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表达技巧类试题
主要通过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来实现的
主要是通过考查作品的表达技巧来实现的,它常
伴有“作用”、“好处”、“妙处”等字眼。或者要
求“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
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从近年命题来看
文学作品的鉴赏
鉴赏,就是在一定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作品进行“品
评”,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鉴赏的
内容,包括作品的形象、作品的语言,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安排)
和思想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角度
一、主题思想的鉴赏
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
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四、鉴赏文学的语言风格
找不到做题的切入点,抓不住主要矛盾。
不能准确地把握各种修辞格的运用规则。
不能正确及时地进入角色。
词汇贫乏,不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
不能正确的审题,片面地理解试题。
现代文阅读鉴赏题失分原因
“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程式
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表达
技巧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
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情感、思想
3、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作用)并结合具体语句说
明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起到了什么
作用)
(1)“技巧”让人眼花缭乱?
(2)技巧如何确认?
(3)怎么理解“表达作用”?
围绕“什么”来答题呢?
(4)答题中如何组织语言?
从学生问题来看
梳理让我们无所适从的、眼花缭乱的术语
写作手法
写作技巧
表现技巧
表现手法
艺术技巧
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表达手法
表达技巧
有序化
条理化
清晰化
象征
反复
借物喻人
寓情于景
照应
烘托
情景相生
衬托
伏笔
铺垫
白描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象 征
以小见大
反 讽
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
过渡
线索
照应
铺垫
层递
白描,渲染
虚实、动静
从知识结构看
从国画角度:渲染、白描、烘托、留白、工笔、勾勒
开头、结尾、线索、过渡、照应、铺垫、伏笔
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
表达手法
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托物、寄人)
艺术手法
结构手法
修辞手法
从对象看:人物:心理、语言、动作、外貌;
景物描写
从角度看:正与侧,虚与实,动与静,表与里
从艺术看:渲染、白描
从情节看:细节描写
顺叙、倒叙、插叙;人称
抒情
议论
从文学角度: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语气类(反问、设问)
1.表达方式类
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考点具体化)
人物:肖-动-语-心
景物:
手法:白描,渲染
情节:细节描
写
位于叙后
议
论
位于篇末
位于篇首
位于段首
记
叙
篇中插叙篇首叙述
叙述例证 议前叙述
篇末叙述 篇首倒叙
间接抒情
抒
情
直接抒情
角度:虚实、动静 人
称 第二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思考:置于文章不
同位置的表达效果
位于段末
思考的着眼点
※方法-规律-
描
写
的
作
用—
—
规
范
答
题 虚与实 表与里
用简洁(朴实、明晰)的语言,营造了……的氛围
(表现了……的性格特征)表达了……的感情
景物描写
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
描写角度 俯与仰动与静
渲染
白描
用什么手法
(有什么特点)
表现人、景、物
(特征、情境)
表达
……感情
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性
格特点,揭示人物……样的内心世界
正与侧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心情)
交待……背景,……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
用铺描的语言营造……氛围,表达……感情
具体、准确传神地突出……特点(性格、情感)
2007广东卷《泥泞》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
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
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
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
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
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
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
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
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
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
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
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
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
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
……
……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16.文章在开头花
了不少笔墨描写雪,
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分)
答:文章开头苍不
少笔墨描写雪,为
泥泞的出现作铺垫,
衬托泥泞的普通、
纯美。
描写——景物描写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
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好是。
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
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
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上飘过一片
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
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
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
气,一点情调。
——《我的空中楼阁》
问题:从描写的角度,谈
谈这段文字的特点?
答:这里运用了以动写静
的手法,通过“点破”“
飘过”“掠过”“灵动”
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了小
屋与山的位置关系。
描写——动静
描写——虚实
问题:文章是从哪些
方面写“瓦松”的?
