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 2020 年
高三语文一模试题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传记文学古已有之,最初属于史学家的领域,有“史传文学”之称。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一般认为始于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纪传体篇章。
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传记文学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此,
梁启超、胡适功勋卓著。前者推动传记文学的现代转型,重视塑造民族
性格,后者倡导传记文学的创作,“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
作品讴歌工农兵英雄模范人物,反映了新中国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给
人以震撼与激励。“文革”十年,传记文学发展缓慢,但仍有作家坚持
写作,一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传记主题的开掘。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行进脚步,传记文学创作也开启新
进程。社会思想解放,文化趋向多元,传记作家发扬现代传记文学的优
秀传统,记录真实的生活,表现中国社会发展中典型人物个性的丰富与
复杂,创作数量大增。据统计,1949 年至 1983 年国内出版各类人物
传记图书共计 3400 多部,而 1984 年至 1990 年则出版了 3700 多部。
1990 年,我国进入转轨换型的市场经济社会,传记文学创作热点不断,
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多样化艺术格局。
可以说,任何一种类型的传主都有作家写,一个作家写多部传记,
一个传主拥有多部传记的现象屡见不鲜。传记文学在题材内容开掘的广
度与深度、艺术手法表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新中国成立
后的前 30 年以及更早的现代传记文学 30 年。同时,中国传记文学研
究会等学术组织成立,促进传记文学研究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研究人
才辈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丰硕喜人。 当代传记作家创作热情高涨,记录改革开放的步履,讴歌体现时代
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
为人民立传,真实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故事。
(取材于全展、李炳银等人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我国传记文学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
项是(3 分)
A.传记文学始于司马迁的《史记》,最初有“史传文学”之称。
B.我国传记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得力于梁启超、胡适。
C.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
D.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开始记录社会发展中人物的真实生活。
选项D:原文第三段:“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行进脚步,传
记文学创作也开启新进程。社会思想解放,文化趋向多元,传记作家发
扬现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记录真实的生活,表现中国社会发展中典
型人物个性的丰富与复杂,创作数量大增。”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改革开放后传记作品发展特点”的理解与推
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品数量大 B.艺术手法新 C.作品类型多 D.研究发展快
选项A:材料一第三段。
选项B:于文无据
选项C:材料一第二、四段。
选项D:材料一第四段。
故选:B材料二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著作,开拓了我国古代以
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
的文学著作,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
《史记》的高度艺术成就不仅彪炳于传记文学,而且给后代的小说、戏
剧以无与伦比的影响。
司马迁具有远大抱负和独立的人格,他写作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者,特别是最后一句显示出他强大的
主体意识,这是《史记》取得成功的基础。司马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
寄寓笔下,使传主成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但自唐代开始,“史传”
从《史记》那样的私家著述改为官方主持的集体编撰,编写者必须严格
服从官方制定的指导思想,个人的思想感情不能介入。在这样的写作程
序中,编写者的主体意识被禁锢,失去了创造力。 传记并非对传主纯客观的记录,传记家的主体意识是参与其中的。
对传主及传记材料的选择,传记家的叙述和解读方式都有自主的空间。
传记家不但可以表达出对传主的同情和认同,而且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
心理投射到传主身上。1947 年,李长之发表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
格》,论析了司马迁的人格和他作品风格的一致性,考察了司马迁的个
性在《史记》中的表现。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史记》,发现
其中大约 120 个人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还有一些学者研
究了一些现代传记名作,都从传主身上发现了传记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传记作家主体意识的复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批
传记作家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对人物的
命运、个性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形成自己的
风格,不断推出新的作品。
(取材于杨正润《主体意识的复苏与当代传记的繁荣》)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主体意识”的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史记》是私家著述,开拓了以人物为主的“正史”的先河。
B.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标。
C.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风格一致,其个性在作品中有表现。
D.《史记》中大约 120 个人都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
【解析】 A是《史记》的影响,不是《史记》中体现的主体意识。 BCD
在材料二第二段:材料三
