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3.3北京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讲评版)(共67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 年3.3北京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讲评版)(共67张PPT)

ID:497434

大小:297.18 KB

页数:6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3.3北京高考 语文适应性测试 试题整体风格比较平和。其中,多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难度略有 下降;微写作考察更趋专业化,间接抒情技巧成为考生试金石;第二道 大作文题要求考生关注现实生活,估计很多考生会选择写今年春节以及 疫情。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 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 5 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 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 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 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 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古今汉字形 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 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 讨论。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 章务检而便。”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 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 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 1 】,皆详而静者也; 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 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 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 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 得上是艺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 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 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 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但是,相比绘画、雕塑、 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对于懂得书法艺术的人来说, 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优秀的绘画。书法艺术魅力巨大, 书法史上诸如墨池笔冢的故事,早已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 (取材于刘纲纪《书法是一种艺术》) 注释:【1】分,即“八分”,书法字体的一种。正,“正书”“正楷 ”的简称。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 B.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 C.书法家可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形体,抒发特定的情感。 D.与书法艺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相对更为形象。 【解析】 选项A:(第一自然段) 选项B:原文表述是“动态的联想”,不是“动态的事物” 选项C:第四自然段 选项D:第五自然段 故选:B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产生直接影响 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特殊的书写工具 B.汉字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C.书家不同的审美追求 D.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 【解析】选项D:是为了证明“书法艺术魅力巨大”的观点。材料二 “龙跃天衢,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一方面 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 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 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 字,静也是一种效果。比较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 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隐者,眉眼安详、不动声色。此时, 性急的欣赏者的身影一晃而过;只有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赏者,才 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钩沉,静中得益。 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 憨厚、古朴,流传至今,依然魅力不减。如《多友鼎铭》,在每一个字 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平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 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听到 了深沉的金属之声。南朝的虞和有言曰:“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 而薄质,人之情。”可见,前人就已经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 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把字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并非易 事。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 至没有太强的个性,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它告诉自唐 代以后的欣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 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风范上的修炼。 