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
《
论语
》
考点透析
目标:和谐社会
手段: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孝悌,礼乐治国
方法:用人惟贤,简政
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责任感、坚忍不拔的精神)
对他人:泛爱众,察人,忠恕,以直报怨
对朋友:和而不同,适可而止
对自己:安贫乐道,轻利重义
教育方法(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中庸之道(文质彬彬,过犹不及)
政治
修身
教育
哲学
第一板块 政治
时代背景:
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宗室、子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
国就是指诸侯国。
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分给宗室、子弟、功臣。这些
封地就叫做“家”。
第一板块 政治
1
、为政以德:
观点: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评价: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这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局限性。一味提倡以法治国,这同样有局限性,要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
11
.阅读下面
《
论语
》
的文字,归纳概括孔子对于“为政”的思想。(
6
分)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论语
·
为政
》
)
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语
·
学而
》
)
③道之以政
,
齐之以刑
,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 (
《
论语
·
为政
》
)
答:
2020
延庆高
三一模语文
11
.(
6
分)
参考答案:
1
.孔子主张用“德治”来治理国家,是为政的根本原则。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威信,以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拥护。(统治者若实施德政,老百姓就像众星拱北辰一样拥戴。)
2
.实施德政的基本方法,惠民爱民。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
面事务
,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
3
.实施德政的原因,强调以德化民,以礼育人。(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
惩罚
民众,老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会感到犯罪是羞耻的;用道德来
教化他们
,用礼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懂得做坏事羞耻,还会自觉的遵礼守法
走正道
。)
评分参考:
6
分。每个要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果直接翻译原文,可酌情扣分。
补充知识:“为政以德”应从何做起?
从自身做起,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统治者德高望重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
“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答案示例
】
示例
一:简,简要。(
1
分)可:可以,好。这里表达一种肯定语气。孔子肯定了子桑伯子居心与治
政都
简要的处事方式,对子桑伯子处理政务简要而不繁琐的治政能力深为赞赏。(
2
分) 体现了孔子处理政务
要简要的治政理念。(
1
分)
示例
二:简,简要。(
1
分)可:还可以,不坏,还过得去。孔子对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
处事方式
持保留态度,(
2
分)体现出孔子重视对职业心存敬畏而又要简要行事的治政思想。(
1
分)
【
评分标准
】4
分。“词义理解”
2
分,“内涵理解”
2
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第一板块 政治
2
、克己复礼
背景:
礼乐崩坏(“无道”,要恢复“周礼”)
方法:
礼的规范(忠孝,感恩,克己)
孔子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
礼记
·
哀公问
》
)
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实际即是一种未成文的习惯法。
礼是什么?
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
,有耻且格。
克己复
礼
为仁。
天下有道,则
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
事不成,则
礼乐
不兴。
人而无仁,如
礼
何?人而无仁,如乐何?
不学
礼
,无以立。
绘事后素。
……
礼
后乎?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
者也。
博我以文,约我以
礼
。
为国以
礼
。
礼
之用,和为贵。
礼是基本的行为规范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11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3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
)
礼的核心是仁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
)
孝是实现仁的根本
评价: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
,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
11.
从下面的三则
《
论语
》
中任选一则,回答问题。(
6
分)
⑴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
论语
·
先进
》
)
⑵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
论语
·
颜渊
》
)
⑶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论语
·
季氏
》
)
①解释这则
《
论语
》
的句意。(
2
分
)
11.(6
分
)
答案示例
①
(2
分
)
孔子说
:
“遇到危难不扶持
,
快要倾倒不扶助
,
那还要用你们助手干嘛。
”
2020
朝阳高
三一模语文
11.
从下面的三则
《
论语
》
中任选一则,回答问题。(
6
分)
⑴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
论语
·
先进
》
)
⑵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
论语
·
颜渊
》
)
⑶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论语
·
季氏
》
)
②
结合这则
《
论语
》
和上面任意一则短文,谈谈你对“忠”的理解。(
4
分)
②
(4
分
)
这则《论语》指出
,
臣子之“忠”应尽己所能
,
不可推卸自身应承担的责任。正石文中伊尹
,
在君无道、国将亡的情况下五次劝谏
,
没有在危机时刻回避问题、推卸任
,
尽到了臣子应尽之责。这就是“忠”的含义。【评分参考
]
解释正确
,
言之成理即可。
《
论语
》
三则的翻译分别为:
(
1
)孔子说:“我们所说的大臣,应该能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侍奉君主,如果
行不通
,便宁可不干。”
(
2
)子张问怎样处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
3
)孔子说:“(盲人)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
人干什么
呢?”
