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2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2

ID:497180

大小:1.23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世界现代经济文明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考导航高考导航 考纲扫描 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情播报 1.美国、苏联经济体制的创新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结合经济危机惨痛的教训,充分认识加强宏观调控、 保持经济平衡增长的重要性 3.罗斯福新政中有关民生问题的措施,对于稳定社会 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 4.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过程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 的启示高频考点串讲 考点一考点一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直接原 因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信贷 消费加剧矛盾。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3.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危机,加剧了世界 紧张局势。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1933年,罗 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3.主要内容 (1)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 位制,实行美元贬值等。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通过 《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经济管制。 (3)调整农业政策:减耕,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 价格,政府提供补贴。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加强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4.评价 (1)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国民经济状况显著改善。 (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 走上法西斯道路。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拓展升华】 罗斯福新政措施的主要类型 (1)救济。通过成立各种救济机构,推行“以工代赈”和举办 社会公共工程等计划,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2)复兴。如银行暂时休业整顿,以恢复其信誉,政府调整 农业政策,为减产农民提供补助,恢复农业生产。1933~ 1935年是新政的重点。 (3)改革。涉及工业、农业、金融、劳动和社会各个领域, 政府采取各种长远措施以改善全国的经济现状等等,1935 年以后成为新政重点。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 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2)为克服70年代的“滞胀”现象,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 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2.建立“福利国家” (1)背景: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其经济安全。 (3)利弊:对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 重负。 3.第三产业繁荣,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4.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 济。【拓展升华】 二战后,发达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进 行的调整 (1)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和运行方面,不再是完全放 任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结合 起来。政府主要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调节资本 主义经济的运行,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趋于缓和。(2)社会福利:在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 会财富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普遍和 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分配。 在利润巨额增加的同时,缩短职工的劳动时间,提高劳 动者的物质文化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以缓和阶级 矛盾。(3)企业经营:企业经营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又 一个重要内容,股票不再是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 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这种 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 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人民资本主义”产生。 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 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经 营者革命”应运而生。考点二考点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 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3)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 发了农民的不满。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政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 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贸易 上,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上,废除实物分配 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斯大林模式” 1.形成: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宪法的 制定。 2.特征: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 集权化。 3.经验教训:国家按计划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 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 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 业的积极性;为筹得工业化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 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三、经济体制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 口。 评价: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造成人们 的思想混乱,改革以失败告终。 2.勃列日涅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工业改革为 重点。 评价: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 最终失败。 3.戈尔巴乔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从经济领域 转向政治领域。 评价: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拓展升华】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 立。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 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 实际情况逐步探索。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经济,巩 固了工农联盟。(3)期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 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 的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 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俄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 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 成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社会 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 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 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 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生 产力的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考解密聚焦 热点考向一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考题呈现】 (2010年高考江苏卷)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 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例例11【解析】 按因果关系推断主要目的,罗斯福新政期 间,美国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 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 羊等牲畜,以控制农产品产量和牲畜饲养数量,提高 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据上述知识可直接判断出 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2010年高考福建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 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 元400~1998年) 例例221990年国际元(国际元是将不同国家货币转换后形成的 一种统一计算单位)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材料2: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 ……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 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3: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 增长速度(%) 年 份 日 英 美 法 德 1921~1929 3.0 1.7 4.3 9.4 7.1 1930~1937 9.9 2.7 0.7 -3.9 -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材料4: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 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 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 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 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1,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 均GDP水平的走势。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 (不考虑人口因素)。(3)据材料2、3,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 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 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 4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4)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 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解析】 解题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联系经济发展的 阶段特征回答。第(1)问人均GDP走势可通过曲线图分析 得出。第(2)问结合这一时期中西发展的阶段特征,从经 济、政治、对外政策、思想等方面比较分析。第(3)问通 过数据比较得出特点,然后分析影响这一时期中国近代 经济发展的因素:工农业比重、制度、环境、社会性质 等。第(4)问抓住“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阶段,从内因、 外因两个方面分析总结。【答案】 (1)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 衡,中国略高于西欧。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 中国并持续上升。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 (2)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 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西欧:商品经济 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3)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 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 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 (4)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合作,顺应全 球化潮流;重视科技创新、理论创新;重视教育,提高 国民素质等。【热点领悟】 1.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 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 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 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2.中共十七大报告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 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 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 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 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共产党向 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让亿万人民看到了生活更加富裕 的美好前景。3.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 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保护合法收 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 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 大的趋势。 4.纵观近几年高考,隐形介入的“民生问题”是高考 命题的热点,考查方式侧重于选取材料,创设新情景, 多角度、小切口的切入总结史实,升华认识。【梦想考场】 1.(2010年盐城模拟)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障法》,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材料说 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解析:选A。从《社会保障法》推行的范围分析,罗斯 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2.(2010年淄博模拟)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 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 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 跌入深渊。”可见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 的是(  ) A.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 B.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的持续发展 C.维护人民利益,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D.防止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安全网”“梯子”等信息, 可以看出西方国家推行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 止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热点考向二 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考题呈现】 (2010年高考福建卷)《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 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 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 时期是(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例例33【解析】 根据三个标题的特点,回顾选项中各位领导 人的改革措施,可判断出这一时期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 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勃列 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全面, 涉及经济、政治、思想、外交等方面;普京执政是在苏 联解体之后,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 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发生在苏联解体前。 【答案】 C (2010年高考江苏卷)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 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例例44请回答: (1)图一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一和图二所含 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 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 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 赏,而是用来“解读”。图三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 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 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解析】 本题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评价新经济政策,并 隐形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的问题对我们的启示。 第(1)问依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按照题目要求不难回答。 答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题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此问的审 题要点是:“工业化政策”“理论和实践视角”。新经济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而斯大林工业 化政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管理模式。第(2)问第一小 问判断的关键在于注意图片下的文字说明,结合苏联工业 化的特点加以分析判断。苏联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主,忽视 农、轻工业的发展,导致比例失调。第二小问需要结合自 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能力要求高。【答案】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 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 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 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热点领悟】 1.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迅速增强了苏联国力,也带来了很多弊端。 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过程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 的启示: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 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结果 改革 (1)农业上实行收购制,鼓 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国 营农场的自主权(2)废除部 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 权力 一定程度上冲 击了斯大林模 式,但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 一模式 勃列日涅 夫改革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 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2)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 是军事工业 1975年后苏联 经济发展进入 停滞时期 戈尔巴乔 夫改革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 用;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 构 国内局势失控, 最终导致苏联 的解体【梦想考场】 3.(2010年广东澄海模拟)下面是苏联解体后,几位苏联 老人回忆的苏联历史,其中符合苏联史实的有(  ) ①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极其 错误的 ②但是,1921年3月后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纠正了错误③是啊,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 ④可惜的是勃列日涅夫以农业为重点的改革未能持续下 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是应对战争时期的特 殊政策,与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是不相适应的,①符 合史实;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 发展生产,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从实施效果看也是正 确的,②正确;斯大林时期,通过实施五年计划,大力 发展重工业,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居欧 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③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是以 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重点,④不符合史实。4.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 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 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 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解析:选C。赫鲁晓夫不切合实际,强行推广大面积种 植玉米的运动,体现了“蛮干家”的身份。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