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 月。 (取材于朱以撒《宛如见月》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3 分) A.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 B.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朴质的特点。 C.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 D.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 【解析】选项A:书法的“静”只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不能由此证明静 的书法比动的书法艺术价值高,比如行书。故选:A材料三 书法作为一种汉字造型的艺术,在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 都十分讲究。书法线条有方笔、圆笔的不同,用笔方法则有中锋、侧锋 的差别。钟鼎、石鼓,尤其是秦代小篆,多用中锋圆笔写成。中锋用笔 产生的圆笔线条,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前人常以“折钗股”“锥画 沙”来比喻,意思是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有弹性力量,像锥画沙般干 脆劲利。隶书笔画多采用方笔,一般是横画竖或竖画横起笔,行笔多以 侧锋书写。笔画方劲古拙,如斩钉截铁,给人以锋芒外露、刚健雄劲的 美感。 积点画以成字,将各种点画组成单个字形,称为“结体”“结字” ,亦称“间架结构”。点画好比砖石椽柱,结构则是架屋建房。书家在 单字构造上无不匠心独运,各有其独特的结字方法。结体的首要之点在 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但如一味平稳则失之 呆板,所以又要“始于平稳之静,终于变化之动”。在结体中常常运用 造险、破险的手法,使书法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富于变化。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布白谋篇上也十分讲究,即追求一种章法之美。 书法作品前后相管领、相应接,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总 之要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动静相宜、顾盼生姿。章法的好坏与运 笔节奏、墨韵变化、结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 不仅在于它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白的高度技巧,更重要的是书法家 创造了书法美的意境。通过意境的创造,书家引导着他的欣赏者去遐想, 去回味,“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 深境”。 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体 现在书法上就是“大、重、拙”。唐代的颜真卿、近代的康有为都力求 创造出一种雄伟、高深、博大、厚拙的风格意境。而宋代的苏、黄、米 诸家,则极力创造出一种静远、空灵、幽深、雅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 境美。 (取材于欧阳龙《历代书法作品赏析》)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书法艺术鉴赏范畴包含书法中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 B.钟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锋用笔,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 D.为实现书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书法家应注重提高个人修养。 【解析】选项C:造险、破险是为了富于变化,不是构建稳固重心。第 三自然段有表述。故选:C。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6 分) 5.答案要点: ①从书体风格角度,篆书、正楷等表现静态之美,行书、草书等表现动 态之美。 ②从字形、章法角度,书法作品字形、结构等,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 有动,如书法结体 “稳中寓险”,书法结构“动静相宜”。 ③欣赏者需要修炼心境,提高修养,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静与动, 尤其是静态之美。二、本大题共 6 题,共 25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18 分) 秦武安君伐韩,拔野王。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 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hé]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 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 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 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 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 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所 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 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 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 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攻克野王。秦国左庶长王龁率兵进攻上党 郡,成功攻下。上党的百姓往赵国逃跑。赵将廉颇驻军在长平,来接应 上党逃来的百姓。王龁于是进攻赵国。赵军屡战屡败。赵将廉颇坚守营 垒,拒不出战。赵孝成王认为廉颇损失伤亡大而又胆怯不敢出战,很生 气,屡次责备他。秦国丞相应侯范睢又派人到赵国用千金施行反间计, 说:“秦国所怕的,只不过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而已。廉 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将要投降啦!”赵王于是让赵括代替廉颇担任大将。 蔺相如说:“大王您根据赵奢的名声任用赵括,这就好像用粘住调弦的 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能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结合情况来变化。 ”赵王不听。从前,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自以为天下没有对手;曾经 跟他父亲谈论用兵的事情,赵奢也不能难倒他。然而并不说他高明。