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冷笑话两则
苏联时期莫斯科政府大楼外。
一个愁眉苦脸的男子一边走路一边自言自语:
肥皂没有,电池没有,袜子也没有。。。。。。
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个看起来象是便衣警察的人小
声对他说:公民同志,您要是再这样诋毁我们伟
大的国家,我就要拿手枪把敲你的脑袋了!
那个男子愣了十秒钟,看看这个警察,继续自
言自语:看看,连子弹也没有。。。。。。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
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
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
高呼:“斯大林万岁!” •?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任务: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夫改革”
苏联曾经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苏联的30—
5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16%。但60
年代后苏联增长势头开始减弱 ,70年代增速大幅
下降,80年代丧失了速度优势。苏联占世界国民
生产总值的比重,1970年为11.45%,1985年为
10.2%,1990年 7.7%。苏联的国民收入1975年为
美国的67%,1985年为66%,1987年为64%,但
如不按官方汇率而按实际购买力计算,只相当于美
国50—38%。
为什么苏联经
济在50年代实现了
高增长,但在此后
增速却逐渐下降?
•
为
什
么
要
改
革
内
外
斯大林模式弊端明显的暴露
两极对峙、美苏争霸,国
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农、轻工业
落后,人民
生活水平低
单一公有制、
高度集中计划
经济,忽视市
场调节、忽视
经济客观规律
•
怎
样
改
革
• 赫鲁晓夫改革
• 勃列日涅夫改革
•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项目 2、内 容
农业
(重点)
工业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性。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掘墓: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
斯大林模式。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
斯大林模式 。
勃烈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措施:
• 工业上(重点):
•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 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和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部门管理体制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
弊端;
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果;但国民经济
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③失败主要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
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经济措施:
特点
①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尝试改变高度集
中计划经济
②调整所有制结构,尝试改变单一公有制
③引进外资,尝试适应经济全球化
问题:
① 忽视斯大林模式绵亘数十年之久的事实,改革
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
②仍旧把重点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2、政治措施:
• ①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
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 ②提倡“民主化”、“公开性”。放弃
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
识形态多元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最后的结果直接导致苏
联解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成果(后果) 问题问题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 农业农业 一度促进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农业发展
对原有经济体对原有经济体
制的修补制的修补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 重工业重工业
国防工业国防工业
成为与美国成为与美国
匹敌的匹敌的
超级大国超级大国
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经济领域
转转 向向
政治领域政治领域
苏联苏联
最终解体最终解体
放弃了马克思放弃了马克思
主义、社会主主义、社会主
义、苏共领导义、苏共领导
一改
• 没有
突破
再改
还是没有突破
三改
似乎是“突破
”了,但把
苏联也“突
”得“破”
掉了
1.(2010·江苏学业水平检测)有人评价赫鲁晓夫
“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
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
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2010·南京学业水平检测)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
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
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
3.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
的怪癖”,究其原因有( )
①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
③勃列日涅夫确实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
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
改革,其根本原因是( )
A.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C.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D.外国势力的影响
5.右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
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
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
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
事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
本原因是 (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
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6.阅读下列材料:
1931~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
了40%,
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
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请回答:
(1)依据材料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为什么先从农业入
手?
(2)导致苏联农业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
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参考答案:
(1)1931~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停滞不
前、粮食短缺等,所以改革的目的在于摆脱困境。
(2)“斯大林模式”实行农业集体化,农民没有生产积
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
工业和农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同意,因为他是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
改革家;但他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