答:实写(“瓦松”
名称及药用功能)、
虚写(梦中“瓦松
”)两方面。
2006四川卷,《故乡的瓦》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
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
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
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
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
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
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
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
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
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
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
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
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描写——白描
2004全国卷,孙犁《老家》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⑼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
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
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
不再回来了。"
问题: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
......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
的气氛?(4分)
答: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
感的气氛。
(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描写——渲染
问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
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
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
烘托(或衬托)的手法。
(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
(如心跳、耳聋、眼光、脑子
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
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
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
生命力。
20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
(4)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
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
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
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
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
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
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
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备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
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
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
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
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
谷底,响遏在云里。
※方法-规律-
叙
述
的
作
用—
—
规
范
答
题
篇首顺叙
篇末叙述
篇中插叙
篇首倒叙
作为例证
议前叙述
引用事例,丰富文章内容(内涵),
增加……色彩(感染力)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
深化思考,引出后面的议论
具体、实在,增强……说服力;
交待时、人、景、物、事等要素
交待结果等要素,含蓄地表达
结构上——关注过渡、铺垫,呼应等作用;
思考的着眼点
叙述——用作例证
⑤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节但
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
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
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
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
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
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
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
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问题: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
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⑴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
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⑵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叙述——议前叙述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
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
活着的真谛。
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
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
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
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
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中的
青春也只有一回。我们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
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
红,却又会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
意时,已经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
哀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
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你惆怅,你喟
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
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
生关死劫; 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
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问题:从全文看,第六段
“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
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
什么作用?(6分)
答:
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
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
诗意地看待生活。
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
了议论。
2007年安徽《乡村的风》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
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
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
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
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
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
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
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
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
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
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
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
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
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
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
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
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
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15.文章描写乡
村的风,在第四
自然段又写到两
棵树的成长,有
什么用意? (4
分)
答案:①说明树
的成长离不开。
②说明万物生长
离不开良好的自
然环境。③由树
的成长写到父亲
对风的认识,丰
富文章内涵。
叙述——篇中插叙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表达效果。
人
称
的
表
达—
—
规
范
答
题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人称的转换。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
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方法-规律-
便于直接抒情
直接呼告抒情,缩小交流的距
离,更加亲切感人(以物为对
象,考虑拟人的效果)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006年辽宁《杨柳》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
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
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
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
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
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
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
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
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
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
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
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
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
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
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
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
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问题:文章对牡丹等花
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
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
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
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分)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
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
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
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
(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
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
厌恶之情。2分)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
问题:本文主要采用
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
用是什么?
答:第二人称。既自
由、灵活,又具有真
切感、亲切感。
2005年湖北《土地》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
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
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
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
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
邻居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
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
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
体的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
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
一次交流的结束。
第二人称——拉近距离
※方法-规律-
议
论
的
作
用—
—
规
范
答
题
位于叙后
位于篇末
位于篇首
位于段首
位于段尾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深化……的主题
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
总括全文(中心论点)领起下文(关注开头的作用)
中心句(主旨句、分论点)
阶段的总括,总结(主旨句、分论点)
表达作者的某些局部的、阶段的、某个层次的看法
※方法-规律-
抒
情
的
作
用—
—
规
范
答
题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淋漓尽致表现了……感情
常借描写叙述等手法,以(人景物事)
为载体含蓄地表达……感情
抒情——间接抒情
2005年北京《合欢树》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
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
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
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
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裸合欢
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
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
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
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
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
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
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
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
是怎么种的。
问题:文章在对那个看树
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
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
?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
是什么?(6分)
答:想表现的是:
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
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
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
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
味悠长。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规范答题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
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
明确方向。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
文章具体分析。
2.艺术手法类
不
同
艺
术
手
法
的
作
用
绘
画
艺
术
文
学
艺
术
层次脉络 象 征
对比/衬托
白 描
以小见大
联想/想象
反 讽
烘托/渲染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
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
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
念、思想和感情。
14.第⑦段说“小桥成
了人生的各种象征”,
这里的“象征”在第5、
6段中具体指(4分)
第⑤段:桥上的无尽离
愁,道尽天涯游子的羁
旅愁思
第⑥段:桥下的闲适生
活,表现出平凡人生的
旷达胸襟
2003年上海卷阅读三:
⑤然而,小桥上伫立最多的应是无尽的离
愁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
初 动,霜桥人未行”。板桥,霜桥,不仅是路
的延伸,也是一种乡愁的具象。而马致远的秋思
小令,更是道尽了天涯游子的凄苦情怀。眼前是
小桥流水的幽雅环境和安居其间的人家,而自己
的故乡却还在山重水复的迢迢远方不正衬出旅人
的奔波不定,以及由此引发的羁旅愁思?
