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之医药文化目
录C
O
N
T
E
N
T
S
中医
02
01
中药一 中医1.中医的历史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四
诊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
了了““八法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五禽戏””。。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
被人尊为被人尊为““药王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
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
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
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
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
医发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医发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
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2.中医的理论基础
•• ((11)运气学说)运气学说
•• 运气学说,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运气学说,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
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
•• ((22)精气学说)精气学说
••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机””,有,有““升降出入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四种形式。
•• ((33)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 ((44)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
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
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互联系和转化规律。• (5)气血津液
•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 (6)脏腑学说
• 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
关系的学说。
• (7)经络学说
• (8)病因学说
•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 (9)元气说
• 中医认为,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肾所藏,后天脾胃来濡
养,借三焦和经络流行分布并弥散全身。3.中医的治疗手段
((11)中药)中药
•• 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
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
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
•• ((22)针灸)针灸
••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
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
人体共有人体共有361361个正经穴位。个正经穴位。•• ((33)拔火罐)拔火罐
•• 拔火罐疗法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其拔火罐疗法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其
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该疗法是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该疗法是
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
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
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 ((44)四诊)四诊
•• 望闻问切望闻问切4.4.历代名医历代名医
①①针灸之祖针灸之祖————黄帝黄帝
姓:姬,公孙、氏:有熊、轩辕。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姓:姬,公孙、氏:有熊、轩辕。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
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
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②②脉学介导者脉学介导者————扁鹊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
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
崇为脉学的倡导者。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③③外科之祖外科之祖————华佗(?华佗(?—208—208))
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
外科尤为擅长。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
行腹部手术。行腹部手术。•• ④④医圣医圣————张仲景张仲景
•• 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
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
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 ⑤⑤预防医学的介导者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葛洪
••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
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
花的记载。花的记载。
•• ⑥⑥药王药王————孙思邈(孙思邈(581—682581—682))
••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
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
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⑦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
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⑧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
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⑨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
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⑩《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全书90卷;它是中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5.5.相关典故相关典故
①①岐黄岐黄
•• 公元前公元前2626~~22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
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岐岐
黄黄””、、““岐黄之术岐黄之术””,即源于此。,即源于此。
•• ②②医中圣手医中圣手
•• 《孔子传》载:《孔子传》载:““于事无不通,谓之圣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即无所不通。手,指专司或专情其事的人。,即无所不通。手,指专司或专情其事的人。
医中圣手即是对医生精湛医术的高度称赞。医中圣手即是对医生精湛医术的高度称赞。
•• ③③扁鹊卢医扁鹊卢医
•• 《史记扁鹊仑公列传》载: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赵简子、太子《史记扁鹊仑公列传》载: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赵简子、太子
疾。《列子力命篇》载:医者卢氏被人称为疾。《列子力命篇》载:医者卢氏被人称为““神医神医””。扁鹊卢氏即。扁鹊卢氏即““正统神医正统神医””也。也。•• ④④悬壶悬壶
•• 《后汉书《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药给人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药给人
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
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悬壶””作为行医作为行医
的代称。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的代称。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
功绩为功绩为““悬壶济世悬壶济世””。。
•• ⑤⑤杏林杏林
•• 三国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三国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
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55株,轻者株,轻者11株。数年后,蔚然成林,株。数年后,蔚然成林,
