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脉搏,助力学生备考—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复习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把握时代脉搏,助力学生备考—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复习课件

ID:498233

大小:3.3 MB

页数:4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把握时代脉搏,助力学生备考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 语言文字运用题复习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 程鸣 2020.6.4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语文,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一)时代背景 近年来,为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以此整体推进高中教育改革、高考制度和高考命题改革。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 2016年9月,发布了最终形成的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020 年高考的时代背景与考情回眸 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教育“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明确了高中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教学和高考命题中的指导地位日益突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 “ 核心素养 ” 的概念 高中语文学科的 “ 核心素养 ” 包括四个方面,即: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 —— 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 —— 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 —— 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 —— 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该《意见》明确指出: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意味着延续四十年的考试大纲将要取消。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2020 年高考继续沿用 2019 年的考纲,但是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颁布之后,其对高考命题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这三个文件的公布, 开创了高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学及高考语文命题的新纪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高考评价体系由 “一核”“四层”“四翼” 组成,其中 —— “ 一核” 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 “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回答 “为什么考” 的问题。 “ 立德树人 ” 是 高考的 根本任务 , “ 服务选才 ” 是 高考的 基本功能 , “ 引导教学 ” 则是 基础教育对高考的 现实要求 。 “四层” 是高考的考查内容,即 “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 ,回答 “考什么” 的问题。 “四翼” 则是高考的考查要求,即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回答 “怎么考” 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是指引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南针,而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则是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检测的风向标。 理所当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也就是高考命题的指南针和风向标。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高考语文命题组秘书张开先生在 《 中国考试 》 2019 年 12 期撰文 《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 , 明确了高考语文科功能定位: 高考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力求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 重点把握 3 项原则: 坚定立场与方向;坚持科学与创新;坚持传统与特色。 ( 二 ) 考情回眸 从近三年的高考 命题 实践来看,“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一发展要求 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 年版)的理念 ,已经在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上烙上了非常明显的痕迹。 近三年的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已经突出了对 “ 语言建构与运用 ” 和 “ 思维提升与发展 ” 核心素养的考查。 2017-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Ⅱ、Ⅲ共9套试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沿用了以往的固定的模式:三道基本能力的选择题和两道形式不同的主观题。 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试题集中体现了高考语文试题“变化”这一特点,题型丰富,形式多样。 不过,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考查的内在指向都是非常明显的,即考查考生能否在具体情境下完成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任务。 2017年3道选择题采用分散材料的形式命题,而自2018年开始,到2019年,全国三套卷虽然都继续考查了成语、病句、连贯三个常规考点,但是题型上完全颠覆了全国卷延续多年的命题形式,而采用“三题合一”的“语段组合”式新题型,设置的情境更加具体化、更集中,更凸显了语文生活化、情景化、实用化的学科特色。 2017-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Ⅱ、Ⅲ共9套试卷的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后面的两道主观题同样 突出了情境设计。 文本材料选择都注重对考生的科学或人文核心素养的渗透影响,在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都凸显铸魂培元、立德树人的教化功能。 “语言文字运用题”是时代感最强、变化最繁妙、样式最灵活的题目,考法最灵活,题型几乎每年都有变化。 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发现题型无论怎么变化,近几年来的高考命题呈现这样几个基本趋势: 第一,静态知识动态考查的趋势。 传统考题常常是知识的静态考查,情境性与实践性不明显。 静态 知识的动态考查则不一样。就病句选择题而言,则这样命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首先其病句来自文段,不是那种不知从哪里找来的孤立的病句。识别其语病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需要提取相关知识用到实践解读中,这是语文知识的动态考查。 当然,更多的动态考查还表现在主观表述题上。 第二,不同内容综合考查的趋势。 语文综合性测试分为学科外与学科内两种综合性测试。学科外综合性测试是指语文学科与数理化、政史地等其他学科的综合性测试,学科内综合性测试是指语文学科内不同方面的综合性测试。 如果命题提供一段普识性内容的文字,要求做几项语言表达的考题,基本是语文学科内的综合性测试。 如果命题提供一段相关学科专业性较强的文字,如2019年全国 III 卷第20题中的“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一段文字,要求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则是语文学科与生物、化学学科的综合性测试。 