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之情节
学习目标
1.熟悉小说情节高考考查的题型。
2.熟记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3.能准确梳理小说的情节。
4.能准确分析处于小说不同位置的情节的作用。
5.熟记小说情节安排的手法并能结合文本分析。
阅而优语文公众号,添加微信: dhlpx03,分享更多干货资源。QQ资源群:516713153
概括情节
分析情节
的作用
情节安排
的手法
小说情节三大题型 理清层次:(序幕)—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尾声),寻找线索;抓住主要事件,
重要场面1.概括方法
2.答题技法 从主人公角度叙述;叙述完整,何人何时何
地何事,何人何事坚决不能省;叙述清晰,
避免前后交叉
1.情节结构模式
2.遵循“四循环
一读者” 模式
一波三折式、欧.亨利式、蒙太奇式、
抑扬式、单线式、双线式等
情节本身、环境、人物、主题、读者
五角度
1.叙述人称
和视角
2.叙述方式
3.结构手法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和有限视角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铺
垫、巧合(突转)等
概括情节
把握住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
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
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
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概括小说情节,是小说类文本阅读常见的题型
之一。
答题模板
1.对事情的概括。按“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文中
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的格式加以概括。(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的人物
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
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常用答题模板:某人做了哪些事。
典例剖析
( 2013年重庆高考题)《枪口下的人格》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第一步:明确考查题型(概括小说情节),此题我们
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层次,
把握情节。
第二步:明晓主要事件。主要事件是主人公在俘虏敌
人和被敌人俘虏的局势转变中,维护敌人和自己的风
度尊严,体现出高尚的人格。
阅而优语文公众号,添加微信: dhlpx03,分享更多干货资源。QQ资源群:516713153
第三步:划分结构层次。
开端(第1-3段):贝尔蒂俘虏霍夫曼。
发展(第4-6段):贝尔蒂保护霍夫曼,维护敌人的风度
尊严。
再发展(第7段):贝尔蒂被俘虏。
高潮(第8-12段):贝尔蒂脱险。
结局(第13-结尾):贝尔蒂赴死,维护自己的风度尊严。
参考答案:贝尔蒂俘获得霍夫曼(开端)——贝尔蒂保
护霍夫曼(发展)——贝尔蒂及他人被俘(进一步发展)
——贝尔蒂脱险(高潮)——贝尔蒂赴死(结局)。
情节的结构模式
从整体构思看,小说常见的情节结构有四种类
型:
①一波三折式(摇摆式):小说情节由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但往往会在发
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
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如《枪口下的人
格》(2013年重庆.徐树建)《天嚣》(2017年
全国卷1.赵长天)《步步惊心》(田洪波)。
②欧·亨利式(欧·亨利笔法):情节发展出乎意
料却又合乎情理,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露真相。
即小说情节的高潮和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
之中。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
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
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
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
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警察与赞美诗》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项链
》(莫泊桑)《一种美味》(2017年浙江.巩高峰)
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讲述的是一个圣诞节
里发生在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
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
善良的主妇。他们的生活贫穷,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拥有一
样极珍贵的宝物。吉姆有祖传的一块金表,德拉有一头美
丽的瀑布般的秀发。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
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
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
条白金表链。结尾出人意料地写到双方的礼物都已经没有
用了,因为妻子剪掉了长发,丈夫卖掉了手表,荒谬,却
又让人感到回味无穷,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结尾
通常出人意料,让人啼笑皆非,但是却因人深思,寓意深
刻,深深打动读者,突出文章主题。
③蒙太奇式(镜头组合式):小说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
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如宋光明的《小大夫》,它描述了三个基本相同的画面,
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其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回环重复
的结构。三次情节的重复中,富有变化:人物的性别、
外貌以及身份有差别;病情也不同;因而,小大夫的动
作、语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开的药方是一样的。这些
场面的重复出现,蕴含着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主题,极
具讽刺效果。小大夫大山利用职务之便,大捞外快,利
欲熏心,连自己的家人也不放过,其扭曲的灵魂暴露无
遗。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只要被金钱迷住了心窍,道
德就会沦丧,良知就会泯灭。
④抑扬式:小说情节如果“扬”是主体,却先在“
抑”上着笔,最后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
这样便产生了情节发展的意外性,加强了相反相成
的艺术效果。
如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唐弢( tāo )的《琐忆》,
先写听人说鲁迅先生“睚眦必报”,后写见过才知
道鲁迅先生其实非常平易近人。著名作家茅盾在
《白杨礼赞》中先写白杨无比的平凡,再写它的不
平凡。这两例都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⑤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
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
