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八下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课件

ID:498109

大小:3 MB

页数:8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复习目标 1.牢记重点词句及文学文化常识。 2.背诵、默写、理解七篇(首)选文。 3.学习道家、儒家的做人治世智慧,知行合一, 立德树人。 4.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姓庄,名周。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 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李约瑟,英国 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 识记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 典之一。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章多采用寓 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 阔。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庄子 》,亦称《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 三玄”。 在道学和文史上对后世颇有影响。现存33篇, 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 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下列寓言和成 语都出自《庄子》。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知识扩展 学科网zw 运斤成风 痀偻承蜩 庖丁解牛 大而无当 中规中矩 大相径庭 朝生暮死 椿萱并茂 沉鱼落雁 秋毫之末 栩栩如生 目无全牛 如土委地 迎刃而解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踌躇满志 不翼而飞 支离破碎 真知灼见 探囊取物 舐痔舔痈 屠龙之技 强聒不舍 吐故纳新 鼓盆而歌 昭然若揭 似是而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失之交臂 捉襟见肘 学富五车 栉风沐雨 内圣外王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学科网 zw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 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 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 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 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 /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 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 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校正字音 鲲( ) 徙( ) 抟( ) 南冥( ) 濠梁( ) 鲦鱼( ) kūn xǐ tuán mínɡ háo tiáo · · · · · · 基础检测 1.本文的作者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合 称“老庄”。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齐谐者,志怪者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气息,这里指风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正色邪?其远………… 深蓝色; 表选择。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罢了 北海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垂挂 记载怪异事情 盘旋飞翔。旋风。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 邪?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 天边的云彩。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 为太遥远而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 默写重点句子 (1)本文综合运用夸张和比喻的句子 是: (2)可以概括出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两个成语的句子是: 其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 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志存高 远、善借长风但又没有摆脱束缚的大鸟形象。它象 征格局远大,能力超群,理想崇高的人。从体大、 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 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气象宏大,磅礴 壮观。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北冥有鱼》通过什么方式来说 理,这样说理的好处是? 借用寓言故事来设喻说理。以大鹏南飞作比喻, 运用联想和想象,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形体巨大、 变化神奇、气势壮观,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 活动都有所凭借,都受到不同的限制;人对事物的 认识是有局限的。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 真正的逍遥。使说理机智幽默、生动活泼,寓意隽 永。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内圣外王: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 王道。 艺术特色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 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 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山野中的雾气(“野马”)、空气中尘埃, 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与鲲、鹏相比, 它们实在是太微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 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 没有达到逍遥。 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 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 汪洋恣肆,跌宕多姿。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 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 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 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 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一)古今异义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 古义:追溯。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二)一词多义 1.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2.之:庄子往见之 是鱼之乐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 (固然) (本来) (代词,可译作“他”,指惠子)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 3.全: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全石以为底。 [完全,肯定 (是这样)] (整个的)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 他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 子的发难化解了,使惠子无言以对。所谓偷换概念, 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 “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 道”。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驳非常有力。 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 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 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 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名家与道家 逻辑与诡辩 语言的表达是有限的,而心灵的遨游是无 穷的。对于一个无所待的心灵来说,语言有 时是个累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的时刻,已是物我两忘。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两人辩论     轻松闲适,趣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 一求真,一尚美; 一拘泥,一超然。 读后让人会心一笑而反思我们生活的态度…… 庄子:用心灵感悟世界,巧辩,重欣赏, 对世间万物带有欣赏的态度。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种寻 根究底的态度,重知识的探讨。 《庄子》散文特点 1.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 2.想象奇特,寓意深远; 3.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 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 》、《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 《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 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 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 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 五经。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 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 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 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 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 共49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 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 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 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 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简介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 育学论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yáo qiǎng yuè xiào 解释下例加点词语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虽:连词,虽然;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善:好处。 是故:连词,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教学相长” 自反:反,反省;“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自强:“强”,勉励。自强,自我勉励。 “故”,连词,所以。长:促进。 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8)其此之谓乎!    (9)“学学半” (10)兑命         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 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第一个“学”,同“敩”,教导。第二个“学”指学习; “学学半”意思是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 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 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 “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 展。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类比推理,从“嘉肴”写起,强调了 学习实践的重要,由“嘉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学相长的论述,将教与学的 关系说得生动易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 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 /谓/大/同 。 大道之行也 《礼记 》     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皆有所养:       矜: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关键词语解释关键词语解释 施行    同“举”,推荐,选拔   培养   供养    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职分,指职业    憎恶 不必藏于己:            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人不独亲其亲 私藏      发生  乱,指造反。贼,指 害人。作,兴起。 亲,意动词, 以……为亲。用如动 词,这里可以译为奉养、赡养。 亲, 名词,指父母。 不独子其子        子,意动词,以……为子。这里用如 动词,可以译为抚育。子,名词,指子女。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所终,终其天年,养老送终。 所用,为社会效力。 所长,顺利成长。 第一层(第一二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三至四句话)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五句话)全文的总结语,与现实社会相比。 文章脉络文章脉络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     贼而 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    谓大同。 因此 造反 害人 兴起 这 是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不 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从外面把门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 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 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 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 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 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 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 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 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 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 同”社会。 译译 文文 1.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 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 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3.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 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 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 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 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 于“五帝之世”。 