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经济史模块复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一、经济史在06、07广东历史高考题中比重
2006年
选择:2、3、4、6、8、9、10、12、18、2
1、24、25共36分
材料:26题西周饮食生活(13分)、27题农村题1
4分、28题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生活状况12分 共7
5分,占50%
2007年
选择1、6、10、13、17、19、21、23、2
4共27分,
非选择26题明婚姻2分、29题3分、30题中苏经济
17分 共计近50分经济史经济史
离散的国别史
(古代)
融合的世界史(近现代)
全球化的历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发展史
新
航
路
开
辟
中中
国国
与与
世世
界界
古代经济结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的农业国
近代经济结构变化: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①自给自足自然经
济逐步瓦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发展,外资企业、
官僚企业、民营企业;③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农业国。
现代经济结构变化: ①在两极对峙背景下,学苏联“斯大林模
式”,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到70年代末建立工业国;
②在文革结束,中美关系缓和背景下,针对体制弊端,工作重
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市场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国家。世世
界界
与与
中中
国国
(
(
全全
球球
化化
的的
历历
史史
)
)
1、萌芽:15世纪末后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扩张
² 2、启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
义制度的确定,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明清中国“海禁”、“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² 3、加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
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840-1949年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抗争探索的
历程,是经济结构变动、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曲折发展、
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
² 4、曲折中发展:20世纪初至80年代末世界大战和“冷战”
,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东西方不同制度国家对立
1949-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苏联模式”(高度集中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融合中西方,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新格局)
² 5、全球化到来: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科技革命发展、
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扩展,国际贸易、金融体系共同规则
的制定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APEC、“复关”、“入世” 二、经济史主要线索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标题主干: 经济的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精耕细作
领先世界
繁荣发展
1.原始社会至明清耕作方式变化
2.土地制度
3.小农经济(概念 、特点、影响)
1.三种经营形态(明中后期民营、资萌)
2.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成就)
1.官府控制:商业(宋朝变化)、
2.徽商、晋商
资本主义萌
芽:
缓慢发展 原因:1.重农抑商
2.禁海与闭关锁国
3.自然经济
外贸(朝贡、明清)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
古代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鼓励)农业
手工业
家庭:与农业结合
(
官
府
控
制
) 商业
民营:艰难
(明清超官营,资本主义萌芽)
重
农
抑
商
小农经济为主导
对内:战国-宋代-明清()
对外:朝贡贸易 (政治>经济)
1、自给自足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2、商品经济发展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与曲折发展
民间
官营:发达
近代欧洲商品经济发展
1、雏形:新航
路开辟
2、拓展:殖民
扩张与掠夺
3、基本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
4、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市
场
侵略
附庸 欧美主导单元九 中国古代经济单元思考题
1、小农经济成因、定义、特点和影响;
2、古代农业经济 基本特点及其表现;
3、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及其表现;
4、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异同点;
5、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原因;
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占据主导
地位的原因?
6、古代商业发展特点及其表现;
7、资本主义萌芽成因、表现、定义、特点、缓慢发展原因、地位作用;
8、古代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功能变化
市(商业活动中心)的发展与行政管理;
外贸发展与管理
9、封建土地所有制:四种主要形式、处于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兼并:定义、成因、解决方式、影响;
10、重农抑商政策:定义、成因、作用;
11、“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定义、成因、作用; 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在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在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1、官营手工业盛衰原因——利弊:
盛(利) :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
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
作创造了条件;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对产品质量的
严格管理,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提高)——明代以前官营手工业在
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原因。
衰(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缺乏竞争;
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
反抗——明代中叶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原因。
调整: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
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
系上的一大进步。
2、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
唐宋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制瓷、矿
冶、纺织等诸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至明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
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古代城市经济发展
一、城市功能变化:
先秦至隋唐——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
明清——生产性、商品性增强,出现职能性、专业性城市
二、市(商业活动中心)的发展与行政管理变化:
发展:(城)“市” →“草市” →市镇
先秦至隋唐——商品贸易受官府控制,市坊明显分开
宋代以后——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视,市坊突破时空限制
西周-
唐朝
市、坊界限明确
政治、军事功能
宋
元
明
清
打破市、坊界限
经济功能日益明显
发
展
特
色
特
色
三、外贸发展与管理
汉(兴) →唐宋元(盛) →明清(衰)
市舶使(司)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封建土地兼并
一、定义
兼并:同时占有几样东西
封建土地兼并:地主兼并国家或自耕农土地
二、成因:
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直接原因:在封建社会,人们对土地这种特殊财富的追求;大
地主凭借政治军事特权,扩大土地面积。
三、问题:地主土地兼并破坏小农经济、激化社会矛盾,威胁中
