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教学
与层进式分析
——试论高三作文的有效教学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 (一)作文困难学生
. (二)中等水平学生
. (三)中上水平学生
写什么
怎么写
写什么
怎么写(一)作文困难学生
. 奋斗目标——高考基本分45分左右
. 奋斗方向——审题基本正确、写满800、例子
较恰当、适当分析
. 课外努力——人物事例论据积累和名言积累议论文的结构布局(一)
第1段 引材料,分析过渡,提出文章中心论点
第3段 反面论述观点+反面详例+分析论钩
第4段 正面论述观点+正面详例+分析论钩
第5段 进一步阐述观点+排比正例+分析论钩
第6段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第2段 对中心论点加以分析解释(二)中等水平学生
. 奋斗目标——50分以上
. 奋斗方向——审题正确、例子恰当、理性分
析、关照现实、名言运用
. 课外努力——新鲜人物事例及社会现象的积
累、时事评论的关注与模仿、富有哲理的中
外名言的积累层
进
式
分
析(三)中上水平的学生
. 奋斗目标——55分以上
. 奋斗方向——审题正确、辩证分析、层进结
构、关照现实
. 课外努力——新鲜人物事例及社会现象的积
累、时事热点的关注与评论、富有哲理的中
外名言的积累、提高思想认识书籍的阅读
(如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熊培云《理想
国》《自由在高处》梁文道《常识》刘瑜
《观念的水位》等)话说“中国式”陋习
高三(3)班 黄晓岚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
那些年,明星们做过的坏事
)
高三(4)班陈庚特别告诫
关注考生“怎么写”
1. 中心论题是否贯穿全文,有无左右摇摆。
2.是否不断发展、支持、深化自己的观点。
3.分析是始终在一个平面上滑行,缺乏论证的层
次 ,还是能够理性思辨,不断开掘、推进或追
问 (为什么、怎么样),不断拓展思考的广度
与深度。
4.分析问题是单方面,还是双方面,是否能够探
因析果,揭示事物的本质。 概念不明 分析不深
问题总结名实相副——概念界定,把道理讲得
明明白白。
.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换做议论文
来讲,名就是概念。概念界定不清晰,概念
阐释不准确,是议论文说理模糊不清、观点
左右摇摆的主要原因。例1:《在铭记与忘记的两岸》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
是那过河的人。”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生命之河
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
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我们经历着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
悲欢之事,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问题:这两段文字是这篇考场作文的开头两段,初看文字
优美,细读之后我们能明白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吗?. “该铭记的”和“该忘记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
. 有没有一个铭记与忘记的明确标准?
. “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具体指什么?
. 是不是所有的“悲欢之事”都该忘记?
……
. 内涵不清,外延不明,就会在论证中形成不
恰当的判断和不合理的推论,只在语言上绕
圈圈,会让人不知所云。 概念的界定
. 界定什么?
. 就是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论题概念
的范围和方向,使之清晰、稳定。
.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
本质;
. 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
类类的事物。 . 例2:《好奇心》
“好奇心”的内涵: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表现出的新鲜感觉。
. “好奇心”的外延:
. 表现一:对人类未知世界的新奇感。
. 表现二:对他人隐私的窥探和好奇。
. 以思辨的思维,联系现实,将第二种表现作
为写作的重点,批判人性的猥琐和阴暗,或
许能写出很有思想分量的文章来。
. 如:《拒绝过界的好奇心》 小结
. 在议论文展开说理时,要对材料所涉及
的重要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界定,揭示其
内涵特征,限定其外延使其和材料所涉
范围一致。在论证过程中要保持概念的
稳定性,避免中途易辙,改换说法。
. 对论题所涉及的概念有了明确的界定之
后,思考就有了方向。 . 议论文要求立论内涵明确,力求全面,
避免片面。论点在具体分析中,在演绎
过程中,保持一贯,不得跑题。但又不
得徘徊重复,以层层深入为上,在深化
过程中前后文的观点材料要严密统一,
不得自相矛盾。
——孙绍振《片面立论和语录堆砌》
孙老师告诫. 福建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余岱宗教授认为:“
议论文不是论点文,也不是论据文,而是论证文,
议论文就要看论者如何论证。论点是靠论证‘辩
’出来‘逼’出来的……议论文要深入,就要有
议论的层次性……论证是一环扣一环的工作。第
一论点为第二论点服务,以此类推。论证就是主
动寻求漏洞与不足,利用漏洞或不足为弹跳点,
跃入下一个层次。”
.