12.
阅读下面《论语》的内容,回答问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关于
“色难”,大致有两种代表性解释:一是东汉包咸的 “色难,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 ”(《论语章句》);一是东汉郑玄的 “和颜悦色,是为难也 ”(《论语注》)。
请翻译短文并简要说明你同意哪一种解释
。
2020
北京适应性考试
12.
(
6
分)答案示例:
译文: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吗?”(
2
分)我同意东汉郑玄的解释 “和颜悦色,是为难也 ”。子女侍奉父母,有和颜悦色的面色最难能可贵。(
2
分)人的脸色,是由心决定的。子女对于父母,必然有深切笃定的孝心,由此才会有愉悦和婉的面容。凡事都可以勉强,惟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此说最难,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说是真孝顺了。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
2
分)
1.
阅读
《
论语
》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1
)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
2
)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
1
)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
2
)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 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分)
甲
(曾皙,名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乙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请根据材料乙的相关内容,简述材料甲“吾与点也”的原因。(4分)
①由材料乙可知,
孔子的志向
是建立一个老少皆安、仁爱和乐的礼治社会。(2分)
②材料甲曾皙所描述的生活场景,正是
孔子梦寐以求的
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礼治社会的生动写照与缩影。(2分)
3
、为政方法
用人惟贤
简政
第一板块 政治
1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
子曰:
“
为命
①
,裨谌
②
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
③
子羽修饰之,东里
④
子产润色之。
”
(《论语
·
宪问》)
②
子曰:
“
孟公绰为赵魏老
⑤
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
(《论语
·
宪问》
③
周公谓鲁公曰:
“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
·
微子》)
【注】
①
命:外交辞令。
②
裨谌:人名。
③
行人:官名。
④
东里:地名。
⑤
赵魏:晋国最有权势的大夫赵氏、魏氏。老:大夫的家臣。
(
1
)在《论语》中,孔子对如何使用人才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孔子的用人观。(
2
分
)
2020
密云高
三一模语文
11.
参考答案
:
博采众长
;
用其所长
,
避人所短
(
知人善用、因材致用
);
对人才
不能
求全责备。
(
一方面
1
分
,
重复不得分
)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1
题。(共
6
分)
1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
子曰:
“
为命
①
,裨谌
②
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
③
子羽修饰之,东里
④
子产润色之。
”
(《论语
·
宪问》)
②
子曰:
“
孟公绰为赵魏老
⑤
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
(《论语
·
宪问》
③
周公谓鲁公曰:
“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
·
微子》)
【注】
①
命:外交辞令。
②
裨谌:人名。
③
行人:官名。
④
东里:地名。
⑤
赵魏:晋国最有权势的大夫赵氏、魏氏。老:大夫的家臣。
(
2
)关于
“
君子不施其亲
”
中
“
施
”
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为
“
怠慢
”
,而石永楙在《论语正》中解释为
“
赦宥
”
。结合两种不同的解释分别翻译横线处的句子,并说说各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4
分)
(2)(4
分
)“
施
”
当
“
怠慢
”
讲
,
是说君子用人不要疏远怠慢自己的亲族
,
体现孔子
“
仁爱
”(
博爱
)
的
思想
;“
施
”
当
“
赦宥
”
讲
,
是说君子
(
掌权的人
)
对自己的亲人不应放松管束
,
体现入更等息想。
11
.阅读下面
《
论语
》
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
雍
【
1】
也可使南面。” (
《
论语
·
雍也
》
)
②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
居
【
2】
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
而行
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
《
论语
·
雍也
》
)
③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
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
论语
·
颜渊
》
)
注释:
【1】
雍:冉雍,字仲弓。
【2】
居:居心,存心
。
(
1
)孔子评价子桑伯子时所说的“简”,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语境加以解说。(
4
分)
2020
丰台一模
【
译文
】
孔子
说:“冉雍可以让他去做官。”
仲弓
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
恭敬
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
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仲弓
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
要认真
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
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4
、知其不可而为之
周游列国,传播道义,孤独前行,有责任感;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用世观,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第一板块 政治
1
、阅读
《
论语
》
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18
、
7
)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4
、
39
)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
1
)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
1
分)
(
2
)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
分)
(
1
)知其不可而为之。(
1
分)
(
2
)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2
分
)
3
.阅读
《
论语
》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1
)你认为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
2
)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3.