赵 括的母亲问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带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但赵 括谈论它却很随便。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大将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任 他做大将,那搞垮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到了赵括将要出发的时候,他的母亲向赵王上书,说不能任用赵括 为大将。赵王说:“为什么呢?”她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 时他父亲当了将军,亲自捧饭敬请进餐的人有上十位,当作朋友看待的 人有上百位。大王以及王家贵族所赏赐的东西,全部分给军中官吏、士 大大。接受任命那天,一心奉公,不问家事。现在赵括一被任命当了将 军,就面向东而坐,接受将佐拜见,军中官吏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 赏赐给的金银布匹,他运回家里,而且每天察看好房子好地,能买的就 买。大王以为他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的心是不一样的,希望大王别 派遣他去。”赵王说:“你不要管这件事,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 亲趁机说:“假如以后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请求不要牵连我治罪。” 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 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 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军食绝四 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 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 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 人大震。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赵括来到赵军中,全部改变规章,调换军中官吏,然后出兵攻打秦军。 武安君假装战败退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 军壁垒,秦军早有准备,壁垒坚固而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 有两万五千人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五千骑兵截断了赵军返回营垒的 通道。这样将赵军分切为两股,并且切断了赵军运粮的通道。赵军断粮 已四十六天,士兵们都在内部暗中残杀,互相吞食。赵括亲自统率精锐 士卒与秦兵搏杀,秦军射死了他。赵军大败,四十万士卒全部投降。武 安君说:“赵国的士卒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要作乱。”于 是用计谋把赵国的降兵全部活埋,留下年纪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 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人,赵国人大为震惊。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按据上党民 按据:收拢安抚 B.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 更:更加 C.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 奉:两手捧着 D.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设置 【选项】B:更:再;又。例如:《石壕吏》:“室中更无人,惟有 乳下孙。”王维《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 “赵孝成王认为廉颇损失伤亡大而又胆怯不敢出战,”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王龁因伐赵 母因曰 B.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 使赵不将括则已 C.以天下莫能当 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D.使赵不将括则已 吾已决矣 【解析】 选项A:两个因都是“于是”的意思。 选项B:考的“使”的常见用法,明显不同。 选项C:一个是动词“认为”,一个是介词“把”,也不同。 选项D:两个“已”位置不同,第一个是语气词,第二个是副词。 故选A。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怒,数让之。 赵王怒,多次责备廉颇。 B.若胶柱鼓瑟耳。 大王的行事就如同胶柱鼓瑟一样不妥。 C.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赵奢不能难倒赵括,但也不认为赵括真会用兵。 D.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父子并不同心,赵奢希望大王不要任用赵括。 【解析】选项D:“异心”此处应该是想法不同的意思。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国散布谣言,离间赵国君臣,使得赵括当上了将军。 B.赵王不听谏阻一意孤行,撤换了廉颇,导致赵军大败。 C.赵奢为将时,尊重并爱护麾下的将士,与之同甘共苦。 D.赵括曾分兵两路,企图突破重围,可惜最终未能成功。 【解析】选项D:张二奇兵以劫之,说的是秦军。10.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为什么赵括兵败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 (6 分) 10.答案要点: ①死读兵书,缺乏实战经验。 ②骄傲。轻敌。 ③颐指气使,不尊重将士。 ④贪恋财物,不与将士同甘苦(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1 题。(共 7 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 不愚。”(《论语·为政》) 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 1 】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 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④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注释:【1】愈:胜。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 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 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 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论语·为政》) 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1 】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较好一些?”