传记发展到当代,早已突破“生者不立传”的传统,涌现出大量为尚
健在者立传修谱的作品。同时,传记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除了具有杰
出成就的伟人、名人为书写对象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与风尚的寻常百
姓也进入传记作品,立传成为普通人可享受的一种文化待遇。传记文学
内涵和外延扩展,可以立传的人物对象越来越宽泛,可以立传的对象类
型也越来越丰富。当今的传记文学已从为人物立传扩展到为城市、江河
湖海、大桥道路、沙漠绿洲立传,为一切自然有机体、建设工程项目和
所有具有“生命”发展历程、有自身来龙去脉的事物立传。如《我的天
堂》描写苏州改革开放历史,《大江魂》为长江立传,《大国重器》为
中国火箭军作传,这些新传记的传主是城市、江河、部队等“泛生命体
”,细致深入地展现了具体事件事物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考据考证
详尽准确,具有鲜明的传记作品特色。 传记文学繁荣发展,学者们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推动作用不容忽
视。上世纪初我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与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有着密
切的关联,传记家们多为学者,大都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推动传记事业。
当前,学者传记是当代传记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形式之一。学者写
传聚焦传主的生平故事与思想人格,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叙述笔
墨又常带感情与温度,具有精神厚度与智性品质。
当下,传记文学发展处于黄金时代,但在传记日益走向通俗化的趋
势下,一些传记作品有“隐恶”、“虚美”的表现。维护传记文学的繁
荣发展,作家们应在守正基础上创新,“不虚美,不隐恶”,努力挖掘
探究,艺术地塑造传主形象,创作优秀的传记作品。
(取材于李朝全等人的相关文章)4.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当前传记文学发展趋势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
一项是(3 分)
A.为生者立传,传记文学创作不受传统限制。
B.为寻常百姓立传,传记作品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
C.为“泛生命体”立传,传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扩展。
D.学者传记的数量多、影响大,体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
【解析】原文“传记文学繁荣发展,学者们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推动
作用不容忽视。上世纪初我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与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
培养有着密切的关联”密切的关联与体现概念内涵不同。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述传记作家应如何在创作中发挥主体意识,
写好中国故事。(6分)
5.(6 分) 继承我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
为人民立传;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深入
挖掘人物个性特点;向学者学习,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写作,彰显独立
自由的精神品格;不趋同于传记通俗化的趋势,坚持不隐恶,不虚美。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17 分)
万物不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故国广巨,
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桀、纣用其材而
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万物(对任何人)都是同样的,但人们使用它们却各有不同,这是治
乱、存亡、死生的根本所在。所以国土广大,兵力强盛,未必安定;尊
贵富有,未必显赫;(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们。夏桀、商纣使用那些
物品材料,造成了他们的灭亡,商汤、周武王使用那些物品材料,成就
了他们的王业。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
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
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
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
“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
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商汤在郊外看见对网祷告的人,(这人)四面设网,祷告说:“从天上落下来的,
从地上钻出来的,从四方过来的,都撞到我的网上。”汤说:“嘻!(真那样的话)
禽兽就被杀光了。除了桀那样的暴君,谁还会做这种事呢?”商汤收起三面的网,
(只)在一面设网,重新教那人祷告说:“从前蜘蛛结网,现在人们(也)学着织。
禽兽想向左去的就向左去,想向右去的就向右去,想向高处去的就向高处去,想向
低处去的就向低处去,我(只)捕取那些触犯天命的。”汉水以南的国家闻知这件
事说:“商汤的仁德延及禽兽了。”(于是)四十个国家归附了汤。别人在四面设
网,未必能捕获到鸟;汤撤去三面的网,(只)在一面设网,(却)由此网得了四
十个国家,不仅仅是网鸟啊! 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 “更葬之。
”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
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曰:“
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
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周文王派人挖掘池塘,挖出个死人的尸骨,官吏把此事禀告文王,文
王说:“重新安葬他。”官吏说:“这具尸骨是没有主的。”文王说:
“抚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抚有一国的人是一国之主。 现在难道我
不是它的主人吗?”于是让官吏用衣棺把那具尸骨重新埋葬。天下人闻
知这件事说: “文王真贤明啊! 他的恩泽延及死人的尸骨了,又何况
活着的人呢?”有的人得到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陷入危难,文王得具朽
骨却能借它表明自己的心愿,所以在圣人看来,物没有没用的。 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
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
不有恙乎?”杙步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
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于以尊位厚禄乎?