央政权
四、缓解方式:政府抑制兼并政策(均田、限田)
五、不能根本解决原因:封建国家政权是地主阶级利益代表,不
可能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土地兼并问题示意图
封建国家(国有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
(土地私有制)
村社(土地所有制——宗祠)
田
赋/
人
头
税
徭
役/
兵
役
田
赋
抑
兼
限田(限制土地占有和买卖)
均田(北魏-唐)轻
徭
薄
赋
兼并土地
沦为 佃农
地
租
激化矛盾 农民起义
死亡或
逃亡
新
的
封
建
国
家
新的自耕农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缓慢发展原因
农业、手工业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
推动
产生
资本主义
萌芽
手工作坊(规模经营):
自由雇佣关系出现
出
现
标
志
生产资金不足
国内市场狭小
自由劳动力不足
观念科技滞后
国家政策不利
国际市场缺乏
阻碍
发展
重农抑商;海
禁;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单元知识联系
经济基础
经济构成:以农为本,工商补充
生产模式: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土地分配: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
上层建筑
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清)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战国-清);
“海禁”“闭关锁国”(明清)
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四种);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战国-清)
基
础
反
作
用单元十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
单元思考题
1、新航路的开辟:原因、条件、过程、结果、对欧洲和
世界的影响;
2、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原因、目的、过程(荷、英)、
方式、结果、影响(评价);
3、世界市场产生和发展:原因、过程与途径、影响;
4、工业革命:发生背景、过程、性质、影响、对世界市
场发展影响;
5、比较异同:两次工业革命
6、比较异同:手工工场制度、工厂制度、垄断组织
7、以新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影响
8、新航路开辟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殖民扩张与思想观念
变化的关系
9、工业革命与英法美德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3“G”: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God(上帝)
(宗教)传播天主教
Glory(荣誉)
(政治)骑士精神、因功封爵;确立欧
洲对世界统治
Gold(黄金)
(经济)追求黄金、利润 一个中心:欧洲
两个方向(两条航线):
(亚洲←美洲← )向西←西欧→向东( →非洲好望角→印度)
三个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四个人物:
(葡)迪亚士:1487,向东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至好望角(第一
次开辟新航路)
(意)哥伦布:1492,向西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
(葡) 达伽马:1497-1498,向南向东至印度(开辟东西方最短
且首次到印度的航线,获利丰厚)
(西)麦哲伦船队:1519-1522,向西环球航行(第一次环球航行,
证实地圆学说)
“1234”: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用文明史观、民族史观评价哥伦布、麦哲伦的行为西欧早期殖民扩张(16-18世纪)
1、原因:资本主义发展需积累原始资本
2、目的:满足西方殖民者自身发展需要
3、方式:野蛮掠夺财富;贩卖黑奴;种族
屠杀;组织特权公司
4、过程:西、葡(16C) →荷(17C)→
英法(17、18C)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条件、表现、结果)
5、影响英国殖民扩张(条件、表现、结果)
条件: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表现:海外贸易;海盗掠夺;殖民战争
结果:18C中期成为“日不落帝国”,确
立世界殖民霸权;市场扩大引发第一次
工业革命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影响
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与掠夺是列强建立世界
市场主要途径;殖民扩张拓展世界市场,促进
世界一体化
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转化为
资本,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对殖民地:给亚非拉殖民地带来灾难;客观上
带来新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促进殖民
地发展进步
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
起殖民争霸战争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
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
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
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
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
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世界市场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
形成于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
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
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因此也称“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原因和条件:
根源: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对市场、
利润等的追求)
直接原因:工业革命生产的产品需广阔
市场、更多原料
条件: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
可能;新交通工具发明使各地间联系更
便捷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形成过程
(1)初步形成(16-18C):新航路开辟(雏形)
(2)扩展(18世纪中期-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
革命
(3)确立(最终形成)(19C末20C初):第二次工业革命
3、途径和结果
(1)工场手工业时期早期(16-18C):殖民扩张与掠夺;
海外贸易;种族灭绝;贩卖黑奴
结果:16C 西、葡成为欧洲最富有国家;17C荷兰成为世
界商业殖民帝国;18C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2)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殖民侵略扩
张;国际贸易(商品输出、收购原料);资本输出
结果:19C中后期英国成“世界工厂”,欧美主导的世界
市场初步形成;19C末20C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世界市场
新
航
路
开
辟
雏
形
西
欧
国
家
殖
民
扩
张
英国成为
殖民霸主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欧美资本主义发展
亚非拉国家/地区贫困
16C
主要
途径
(资金、市场)
20C最
终形成
19C中初
步形成
主导
从
属
影响 控
制
附
庸
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示意图
世
界
一
体
化
影响3、影响
(1)给殖民地带来灾难,客观上促进其进步
亚非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附庸
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思想观念传播,开始改变世界面貌
(2)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其发展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市场主导,攫取巨大利益
(3)促进世界一体化进程
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欧美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下的亚非拉地区
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评价
共生史观: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
军事实力,加紧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形成以霸
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剥削掠夺为特征的不公正、
不 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破坏世界和平与
发展。
拓展:二战后,为了打破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
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行动: 1.召开亚非
会议 2.开展不结盟运动3.成立七十七国集团 4.