子贡说:“我 怎么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你是不如 他,我同意你的看法.”                   (《论语·公冶长》)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 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 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论语·雍也》) ④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助益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 喜欢的.”(《论语·先进》)(1)因为对“与”的理解不同,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 与女/弗如也”,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请你分别说明 这两种断句中“与”的意思,并解释全句的意思。(4 分) 11.(1)参考答案: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与”是“赞同”的意思,全句意思是“ 不如他啊,我赞同你的看法,不如他啊”。“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中,“与”是连词“和”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不如他啊,我和你都 不如他啊”。(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3 分) (2)答案要点: 要点一:学习勤奋,善于反思,引申发挥,闻一知十。 要点二:甘贫乐道,不以贫困而忧虑。 要点三:对孔子心悦诚服,但未质疑问难。三、本大题共 5 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14 题。(共 12 分)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 1 】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 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2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 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释:【1】陈维崧: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 【2】轩举:高昂飞扬。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词描写了苍鹰掠过山岭、平原、天空时的飒爽英姿。 B.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老有所为的兴奋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C.咏物诗词有时托物言志,有时借物讽世,这首词重在言志,兼带讽世。 D.词有豪放、婉约之分,这首词慷慨沉郁,气势飞动,颇具苏、辛风采。 选项B。对自由的向往很明显和全诗主题不一致。补充注释: ①堵:量词,座,这里指山。    ② 风低:写鹰乘风低掠。 ③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④秋空一碧:蓝天辽阔,万里无云。 ⑤无今古:古今一样的意思。无:不论,不分。        ⑥略记:大约记得。               ⑦寻呼:指猎人呼鹰寻猎。 ⑧闲狐兔:比喻小人,奸佞之徒。 ⑨汝:你,这里指鹰。13.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描写天寒风紧、满地碎石的场景。 B.“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忆昔日醉酒袒衣、举臂待鹰的神态。 C.“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 欲扬先抑。 D.“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描绘猎鹰思念猎物,表达自己对理想的 坚守不渝。 三、本大题共 5 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14 题。(共 12 分)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 1 】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 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2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 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释:【1】陈维崧: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 【2】轩举:高昂飞扬。选项A:“满地碎石”错。 选项C:“对比”和“欲扬先抑”错。 选项D:对“汝”的理解错误。 故选:B14.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 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请从思想感 情、写作对象、描写手法三个方面, 比较这首诗与陈维崧词的不同之处。(6 分) 三、本大题共 5 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14 题。(共 12 分)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 1 】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 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2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 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释:【1】陈维崧: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 【2】轩举:高昂飞扬。14.答案要点: 思想感情:杜诗主要表达激昂向上的理想主义精神;陈词主要表达不得 舒展怀抱的愤懑之情。 写作对象:杜诗写的是画中的鹰,陈词咏的是鹰本身。 描写手法:杜诗侧重于描写近景和细节,主要使用白描手法;陈词主要 写的是远景和整体,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8 分) ①毛泽东词中也写到过鹰:“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王安石游山之后发出感慨:“夫夷以近,_______;险以远,_______。 ” ③《论语》云:“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也讲过类似的话: “_______,________。” ④你写了一篇作文,慨叹南朝时期王朝的更迭覆灭,可以引用两句古诗 词名句,如: “_______, ________。”15.