(
1
)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
2
)
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
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
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
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
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2
、阅读
《
论语
》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唯我与尔有是
夫
!”子路曰:“子行
三军
,则谁与?”子曰:“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
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
1
)孔子眼中学生颜渊子路是怎样的人?
(
2
)你如何看待孔子的“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1
)颜渊:勇谋双备的人,子路:有勇无谋的人
(
2
)士为知己者用,才为可用者谋。人之隐达,一半天机,一半人为。显达之时。当尽力而为之;隐晦之期,当藏锋匿志。人之在世,勇谋双备。勇谋难全,当少勇而多谋。勇可博力,谋能致胜。
第二板块 修身
1
、
对他人:
察人:明辨君子和小人,察言观行。
待人:泛爱众,忠恕,躬自厚薄责于人,以直报怨。
忠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礼的内在要求
1
.阅读
《
论语
》
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
“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
《
论语
》3.22
)
(二)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
论语
》14.17
)
(
1
)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
2
)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
1
)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
2
)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
德才兼备
;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
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
11
题。(共
6
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论语・里仁》)
11
.“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指的是什么?曾子如何解释孔子所说的“道”?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孔子的“道”是怎么理解的。(
6
分)
答题中可参考以下各句中的部分内容: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论语・颜渊》)
②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③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④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论语・子路》)
2020
西城期末
11
.(
6
分)答案要点:
第一问:“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指“仁(仁道)”。
第二问:曾子将孔子所说的“道”,解释为“忠”和“恕”。
第三问:略。(不必拘于曾子所言。要求有明确认识,能联系《论语》,并作简要分析)
评分标准:第一问,
1
分;第二问,
2
分;第三问,
3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分)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论语·卫灵公》)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礼记·大学》)
(1)
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
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絜矩之道”的内核。(4分)
①絜矩之道即
恕道
,强调为人处世要仁爱宽厚,将心比心,从否定性方面
推己及人
。
②这种恕道
以自身的体认为衡量尺度
,来调节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形成
社会公德
的基石,也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与归宿。
《
论语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道家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试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要点:老子的话即: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
2
分)
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是小怨,当然可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有些小的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率真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与宽容心。(
2
分)
10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辞,达而已矣。”
(
《论语·卫灵公》
)
②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论语·卫灵公》
)
③子曰:“其言之不怍也,则为之也难。”
(
《论语·宪问》
)
请用自己的话
分别概括以上三则语录中孔子对言语的看法
,并选择其中一则,
结合你的言语生活作简要分析
。
2020
东城一模
【参考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
孔子说:“可以与他讲而不同他讲,这是错过了人;不可以与他讲而与他讲了,这是说错了话。有智的人既不错过人,也不说错话。”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却不同他谈,这是错过人才;不可以同他谈,却同他谈,这是浪费语言。聪明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
孔子说:“那个人大言不惭,他实行就不容易。”
看法:
第一则:言语能够达意即可;
第二则:言语表达要选择恰当的对象;
第三则:不能夸夸其谈,要言行一致;
分析:
例:(
第一则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发出的要求简短,大家却能很好的执行;而有人说话长篇大论,却让人一头雾水,不得要领。(
现象
1
分
)究其原因,是因为前者知道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并且能够精准地向对方传达了自己的意思;而后者不清楚自己的说话方向,或者故意卖弄自己的才学,从而偏离了言语表达的本质。(
分析
1
分
)
(
第三则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大话连篇,漫无边际,完全不考虑怎么去做,最后失信于人。(
现象
1
分
)我想,如果他在说话前能够谨慎些,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到,如何做到,再去说,可能就能避免自己食言的后果。(
分析
1
分
)
2
、对自己
目标:成为
仁者,智者,勇者,君子,士人。
具体要求:
安贫乐道,乐以忘忧,重义轻利,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仁以为己任。
第二板块 修身
12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
1
】
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2】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论语
・
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
?
