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政治体制与官员选拔
高三二轮复习-知识专题
内容:第1讲 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
第2讲 西方政治体制与文官制度
第3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时间:2020年4月2日
1. (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
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
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集权政治的趋向
B. 宗法观念的消亡
C.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礼乐制度的完善
第1讲 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
※ 制度: 时期官营手工业制度,周王室和诸侯都设 等职具体管理各种手工业作坊,
工商业者为王室贵族服务,故名。
(1)西周:“青铜时代” —— :礼器和兵器(农具较少) + (宗法血缘)
(2)春秋战国:
① 铭文:诸侯国 加强(地域性+监管青铜生产、使用等)
②瓦解:私营手工业发展 + 王室衰微 = 战国瓦解,后演化出
2.(2019·东北名校联考)《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东汉自和帝利用宦者诛除外戚窦宪,对郑众封侯
信任。”此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 皆由宦者决定政局。这表明
A.皇帝在与外戚的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B.皇帝惟有借助宦官势力才能把控政局
C.宦官干预朝政的制度化、合法化
D. 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第1讲 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
※ 专制主义下中央政治腐败的三股势力:
1.外戚干政
2.宦官专权
3.奸臣当道
皇权旁落在近侍手中( 的弊端):两汉、唐、明、清
权臣与君权利益集团的博弈 :秦、宋、明
3.(2019·江苏南通二模)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
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 拟出各种方案。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
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
A. 君相矛盾得到缓解
B. 宰相的权力遭到削弱
C. 中枢权力机构完备
D. 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
第1讲 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
※ 唐 制度:
1.从流程、职能上分工、
协作,既减少决策失
误,又提高中枢效能
2.但是最高权力之下的
分工,本质上有利于
君主
※ 美国
1.国家权力全面参
与分工,且两两制
衡,保障了
2.但权力过于分散,
可能会效率低下
4. (2019·江西重点中学联考)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
A. 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 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 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 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第1讲 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
※ 古代官僚政治:
1.建立:战国- 军功制(标准)+ 郡县制(方式) = 打破贵族政治下的血缘分封,官僚政治建立
2.特点:①依据一定的 按照一定的流程、 选拔
②由一整套 等构成的官吏管理制度
③ 等规定
(任期: 有专权独大、培养亲信等风险, 不利于政局稳定和政令连续)
5.(2019·安徽合肥三模)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
论会、中国社会党等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这一现象的出
现
A. 得益于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B. 标志政党政治的正式确立
C. 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D. 说明民主革命的基础广泛
第1讲 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
※ 民国时期政党政治:
1.背景:a.辛亥革命推翻清廷统治结束帝制,建立民国—— b.颁布约法,赋予民权——
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 e.各力量政治 激烈
2.表现:政党、社团大量出现 重要力量都成立政党 1912宋教仁改组国民党——第一大党,组阁,开展议会斗争
五四之后工人阶级登上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
3.特点:不成熟、不成功,但社会民权、政治民主的新气象,有利于
第1讲 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
11.(2019·河北邢台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秦汉
唐代
明清
第1讲 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
11.(2019·河北邢台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思路:文书制度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纵向:时间——文书发展趋势(周-秦汉-唐-明清)
2.横向:内容—— 文书体系 + 文书传输(邮驿—密疏—密折)
强化专制
1.(2019·河北邯郸期末)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说:“古希腊罗马人的哲学与历史书以及从他们那里承袭自
己全部政治学说的人的著作和讨论中经常推崇的自由,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国家的自由。”这反映出古
希腊
A.民主政治陷入危机时期
B.公民个体自由受到限制
C.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D.公民参政权利受到压制
第2讲 西方政治体制与文官制度
(启蒙思想家)
2.(2019·河北唐山二模)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任职法案》, 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
里领取薪俸后,就自动失去了议员资格。这一规定
A.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基本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 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原则
第2讲 西方政治体制与文官制度
1640前,君主专制
1689后, 立宪制
革命
1689,现代 制
立法、财、军权
行政权
1721,责任 制
法案
上议院:世袭(司法权)
:普选(立法、财、监督权)
改革
3.(2019·河北邯郸期末)1777年美国通过的《邦联条例》规定:中央政府有决定战争与和平之权,有订立
条约与结盟、任命与接受大使之权,有审理各州边界纠纷之权,有任命军官、管理军队之权,有为了各邦
的共同防御和共同福利,向各邦议会分派和收缴费用之权。这些规定
A.预示了美国邦联的美好前景
B.明确了中央政府的权限
C.表明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
D.体现了邦联的集权性质
第2讲 西方政治体制与文官制度
※ 美国政治制度:
1.联邦制( 集权+ 分权)
2.三权分立制度(中央、地方 )
3.共和制(国会 由 产生)
4.两党制( 划分)
5.文官制( 中下级官员和办事员由 来选拔产生)
5. (2019·河北邯郸期末)与英法等国的“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的民族诉求相比,同一时期的普鲁士
以至德国的政治理论极力推崇国家神圣化,认为国家是一种超个人的民族有机体。这种理论的影响之一是
使后来德国
A. 政治结构和决策体制落后