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伊泰洛·卡尔维诺)。
⑥生活的横断面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
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奥古斯
特·斯特林堡),横断面就是主人公在搬离寓所的那一刹那阅读
半张纸的两分钟,从中我们窥见了主人公两年的人生经历、情感
体验和人生感悟,借小切口作出大文章。
⑦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
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追忆似水
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
夫),围绕墙上的斑点,主人公的意识便呈现出一种非常自由、
任意流淌的状态。
从线索角度看,小说常考的情节结构有两种类型:
①单线索情节: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线索是物(或人,
或一个事件),小说的情节次第展开,环环相扣。
A.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以“我”——一个
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B.以事物为线索。即所谓的“物线法”。如莫泊桑的小说
《项链》等。
C.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
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这个中心事件为线索来展开故
事情节的。
D.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
阅而优语文公众号,添加微信: dhlpx03,分享更多干货资源。QQ资源群:516713153
②双线索情节(或称主副线、明暗线):小说情节按两
条线索同时展开,两条线索的情节又相互关联,暗线
推动明线的发展,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
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
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
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如《马兰花》(2015
年全国卷1.李德霞)一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
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
的还款过程。
分析情节的作用
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是小说情节高考重点考查的题型。
①情节本身(结构):充当线索;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
或埋下伏笔;照应开头;承前解释说明什么,使情节更合
理;推动发展或转折。
②环境:交代什么内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人物:刻画或表现人物的什么性格或心理,使人物形象
更丰满。
④主题:揭示、暗示、突出、深化什么主题。
⑤读者(表达效果)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发读者思考或想象。
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1.内容情感上:
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某种气氛(紧张/压抑/欢快/凄冷/阴沉等),
奠定全文某种感情基调。③开门见山,表达作者对
人物的……感情或态度,或暗示人物的……命运。
这种段落的基本特点是以记叙、描写为主,段中常
常出现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如《药》
(鲁迅)的开头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
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不幸的命运。
2.情节结构上:
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为下文埋下伏
笔。这种段落往往先言他人、他物、他事,以
此引出所写的人、物、事。
②开篇点题,照应题目。这种段落的内容常常
围绕标题而写,或段落中多次提及标题。
③总领全文,揭示作者的某种情感。这种段落
常常表现为以议论、抒情为主,常常从宏大或
哲理的角度入笔。
3.表达效果上: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兴趣,激
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或引发读者思考。这
种段落常常表现为倒叙段、设疑段,或者所写
内容有点不太符合常情。
4.艺术手法上:与下文做对比、反衬,使后文
内容更突出。
阅而优语文公众号,添加微信: dhlpx03,分享更多干货资源。QQ资源群:516713153
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1.小说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
伏笔和照应(承上启下)。为后面情节发展埋下伏
笔(前有伏笔),照应前文的内容(后有照应),
使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2.小说情节与主题的关系:一般是揭示小说某方面
的主旨,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某一问题。
3.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突出表
现了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其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尾(欧.亨利式结尾):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
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
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突出文章的主旨。
2.令人伤感的结尾: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小说主题。如《药》
(鲁迅),华小栓、夏瑜的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
彻底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性格。如《药》(鲁迅)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
死去,凸显其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冯梦龙),杜十娘沉箱投
江的悲剧,引发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令人喜悦的结尾: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
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
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一体,符合人们阅读的心
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
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
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4.留下空白的结尾: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丰富的
想象空间,进行艺术再创造。
典例剖析