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2019
北京高考
参考答案:①“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②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
论语
》
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
《
论语
》
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
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
《
朋党论
》
)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论语
》
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
《
朋党论
》
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1
、阅读
《
论语
》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
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1
)孔子认为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
2
)孔子为什么会反复赞颂他是个有道德的人?
答:(
1)
孔子对颜回做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个“
安贫乐道
”的贤者。
(2)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2
、阅读
《
论语
》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1
)孔子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2
)
为什么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1)
舍生取义,杀生成仁,重义轻利。
(2)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 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变成非此即彼的利益观。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
。所以
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0
题。(
7
分)
10.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任选一组,回答问题。
A
组:
①子曰:“
,鲜矣仁。”(《论语·学而》)
②子曰:“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B
组: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③子曰:“君子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横线处是耳熟能详的成语,请根据原文将其填写完整,并说明该组句子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丰台期末
10.
⑴
A
组:①巧言令色②志士仁人
B
组:①文质彬彬②和而不同③成人之美
【评分标准】每处
1
分,错一处扣一分,扣完为止。共
2
分
]
⑵【答案示例】
A
组:关于“仁”学思想(
1
分)。“仁”是一种高尚道德(
1
分),为人正直、表里如一(
1
分);“仁”是坚守正义的品格(
1
分),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1
分)。
B
组:关于“君子”理想(
1
分)。君子应具有平和中庸的品行,文与质统一、表与里统一(
1
分);君子坚守行事原则,不谋私利、不结私党(
1
分);君子能律己达人,成就美好事业。(
1
分)
【评分标准】“思想概括”
1
分,“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4
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12.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
:
“用之则行
,
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
”子路曰:“子行三军
,
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
,
死而无悔者
,
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
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①
孔子为何说
“
吾不与也
”?
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
3
分)
②
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
2
分)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2020
石景山期末
12.
(
5
分)
①(
3
分)
“暴虎冯河
,
死而无悔”是冒险蛮干,有勇无谋,不可取。
孔子认为勇与仁、知共为君子的品德,勇以义为前导,要有谋而为。
②(
2
分)
答案示例:同意。孔子认为勇是君子应具有的一种品德。“内省不疚”指君子反省平日所为无愧于心,着眼于内在生命的思考,是内修勇德的一种表现,可以做勇者何以不惧的答案。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1
题。(共
7
分)
11
.阅读下面
《
论语
》
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
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
士矣
。”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
——
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
《
论语
·
子路
》
)
注释
:
硁
[kēng]
击
石的声音。
文中画线句中的“硁硁然小人哉”,有人断为“硁硁然
/
小人哉”,有人不断。请
说明“硁硁然”
在这两种断句中的表意区别,并分别解释画线句的意思。(
4
分
)
2020
石景山高
三一模语文
11
.(
7
分)
(
4
分)
不断,“硁硁然”侧重形容“小人”生硬、固执;断开,“硁硁然”侧重形容
“言必信,行必果”
,像石击打般响亮。
不断
,画线句的意思是“言语一定信实,做事一定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的只管自己
贯彻言行
的小人啊”;断开,画线句的意思是“说话守信用,办事很实在,像嘣蹦响的石头子
,是
一般的小人啊”。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1
题。(共
7
分)
11
.阅读下面
《
论语
》
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
!
——
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
论语
·
子路
》
)
注释:硁
[kēng]
击石的声音。
结合
以上文字,概括说明孔子所答的三类“士”的特点。(
3
分)
有修养
、有才能,能够为国效力;行孝悌,为宗族乡里称道;言行有信,个人品性不错。
(二)根据要求完成
11
题。(共
7
分)
阅读下面
《
论语
》
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
论语
·
学而
》
)
②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
论语
·
为政
》
)
③子曰:“
……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
论语
·
里仁
》
)
④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
论语
·
雍也
》
)
11
.简要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有哪些特点?就君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具体文句,
谈谈
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7
分)
2020
西城
5
月
二模语文
11
.(
7
分)参考答案:
第一问:(
3
分)有德,笃行,怀仁,博学,尊礼。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
1
分;答出三个要点,得
3
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第二问:(
4
分)在第一问答题内容中选择一点明确认识,结合材料作分析。可以
不拘于
此处所提供的句子,但另选句子时应对所选句子作呈现。
评分说明:要求有明确认识,能联系
《
论语
》
,有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
《
论语
》
的内容,回答问题。(
6
分)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
论语
·
里仁
》
②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论语
·
里仁
》
③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论语
·
述而
》
④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
,则
大事不成。”
《
论语
·
子路
》
注释:①放,依据。
11
.结合这四则内容回答问题。
(
1
)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孔子对“利”的态度。(
3
分
)
11.