孔子的弟子凡是从远方来的,孔子就扛着手杖问候他说:“你的祖父
没有灾病吧?”然后持杖拱手行礼,问候说:“你的父母没有灾病吧?
”然后拄着手杖问候说:“你的哥哥弟弟没有灾病吧?”最后拖着手杖
转过身去,问候说:“你的妻子、孩子没有灾病吧?”所以孔子用六尺
长的手杖,就让人知道了贵贱的等级,辨明了亲疏的关系,又何况用尊
贵的地位、丰厚的俸禄呢? 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
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遏夺为务也。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跖
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也。(《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
注释:不:此字应是因传写错误而多出来的。杙(yì ):小木桩。楗
(jiàn ):门栓。
古代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用来抚养幼者,赡养老人。现在的人重
视善射的技艺,(却)用来攻战侵夺。那卑微的小人凭借善射的技艺掠
夺弱小的人,欺侮势孤力单的人,把拦路抢劫当作职业。仁爱的人得到
饴糖,用来保养病人,奉养老人。盗跖与企足弄到饴糖,(却)用来粘
门闩开门(来盗窃他人财物)。6.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 原:根本
②其孰为此也 其:那,那么
③昔蛛蝥作网罟 罟:网
④非徒网鸟也 徒:只,仅仅
⑤吏以闻于文王 闻:报告上级
⑥又况于人乎 于:对,对于
⑦杙[yì]步而倍之 倍:反也,背过身
⑧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 暴:凶恶,残暴
A.① ⑥ B.② ⑧ C. ③ ⑤ D. ④ ⑦
【解析】②其,难道。⑧暴,欺侮。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商汤、周武王使用物之材,成就了他
们的王业
B.皆离吾网 飞禽走兽都离开我的网
C.孔子荷杖而问之曰 孔子扛着手杖问他
D.古之人贵能射也 古代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
【解析】选项B:都撞到我的网上
故选:B。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商汤认为禽兽想向哪去就向哪去,天命使然不可抗拒。
B.“朽骨”无主,作为一国之主,文王认为有责任安葬它。
C.孔子富有智慧,用活一根手杖,问候了弟子的家人们。
D.跖与企足这类盗人用饴行窃,与仁人用饴目的大不同。
【解析】原文“吾取其犯命者”意思是:我(只)捕取那些触犯天命的
。选项A:“天命使然不可抗拒。”错。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 分)
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译文:
9.(3 分)有的人得到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陷入危难,文王得具朽骨
却能借它表明自己的心意(仁德),所以圣人对万物没有不尽其用的。10.围绕作者的主张,本文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请具体说明。(5
分)
10.(5 分)
首先,以汤网收三面而得四十国、文王葬朽骨显仁德为例,阐明用物在
于仁德;接着,以孔子用手杖分等级、辨关系为例,阐明用物在于礼义;
然后,以用射艺和饴糖的不同收束,呼应开篇的观点主张。(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1 题。(共 7 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
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
以为次矣。”
曰:“今之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释:硁[kēng]击石的声音。
文中画线句中的“硁硁然小人哉”,有人断为“硁硁然/小人哉”,有
人不断。请说明“硁硁然”在这两种断句中的表意区别,并分别解释画
线句的意思。(4 分)11.(7 分)
(4 分)
不断,“硁硁然”侧重形容“小人”生硬、固执;断开,“硁硁然”侧
重形容“言必信,行必果”,像石击打般响亮。
不断,画线句的意思是“言语一定信实,做事一定坚决,这是不问
是非黑白的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断开,画线句的意思是“说
话守信用,办事很实在,像嘣蹦响的石头子,是一般的小人啊”。(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1 题。(共 7 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
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
以为次矣。”
曰:“今之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释:硁[kēng]击石的声音。
结合以上文字,概括说明孔子所答的三类“士”的特点。(3 分)
有修养、有才能,能够为国效力;行孝悌,为宗族乡里称道;言行有
信,个人品性不错。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5 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14 题。(共 12 分)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一)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二)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12.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诗中都用到“惆怅”,第一首诗中的言诗人情感,第二首诗中的写牡丹情绪。
