音阶,即: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
• (1 2 3 #4 5 6 7)
• 例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
》)
• 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音,后来成
为我国古代音乐方面的专门名称。即:黄钟、太簇、姑洗、徵宾、夷
则、无射。例如:“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察传》)
•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二)八音
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三)雅乐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
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
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
“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
统称为“雅乐”。
(四)俗乐
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
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
的内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
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
《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
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五)经首
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庖丁解
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六)六幺
唐时有名的琵琶曲名。本名《录要》,后讹化为《绿腰》、
《六幺》。《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
《六幺》。”
(七)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全
曲共十二遍,前六遍为散板,无拍,不舞,后六遍有拍有舞。
《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八)桑林
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
之会。”
(九)无射
本指古代十二首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铸的钟名。《石钟山记》:“噌吰者,周
景王之无射也。”
(十)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的音乐。所以后来
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十一)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流俗的下曲。所以后来用“下
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十二)乐师
古代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为师。”
• 二 十大名曲【十大名曲•高山流水/ 梅花三弄
】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
能领会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
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
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
称为“三弄”。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又名《夕阳箫鼓》、《浔阳琵
琶》、《浔阳夜月》、《浔阳曲》。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深为国内外
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
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汉宫秋月》——崇明派琵琶曲。《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
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
同情。
《阳春白雪》——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独奏古曲。它
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
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胡笳十八拍》——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
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
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
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情绪悲
凉激动,感人颇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
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
笳鸣》。《渔樵问答》——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歌词。乐曲表现
渔樵在青山绿水中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传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
曲。现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谱》载录最早。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
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
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
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
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
累母亲,便毁容自尽。《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详。问世以后,
深受琴家喜爱,广为流传,并有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对于
曲情的理解,有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寓鹄鸿之志的;也有发出世事险恶,
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调基调静美,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绵延不断,优
美动听。
《十面埋伏》——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明《四照堂集·
汤琵琶传》中记载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两军决斗是,声动天
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
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
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所绘之情景、
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三 文士爱好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
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这些文具,制
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
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
线条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
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
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从商周甲骨文、两周
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
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珍
贵书法遗产。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
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
形字全是独体字。
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
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
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
旦、采、休”等。
形声是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
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
凹下的叫阴文。 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
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
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
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
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
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
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见上条。弹琴——古代文人的四大技艺之一。古代文人弹奏的一般是“古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汉族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
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画——古代文人的四大技艺之一。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
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
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
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茶道——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
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
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
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风筝——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
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
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
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
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
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
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围棋——古代文人的四大技艺之一。围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圆形棋
子进行对弈,棋盘上有纵横各19条直线将棋盘分成361个交叉点,棋子走在交
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以围地多者为胜。
手谈。指的是下围棋,又称“弈”。曲水流觞——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饮酒游戏,后来发
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
祓禊(fuxi)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
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
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
所以又称"行令饮酒"。酒令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饮酒行令,
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最早诞生
于西周,完备于隋唐。射覆——射覆,中国民间近于占卜术的猜物游戏。“射”是猜度之
意,“覆”是覆盖之意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
里面是什么东西。射覆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
子、笔墨、盒罐等等。"
投壶——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
礼来源于射礼。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
众多,不足以备弓比耦;或者有的宾客的确不会射箭,故而以投壶代替
弯弓,以乐嘉宾,以习礼仪。宋吕大临在《礼记传》中云:“投壶,射之
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观灯——观灯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
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
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
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
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
宵灯火辉煌。
孔明灯——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
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亮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
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
笼为孔明灯。体育运动蹴鞠——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
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
“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
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踢毽子——踢毽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之一,
起源于汉代,由古代蹴鞠发展而来。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作为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马球——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始于汉代,在东汉后期,曹
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来描写当
时人打马球的情形,并风行于唐代。
摔跤——摔跤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两运动员徒
手相搏,按一定的规则,以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摔倒对手。
百戏——百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
产生于汉代。《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
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可见百戏是对汉族民间诸技
的称呼,尤以杂技为主。六博——六博,又作陆博,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
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称为六博,以吃子为胜。其中的古玩法大博,
由于是与象棋一样要杀掉特定棋子为获胜,是很早期的兵种棋戏,被
推论象棋类游戏可能从六博演变而来。
斗鸡——斗鸡是以善打善斗而著称的珍禽,又名打鸡、咬鸡、军鸡。
两雄相遇或为争食时,或为夺偶相互打斗时,可置生死于度外,战
斗到最后一口气。
斗蟋蟀——中国民间搏戏之一,是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但这种休
闲方式很残酷。斗蟋仅有雄性,它们为保卫自己的领地或争夺配偶
权而相互撕咬。二虫鏖战,战败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争斗,
倒是鲜有“战死沙场”的情况。摴蒱——摴蒱是一种古代博戏。博戏中用于掷采的投子最初是用樗
木制成,故称樗蒲或摴蒱。又由于这种木制掷具系五枚一组,所以
又叫五木之戏,或简称五木。
双陆(lù)——古代博戏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棋盘游戏。棋子的移动以
掷骰子的点数决定,首位把所有棋子移离棋盘的玩者可获得胜利。
游戏在世界多个地方演变出多个版本,但保留一些共通的基本元素。
在游戏中,每位玩者尽力把棋子移动及移离棋盘。虽然游戏有很大
的运气成分,游戏的策略仍然十分重要。每次掷骰子,玩者都要从
多种选择中选出最佳的走法。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