(
6
分)答案要点:
(
1
)(
3
分)孔子认为:做人不能只据利做事,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小利,取
利一定
要符合道义。
2020
房山高
三一模语文
(二)阅读下面
《
论语
》
的内容,回答问题。(
6
分)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
论语
·
里仁
》
②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论语
·
里仁
》
③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论语
·
述而
》
④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
,则
大事不成。”
《
论语
·
子路
》
注释:①放,依据。
11
.结合这四则内容回答问题。
(
2
)运用所选第二则材料的观点,评析前面文言文段中戎夷的行为。(
3
分)
(
2
)(
3
分)孔子认为君子懂得道义。戎夷面对有衣则生无衣则死的现实,
而选择
送衣救活弟子,他用必死的行为坚守道义。
3
、对待朋友
直谅多闻,适可而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二板块 修身
1.
阅读
《
论语
》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
1
)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
2
)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
(1)
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
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教育对象
教育目的
教育方法
有教无类
学而优则仕
学以致用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不教也是教
第三板块 学习教育专题
13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
(
《论语·子路》
)
(
1
)这则语录看,孔子对《诗经》作用的认识是什么?请结合语录简要分析。(
4
分)
(
2
)请用四字词语概括这则语录反映出的学习观。(
2
分)
2020
大兴期末
13.
(
1
)参考答案:能够将知识运用到为政、外交方面。
(
2
分)学习《诗经》是为了实践、运用。(
2
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
1.
阅读
《
论语
》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
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
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
因材施教。
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
2018
北京高考
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
(1)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
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或兄请教。
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
答公西华:做出了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情况而做出不同回答的解释。
(2)孔子的思想:因材施教。
2.
阅读
《
论语
》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
《
诗
》
已矣。”
(
1
)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
2
)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2.
(
1)
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
2
)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3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1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0
)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19
)
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
1
)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
1
分)
(
2
)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
3
分)
(
1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2
)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恪守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相和相应的。
阅读
《
论语
》
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
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
百物生焉
,
天何言哉
?”
(
1
)有不少成语源于
《
论语
》
,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
分)
(
2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
分)
(
1
)
举一反三
(
2
)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教,是为了不教。(
1
分)“子欲无言”,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教学境界,不是不说,只是少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留一点“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这是“不教”。(
1
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切都讲了,学生就会没有思考的余地,不符合教学规律。(
1
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2
题。(
6
分)
12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
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卫
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
1
】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论语·子张》)
注释:【
1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上面文字蕴含了许多关于“学”的道理,请分条概括。
2020
海淀期末
12.