B.第一首诗中的“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写出诗人赏花之细心。
C.两诗中分别用“衰红”、“萎红”描写不同状态下的牡丹花,用词准确、形象。
D.第二首诗写风雨中的牡丹飘零,尾句中的“何况”连接前后文,增进了语意。
【解析】“第二首诗中的写牡丹情绪” 错 两首诗中“惆怅”都表达的
是诗人的情感。13.下列对“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与“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
照红妆”(苏轼《海棠》)的比较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同是描写夜晚赏花,白诗把火看花,苏诗秉烛照花,均别具风趣。
B.作者表达的情感不同,白居易怜惜牡丹花,苏轼陪伴欣赏海棠花。
C.赏花的原因不同,白居易是因风起花会落,苏轼担心夜深花睡去。
D.同是用语浅近,感情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隽永,耐人寻味。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5 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14 题。(共 12 分)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一)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二)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解析】“感情含而不露,感而不伤”错“惜”“恐”二字表露出作者
的惜花之情,苏诗表达的是豁达开朗。14.两首诗虽同是“惜”牡丹花,但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不同,而且所
用艺术手法也多有不同,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区别。(6 分)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5 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14 题。(共 12 分)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一)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二)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14.(6 分)
思想感情不同:第一首诗“惜”中抒发珍爱生命与美好;第二首诗“
惜”中抒发心痛与悲伤。
艺术手法不同(答案示例):咏牡丹的视角不同,第一首诗写牡丹
花盛开,以诗人夜晚把火欣赏来衬写;第二首诗写牡丹花残败,诗人细
笔描摹落红飘零的情景;修辞方法使用不同,第一首诗用语朴素简洁,
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第二首诗描写中运用了修辞方法,如起笔用“寂
寞”一词,以拟人方法写出了牡丹的处境冷落。(二)按要求完成 15 题。(共 8 分)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 分)
一个人承担重大使命,要经受苦难,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 , ”。李白听闻王昌龄左迁龙标之后,以诗遥祝,表达同情
慰藉之意,“ , ”。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前往求见
庄公的原因是“ , ”。高考时近,在“青春圆梦”主题班
会上,同学们纷纷表达顽强拼搏、勇于追梦的决心。你会用“ ,
”来激励自己。15.(8 分)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示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三)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问题。(5 分)
16.在《红楼梦》第 63 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中,大家抽签饮酒,宝钗第一个抽得一签,“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
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
也动人”。“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隐含着宝钗怎样的个性特点?请根
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16.(5 分)
答案要求:围绕“无情”“动人”阐明宝钗个性特点内涵,结合《红楼
梦》中相关情节内容分析。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20 题。
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乡民爱戏,常常在夜幕即将垂帘的黄昏时分凑在一起胡喊。烦恼和
沉重总是很短暂,劳作之余,乡民对日常生活的期望没有城里人高,只
要有戏看,想不来的问题便永远不再去想。热爱,赋予了活着的意义。
当一个村庄在空地上搭起戏台子时,村庄里的普通农妇走起路来便如同
踩着棉花,腰肢如柳叶,风不来自个儿就摆了,优美地走在村街上,似
乎嗓门也比往日响亮了,“唱大戏了,来咱村看戏啊!”