⑥当然,小桥还是一种闲适与静远。你看那
位归荫诗人,当他带月荷锄归,又在桥下清且浅
的溪水里灌足,洗去躬耕的汗尘与劳累,洗去一
腔旷达的胸臆,然后邀邻呼友,或斗酒吟 诗,
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小桥载着他陶然自乐的
心境,载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与 气节。
反讽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示例:教材链接
什么是反讽?从古希腊到黑格尔,到浪漫主义文学,再到新批评、结构主
义和后现代理论,都对它有不同的解说;它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美学
和哲学观念。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
非所指”的语言现象。 它造成了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之间的差异。
2007全国卷《海南杂忆》矛盾
(有删节)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
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
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
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
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
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
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
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
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但是眼
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这些小草矮而丛生,
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
》了。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
今作何用,她说:“喂畜牲。可是,还有比它更好的饲料。”我说,明朝时候,
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八月风飕飕,闾
阎菜色忧。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
南星。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
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16.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
不?” 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
答: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
充饥,情状悲惨。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
“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对比/衬托
对比:将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
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也叫对照。
衬托: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相反,以其中一些事物做陪衬,
来突出要描写的事物和要表达的思想的一种写作技法。利用事物间
的相似条件来衬托事物,叫正衬。是同一方向的比较,目的是美的
更美,丑的更丑。反衬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反条件来衬托事物。它是
反方向的对照,以丑衬美。
衬托不是对比,衬托中两事物主次分明,
对比中两个对立面是平等的;
衬托的目的是突出主要事物,对比的目
的是互相生发,相得益彰。
2009年上海卷《春声和春深》
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
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
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 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⑵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
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
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⑶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
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
“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
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
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
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
翻了我的爱心。
(……有删节)
⑿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
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
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
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
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⒀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
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
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⒁这是春深了。
12.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
析。(4分)
答:(4分)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
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一点2分)
联想/想象(虚写)
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可以由时间、空间上的
相邻或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引起联想,也可以由事物间的相似特点引
起联想,还可以由事物间的对立关系引起联想。
9.从表现手法上,选
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
赏析。 (3分)
答:虚实结合,将现实
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
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
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
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
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
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
青春岁月的追念。
2010年上海卷《天目山》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
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
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
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
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
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
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
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
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
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欲扬先抑
2005全国1《一日的春光》相关文字
(1)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
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 而且在还不
知春在哪里的时候, 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
柳絮乱飞, 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
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有删)
(5)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有删)
(7)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
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
我不信了春天。
…… (有删)
(16)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
喜悦地仰首, 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
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
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
…… (有删)
题目:“我不信了春天”,
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
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
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
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
到处寻春天,却发现春天早
已远引。欲扬先抑,突出下
文“一日的春光”。
以小见大
2007全国《总想为你唱支歌》:
⑦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
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
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
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
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
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
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
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
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
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
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
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
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
了“戈壁石”,这对表
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以戈壁石来代表大
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
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
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
深化主旨。
渲染/烘托
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指从旁边着意描绘,从而使主体更
加明显突出。如水墨画的“烘云托月”,画的是云,显现的
却是不着一笔而皎洁如雪的明月。(同侧面描写)
文学的渲染手法是通过对环境、气氛、人物的行动、心
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加强艺术
效果。环境、景物的描写也是渲染常用的方法。
13.从写作角度看,甲段写海
的作用是 (2分)
烘托“大江日夜流”的气势
及意味
2001年上海卷
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们面对河川的感情,确乎尽为这两句话所
道破。诗人千百言,终不及夫子这句口头语。
海确乎宽大,静寂时如慈母的胸怀。一旦震
怒,令人想起上帝的怒气。然而,“大江日夜
流”的气势及意味,在海里确是见不着的。
不妨站在一条大河的岸边,看一看那泱泱的
河水,无声无息,静静地,无限流淌的情景吧。
“逝者如斯夫”,想想那从亿万年之前一直到
亿万年之后,源源不绝,永远奔流的河水吧。
啊,白帆眼见着驶来了……从面前过去了……走
远了……望不见了。所谓的罗马大帝国不是这样
流过的吗?啊,竹叶漂来了,倏忽一闪,早已
望不见了。亚历山大,拿破仑,尽皆如此。他
们今何在哉。溶溶流淌着的唯有这河水。
我想,站在大河之畔,要比站在大海之滨更
能感受到“永远”二字的涵义。
不
同
艺
术
手
法
的
作
用
绘
画
艺
术
手
法
文
学
艺
术
手
法
层次脉络 象 征
对比/衬托
白描
以小见大
联想/想象
反 讽
烘托/渲染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 在“扬抑”变化中突出……
整体把握,从侧面表现对象的角度考虑
思维的空间转换(关注“想”等字眼)
“小的”选材与揭示“大”的意义
对比着眼于“同、异”;衬托突出一方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
象;使文章更含蓄 。
对现实进行了更深刻的揭露,增强讽刺
效果
3.结构手法类
※方法-规律(1)
结
构
手
法
的
作
用—
—
规
范
答
题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开头
过渡
线索
照应
铺垫
结尾
层递
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引出下文
时地人物,交待要素
展示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
呼应题目,呼应开头
直接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间接含蓄的方式表达主旨
情感先行,奠定基调
承上启下;组合语段
从内容的关联考虑
能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增强可信度,
还能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期待。
结构紧凑,显隐交织,呼应文题、呼应主题
从对后文作用考虑
4.修辞手法类
修辞手法
比
喻
比
拟
设
问
夸
张
反
问
反
复
排
比
借
代
对
比
对
偶
反
语
引
用
比喻
西沉的落日像一只金
色的圆盘。
青春是盛开的鲜花。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 √ √
√ √
√
喻
体
暗
喻
明
喻
借
喻
喻
词
本
体
例 句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010年上海卷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
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
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
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
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
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
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
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
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
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
起去。
7.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
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
答案:形象地写出了母亲
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
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2004年上海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
即使只有50%或更少——完全可以帮助你
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过的地方。事
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
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
知道的道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
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的影
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日落时的景
象,你所塑造的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
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的。
3.第四自然段运用
“岔路”与“干道”
的比喻,是为了说明
(2分)
阅读要抓住整体、
主要的,不要被局部
的次要的干扰.
