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鲁迅
社戏
第一课时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
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
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
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
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
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
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
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作者简介
生字新词
惮 dàn 踱 duò 棹 zhào 归省 xǐng 行辈 háng
撺掇 cuàn duo 凫水 fú蕴藻:yùn zǎo 家眷:juàn 絮叨:
xùdào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
?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
起来了”,写小住平桥村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第二部分,
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夜
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从“第二天”到篇
末,写看戏次日的情形。
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不超过50个字。
全文写了三大内容: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生活,到
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看社戏后的余波。三大内容中还有几
件小事,跟小伙伴钓虾、放牛,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详写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在赵庄看戏、看
戏后归航偷豆吃;略写随母亲归平桥村、钓虾放牛的
情况、六一公公送豆。
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一)阅读“平桥乐土”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社戏?
2.看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
3.陪我看戏的是哪些小朋友?他们待我如何?
1.“社”中每年所上演的“年规戏”。
2.浙江省绍兴城外鲁镇附近平桥村的临村——赵庄。
3.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小朋友——友好、亲密。
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一)阅读“平桥乐土”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我”看不
成戏,“他们都叹息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
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
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
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
们无私品质的突出表现。
(一)阅读“平桥乐土”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
性格表现得也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
“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
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
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
他敢于负责,当老生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
时候,又是双喜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
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的好品质。
(一)阅读“平桥乐土”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在这个时候,阿
发没有考虑自家的豆子有何损失,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招待好
自己的朋友,表明农村小朋友淳朴无私、憨厚善良的性格特点。
就像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故乡》中说道:“不是(管贼)。
走路的人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他们对过
路人尚且如此,对待自己的客人自然更加热情。
(二)默读“寻船周折”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问题?我的心情如何?老人们关注
我的心情吗?
看戏之前,没大船,因为小船不安全;“我”急得要哭。
2.船找到了没有?由谁找到的?找到后又遇到什么问题?这个
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船是由双喜找到的,找到后,又没大人陪我去;结果双喜提
议——由小伙伴们一同陪我去,母亲和外祖母都不放心,没有同
意;双喜提出“写包票”等四条理由,看戏才如愿以偿。
3.作者把“寻船周折”写得一波三折,目的是什么?
作品之所以把“寻船周折”写得如此细腻,目的就在于
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急。
归纳升华,把握情感
看戏前的波折,使故事波澜曲折,“平桥乐土”交代
得以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
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
豆等内容作铺垫。“寻船周折”描写生动细腻,目的就在
于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
第二课时
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一)阅读“夏夜行船”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夏夜行船”中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一是急切的心情,原因是怕晚了;二是惬意、舒服、欢快、愉悦的
心情,原因是看戏如愿以偿了。
2.这种急切而愉悦的心情是从哪些描写中表现出来的?
A.动作迅速 跳 拔 拔 点 磕 退 上 “飞”
B.景物之动 a.清香……扑面吹来 b.连山……踊跃跑去 (以动
写静)
C.心里所感 慢
D.耳朵所听 a.似乎……歌吹 b.大概横笛……宛转、悠扬
E.望眼欲穿 依稀的赵庄……真在眼前了
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一)阅读“夏夜行船”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3.作者描写“夏夜行船”的景物和种种感受,用意是什么?
烘托“我”看戏的急切心情,再现童年夜出看戏的无限欢乐(这
种欢乐,并不完全在于看戏本身)——“切”。
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二)阅读“偷豆余波”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画出六一公公所说的四句话,并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老
六一说话的内容。
①嗔怪;②询问;③送豆;④夸奖。
(二)阅读“偷豆余波”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2.阅读第31~39自然段,讨论: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热情、豁达(“请客?——应该的”)、朴实、善良、厚道(“送豆”)的农民形
象。
六一公公对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
,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
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
,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这真是大
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这一句话,栩栩如生地写出了六一公公宽
厚、淳朴、热情,同时还可以看出农村里对读书人的敬重。
解读文眼
回味“社戏”给“我”的感受。
“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么好吃吗?“那夜似的好戏” 真有那么好看吗?
那夜的豆可能很好吃;但那夜的戏并非那么好看。在看戏的过程
中,有小伙伴为伴,一起驶船,一起说笑,一起吃喝,乡间午夜的美
景令我陶醉,几十年后,这些成为我童年美好、甜蜜的回忆,突出了
对乡间少年诚挚情谊的怀恋——“恋”。《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
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
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
民的思想感情。
1.本文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有何作用?
作者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
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漆黑”,月光的“皎洁”、渔
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诸方面都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
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
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
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间
接写船的迅疾,“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文章的景物描写让小说笼罩在江南水乡迷人的夜色之中,让读者
沉浸在如此优美的氛围里,自然也会觉得“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
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句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的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
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的山为什么说“踊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
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中“回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明确:
(1)句中的“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
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踊跃”意为“跳跃”,用以写山,把静物写活了。作者在这里是
创造性地赋予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
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
厚道的性格。
课堂小结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
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
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
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本课结束,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