当然,不同内容的综合性考查并不是简单相加的考查,而是指向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 第三,原有题型及考点恢复考查的趋势。 尽管考题有新旧之别,但正如列奥·施特劳斯所说:新的未必胜于旧的、未来未必然胜于现在。选用题型不是看时间新旧,而是看品质优劣。 2019年三套全国卷的第21题,旧题型重新包装。可视作若干年前这类考题的回归: (全国 I 卷)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全国 II 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全国 III 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三套全国卷的第21题都考查了对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三道试题都选取真实新闻报道。试题要求提取关键信息,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由于测试信度高,2019年全国卷重新考查这类考题,说不准2020年还会继续考查概括题。 当然这类考题的形式也可能会有些变化,如何变化?或许会参考江苏卷2007-201 9 年连年设置的概括题,其中包括段意压缩、概念界定、提取关键词、总结思路等小类。 还有,2019年全国II卷第18题标点符号用法的考查。 第四, 凸显 逻辑推断能力的考查。 成语使用和病句辨析题,过去都在独立的句内完成,2017年起,在一个文段中设计3道选择题,使考查语料从句子变为篇章,更加突出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7 年三套全国卷的第 21 题,采用补写(仿写)句子形式,直接考查了逻辑推断能力。 而 2019 年 三套全国卷的第20题也都采用了往年的常考题型——补写句子,但不同的是,三道试题都选择了生物科普类材料。要拟写出正确答案,除了要考虑前后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外,还要深谙其中的科学原理,这类题型凸显了对考生逻辑推断能力的考查。 在 “ 后考纲时代 ”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视域的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将会呈现哪些特点: (一)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厚植家国情怀。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将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统领下,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需求,紧密衔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精准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代改革精神、深厚的家国情怀及科学素养等等内容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之中,从文本材料选择、题目设置等方面充分挖掘优秀品德文化内涵,切实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全国道德模范”“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最美人物” “ 感动中国人物 ” 等新时代先进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厚植考生的家国情怀,增长考生的知识见识,提高考生的能力素养,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突出语文试题命制的情境设计,引导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天远楼台横北固,夜深灯火见扬州 —— 20 20 年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及考向探讨 (二)落实评价体系精神,深化命题改革。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将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一核”“四层”“四翼”精神,突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评价理念。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在遵循“ 稳中有变 ”的一贯性方针的前提下, 将 重视基础,凸显应用,顶层设计,追求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融会贯通 ,将寓基础性考查要求于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融会贯通,引导考生增长知识见识。 “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将全面考查考生的 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 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凸显 应用性考查 要求,引导考生重视实践,学以致用。 (三)强化五育并举引导,促进全面发展。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将会突出体现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要求,课堂知识传授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将可能会减少,而如何做人、如何盘活所学知识的比重或将增加。试题在充分体现德育和智育考查的基础上,遵循 “德智体美劳” 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将会进一步加强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重视培养学生的 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劳动审美、健康体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他们身体力行。 (四)拓宽语文命题视域,创新试题形式。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将会深入贯彻落实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深化考试命题改革”,拓宽语文命题视域,“ 优化考试内容 ,突出 立德树人 导向,重点考查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创新试题形式 ,加强 情境设计 ,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 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 试题”,必将更加重视 具体情境与典型任务 的设计,必将突出 “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 的考查,必将全面加强对学生的 信息措置、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立异、语言表达 等语文学科 关键能力 的考查,而试题形式则必将会稳中求变,推陈出新,不拘一格,丰富多样。 探寻高考命题特点,下面我们对20 20 年高考语用题的考向做一点探讨。 1. 字音和 字形的考查 ,全国卷多年来都是将其融合在其他板块中结合其他考点在一起考查,今年是否会单独设题?没有确定性。 2. 标点符号的考查 ,则可能会继续在试卷中出现。考查的重点将可能是引号、破折号的意义与作用,问号、书名号的正确使用,引号、括号与相关标点的搭配使用,句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等在表示语句层次时的不同作用。 3 . 词语(包括熟语)辨析与运用的考查 ,仍以常用的词语(包括熟语)为主,考查范围将会继续扩大,少数会是高中语文课本里出现过的。题型主要是成语的辨析选择题、实词或虚词的选择题或填空题等。 4 . 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考查 ,仍会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当然也有可能结合应用文的考查,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考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5 .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的考查,除了常见的对所提供的情境或画面进行描绘、拟一句话新闻、概括语段内容、阐述看法、提取关键词等题型外,还会出现其他题型,如下定义、提炼观点、概述材料等。 6 .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的考查,重点是仿用句式。