比拟
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
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情态。
作用: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是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
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拟物则常常表现出作者对被描写对象
的憎恨和蔑视。
2007年上海
(5)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
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
驰出的。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
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
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
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
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
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
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8.第(5)段“杭州的
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
话好在哪里?(2分)
答:运用拟人手法,生
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树
多(1分),生活环境优
美(1分)。
2011年上海卷阅读二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
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
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
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
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
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
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
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
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
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
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
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
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
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10.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
拟的表达效果是
___________。(2分)
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
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
态。
引用 加强真实性,表现力,说服力,收到言简意明的效果
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2011年上海卷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
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
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
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
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11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
建立的。
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
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2.联系全文,鉴赏文章
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
好处。(4分)
答:引用《诗经》名句呼
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
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
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
彩和抒情韵味。
(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
分;第3要点1分。)
排比
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②对于一些人来说,下一盘围棋绝
非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找一个相当的
对手,来到一间清雅的厅堂,沏一壶浓
茶,屏退左右。紧锁双眉,寂然凝思。
或者经天纬地,或者钩心斗角;激烈的
心智搏杀绝不亚于刀枪相向,终局数子
的心情犹如大将军收拾旧山河。这么一
盘棋可以不断品味,再三复盘,每一手
的回忆都伴随着得意、懊恼、后悔、惊
讶、愤怒、犹豫。当然,这种棋没法多
下。胜者的骄傲或者败者的壮烈都有沉
甸甸的重量,负担一局棋的精力以及心
理能量得渐渐地积累,谁能每时每刻都
在巅峰上过日子呢?
10.对本文理解和分析正确
的两项是
B.本文第②段运用排比的
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棋手搏
杀时的惊心动魄。(错误)
排比必须是内容相关、结构
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
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短语、句
子连用。
对比
使相反或者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鲜明突出
②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
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
剧那样过分地写实。它是绿荷上的露殊,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红花下的绿叶,
是翠柳上的黄鹂,是一种微妙的附着。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
片白云说明天空的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
山风。在舞台上作为外形之物,无论是先天的人体,还是后来补充的服饰,在
形、体、色、质上都有极美的苛求,真可谓“四美具,二难并”,从而汇成为
一种更理想、更美的“形”。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
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
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
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
台生风。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
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
观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2004年上海卷
9.第②段中有多组对比,下列不属于对比的一项是(2分)
A.舞台上的舞蹈演员与画室里的模特儿 B.旧戏、话剧中的衣饰与舞蹈
中的衣饰
C.西方艺术的小天使与敦煌石窟的飞天 D.国画中的形神关系与舞蹈中
的形神关系
2009年全国卷1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
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
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
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
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
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
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
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
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
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
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
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
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
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
而又亲近的地方。
17.(6分)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
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
要分析。(8分)
答: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
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
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
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
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
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
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
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
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
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
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
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
之情。
修
辞
手
法
的
作
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喻
夸张
设问
比拟
反问
排比
对偶
借代
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加深理解
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更富启发,感情更强烈
反语
反复
增强讽刺意味,引人警醒,发人深思
对比
加强真实性,表现力,说服力,收到言简意明的效果引用
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突出思想,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并引发读者联想
使相反或者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