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6月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评讲课件 (75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6月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评讲课件 (75张PPT)

ID:498349

大小:872.17 KB

页数:7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海 淀 二 模 试 卷 评 讲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 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 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 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 —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 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 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 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 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 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 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 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 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 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 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 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 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 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 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取材于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1.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更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 C.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D.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原文(第④段): ……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 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 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 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 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 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 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 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 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 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 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 ① ,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 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 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 ② ,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 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 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 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 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取材于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2.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2分) 【参考答案】①艺术体验 ②艺术创造(创作)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 D.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 原文(第②段):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 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 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 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 “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 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 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 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 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 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 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 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 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 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 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 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 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 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 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取材于顾春芳的《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4.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 B.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C.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 D.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原文: 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 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 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 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 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 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5.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含义: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亦指通过实践 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作用: ①使人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②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 ③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 ④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评分标准】含义,3分;作用,3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 酒、茶……有关的雅人雅事,作者这样创作的用意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用意(5分) 观点(1分) 情节(2分) 分析(2分)答案示例 作者描写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一个优雅、精致 的生活世界。//如饮酒行令本是古人宴席之常,而宝玉生日时湘云要求行令中 有古文、古诗、曲牌名等,//使得酒令得以展现人物才思,在娱乐活动中蕴含 审美情趣,使得小说有别于人生本来之庸常,呈现出诗意的趣味和雅致的格调。文言文阅读讲评(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 读《史记》之后,或难为《汉书》;读《汉书》之后, 且不可看他史。今古风流,惟有晋代,至读其正史,板质冗木, 如工作《瀛州学士图》【1】,面面肥皙,虽略具老少,而神情 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 读过《史记》之后,也许再创作《汉书》就觉得难了;而读过《汉书》之后,恐怕就不愿意再读其他的史书 了。今古风流,只有晋代,等到去读晋代的正史时,却感到死板冗长乏味,就像工匠仿作的《瀛洲学士图》, 每个人面部都很丰腴,虽大约有些年龄老少的分别,但他们的神情意态,十八个人却没有多大的不同。 前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专罗晋事,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门户自开,科条 另定。其中顿置不安,征传未的,吾不能为之讳;然而小摘短拈,冷提忙点,每奏一语, 几欲起王、谢、桓、刘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毫无追憾者。又《说》中本一俗语, 经之即文;本一浅语,经之即蓄;本一嫩语,经之即辣。盖其牙室利灵,笔颠老秀,得 晋人之意于言前,而因得晋人之言于舌外,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2】。嗣后孝标【3】劻注, 时或以《经》配《左》,而博赡有功;须溪贡评,亦或以郭解《庄》,而雅韵独妙。义 庆之事,于此乎毕矣。 南北朝宋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专门搜罗晋代人的轶事,并且连带着写到了汉魏间十几个人的事 迹。自开门户,另外设定写作的体例、方法。