南北对话 5.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6.南南合作 两次工业革命异同
一、相同: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对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
新产品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
性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工具和技术、产品)的变革,也是生
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过程:人们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
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生
存状态;引起生产关系、国际格局、思想观念变化。
二、不同
原因:第一次源于供不应求;第二次源于自然科学研究重大突破
科学与技术结合程度:……
重心不同:……
重心不同:……
影响不同:……
进程不同:……手工工场制度、工厂制度、垄断组织
名称 出现时间 生产经营 生产分工 资本要求 生产组织 影响
手工
工场
制度
欧洲资本
主义萌芽
(14-
16C)
手工生产
手工作坊
较多 较少 规模较少,
较分散
为机器生产积
累丰富生产经
验和技术
工厂
制度
第一次工
业革命
(18C60-
19C中期)
大机器
工厂厂房
细密 较多 小规模,
自由竞争
推动机器普及
和推广,使资
本主义世界体
系初步形成
垄断
组织
第二次工
业革命
(19C70-
20C初)
大机器、
大厂房、
标准化管
理
更集中、
社会化
庞大 大规模,
垄断生产
和销售
(控制生
产、价格、
市场)
推动资本主义
向帝国主义阶
段过渡,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
最终形成
相同 1、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
资本主义生产;
2、都采用分工协作方式提高生产率。以新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影响
全球史观:新型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发明为世界联系加强
提供物质条件,推动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文明史观: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
转折点
现代化史观:推动全球近代化历程,带来政治上法制化、
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城市化,思想上科学化,社会生
活上的文明化
社会史观:带来严重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童
工问题;城市化带来人口激增、交通堵塞问题;集体生活
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等问题)
生态史观:带来自然环境恶化和资源过渡消耗,影响人类
可持续发展单元十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单元思考题
1. 晚清经济结构变化:原因、表现、影响
2.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含义、原因、表现、特点、影响
3. 洋务运动:性质、背景、目的、活动、结果、影响
4.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特点(原因、表
现、影响)
5. “实业救国”思想(产生发展表现、内涵、实质、结果、
影响)
6.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阻碍、促进)
7.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发展对近代社会
的影响1、晚清经济结构变化
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
表现: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 19世纪40、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
中国出现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产生
了官僚资本
(4)19世纪60、70年代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
影响:
中国经济结构半殖民地化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1、含义:
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经营模式逐渐瓦解
2、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表现:
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纺”“织”分离,“耕”“织”分离
——洋纱、洋布进口
农副土特产品商品化:种植桑茶,丝、茶出口
4、特点: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是自然经济瓦解主要动力
地区发展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通商口岸比内地迅速
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自然结果,没有建立独立自主的商品经
济体制
5、影响
破坏自然经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动摇封建统治基础
为资本主义成熟准备了商品市场、劳动力条件洋务运动
1、背景: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条件: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的开明官员
曾国藩、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形成
2、目的:“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求
富”,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活动:
“自强”:19C60起,办军事工业
“求富”:19C70起,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三支海军