答案: ①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②则游者众 则至者少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示例: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寻常巷陌,人道是寄奴曾住;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6 题。(共 4 分) 16.“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句联诗出自《红楼梦》第 76 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是姊妹几人在凹晶馆赏月时 即景吟出的。湘云认为“冷月葬诗魂”一句“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 些”。 “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请根据原 著进行简要分析。 16.参考答案: 身世:“冷月”寂寞而凄冷,象征着黛玉内心孤苦、身世凄凉,在原著 中,黛玉父母双亡,寄身贾府,确实孤苦、凄凉。 命运:“葬诗魂”,意味着林黛玉最终香消玉殒,寂寞而亡。四、本大题共 4 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20 题。 又见鹭鸶 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散步。 旱草和水草都已经蓬勃起来,河川里满眼都是盎然生机,野艾、苦蒿、 薄荷和鱼腹草的气味混合着弥漫在空气里,风轻柔而又湿润。在桌椅间 蜷窝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松弛开来。 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生怕冲撞了它们惊飞了 它们,便蹑手蹑脚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 鹭鸶又飞回来了! 在顺流而下大约 30 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便拐出 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 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 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 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悠然雅然…… 于是,小河的这一方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 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 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 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 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司空见惯的 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 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 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 毛上„„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 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鸟类神秘的生活习 性和生存选择难以揣摸。岂止鹭鸶这样的小河流域鸟类中的贵族,乡民 们视作报喜的喜鹊也绝迹了,张着大翅膀盘旋在村庄上空窥伺母鸡的恶 老鹰彻底销声匿迹了。到底发生了什么灾变,使鸟类王国土崩瓦解灭族 灭种留下一片大地静悄悄? 单说鹭鸶。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 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 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 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鳏夫或寡妇悲怆遁逃? 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 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 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顿然悟觉,鹭鸶原是在村庄里的大树上 筑巢育雏的。我的小学校所在的村庄面临河岸的一片白杨林子里,枝枝 杈杈间竟有二十多个鹭鸶搭筑的窝巢,乡民们无论男女无论老幼引为荣 耀视为吉祥。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 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 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吉兆得此可贵的信赖 情愫呢? 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 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 “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 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 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 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 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馋和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 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 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宁可舍弃了一个美好的出活儿的早晨, 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 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 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一首 脍炙人口的诗歌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17.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便蹑手蹑脚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 蹑手蹑脚:脚步放得很轻 B.使鸟类王国土崩瓦解灭族灭种 土崩瓦解:彻底崩溃 C.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 黯然失色:事物失去原有的颜色 D.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来 脍炙人口:为众人所称道 【解析】选项C:黯然失色在此处强调的是没有了鹭鸶,小河就不生动 了,而不只是失去原有的颜色。故选:C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开篇渲染作者漫不经意的心态,为下文邂逅鹭鸶的惊喜提供了 心理铺垫。 