B. 工业化落后于政治民主化
C. 代议制具有浓厚专制色彩
D. 统一具有艰难性和复杂性
第2讲 西方政治体制与文官制度
※ 近代大国政治诉求趋势:
1.英国:自由
2.法国:平等
3.美国:自由和平等
4.德国:统一
5.中国:独立
6.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后进行了
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 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 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 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 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第2讲 西方政治体制与文官制度
政府(内阁)
1.政府 (美国总统、英国首相、中国总理)—— 一般由选举产生,或由国家元首任命
2.政府 (内阁成员,上级官员)—— 一般由政府首脑任命(本党派):集体负责制
3.政府 (中下级官员、办事员)—— 一般由政府组织考试选拔:不分党派,不共进退
—— 是 以来国家公职人员治理的 需要
※ 中国古代:官无封建,吏有封建。——胥吏:稳定性,连续性 + 地方势力隐患
第2讲 西方政治体制与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
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
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
纪30年代美国国会并未弹劾
总统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不同
历史时期牵制制度的差异。
第2讲 西方政治体制与文官制度
※ 罗斯福新政:
1.扩大总统权力,有利于应对非常时期,适应了20世纪以来世界市场扩大和世界危机频发的时代需求。
2.扩大行政权,使政府的经济职能常态化和法制化,调整了的三权分立下的权力结构,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3.保险、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扩大了公民的民权范围,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进民主化进程。
1. (2019·山西太原一模)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
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 刺史复以为
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
A. 刺史制度渐趋完善
B. 刺史地位显著提高
C. 刺史监察范围扩大
D. 刺史职权有所异化
第3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刺史出巡制度:
1.西汉武帝时期:“六条问事”( ,无处置权)
2.西汉中后期:参与官吏 事务
3.东汉:演变为地方 长官
刺史职权的 ,反映了两汉地方治理体系的 ,最终
演变为地方势力, 国家统一。
2. (2019·鄂东南教改联盟一模)公元222年,(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下诏曰:“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
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这一选官政策
A. 标志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
B. 为此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
C. 实现了“唯才是举”的重才思想
D. 表明科举制重视实际工作能力
第3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魏晋时期的选拔制度:
1.延续 (自下往上推荐)、 (自上往下征聘)—— 选拔有用人才
2.开创 :依家族名望推荐 —— 世家大族垄断政治,不利于选拔人才;可能发展成地方势力,
不利于中央集权。+ 在大分裂、大动荡之世,强调家族宗法,客观上有利于 。
3. (2019·云南昆明三模)
此表反映出
A. 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B. 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
C. 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D. 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第3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唐宋的科举制度:
1.唐: + (考生选编文集投呈现给名公世卿)+ (名公世卿推荐优秀考生)
2.宋:科举制改革 :+明法等时政(武举、童子举) :诚信应考(糊名法、誊录法)
:逐渐固定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扩大招生-重文、分化事权+社会流动
3.作用:选拔有用 、提高官员 、 扩大统治 、加强 、顺应 、改变 和 等
4.(2019·湖南衡阳三模)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 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
官”, 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
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
A. 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 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 标志着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
D. 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
第3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古代监察谏议制度:
1.含义:监察- 谏议- 古代重视监察和谏议,有“ ”之训。
2.特点:a.监察权属:中央设置专门职位(御史),君主掌握最高监察权 b.监察机构:独立机构,垂直监察
c.监察方式:多样化、法律化、规范化 d.监察地位: (言官谏臣)
e.监察职责:规谏 ,弹劾、纠察 ,巡视、按察
3.影响:吏治清明和统治力量、办事效率和治理水平、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 官场勾结和滋生腐败、形同虚设
6. (2019·河北唐山二模)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
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
《四书》《五经》。这次考试
A.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
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人才基础
C.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
D. 折射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第3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近代选官制度变迁:
1.晚晴政府:戊戌变法-+经济特科、 清末新政-1905
制度 +
2.临时政府:孙中山-
3.北洋政府: 确立(男21岁,女被禁止)
4.国民政府: 建立(允许女子参加)
封建性
半殖民地化(西化)
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
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
府选官制度与美国文官制度
的不同点,并简要评述南京
用民政府的选官制度。
第3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3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专题一 政治体制与官员选拔
古代
官职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
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
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