( 2017年浙江高考题)《一种美味》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析:①从情节本身来看,前面写“他”与家人津
津有味地喝鱼汤,结尾处鱼又“诡异”地出现,意
外的情节有出人意料之感,增强了文章的戏剧性
(欧.亨利式结尾);
②从结构上来看,结尾又“诡异”地出现本该已入
汤的鱼,这个情节不是凭空出现的,前文中“他忘
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等处已留下伏笔,意外的结尾与前文留下的伏笔照
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构思巧妙;结尾提示了“美
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
呼应。
③从读者(表达效果)上来看,“鱼未入汤”的情
节安排,充满魔幻色彩,结尾处鱼“眼里还闪着一
丝诡异的光”,诡异之处有深意,易引发读者思考。
阅而优语文公众号,添加微信: dhlpx03,分享更多干货资源。QQ资源群:516713153
情节安排的手法
小说情节的安排与设置需要一定的手法和技巧。总
起来讲,其手法主要有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
法。情节叙述手法是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括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
述视角(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和叙述方式(顺序、
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
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过程中运用的
手法,如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
铺垫、巧合(突转)等。
答题角度
1.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的作用: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
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令人信服,拉近与读者
的距离。
第二人称的作用:能增加亲切感,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
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可增强感染力; 能够使读者迅速
融入角色,使读者有代入感,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文
章中去;相当于“我”的审视者,对我进行观察、对照。
第三人称的作用: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
叙述者无所不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
心秘密等等,叙述者都了如指掌;能比较直接、
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
述。
三种人称结合的叙述艺术
《灵山》(高行健):
《灵山》的主人公是“我”、“你”、“他”,三者分
别与“她”进行对话。第一人称“我”既是小说的叙述
者,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在现实中旅行,在长江
流域漫游,见到的都是真人真事;第二人称“你”在精
神中漫游,既是虚拟的自我,也是“我” 的投射或精
神异化;第三人称“他”既是“我”的静观与思考,也
是“我”的投影。而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她”指的并不
是同一个人,而是一个复合的女性形象,或者说是女性
的多重变奏。
“我”“你”“他”“她”之间的关系在小说52章中也有
明确的表述:“你知道我不过在自言自语,以缓解我的寂
寞。你知道我这种寂寞无可救药,没有人能把我拯救,我
只能诉诸自己作为谈话的对手。在这漫长的独白中,你是
我讲述的对象,一个倾听我的我自己,你不过是我的影子。
当我倾听我自己你的时候,我让你造出个她,因为你同我
一样,也忍受不了寂寞,也要找个谈话的对手。你于是诉
诸她,恰如我之诉诸你。她派生于你,又反过来确认我自
己。我的谈话对手你将我的经验与想象转化为你和她的关
系,而想象与经验又无法分清……你在你的神游中,同我
循着自己的心思满世界游荡,走得越远,倒越为接近,以
至于不可避免又走到一起竟难以分开,这就又需要后退一
步,隔开一段距离,那距离就是他,他是你离开我转过身
去的一个背影……
所谓她们,对你我来说,不过是她的种种影像的集合,如
此而已。他们则又是他的众生相。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都在你我之外。换言之,又都是我的背影的投射,无法摆
脱得开,既摆脱不开便摆脱不开,又何必去摆脱?”因此,
《灵山》是从“我”的自言自语开始的,随后才找到对手,
这个对手有时候是“你”,有时候是“她”。“她”也是
以人称来代替人物,是一个女人的多重变奏,女人的各个
侧面都在人称代词“她”之下,和“你”或“我”进行对
话。“你”和“我”是同一个人物,也可以进行对话,而
“你”和“我”又可以界定为一个“他”。“他”出于“
我”的思考,是自我意识升华后的中性的眼睛。“所以这
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个人称,‘你’‘我’‘他’都可以成
为这本书的主人公,他们都建立对手,进行对话。”
阅而优语文公众号,添加微信: dhlpx03,分享更多干货资源。QQ资源群:516713153
2.叙述视角:
全知全能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
事之上,随时对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
过多干预和介入会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
而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
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
但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
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4.情节安排的技巧:悬念、抑扬、伏笔、照应、
对比、衬托、铺垫、巧合(突转)、线索、以
……话题引入。
5.叙述安排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
与写景(环境描写)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
时空集中。
典例剖析
( 2014年全国卷1)《古渡头》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
分析。
从题干“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可知考查的是
“情节手法”,属于“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的变体提问方式。此类题目应从叙述人称或叙述视角、情
节和叙述安排的技巧等角度回答“叙述”技巧。就本题来
讲,文章的叙述视角以“我”为主,叙述以对话为主,渡
夫的故事情节由我谈“钱”引出,文中的环境描写烘托渲
染了故事的诗意美。文章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但这并
不影响文章的诗意。
阅而优语文公众号,添加微信: dhlpx03,分享更多干货资源。QQ资源群:516713153
参考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
可信(叙述人称或叙述视角);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情节安排的技巧中的以……话题引入);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
加集中(叙述安排的技巧);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
伤的诗意美(叙述安排的技巧中的叙述与写景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