B.作者将自己对鹭鸶的守候看作“守株待兔”的重演,暗示鹭鸶最终 无法再得。 C.作者极写鹭鸶倩影与姿容的优雅从容,与“鸡们鸭们雀们”的贪婪相 形成了对比。 D.本文对发生在农村的生态环境和道德环境的恶化作出了反思,表现 了忧患意识。 【解析】选项B:作者是一种反思之中的期待,不会有无法再得的暗示, 不符合主题。故选:B19 . 结合上下文,分别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妙处。(6 分) ①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②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 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19.参考答案: ①“生动”一词形象地状写了司空见惯的乡村景象由于鹭鸶的出现而带 来的勃勃生机和深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和礼赞。 ②“扑飞”既表现了鹭鸶生动活泼的飞翔姿态对作者视觉的强烈冲击, 也表现了一直存留在作者心中的鹭鸶,一瞬间化为现实中的生灵,外化 了作者惊喜与激动的心意。20.本文的结尾,营造了怎样的审美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分) 20.答案要点: 审美意境:结尾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将隔水相望的鹭鸶比作“在水 一方”的“伊人”,营造出古今交融的诗情画境。 思想感情: ①作者将鹭鸶视作“圣物”,想象为“在水一方”的“伊人”,表达了 对鹭鸶的极端珍爱。 ②“伊人”在诗中代表着美好的理想,作者在此引用,赋予了鹭鸶以美 好理想和未来远景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生活 的殷切期盼。五、本大题共 3 题,共 65 分。21.语言基础运用(5 分) 受强热带风暴“飞燕”外围云系影响, 。 。 。 。15 时,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 40℃大关。明天高温天气还将 继续扩张,并呈现出明显向北发展的趋势。 (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不过“好景不长”,燕子飞走后,高温又迅速夺回阵地,今天白天, 高温天气明显反弹 ②14 时监测资料显示,今日我国高温覆盖面积约 57 万平方公里,较 昨日(13 万平方公里)明显扩大 ③昨日,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明显减弱,成为近期最为凉爽的一天 ④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等地普遍出现 35℃以上高温,其中安徽局部 地区气温将高达 37℃~39℃ A.④①③②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解析】选项B:先总说,后细说,根据上下文判断即可。五、本大题共 3 题,共 65 分。21.语言基础运用(5 分) 受强热带风暴“飞燕”外围云系影响, 。 。 。 。15 时,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 40℃大关。明天高温天气还将 继续扩张,并呈现出明显向北发展的趋势。 (2)文中画线句有歧义,请修改为无歧义的句子。要求:保留原有信 息,不超过 25 个字。(2 分) 答案:福建全省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 40℃大关 或:福建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 40℃大关22.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①大凡成功的文学著作,他们的书名往往具有一定寓意和艺术性。请从 《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部作品,对其书名 进行赏析。要求:结合作品内容。②有一家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书店,请你起个店名,既要突显这个书店 的特点,又要有文化意蕴。要求:店名出自文化经典,并陈述理由。③以“根”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写现代诗,用 托物言志的方法;写抒情文字,用间接抒情的方法。23.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①《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话引 发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 语言得体。 一类上: 以古为鉴,家校共育 《三字经》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从古 至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尺度与界限,一直备受热议,争议不断。在 现代化教育的今天,我认为,古人的智慧仍值得我们借鉴;家庭教育, 既要养也要教;学校教育,既要教更需严。 “养不教,父之过”,即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只养育孩子,更要教 育孩子。在满足吃饱穿暖的物质需求后,更要进行为人处事、待人接物 的培养和教育,使其成人、成君子。“教不严,师之惰”,即在学校教育 中,要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不能“放养”、“散养”,更不可随便教教、 蒙混过关。这两者中,需要的是家长与老师承担起各自责任,更需在各司 其职下共同合作。 然而,现如今的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许 多家长当起,“甩手掌柜”,只一味依赖于学校教育,将自身身份的缺失 ,推责于老师的身上。学校教育,更因缺少处罚权,而对学生“不敢管 ”“不能管”。这之中,需要的是家长与老师责任的回归,与权力的重新 赋予。 “教不严”的学校教育背后,实际上是“养不教”的家庭教育遗留的 恶果。独生子女政策下,孩子成为家庭中心。家长们的溺爱式培养,不仅 使孩子失去良好的习惯,更使老师的教育束手束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蔡元培曾说:“教育,养成人性之功也。家庭教育对于人性的培养,对于 孩子今后的学校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家长的只养不教,只能导致老师 只教不严。在现代教育老师“懒惰”的背后或许站立着无数“知过不改 ”的家长。社会对于老师惩戒权的重新赋予,是解决问题的一大方法,但 更应做的是完善家庭教育,培养家长教育子女的意识。 不论是家庭教育抑或是学校教育,作用者都是被教育的孩子。因此正 确的教育不应将孩子学坏一味归责于老师,家长与老师更不能一味违背 孩子意愿,因严而严,为教而教,以免发生豫章书院的惨案。家长要起到 良好的引导作用,“孟母三迁”、《曾国藩家书》等就是极好的例子; 老师更应尽职尽责,积极合作,起到“家校共育”的三方效果。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育真正应该关注的,不应 是如何归过,而是如何归责。孩子的自我约束、家长的正确、学校的严 格要求,三方合力,方能以古为鉴,家校共育;方能培养出祖国栋梁之才。 由此,中华之教育可成! 一类上 无情未必真豪杰(46分)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常被用来鞭策父亲与老师的话:“养不 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而我认为,将父亲和老师与“严厉” 死死绑在一处的做法未必正确,无情未必真豪杰。