我对乡村的记忆是从舞台开始的。在我还看不懂戏的日子里,只要
看到灯光照亮,人影晃动,便感觉到一股活力四处洒落,那些声音,纷
纷扬扬地落在乡民身上,他们无比快乐的笑容感染了我。 民间有“无庙不成村”之说,有庙又必有戏台,无戏台不成庙。我还
记得和村庄里的大人们一起去庙里看戏,台下人头攒动,是一张张凝神
上望的脸。戏台上,生旦净末丑,正演绎着一场沧桑岁月的人间大戏,
让人们感受着人生的喜怒哀乐、生死荣枯。他们为生欢呼雀跃,为死悲
从中来。一段哭腔唱得入心入骨地疼,唱得好呀,戏到此时不是演了,
是唱,五音六律揪扯得人心战栗。
我极喜欢看野台子的戏。一场热闹,平地而起,又骤然而歇。在这
里,排除了神的干扰,可以进入真实的民间。 我反复回忆童年时期的那些夜晚。等不到傍晚,地里的壮汉便急急
收起农具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从大地的深处起身,转过身子,那样的不
约而同。盛热的空气里有虫子擦着草尖飞翔,暮色斑驳迷幻。匆匆一口
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所有人
的心澄明如镜,有一种洗礼后的神秘感。一行人前前后后挨挤着,小孩
挽着大人的胳膊,一轮明月升到孩子们仰望的高度,远山肃穆,它凝聚
着山外的声色犬马。走上山顶,远远看见了野地里的台子,灯光还没有
点亮,月明在山尖上,黄土小路有微风的暖痕,一路上话都不敢多说,
怕话多了耽误行程。
围绕着戏台周围有许多零嘴,孩子们向大人要了钱买了占嘴的零食,
匆匆拽着大人的衣角往舞台前挤。一个女演员,腰肢纤细,头戴花冠,
袭一件镶边水红绣花长裙,在戏台当中走台,女演员无视台子下的观众,
水袖飞舞,台步走得欢实。 星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
开始乱了,人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村口的
老槐树黑黑地站在夜幕里,横杈上落着一层来看戏的乌鸦。
戏就要开始了。
我们在台前乱跑大叫,不时掀起幕布看台子上的人搬布景,都是穿好
戏装的龙套生,没见有主演搬布景。刚才那个穿水红长裙的女子在侧幕
旁吊嗓子,咿咿呀呀,兰花指翘着,不时指出去收回来,在自己包好的
头上摁摁鬓花。开戏前的几分钟里她就那么精心地装饰着自己。我们叽
叽喳喳乱叫,吸引得演员走过来,瞪着眼把我们轰下舞台。各自跑往父
母身边,拉着父母的手说:“看见了,看见了。”大人们要孩子们讲讲
看到了台子上有什么。有调皮一些的娃娃就扭捏着模仿幕布后的表演,
捏着嗓子咿咿呀呀学后台人。这时候准备演出的铃声响了,大人们用尖
利的噪音呵斥自己的娃娃,咳嗽声和互相打趣声弥漫于台下的人群。 突然炸起一阵锣鼓家伙响,台子下的热闹和混乱被震得鸦雀无声。
大幕徐徐拉开,演员踩着台步上场。台上台下的距离一点也不遥远。
台上的唱念做打,算不得炉火纯青,却也生动活泼。瞬息万变的浪漫爱
情,还来不及留恋追怀,便徒生变故。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长,
都能让台子下的观众撒一把悲情泪水。
历史被放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真假都不重要了。观众早已熟悉了演员
的表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心里都清楚。演员胆敢偷懒作假,台下的
嘘声起了,口哨声起了,鼓倒掌是高级待遇,或是石头蛋子飞上台,或
是给你起一个外号,立马叫响,看你敢不敢瞎对付。
夜戏结束时,有些意犹未尽,瞌睡虫早被赶到了九霄云外,不舍得回
家,我们挤在戏台后看演员卸妆。凡士林和油彩味儿扑面而来,大裆裤
忽闪忽闪晃荡,大家使劲儿辨认演员核对角色。
走吧,杀戏了。 脚踩着地,心往上飞。
将来谁家能出一个唱戏把式就好了。谁家有那福分呢?挨着户数过去
也找不着苗头。笼罩在无奈的气氛之下,有人转移了话题,议论演员的
扮相,走着走着没话了,话断在了半路上。
一条小路直达村庄,月亮钻进云层,山野像巨大幕布,把一切罩在其
中。
远望村庄有灯光亮着,路在七弯八拐中,像村庄扯开生长的身子,又
像时光的投影。村庄最老的老人在村口上站着,黑树桩一样,如果不是
手里提着的灯笼,夜色中看不出人形。
他多么想听看戏回来的人说说都唱了啥戏,可是没有人支应他,他
孤单的影子加深了夜的浓重。
有人吼他:“咋这时间还不睡?快回睡!” 夜收尽了人声和呼吸。
他嘟囔了一句:“天不怜老,活生生叫我看不动戏了。”
只要戏还活着,乡民们明天照样不敢耽搁了看戏。新的一天,在某个
看不见的地方,正在形成一台戏。在人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取材于葛水平同名散文)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那些声音,纷纷扬扬地落在乡民身上 纷纷扬扬:起伏飘荡,持
续不断
B.五音六律揪扯得人心战栗 人心战栗:心惊胆战
C.远山肃穆,它凝聚着山外的声色犬马 声色犬马:热闹繁华的生活
D.台子下的热闹和混乱被震得鸦雀无声 鸦雀无声:没有一点声息
【解析】选项B:“人心战栗”表达的情感是悲痛。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细致描写普通农妇得知有戏可看的由衷喜悦,村民爱戏之
心得以一窥。
B.村民提前收工,赶路,等戏开演,一场夜晚的野台子的戏牵动人心,
铺写饱满。
C.文章以多处夜色描写渲染看戏环境,而第段的描写突出表现乡民看
戏的轻松。
D.文末写最老的老人想听人讲唱了什么戏,升华了村民对戏的感情,
强化了主旨。
【解析】“突出表现乡民看戏的轻松。”错,应是看戏的急切 、渴求。 19.结合文章,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6 分)
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
本句形象地表达了村民们对戏的热爱。叠音词“匆匆”、“齐齐”
,写出了大人和孩子准备去看戏的急切心理;一条土路连起戏台与村民
的生活,“拽”以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戏深深吸引着村民,村民爱戏。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