余老师告诫层进分析,步步深入
. 在分析论证时,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
推进,这就是层进式分析。 (一)步骤层进法
. 议论文一般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步骤来写作,环环相扣,逐步解决
议论文的三个问题,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层进
关系。 (二)层层追问法
. 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消解疑问,连续不断追
问,层层逼近真相,完善议论文思维的严谨
性。巉岩何足惧(69分)
面对空谷,有人畏于悬崖峭壁而摇头退缩,也有
人于天堑中看到攀援之途,并决然而上,创造出“不
可能”的奇迹。(简引并简析材料)
如若说空谷是社会发展中的种种困难,(厘清概
念,界定方向)身为时代的一分子,我们绝不能有畏
难心理,而应去找寻或创造由天堑走向坦途的桥梁。
鲁迅在《中国的脊梁》中盛赞“我们自古以来,就有
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
梁。”而今,同样处在改革发展大潮中的我们,也应
以此为志,勇攀巉岩。(针对“空谷”,提出观点)
(为什么处在改革发展大潮中的我们,
也应以此为志,勇攀巉岩? )
但放眼望之,(因为)改革发展之路确
遭遇了空谷般的瓶颈期,贫富差距日渐加大,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发展的阵痛刺激着每个
人的肌肤和骨骼。(所以)理应有人站出来
发声,为种种不公平现象痛心疾首,匡正不
义,痛陈时弊。(谁应该站出来发声?)但
我们所见,却是知识界集体的失声,是整个
社会面对峭壁的恐慌和迷茫。(那怎么办呢) 因此,在面对种种问题时,我们应做那修栈道筑
桥的先行者。(为什么需要先行者)萨义德在《知识
分子论》中说:“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是旁观者,是
搅局现状的人。”现状就是空谷的悬崖,当大多数人
“畏途巉岩不可攀”时,寻求栈道桥梁的正是这些“
搅扰现状”的人,康有为公车上书,吹响变革的号角;
北京学生挥起五四大旗,革新思想传遍中国,早在春
秋战国,就有“知其不可而为”的孔孟心忧天下;传
承而下,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正气表白。在欧洲,有伏尔泰为卡拉冤案奔波
劳碌,有左拉为德雷福斯岸愤怒的控诉……面对体制
与社会的悬崖峭壁,这些富有智慧的勇者并不畏惧,
而是勇敢地呼号控诉,最终以平坦的通途粉碎峭壁的
阻挡,为世人送去崭新的阳光。 (怎样才能承担起“先行者”的重任?)
正如萨特所言:“是知识分子,就应当为一切
未能挽回的事实负责。”当今的我们也应有这样心怀
天下,破旧革新的勇气和魄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心怀
信念,只有相信每座悬崖必有破除它,征服它的栈道,
才能真正找到破除困难的方法。倘若心存犹疑,便遑
论拯救。其次应勇于发现问题,并面对空谷敢于发声,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寻求正义不是静坐在那里,
静观两个枰盘上下晃动。”行动才是寻得“栈道”的
必由之路。再者,要保持陈寅恪先生所说的“自由之
精神,独立之人格”,唯有人格独立,才能不被外物
蒙蔽,迷失了追寻的方向,这是我们作为时代的一分
子,未来时代的中流砥柱所应该做的。 面对时代发展的悬崖峭壁,我们当怀
有找寻桥梁,破除百难的决心和眼界,歌
德在浮士德中写道:“善良的人或许会迷
惘,但终将找到一条坦途。我们也应怀有
如此的希望,勇敢前行,破旧立新,将天
堑化为铺满光明的通途。
(紧扣论题,回扣材料,总结全文)
《巉岩何足惧》的结构布局及论证思路
第1段 简引并简析材料
第3段 为什么勇攀巉岩? 瓶颈期,有人站出来发声
谁站出来发声? 知识界,但集体失声
那怎么办呢 ? 我们应做先行者
第4段 为什么需要先行者 ? 粉碎峭壁的阻挡
第5段 怎样才能担起重任?