培养人才: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海战失败,没达到“自强”“求富”目的,
但推动中国早期近代化。
5、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工业近代化、经济近代化
军事近代化、教育近代化
外交近代化、思想近代化
社会近代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一)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期间
(二)初步发展(1895-1911)甲午中日战争后
(三)短暂繁荣(春天)
(1912民国成立——1918一战结束)
(四)发展受挫
(1918一战结束——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 )
(五)曲折的发展
1、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较快(夏天)(1927-1936)
2、抗战时期日益萎缩(秋天) (1937-1945)
3、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冬天)(1946-1949)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和曲折发展的阶段特点
阶段
产生
(19C60、
70)
初步发展
(甲午战后)
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
1912-1919)
日益萎缩
(国民政府统治
期间1927-1949)
原因 1、列强入侵
瓦解自然经济
2、洋务运动
诱导
1、列强资本
输出,进一步
瓦解自然经济
2、政府放宽
限制
1、辛亥革命扫除
一些障碍
2、一战时列强暂
时放松经济侵略
3、群众反帝斗争
推动
4、实业救国影响
前十年较快发展
1、全国基本统一
2、国民政府政策推动
3、群众反帝斗争推动
后十二年日益萎缩
三座大山压迫:日本全面
侵华时日伪军的破坏吞并
民族工业,官僚资本吞并
民族企业;抗战胜利后美
国经济侵略加剧,官僚资
本垄断经济,国民政府苛
捐杂税、通货膨胀
表现 局限东南沿海;
规模小
由沿海向内地
扩展;商办企
业数量增加,
规模扩大
新增采矿企业
和资本增多,
面粉业、纺织
业发展最快
新兴工业部门大发展
(化工、橡胶)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影响
经济结构变
化,产生新
阶级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开
始走上历史舞台,
掀起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促进无产阶级
壮大,奠定新
民主主义革命
阶级基础
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和曲折发展
阶段
产生
(19C60、
70)
初步发展
(甲午战后)
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
1912-1919)
日益萎缩
(国民政府统治
期间1927-1949)
原因
特点
阻碍因素
列强经济侵略 自然经济的解体 新的经济成分产生
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 发展困难 妥协性
依赖性
根源: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三座大山
的压迫束缚
工业地区分
布、部门结
构不合理
缺乏资金、技术、
人才、市场和思
想观念的准备
近代中国政局
长期动荡,缺
乏稳定社会环
境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和曲折发展
阶段
产生
(19C60、
70)
初步发展
(甲午战后)
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
1912-1919)
日益萎缩
(国民政府统治
期间1927-1949)
促进因素
1、西方列强侵略,既带来破坏,也带来新的生产方式和思想
观念,分解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兴起和
发展提供市场、劳动力条件
2、由于时代潮流冲击和巩固统治需要,清末至民国政府都鼓
励兴办实业
3、中国人民反帝热情高涨,实业救国,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运动兴起
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企业利润的冲击是民族工业
曲折发展的动力源泉相关概念
近代工业:使用机器生产的新式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用机器、雇用工
人生产的新式企业
近代工业
洋务企业:雇募制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雇佣制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新民主主义企业
雇募制: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
雇佣制:私人企业老板出钱雇用工人,工资比雇募制高民族工业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变革(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奠定经济、阶级基础
思想变革(新文化运动)
社会变革 社会生活、风俗
生产方式
经济构成
阶级构成
思想观念
政治制度
……
推
动单元知识结构
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瓦
解 抵
制
刺
激
压
制
抵
制
依
赖
本国封建反动势力
剥
削
压
迫 斗
争
依
赖诱导、压制
抵制
瓦解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0~70年代:
起步: 49-56
探索与
失误 56-66
劫难 66-76
一五计划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
周邓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点、线、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行政配置资源 市场配置资源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从重工业开始,
政府主导工业化。为什么?
——怎样开展?
比较:西方工业化道路:从轻工业开始,到
重工业,私人资本主导工业化。为什么?怎
样开展?
2、为什么20世纪七、八十年代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成就与问题?