红杏累累。他建一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
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
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额上写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额上写““杏林杏林””、、““医林医林””、、““誉满杏林誉满杏林””、、““杏林杏林
春暖春暖””。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 ⑦⑦再世华佗再世华佗
•• 华佗一次在途中,见有人出殡,他看见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还像活人的血,于是上前华佗一次在途中,见有人出殡,他看见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还像活人的血,于是上前
救治,终于救活在棺材里假死的产妇,被人们誉为救治,终于救活在棺材里假死的产妇,被人们誉为““神医神医””。他精通内、外、妇、儿、。他精通内、外、妇、儿、
针灸各科。《三国演义》说他能为曹操开头颅治其头风病。后人用针灸各科。《三国演义》说他能为曹操开头颅治其头风病。后人用““再世华佗再世华佗””来赞扬来赞扬
医生的医术高明。医生的医术高明。
•• ⑧⑧青囊青囊
•• 指古代医生盛医书的囊,后借指医术。《后汉书指古代医生盛医书的囊,后借指医术。《后汉书··华佗传》张冀《补注》:华佗传》张冀《补注》:““吴押狱者吴押狱者
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传,二子不能继业,修书与汝,我死非命,有青囊未传,二子不能继业,修书与汝,
可往取之可往取之’’。吴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饮如醉而殂。吴弃役回家,向妻索书,。吴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饮如醉而殂。吴弃役回家,向妻索书,
妻日:妻日:‘‘纵学得神术,终毙于狱中,故我以囊烧毁也纵学得神术,终毙于狱中,故我以囊烧毁也’”’”。因华佗精医术,生前行医各。因华佗精医术,生前行医各
地,声名颇著,所以,地,声名颇著,所以,““青囊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也成了医术的代称。⑨苍生大医
唐代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堪称医学界的典范。他在
《千金要方》中写道:“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
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
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虑吉凶,护措身命。深心凄怆,
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
之心,如此可成苍生大医。”后人对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
“苍生大医”。•• 6.6.中医典籍中医典籍
•• ①①《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病因学
说说”“”“病机学说病机学说”“”“病症病症”“”“诊法诊法”“”“论治论治””及及““养生学养生学”“”“运气学运气学””等学说。反映了中国古代等学说。反映了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的思想,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天人合一的思想,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 ②《难经》
•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
”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
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释。
• ③《伤寒杂病论》
• 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人。
• ④《神农本草经》
• 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二 中药1.药性理论
(1)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说明
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
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2)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五味的产生,首
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又不仅仅是药物味道
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3)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
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
(4)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
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5)毒性
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
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代一般认为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
突变、致畸胎、成瘾等。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
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2.中药的配伍
单行
即不需配伍,单用一味药即可治愈疾病,称为单行。如清金散就是单用一味黄芩,
治肺热咳血的病证。
相须
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
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
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
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
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
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
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
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3.中药的命名
(1)因药物突出的功效而命名
如益母草功擅活血调经,主治妇女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阻腹痛等,为妇科
经产要药;防风功能祛风息风,防范风邪,主治风病。
(2)因药用部位而命名
中药材来源广泛,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等。植物、动物类药材药用部位各不相同,以
药用部位命名,是中药常用的命名方法之一。植物药中芦根、茅根用根茎入药;苦楝根皮、
桑根白皮即以根皮入药;桑叶、大青叶、苏叶等用叶片入药。
(3)因产地而命名
我囯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
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产量和质量方面,都有
一定的地域性,所以自古以来医药学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如黄连、黄柏、续断等以
四川产者为佳,故称川黄连、川黄柏、川断;橘皮以广东新会产者为佳,故称新会皮、广
陈皮;茯苓以云南产的最好,故名云苓;(4)因形态而命名
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形状,往往有其特殊之处,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人们常常以它们的形态特征而命
名。如大腹皮,即以形似大腹而命名;乌头,因其块根形似乌鸦之头而命名;人参乃状如人形,功参天地。
(5)因气味而命名
某些中药具有特殊的气味,因而成了药物命名的依据。如麝香,因香气远射而得名;丁香、茴香、安息香、檀
香等香料药,因具有特殊的香气,故以“香”字命名;而败酱草、臭梧桐、墓头回等,则因具有特殊臭气而得
名;鱼腥草,以其具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而命名。
(6)因滋味而命名
每种中药都具有一定的味道,某些药物就是以它们所特有的滋味来命名。如五味子,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
全果皆有咸味,五味倶全而得名;甘草以其味甘而得名;细辛以味辛而得名;苦参以其味苦而得名;酸枣仁以
其味酸而得名。(7)因颜色而命名
许多中药都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而药物的颜色就成了命名的依据。如色黄的中药有黄芩、黄连、黄柏、黄
芪、大黄等;色黑的中药有乌玄参、黑丑、墨旱莲等;色白的中药有白芷、白果、白矾、葱白、薤白等。
(8)因进口国名或译音而命名
某些进口药材是以进口国家或地区的名称来命名的。如安息香、苏合香就是以古代安息国、苏合国的国名来命
名。有的在药名上冠以“番”、“胡”、“西”等字样,以说明当初并不是国产的药物,如番泻叶、番木鳖、
胡椒、胡麻仁、西红花、西洋参等。有些外来药,由于没有适当的药名,则以译音为名,如诃黎勒、曼陀罗等。
(9)因生长季节而命名
如半夏在夏季的一半(农历五月间)采收,故名半夏;夏枯草、夏天无等都是生长到夏至后枯萎,故冠以夏。
(10)字因人名而命名
有些中药的用名带有传说色彩,这些药多半是以发现者或最初使用者的名字来做药名。如使君子,相传是潘州
郭使君治疗儿科病的常用药;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这个药是由刘裕发现的;杜仲一药,相传
是古代有一位叫杜仲的人,因服食此药而得道,后人遂以杜仲而命名。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