三黄五帝:(燧人)伏羲,神农,黄帝;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全文结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 .人人都能得到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第二层:分说 第一层  :总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三层:结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外户而不 闭 权力、财物公有化 选举民主化 民俗民风 讲诚信、求和平 “大同”社会 总之:大同社会是一个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太平盛世 练习 • 根据提示回答: 1.“大同社会”的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就是课文中的(                             )。 2.“大同社会”实行民主选举,即课文所说的(                         )。 3.“大同社会”实行按需分配,即(                      )。 4.“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                      )。 5.“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天下亲如一家,即 (                                 )。 6.“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                  )。 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 《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例: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讲信修睦---------- 3.男有分,女有归------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大同”与“小康”的区别? 如今国家也提出先要领导人民实现“小康”。 “小康”一词,出自《礼记》,据传乃孔子所言。 其中《礼运》篇,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象,表 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这一篇,孔子提出了两个 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是“大同”,一个是“小 康”。比较起来,“大同”理想里说的是“古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子”,“亲”和“子”而 又“不独”,因此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的对象; 而“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以家庭为单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 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 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 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 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 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 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作者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 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 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 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 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 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qǐng xiàn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qīn ào 1.“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 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 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 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 内容作铺垫。 理解细节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一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含义?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 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 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 感以及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从而表现诗 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理解细节 秋风破屋 群童抢茅 夜雨湿屋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忧思不绝 惨  悲  哀 风 雨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事 人 自己 推 己 及 人 天下寒士愿广厦千万间 现实 水 到 渠 成  理想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 而显得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 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 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 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 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 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 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 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 》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作者简介 名句赏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 如乌炭一样黑。肖像描写,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 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灰黑色,鬓发是灰白, 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 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名句赏析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 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 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 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 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 铺垫。 名句赏析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 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 “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 “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 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 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对比的写作手法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 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 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 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 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 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对比: 卖炭翁和官吏的形象 •牛困人饥   翩翩两骑 •满面尘灰烟火色   黄衣使者白衫儿 对比: 炭的价值与所得 一车炭,千余斤 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 卖炭翁与宫使的外貌和 心理 写作特点: 1.运用对比: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 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 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2.陪衬和反衬: (1)以“两鬓苍苍”和 “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卖炭翁年迈 与劳动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 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            而这一切,却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 买衣买食。 (2)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 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 而这一切,却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 可以多换些衣和食。 (3)“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 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 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 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卖炭翁 宫使 烧炭艰辛 运炭艰难 炭被掠夺 生活困苦艰辛 夺炭 (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对 比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 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和宫 使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深切同情。 (肖像、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 蛮横冷酷 问题探究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 有什么表达作用?         “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又写 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从而突出说明了 卖炭翁的艰辛。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 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 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 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 ”的罪恶。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 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 奈何的心理。 韩愈(768 -824) 唐代诗人,散文家。 字退之,河南人,人 称“韩昌黎”。曾与 柳宗元一同 倡导“古 文运动” ,居“唐宋 八大家”之首。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zhǐ pián shí sì sì shí xiàn dàn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 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情感,托物 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我 们学习过的说体文章有:周敦颐的《爱莲说》。 文体简介 • 一词多义 • 虽:①故虽有名马                        即使 •        ②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 以:①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 •        ②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 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代千里马 •        ②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语气 •        ③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语气 之 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    它 助词    的 定语后置标志 助词 , 不译 其 其真不知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       它 语气词  反问   难道 代词      它的 语气词  大概、恐怕 归纳小结(一词多义) 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而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而伯乐不常有 介词,因为 介词,按照 转折连词,但是 顺接连词,来 能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 能够 策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鞭子 用鞭子打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吃 通“饲”, 喂 归纳小结(通假字) • 食马者……而食也……食之……     ——通“饲”,sì,喂。 • 才美不外见     ——通“现”,xiàn,表现。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 • 其真无马邪     ——通“耶”,yé,相当于“吗”。 归纳小结(词类活用) 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活用作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用作动词 。竭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活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特殊句式 倒装句(状语后置) 省略句(省略连词“而”)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之)也” 省略句(省略“食”的宾语“之”) ●“策之(而)不以其道” 文言虚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马之千里者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用在动词或表 时间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兼表停顿, 无意义。 3.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 下无马的人(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 • 千里马——人才 • 伯乐——识别人才的人 •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食 马 者 的 愚 妄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 马也。 (主旨及中心句)        文中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 妄?作者对此心中有何感慨? 4、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你能分 析一下作者托什么物寓什么意?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 才 伯 乐 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食马者 昏庸浅薄、不识人 才的统治者 马说 喻 复习达标 1.牢记重点词句及文学文化常识。 2.背诵、默写、理解七篇(首)选文。 3.学习道家、儒家的做人治世智慧,知行合一, 立德树人。 4.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