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一个人成长为 人的基石。在无数的熊孩子与巨婴的背后,都有一个“养不教”“教不 严”的父亲或老师。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样的观念造成了父亲、老 师形象的僵化,以至于与亲生孩子或所教授的学生间,产生了无法跨越 的隔阂。 看看《红楼梦》中的贾政吧,一个典型的“教父”兼“严师”。他处 处要求着宝玉走科举仕途之路,“读熟《四书》才是最要紧之事”。他坚 守着封建思想中父亲的形象,从不给宝玉一点好脸色,甚至还说出“站脏 了我的地”这样的话语。但是这样的父亲,这样的教育,带给了宝玉什么 呢?对父亲的噤若寒蝉、对书本的厌恶至极。又带给了贾政什么呢?想赞 不能赞,欲笑不可笑的死板与僵化。“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就像一个鞭子,鞭策着父辈以最严厉冷漠的面孔出现,给子女 平添无限压力,激起逆反,造成隔阂;它也如一个锁链,将父亲对儿女本 该有的柔情,老师对学生本该有的关怀,永久地束缚在了一方心中。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句话出自鲁迅评朱自清的 《背影》。在那个思想尚不开放的年代,父亲一定是“教父”,老师一定 是“严师”。但朱自清的父亲却为了给远行的儿子买几个橘子,拖着微胖 的身躯从月台上爬下又爬上,不禁让朱自清湿了眼眶。“养”中的“言传 身教”,怎可不谓“教”? 是啊,父爱本不该以如此狰狞的面目出现,它不必如山,他可以 只是一句“吃了没有”的关怀,只是为你洗水果的动作。 而老师亦是如此。台湾教授蒋勋,他与自己的学生无限贴近,与他 们打成一片。他可以夜半听学生打来电话诉说心事,也可以与学生共同 驱车泡温泉,舒解一天的疲累。这样的老师,从不严厉,但他的课座无 虚席,他的学生品学兼优。 我们知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其实是父亲与老师 对孩子的责任,这也是一种沉甸的爱。但我所认为的是:不必给予父亲 与老师“养必教”“教必严”的负担,让他们无法以真的面目面对孩子, 会认为柔情似水的爱是一种错误,却反而南辕北辙,使孩子偏离了正道。 父亲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生而为人,本该平等、尊重、共同成长。 为爱解缚,让爱可以柔情万丈吧。“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类下: 让教育的接力棒传递 《三字经》有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这里 便明确“父”与“师”,即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教育中的责任。在我看来, 教育并非家庭或学校某一方的义务。让教育的接力棒传递,才能培养出 健康健全,顶天立地的青年。 家庭教育,重在言传身教的启蒙式教育。在孩童刚开始睁眼看世界 的这段时期,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于生活点滴中融入的对孩子 行为习惯的培育与最基本的行与三观的塑造,在“童蒙”阶段至关重要。 在饮食起居的琐碎生活中,父母用自己的言行熏陶孩子的行为,让教育 如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般自然贯彻于孩子的生活,才是父母的家庭教育 最好的方式。 显然,父母的义务不仅于“养活"子女,而在于“养育"。家庭更不 是学校的延伸,如今有些家长过于急迫地对孩子实行早教,将学校的教 学搬到家中,却是忽略了对孩子品行与生活习惯的培养,甚至导致许多 中小学生连系鞋带也不会。如此,又怎能培养出独立健全的人格? 有了家庭教育的基础,学校方能接过接力棒,助力孩子成长。所谓 “教不严,师之情”,并非一味要求师者严格教育,而是在态度上严肃, 在形式与内容上灵活。学校的责人,不仅在于让孩子成器,更是成人成 君子。若是一味强调严格教育,很可能会束缚孩子天性、压抑个性,磨 灭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抹杀孩子的可能性,无益于其个性化成长与完 整人格的塑造。 教育并非教学,若是简单将二者混淆,一味严格于分数,才是为人 师者真正的怠惰,然而,如今多少学校唯分数论,在严格的数学进程中 推卸“育德”的责任,又有多少学校打着严格“军营式”管理的旗号, 实际是行着机械化学生生活、忽视学生身心成长之事?在这样严厉到呆 板、麻木的教育机制下,我们的学校培养出的究竟是考试机器还是鲜活 而又健全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品行的青年?教育应当严肃对待,但这 层外衣下灵活丰盈的对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培育的教学内容才是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各司其职,在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后共同接 力,不推诿,不缺位,才能真正培养出健全而有着完整人格的青年。 愿《三字经》的智慧代代相传,愿我们的青年灿烂美好。 一类下 严爱育人(42 ) 当每一位新生儿呱呱落地时,都是纯真无邪,犹如一张白纸,绘 上什么,便是什么,如若绘上美丽的图案,长大后便是美轮美奂。如若 绘上时漫不经心,长大后便会劣迹斑斑。为何差别这么大?关键是教育。 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之深远人人皆知。 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三次迁移家的住址,为的是孟子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白家老号让七老爷外出独自闯荡,那时也仅仅是十七岁。秦始皇嬴政从 小寒窗苦读,芈月对他的严格也同样如此。他们三人也有着由低到高的 金钱地位。由此看出,无论金钱位贵,无论艰难困苦。第一笔画好,便 可成就一个人。孟子之文学,七老爷之,药商大权,嬴政之国之大权, 无不昭示着父母的重要性。这也同样印证张伯行:“教小儿不但是出就 外傅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而早教也是家长之责任,这美丽图案的 开端起源于父母。 教不严,师之惰。古人认为教书误人子弟比庸医杀人之罪更重。张伯 苓先生开办南开大学,对学生言行极为看重,一次发现学生抽烟,学生却 回复他张先生同样也抽的一句话触动了他,由此之后,张伯苓便不再抽烟。 当众销烟,改变学生的陋习;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挽救了暴力同学,了 解学生的内心。教之严并非拷打,而是以身作则,感悟学生,同是严在人 格,严在律己。这便是老师之严之境界。 但也同样有家长,自己都管不好还抱怨孩子。从孩子幼时便在其面前抽 烟,孩子单纯的学到,后来仅是抽烟这一个动作,在孩子前大骂,仅是这 几句话,但却是为孩子营造了暴力环境。社会很多悲惨之事,都源于教育 的不当,更多的孩子因没有浪子回头的机会而走向了极端。 由此看出教育之重要性,父母描绘的第一笔尤为重要,严爱并非打骂溺 爱,而是在正确的分岔路口带领孩子走向正确的路。严爱并非体罚人格辱 骂,而是耐心的分析,准确的教导,同时正人先正己。父母和老师也有着 行为端正之气,才会有好的育人之道,才是真正的良师、益母。孩子才会 在未来独立发展。②以“春节”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见闻和感受。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有文化内涵;写现实生活,有场面描写、细节描 写;语言得体。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