乱了,人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
这句话写出了戏带给村民情感和精神上的激荡和愉悦。“星光”、
“夜鸟的鸣唱”这些大自然美好的形象化为村民心中抽象的情绪,星光
闪烁、鸟鸣悦耳,听觉、视觉交融在一起,翻腾不止,村民看戏前的期
盼、激动表达得生动形象;戏即将启幕,大地上的声音与“人影晃动”、
“苍蝇拍翅”、“蚂蚱蹬腿”交织在一起,以短语描摹各种动态情形,
在增进的节奏与语势中渲染乡民们看戏前无比激动、兴奋的心情。20. 结合全文,请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6 分)
20.(6 分)
“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是说戏与乡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戏是人
们情感、精神的寄托,乡民爱戏。戏驱散了村民们生活上的烦恼与沉重,
为他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意义;戏演绎了人间的
沧桑岁月,让人们感受着人生的喜怒哀乐、生死荣枯;戏净化了心灵,
让村民内心受到触动;戏演绎了真实的民间生活,给村民带来真切丰富
的情感体验。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21.语言基础应用(5 分)
文学是谈不尽的,坊间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实在太多。这类书籍没有多大
用处,人人都知道。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
多练习写作, 甲 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 乙 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
味, 丙 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 丁 如果不在这上面
做功夫,甚至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可奈何。
将下面的句子添加到上面一段文字中,最合适的位置是(3 分)
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具有了“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才是“文学的修
养就大体算成功了”故选:C。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21.语言基础应用(5 分)
文学是谈不尽的,坊间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实在太多。这类书籍没有多大
用处,人人都知道。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
多练习写作, 甲 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 乙 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
味, 丙 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 丁 如果不在这上面
做功夫,甚至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可奈何。
画线句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作修改。(2 分)
(2)(2 分)“甚至”关联上下句,逻辑不合理;“无可奈何”与整
段阐述内容没有合理关系。修改示例: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读完任
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于事。22.微写作(1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很多小说都有精彩的场面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表达
主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
城》《老人与海》中选择一处场面描写,加以描述并做简要点评。要求:
结合作品内容。 某超市为顾客提供的免费手撕塑料袋浪费严重,请你为超市拟写一
条宣传语,倡议合理使用手撕塑料袋。要求:用语易懂、得体、生动,
并陈述理由。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中国人民心手相牵,共克时艰,广大医务工作
者在最前线冲锋,坚守岗位。请你为他们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写现代诗,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抒情文字,用间接抒情的方法。23.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
在答题卡上。曾国藩曾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
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这些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
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以“这个春天,我在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和感受。
要求:在横线上补写适当的词语;写现实生活,至少运用两种叙述方法,
有细节描写;
语言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