题型主要是运用比喻或排比或对偶进行仿写或续写等。 7 . 修辞手法 的考查,可能仍会 与仿写等语言表达题结合 起来进行考查,也有可能放在 语段综合题 单独设题考查,考查的重点是比喻、排比、对偶、比拟、借代、夸张、反问、设问等。 8 .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的考查,可能 和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设题综合考查 。题型会多种多样,并会有所创新。考查语句的连贯一般仍会采用衔接题或选关联词填空的题型。 语言运用的主观题板块,有可能出现图文转换题,也可能出现拟写 开场白、主持词(报幕词)、串场词(串台词)、颁奖词、表扬信、公益广告语、宣传标语,还可能出现通知、启事、告示、请柬、推荐信、演讲词 之类应用文的 写作或修改 ,乃至 口语交际 ,等等题型。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助力学生复习备考建议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视域和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命题,如何助力学生复习,方能让学生有效、高效、准确解答语言文字运用题? 根据个人的体会,提出如下建议:    1.  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全面复习。 “ 万变不离其宗 ” ,任何考题都不可能脱离《高考评价体系》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本上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高考评价体系》精神和《课程标准》理念指引下,回归课本,全面复习,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2. 帮助学生回归真题,突破重点。 我们强调全面复习,但并不是说,在复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平均用力,还要注意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回归真题,研究真题。不管是答题的思维、方式、语言组织模式,都可以从真题中找到方法。 特别要认真研究2017年至2019年的高考试题、高考命题规律,这三年的高考真题已经开始体现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些思想、导向。 要引导学生将 高考考查频率高的题型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作为重点复习的对象,重点掌握、重点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生在高考考场上稳操胜券。 什么是重点? 个人认为: 1. 分值高的是重点。 2. 经常考的是重点。 3. 今年可能考的是重点。 “ 语用 ” 题的重点有哪些? 1. 选择题 9 分 2. 经常考的: “ 词语 ” ( 5 年考 14 次)、 “ 病句 ” ( 5 年考 14 次)、 “ 语句补写 ” ( 5 年考 11 次)、 “ 语句复位 ” (5年考11次)、 图文转换 (5年考 7 次)。 3. 今年可能考的: 情境一拖三、新闻类、对联联、应用文类(语言得体)、标点符号 及全国卷未出现过而北京、上海等 地方卷 中出现的 新题型 。 (如:语段式考查: “ 词语+衔接+病句 ” 、 “ 词语+病句+修辞 ” 、“词语+衔接+修辞”、“词语+衔接+错别字”、 “ 衔接+修辞+标点 ” ,等等 ) 3.指导学生加强训练,查漏补缺。 语言文字运用高考题型繁多,众多题型在设题上,从大的方面看,似乎有规律可循,但在小的方面却十分灵活。因此,在引导考生复习时,除了要求考生紧跟老师复习的节奏,在大的方面尽量做到能够准确把握外,小的方面还必须靠学生自己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认识、体会、感悟和掌握。 我们教师要做的工作,则是帮助学生精选一些典型模拟试题或高考试题,让学生熟悉高考的高频试题类型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新题型,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们助力学生高考复习,不能过去考过什么就复习什么。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可以 搜集或创制一些一轮、二轮复习 没 训练过的 ( 不超标、不超纲、有出处 ) 新题型、新题目 ,让学生练习练习,进行查漏补缺。每年高考都会有 平时的模拟题中很少见到的 创新题型出现。这是拉开分差的题型。做点新题型、新题目的训练,可以养成学生处变不惊的心态,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技巧。 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后的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 等相关内容。 2017年高考考查逻辑推断题,很多人觉得很陌生、很突然。 实际上,必修教材 第四册“梳理探究” 中第一章就是 “逻辑和语文学习” ,所以,考查逻辑推断并没有超出教材范围。 语言文字运用题历来求新求变。全国卷第20题、21题,这几年考查的是得体、逻辑、压缩、图文转换。 本着追热点、不超纲、有出处的命题思路,我们是否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关注下列内容: ① 传统文化 : 对联、谜语、汉字、书法、节日、节气、习俗 等(必修教材 第一册 “ 梳理探究 ”中有 “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 两章) ② 整本书阅读 (推荐名著中):内容情节记忆;手法或形象评析。( 每册教材 后都有 “名著导读” ; 第三册 “ 梳理探究 ”中有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一章) ③ 短评论 :时评、画评等微作文。(地方卷中 北京卷 的微型作文, 结合 “ 名著阅读 ” 进行设题,全国卷会不会借鉴?值得关注) 复习阶段,学生 必须 做一定数量的训练题,没有做题数量上的保证,答题水平很难提升上去。但是,我们教师还要注意引导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结、提炼 做题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 只要这样,学生做题的水平、能力才能迅速地提高。 比如,语境补写题,这道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可以看做是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的必考题。复习时,我们教师要引导考生 总结这类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掌握答题的规律 。 4 .引导考生用“脑”做题,训练思维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表面上看是考查考生“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可骨子里考查的是考生的 思维能力 。 考前冲刺阶段,要引导考生学会用“脑”做题。在做题中思考,在做题后总结,在总结后运用,以达到“ 借解答题目,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的目的。 成语辨析题,从题面看考查的是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恰当,但是,在解答过程中, 考生 必须结合语境对指定的成语进行细致地分析、比较、判断,这里选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就表现得十分显著。 病句辨析题,看考题名称,似乎与思维能力无关,实际上考生在解答过程中,同样需要 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判断 等思维方法的参与。 语句 排序、逻辑推断、语境补写等 题目 更是把考查的目标直接指向了 逻辑、推理 等抽象性很强的思维方法。 至于其他轮换考查的题目,如果细细分析,考查 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的目的同样是十分显著。 因此,在复习教学、指导学生备考时,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 学生 重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语言文字运用题复习中,我们要提醒学生既要做到“抬头看路”,胸有目标,心有规划,更要做到“埋头拉车”,夯基寻径。 高三是收获的季节,是拼搏的时刻,是生命中最美好最难忘的岁月。我们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信心百倍的走向考场,沉稳自如的应对高考,用理想的成绩来实现心中的梦想。 以上所谈,是我个人对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复习备考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和看法,布鼓雷门,班门弄斧,意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