(
6
分)答案要点:
①学习者要端正学习态度;
②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人的品德;
③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或:要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④学习的内容(高深的道理)就存在于学习者的身边;
⑤学习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学习者要有谦虚向学之心;
⑥学习者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得满分
6
分。意思对即可。
(二)根据要求完成
11
题。(共
7
分)
11
.阅读下面
《
论语
》
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者也
。”
(《
论语
·
学而
》)
②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
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论语
·
学而
》)
③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
之‘文’
也。” (
《
论语
·
公冶长
》
)
④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
其士
之仁者。”
(《
论语
·
卫灵公
》)
从这几则论语来看,孔子在教育中关注哪些方面?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的
认识或
看法。(
7
分)
2020
西城
高三一模语文
11
.(
7
分)
第一问:(
3
分)礼、德、安贫乐道、学习方法、谦虚好学、学以致用。
评分标准:一点
1
分,答出其中三点,得
3
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
第二问:(
4
分)围绕一点明确认识,结合材料作分析。可以不拘于此处所提供的句子
,但
另选句子时应对所选句子作呈现。
评分说明:要求有明确认识,能联系
《
论语
》
,有简要分析。
1
、阅读
《
论语
》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
喟
然叹曰
:“
仰之
弥
高,
钻
之弥坚,
瞻
之在前,忽
焉
在后。夫子
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
卓尔
。虽欲从之,
末由
也已。”
(
1
)颜渊的眼中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
2
)
孔子是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吗?(谈心中理想的教师)
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循循善诱
不偏不倚,不走极端。
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退则进之,进则退之
。
第四板块 中庸思想
2020
东城期末
11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①与商②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注释:①师:颛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②商: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其中一则简要说明。(
4
分)
【答案】中庸思想。孔子说子张过于贤,子夏不够贤,
过于贤跟不够贤性质一样。孔子的观点就是要平衡中和。
不过分,也没有不足。
11.
阅读下面
《
论语
》
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
(
《
论语
•
雍也
》
)
棘子
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
驷
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
《
论语
•
颜渊
》
)
注释:
【 1 】
鞟
[
kuò]
:
去毛的兽皮。
(
1
)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惜乎
/
夫子之说
/
君子也”,有人断句为“惜乎
/
夫子
之说君子也”。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断句方法,分别解释句意。(
2
分)
(
2
)阅读以上两则材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儒家对于“质”和“文”关系的认识
,并
选择某一个领域(文学、艺术、教育等),结合实例谈谈你的思考。(
5
分)
2020
海淀高
三一模语文
11.
(
7
分)
(
1
)先生的话是出自君子之口,可惜说错了。
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
【评分标准】每句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视合理程度给分。
(
2
)第一问:“质”“文”同等重要。
【评分标准】
1
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略
【评分标准】例子具体、恰切,
2
分;分析“质”和“文”的关系有逻辑,认识到位,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
二
)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第
11
题。(共
8
分)
11.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
论语
·
雍也
》
)
②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
犹质
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
《
论语
·
颜渊
》
)
③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
则鞟
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刘勰
《
文心雕龙
·
情采
》
)
(
1
)上述
《
论语
》
选段和
《
文心雕龙
·
情采
》
中的“文”“质”各指什么?(
2
分)
2020
门头沟高
三一模语文
11
.答案提示:
①
《
论语
》
中的“文”是文采与文饰,“质”为质朴;
《
文心雕龙
·
情采
》
中的“文”与“质”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2
分)
孔子
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棘子
成说:“君
子有
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代
圣贤的著作,总的都称为文章,不是因为有文采,那是因为什么呢?由于水性虚柔,才有波纹荡漾;由于树体坚实,才有花朵开放,这说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依附于内在的实质。虎皮豹皮如果没有斑纹,那就跟狗皮羊皮一样了;犀兕虽然有皮,但制成铠甲还要靠涂上丹漆才有色彩,可见内在的实质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
(
二
)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第
11
题。(共
8
分)
11.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
论语
·
雍也
》
)
②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
犹质
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
《
论语
·
颜渊
》
)
③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
则鞟
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刘勰
《
文心雕龙
·
情采
》
)
(
2
)比较二者在“文”“质”关系上观点的异同。(
6
分)
②相同:都认为“文”与“质”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孔子和子贡都认为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刘勰
认为文依附于质,质也依赖于文。(
2
分)
不同:
《
论语
》
侧重在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层面。孔子与子贡认为君子应该既讲究文
采等外
在修饰,又有内在的仁德,内外兼修,缺一不可。(
2
分
)刘勰
将孔子“质”与“文”的观念援引至文学,
表达为“情”
“采”,用来阐释文学作品的
内容与
形式的关系,形式与内容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2
分)
1
.阅读
《
淮南子
》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
1
)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结合
《
论语
》
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
(
2
)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
1
)依据“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做到合情合理”的中庸思想。
(
2
)言之成理即可。
2
、
《
论语
》
阅读:名家评点,我的评点 (
4
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阅读并思考名家评点,自选角度写出你的评点。
[
名家评点
]
朱熹:一乡之人,宜有公论矣,然期间亦各以自为好恶有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
[
我的评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