第6段 紧扣论题,回扣材料,总结全文。
第2段 什么是空谷? 种种困难,从而提出观点“勇攀巉岩”
什
么
为
什
么
怎
么
样
合
心怀信念
发现问题
人格独立
层
层
追
问,
逼
近
真
相201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副组长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郭洪雷:
本文的论证层层深入,有层次感,
表现出了逻辑的严谨性。 找准角度,提问训练
以问代思,以思促写
训练方法2014北京卷
.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
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
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
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
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
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
发了你哪些思考? . 什么是老规矩?
. 这些老规矩有什么特点?
. 为什么这些老规矩会被淡忘?
. 老规矩被淡忘说明什么?
. 这些老规矩该被淡忘吗?
. 是不是所有的老规矩都不该被淡忘?
. 老规矩对现今社会有什么意义?
. 淡忘老规矩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 重提老规矩为什么引发热议?
. 我们该如何对待老规矩?
. 如何在“新时代”与“老规矩”之间找到契合点?
. ……
思考角度:“老规矩”被渐渐淡忘、重新提起、受关
注
提问题示例
为什么老规矩被淡忘?
思路(一)
老规矩陈旧、过时
所有的老规矩都是陈旧、
过时的吗?
老规矩中有许多精华
新时代如何对待老规矩?
推陈出新,例如“
新二十四孝”
什么是老规矩? 传统的日常言行习惯示例
为什么老规矩被淡忘?
思路(二)
1. 家庭对子女的溺爱
2.现代人追求个性解放,
不愿受约束
淡忘老规矩的影响是
什么?
个性张扬,但生活随意
无修养,自私冷漠
如何改变现状? 重拾老规矩,扬长避短
什么是老规矩? 老规矩是对人们日常言
行的一种规范约束。示例
为什么老规矩被淡忘?
思路(三)
为什么重提引关注?
老规矩对社会有什么积极影
响?
影响社会风气,影响公
德素养,影响国家文化
忽视日常言行对孩
子的影响
同感:老规矩对人
生有重要影响
如何传承老规矩? 言传身教 美德回归
什么是老规矩? 老规矩是对人们日常
言行的一种规范约束小结
. 对论题有了概念的界定,顺着界定
的方向去思考,去追问,去分析论
证,最后水到渠成提出解决问题的
方法。通过层层追问,自然而然就
做到了层层深入,体现出议论文的
层次感和逻辑性。(三)试错(证伪)法
( 刘远军)
. 对已有的认识不是只找正面论据,而是着眼
于寻求推翻它、驳倒它的例子;然后排除这
些反例,从而使认识、论证更加严密、有力。试错法依据
. 议论文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要说服别人,你
举一百个例子证明你的观点是准确的,只要
对手举出一个反例证明你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你的观点就仍然是有漏洞的。
. 试错法就是不给别人留下找漏洞的机会,不
满足于自己的初步判断。
. 我们要挖掘自己已有的思考结论还有什么不
严密的地方,还有什么让潜在的说服对象不
能信服的地方。. 所以,论证就是从现有的假说中不断寻
找漏洞,发现例外。这样会逼迫我们做
出新的阐释,从而使我们的论证在原有
的基础上更趋于严密。试错法步骤
1.根据论题,确立一个观点,然后寻求证据(事实、
名言)支持它、证明它;
2.举出反例,发现现有论证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假设
有一个潜在的“反对者”寻找论证的漏洞、破绽);
3.进一步加以求证,做出新的理论阐释;
4.举出反例,发现新的理论阐释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
方;
5.再进一步加以求证,做出进一步的思考阐发;
……
不断试错,迫使思维向深处迈进,向真理逼近。示例
.请以“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
界”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提出假说性论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社会职责,都应该
而且也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世界,影响和
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 正例:扎克伯格、乔布斯、伽利略、霍金、
甘地、孙中山、托尔斯泰、卡夫卡……
. 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
抵抗暴力、革命、杰出的文学创作……)影
响和改变了世界。1.寻找现有思考的不足
. 思考的片面性:他们的都不是普通人,都
是世人眼里的强者。
. 反例:我饱受高考之苦,可我无法用自己
的方式(比如发起拒绝高考运动、写信给
教育部长、提出更好的教育制度)改变这
个制度 ,改变世界。. 辨析、求证,弥补漏洞。
. 他们是不是生下来就是伟人,就是英才盖世
?他们是怎么成为伟人,成为风云人物、杰
出人物的?