解决国家安全和民生问题(1)根据材料一分析客家围龙屋的特点、成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州骑楼特点,骑楼兴起的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开平碉楼有何特色,形成的原因。
(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岭南建筑有何特点。(2分)
(5)在广州城市发展中,部分骑楼正面临拆迁的危机;
而最近,开平碉楼却申遗成功,你认为如何对待传统建筑。
(3分)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市场
的形成和
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雏形出现
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大
工业革命:
第一次:形成(19C中后期)
第二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最终建立(19C末20C初)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
行机制的调节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危机(美国)
(1929~1933)
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破坏严重
反危机:
后果
胡佛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看不见的手)
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 (看得见的手)美国罗斯福新政
背景 内容 影响
经
济
危
机
严
重
政
府
一
筹
莫
展
金融
农业
工业
经济恢复
缓和矛盾
改变生活
开创模式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新在哪里?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黄金时期)
完善福利政策,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产业
美国的“新经济”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
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得:成为工业强国;增强经济实
力;提高国民素质
失:政治:破坏民主;个人崇拜
经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经济效益低;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
存在弊端
赫
鲁
晓
夫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改革资
本
主
义
世
界
经
济
体
系
世界银行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布雷顿
森林体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得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共用一个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目标]
1、概述20世纪50一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
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
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
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恢复期
(49-52)
过渡期
(52-56)
探索期
(56-66)
混乱期
(66-76)
徘徊期
(76-78)
改革开放
(78- )
1、制定:
(1)过渡时期:
(2)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3)总路线实质: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及实施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
私有制
个体农民
私有制
个体手工
业私有制
改
造
后
性
质
改
造
前
性
质
社会主义集
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集
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北 京)背 景:内容:意义: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1)大跃进
(2)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 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
严重失调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失误:
正确:
“总路线
”
1958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
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启示一:从
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
国民经济
的调整
1960年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领导核心和思想
体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
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建立人民公社,没有真正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政策
对外开放自我封闭对外政策
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
制、民主集中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
治体制
经济、政
治体制
经济建设阶级斗争工作重心
拨乱反正大搞阶级斗争和无情打击组织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路线
实事求是教条主义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改革
开放:对外开放
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
农村:家庭联产农村: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承包责任制
调动农民生调动农民生
产积极性产积极性
城市:国企改革城市:国企改革
扩大企业自扩大企业自
主权,增强主权,增强
企业活力企业活力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人民公社的弊端(历史因素)
安徽、四川自然灾害严重
地方政府政策开明,党中央的肯定
原因
安徽等省农民的首创精神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1953年-1956年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
1958年-1983年 人民公社制度
1978年至今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调整?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调整?农村改革前后
改革前 改革 实质
经营
体制
购销
体制
管理
体制
产业
结构
高度集中
平均分配 联产承包责任制
政社合一
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改
变经营权和分配原则
管理和生产分开,
农民有生产自主权
设乡、镇政府,
村民委员会
单一的农业 发展乡镇企业 调整产业结构
意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全国农业大发展;促使农业促使农业
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使农民脱
贫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统购统销 自由买卖 尊重市场的作用 第一阶段:放权让利(1978-1984)
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两权分离阶段(1985-1992)
(所有权和经营权)
第三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2-2007)项目项目 改革前改革前 改革后(措施改革后(措施))
管理体制管理体制
所有制所有制
分配制度分配制度
产权制度产权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分配制度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
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高度集中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管理体制
单一的公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有制经济
平均主义平均主义
国有制国有制
国有国有
企业企业
改革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 _ ,
极大的解放了__________,推动_________的
高速发展。我国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
第 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
_____水平。
积极性
社会生产力 国民经济
小康
二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深圳
汕头
厦门
珠海
海南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南通
上海
宁波温州
福州
湛江北海
广州
珠三角
闽三角
长三角
环渤海地区
重庆
万县 宜昌 武汉
九江
塔城
伊宁
瑞丽
河口 东兴
满洲里
黑河
珲春
乌鲁木齐
拉萨
昆明
贵阳
长沙
西宁
银川
呼和浩特
长春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邓小平南方谈话 (思想基础)
3、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条件)
背景
1、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
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的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十四大--确立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基本框架
十五大--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理论
21世纪初— —基本实现市场配置,95%以上的
商品已由市场配置,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
建立。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黄梅戏《天仙配》里唱的黄梅戏《天仙配》里唱的““你耕田来我织布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生产模生产模
式式?性质是什么?在?性质是什么?在中国中国古代经济中占有什么地位?这种经济模古代经济中占有什么地位?这种经济模
式的成因、特点是什么?促进和阻碍这种模式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式的成因、特点是什么?促进和阻碍这种模式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有何积极性和局限性??有何积极性和局限性?