. 他们最初和普通人没有太大差别。他们的强
大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也并非天生就是伟
人,除了个人的天资禀赋之外,艰苦卓绝的
努力、锲而不舍的坚持等等,是他们影响和
改变世界的关键。2.做出新的阐释 。
. 新的假说性阐释:并非只有强者才
能改变世界,只要具备一定的个人
素养,弱者、普通人也可以改变世
界。
. 正例:罗莎·帕克斯,一个普通的黑人
妇女,只想给自己争得一个座椅的权利,
不肯给白人让座,结果引发了黑人为争
取权利的反抗运动,她成了美国历史上
有名的“民权之母”。3. 举出反例,发现新的阐释仍有
不足。
. 新的假说:只要具备一定的个人素养,
弱者、普通人都可以改变世界。
. 反例:那么,罗莎帕克斯这样的弱者能,
“我”这样的弱者还是不能,其他的黑人
妇女不能,当年早些时候,蒙哥马利就有
两名黑人妇女因同样遭遇而被捕关了监禁。
. 堂吉诃德想以个人的方式改变世界,结果失败
了4. 做出更新的阐释。
. 她恰恰是在一个时代将要发生巨变的时
候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了世界。逆时代而
动就很难成功。
. 这也正如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两个新
军士兵,也如被大泽乡的雨水困住的陈
胜吴广。
. 个体的生命也许很弱小,但自身改变世
界的欲望契合了时代的需求,然后,世
界真的就因自己的方式改变了。5. 举出反例,发现新的阐释仍有
不足。
. 新的假说:不论强大还是弱小,我们都可
以改变世界,但你的方式必须契合时代的
要求,符合时代的潮流。
. 反例:比如,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崇尚科学,
拒绝迷信,我努力宣扬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但我发现我连家里的老奶奶都改变不了,
更何况那些偏远落后地区。6. 再次做出进一步的思考阐发。
. 因为改变分为渐变和突变。我们总是渴望世
界突然间变得美好,但世界的变化总在渐变
的积累中才得以突变。衡量世界的变化需要
一把巨大的时间之尺。
. 100多年前一个有志青年希望以自己的言行改
变男人留辫、女人缠足的陋习,那是多么奢
侈的梦想啊,但是现在呢,时代早已从封建
桎梏中突围而出。7. 发现新的阐释仍有不足
. 新的假说:即便我们暂时看不到世
界的改变,但我们以自己方式,顺
应时代的潮流去努力,世界终将因
你我而改变。
. 反例:…… 初始观点: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让世
界变得更美好。
↓
只要具备一定的个人素养,弱者、普通人都可以改
变世界。
↓
但你的方式必须契合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的潮流,
才能改变世界。
↓
顺应时代的潮流去努力,即便我们暂时看不到世界
的改变,但我们以自己方式,终将改变世界。
. ……
论证思路疑问
. 以上推演过程似乎无穷无尽。每一处新
的猜想的不同都可能把文章带向不同的
思考方向。那么,这种思维有终点吗?
我们能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吗?
. 到底要几步质疑?文章什么时候结尾?文章该于何处结尾?
. 思维可以无尽,文章必须作结。起于论
题,终于你最想说出的那一点(你认为
最深刻的,最令人警醒的,最新颖的,
最有现实价值的……)文章中心观点到底是什么?
. 这种写法并不是先亮出观点,然后拼
命说自己说的都是正确的。而是先有
初步判断,再有探究分析,在不断证
伪的过程中自然呈现出最接近“正确
”的“中心观点”。小结
. “试错法”要求学生有较严密的思维
逻辑,所以要在对学生进行长期的
思维训练的基础上,教给他们此种
方法才会有较好的效果。1.文章的严密性:要注意概念界定,
注意论题贯穿全文,不让话语断裂。
2.文章的深刻性:写作要不断追问,
不断深入思考,不让论证平滑。
3.文章的清晰性:要用关联词等体现
文章论证的层次,不让层次模糊。
4.文章的思想性:要学会质疑学会阐
述,不让思想平庸。
记住“四性”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