1) 小农经济生产模式。
2) 定义: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
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
产生了)。
3) 地位: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
位。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4) 成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5)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模式。(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
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
6) 促进因素:拥有一定生产资料(土地、农具、耕畜等);精耕细作技术;重农
抑商政策扶持
7) 阻碍因素: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封建剥削严重 ;天灾人祸
8) 积极性(利):有利于封建经济繁荣和封建政权稳定。
9) 消极性(弊):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②随着人
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矛盾周期发生。③土地过度
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什么是自然经济?
定义:自然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
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
的一种经济形态, 。
条件: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特点: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
位(家庭、庄园等)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由于生产力低下,
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各个经济单位彼此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
具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等特征。
影响: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
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在中国,
自然经济在清朝中期依然具有绝对的统治优势,它排斥排斥社
会分工,排斥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这种现象直接体现为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萌芽发
展极为缓慢。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由于
外国资本主义的长期控制和奴役,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的发
展,自然经济仍然被大量保留下来。什么是商品经济?
1、定义: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
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
形式
2、条件:社会分工;私有制产生。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是直接以交换为
目的的经济形式,强调的是交换。
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讲的是资源配置
方式,指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的。
市场经济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
济形式为前提条件。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
础,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才能产生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自给自足
占主导
交换
占主导
在中国形成封建社
会、半封建社会的
小农经济模式
在欧洲形成资本主
义社会化大生产的
市场经济模式什么是市场经济?
定义: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是指社会资源的配
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的。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
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
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
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条件:分工的普遍化;交易双方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合
理和完善的法律。
特点:1 财产私有制是社会的基础;2 自由贸易原则是经济运
行的规律;3 政府不应干涉经济;
积极:市场自由竞争的好处:1是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2
是优胜劣汰,把资源配置给更有效率的支配者,不断促进社会、
市场、技术不断向前发展。3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4是经济自
由为公民和政治自由的创立和维持奠定基础。
消极:1不能确保有限的资源被最正确地使用,产生有限资源浪
费、环境污染、垄断产生等问题。2贫富分化。3失业。什么是计划经济?
定义:计划经济(又称计划经济体制、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
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是指以国家指
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通过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
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
的,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生产什么、怎
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由政府决定。
优点: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2、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
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3、贫富差距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
重,身份等级差别较小。
弊端 :1实行公有制要强制地剥夺一切人的生产资料;2实行计
划经济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纪律性和螺丝钉精神,服从分配按计划
完成工作;3人们要终其一生在一个单位工作和生活,以便于安
排工作计划和生活物资的供应计划。4形成中央高度集权的、有
庞大官僚机构来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来镇压
一切反抗言行的国家。这样的政治体制与人类追求自由和人权的
本性相矛盾,人们的压抑和不满影响生产积极性,最终阻碍社会
经济发展。什么是混合经济?
背景: 20世纪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两类国家经济中所遭受
的各种各样的挫折与苦难
教训:如果没有国家(政府)的调控,没有计划手段的运用,经
济活动就会完全由价格机制和市场力量来决定,出现经济运行
的极端情况“市场失败” ;如果没有市场,没有市场手段的运
用,经济活动完全由政府权力来决定和计划手段来调配,出现
经济运行的两种极端情况 “政府失败” 。
(启示)内容:越来越多的人 (包括中国人)认识到,计划经济
与市场经济不再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分水岭,而是配置资源的两
种方法与手段。一个国家完全可以实行国家(政府计划手段) 与
市场共存,公有制与私有制共存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济
运行方法,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健康高效的发展,从而形成混合
经济体制。我国混合经济体制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才初步构建。
因此,我国的混合经济体制还是低级阶段的,尚存着许多缺点和不完善不成
熟的地方。
1、不同所有制与不同配置资源方式混合得不够和谐 ①公有经济与民营经济
问的壁垒还比较严重.不少领域仍然限制民营经济进人,同时,公有经济的
体制改革尚未到位,也影响了其在市场的自主性;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这
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不能有机组合,计划经济的惯性仍然很强,市场的无
序化与过度竞争又得不到有效遏制。
2、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职能明显不适应。在政府职能上,直接干预市场和企
业较多,项目审批职能较多,战略导向和创造外部环境的职能相对薄弱;在
决策方法上,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不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不健全;在工
作作风上,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现象,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不
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3、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份扩大,农民和城
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失控,职工工资外收入
过多、过滥,职务消费不受制约,个人收入的透明度不高。总的说来是分配
秩序混乱,监控体系不健全,政府运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差距的力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