其中有些条目归类不够恰当,征引、解说不够准确,这些内容 我当然不能替他掩饰。然而书中作者顺手拈来,随意评点,每每在只言片语之间,便活画出王、谢、桓、刘 这些晋代名士的风骨、神态来,仿佛把他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丝毫没有让人觉得有遗憾的地 方。再者,书中本是一句俗语,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显得文雅;本是一句浅显的话,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有了 意蕴;本是一句稚嫩的话,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成为老辣之言。大概是因为作者语言犀利、灵巧,笔尖文字 老到、隽秀,在写作之前已尽得晋人的意趣,因而能充分表现出晋人的语言情趣。这本书真是杂述野史中如 徐夫人的匕首那样犀利、灵巧的传神之作。随后有刘孝标为之作注,当人有人认为他的注解就像《左传》 为《春秋》作解释一样,注释内容丰富,十分有用;刘辰翁为《世说新语》作评,也有人认为像郭象注释 《庄子》一样,评论文雅,独具韵致。刘义庆的这部著作,到此时已经很完满了。 自弇州伯仲【4】补批以来,欲极玄畅,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 《新语》遂不能自主。海阳张远文氏得善本于江陵陈元植家,悉发辰翁 之隐,黜陟诸公,拣披各语,注但取其疏惑,评则赏其传神,义庆几绝 而复寿者,远文之力也。而《新语》之事,又于此乎毕矣。 自从弇州王世贞兄弟补批《世说新语》以来,人们想穷极此书的玄妙之处,但是像东施效颦一样 的续貂之作越来越多,使《世说新语》渐失原有的魅力,失去了原来的面目。海阳张远文在江陵陈元 植家得到了《世说新语》善本,便尽现刘辰翁评语的深意,评价《世说新语》诸评注家的高下,从大 量评语中挑选精华,只是挑选疑惑之处加以注解,选取传神的评语加以赏析,使几乎窒息的刘义庆又 苏醒过来,这是张远文的功劳。有关《世说新语》一书的事,至此又圆满无憾了。 嗟乎,兰苕翡翠,虽不似碧海之鲲鲸,然而明脂大肉,食三日定当厌去, 若见珍错小品,则啖之惟恐其不继也。此书泥沙既尽,清味自悠,日以之 佐《史》《汉》炙可也。 (取材于王思任《序》) 哎!兰苕翡翠,虽然不如碧海鲲鲸那样有气势,然而那肥脂大肉,吃上三天必定会餍足而弃去。若 是见了精美珍稀的小菜,吃起来就总怕这样的美味不能延续。这本书中的泥沙既已除尽,其清幽的韵 味自然会悠悠而出。每天用它配合着《史记》《汉书》那样的盛馔一起品味,浓淡最为相宜。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 B. 其中顿置不安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不患贫而患不安 C.笔颠老秀 D. 拣披各语 颠沛流离 披沙拣金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 B.吾不能为之讳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盖其牙室利灵 D.注但取其疏惑 盖追先帝之殊遇 但以刘日薄西山9. 下列对文中语句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工作《瀛州学士图》 ——形容晋代正史记录人物像工匠仿画的《瀛州学士图》,呆板无味,缺少 风采。 B.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 ——赞叹《世说新语》在杂述野史中是如同徐夫人的匕首一样犀利、传神的 作品。 C.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 ——批评王世贞兄弟的补批,如狗尾续貂、东施效颦,让《世说新语》魅力 渐失。 D.此书泥沙既尽 ——形容经过后人删补的《世说新语》,其内容如泥沙俱下一般,精华糟粕 同在。10.文中作者说“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是对刘孝标、刘 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肯定评注《世说新语》的肯定,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 者肯定的原因。 前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专罗晋事,而映带汉魏间十 数人,门户自开,科条另定。其中顿置不安,征传未的,吾不 能为之讳;然而小摘短拈,冷提忙点,每奏一语,几欲起王、 谢、桓、刘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毫无追憾者。又《说》 中本一俗语,经之即文;本一浅语,经之即蓄;本一嫩语,经 之即辣。盖其牙室利灵,笔颠老秀,得晋人之意于言前,而因 得晋人之言于舌外,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2】。//嗣后孝标【3】 劻注,时或以《经》配《左》,而博赡有功;须溪贡评,亦或 以郭解《庄》,而雅韵独妙。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刘孝标:他的评注就像用《左传》注解《春秋》一样,(将其 微言大义用历史资料补读),因此使其广博丰赡,立下功劳。 刘辰翁:他的评注就像郭象注解《庄子》一般,具有独特的风 雅气度和韵致,也获得了作者的肯定。 10.文中作者说“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是对刘孝标、刘 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肯定评注《世说新语》的肯定,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 者肯定的原因。11.自《世说新语》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多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请你也任 选一个角度为下面这则故事写一段评点文字。(6分)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 变,谓王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 谢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 劣。 (《世说新语·雅量》) 答案示例: 本则故事塑造了谢安的形象,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 方面对其进行细致传神的刻画((手手法法))。谢安在危机前从容讽 咏,大义凛然,其镇定的神色、坚定的语言((结结合合原原文文分分析析)), 如在读者眼前耳畔。描写看似信手拈来,而人物风骨气度毕现 ((分分析析评评价价))。同时,作者又善用对比手法((手手法法)),王谢二 人本齐名,在危机面前,惊惶失措、面露恐状的王坦之,与震 摄桓温、化解晋室危机的谢安((结结合合原原文文分分析析)),形成鲜明对 比,越发衬托出谢安的从容、淡定、睿智,展示了其过人的胆 识与气度((手法手法效果效果评价评价))。在情节设计上,先抛出悬念:设酒席,备好了士兵,想要借此诛 杀王谢二人。二人提前得知了,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明知此行危 险,却不得不去。又用王坦之的表现,不知所措,问谢安该怎么 办,问出了读者的心声,使人更加担心,与人物共情。用谢安反 常的表现,“神意不变”,激化了矛盾,让人忍不住读下去,想 一探究竟,谢安到底有何对策。最后讽“浩浩洪流”,乃趣解兵, 让人松了口气,引人入胜,可谓妙绝。 6分 (如能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分析就更好了)《论语》阅读讲评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 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社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 之知也。” (《论语·宪问》) 请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6分) 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 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译文:子贡问道:“满乡村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还不 行。”子贡便又道:“满乡村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还不 行。最好是满乡村的好人都喜欢他,满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杨伯峻 察人方法:从评价者品行的角度来察人; 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党。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 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 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 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杨伯峻 察人方法:从言行一致的角度来察人 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译文:子贡道:“管仲不是仁人罢?桓公杀掉了公子纠,他不但不以身殉 难,还去辅相他。”孔子道:“管仲辅相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 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假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 襟向左边开,[沦为落后民族]了。他难道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 在山沟中自杀,还没有人知道的吗?” ——杨伯峻 【察人方法】从社会贡献的角度来察人第二问:请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 你获得的启示(6分) 示例1:第二则的启示:察人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启示我们在现实中观察一个人 不仅要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看他是否能做到言语与实践统一到一起。 只有这样,才能从外而内地去了解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如在线学习中, 承诺了按时提交作业,就要说到做到。生活中我们也要追求做一个言行一致、表 里如一的人。 示例2: 选第二条,启示:察人应“听其言而观其行”,即不应只凭言语而要观 其实际行动的察人方法。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通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去了解人, 不能轻易从语言下定论,正如翟天临为自己立下“学霸”称号,但其造假的实际 行动却暴露了他的无德与浅薄。也启示我们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一致,注重行为上 的完善。 角度清晰、观点明确1分,联系现实1分,分析合理1分,共3分古代诗歌阅读讲评月夜二首〔1〕 王守仁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蔼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2〕,从他外物岂能撄〔3〕!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4〕。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5〕?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6〕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7〕 铿然舍色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8〕。 中秋佳节,月华万里,一片清朗。忽然四周 远山升起了云雾。一会儿浊雾随风飘散,依然显 现出青天上这轮明月。坚定地相信内心本来具有 的天理良心不会被蒙蔽,这样怎么会被外物干扰 ?我今天晚上狂歌一曲,化作仙乐飘满天空。 中秋佳节之时,处处月光皎洁明亮。不知道 哪里也会有你们这样的英才?一定要爱惜真正的 精神已经中断的儒学,努力继承儒学的真精神,不 虚度一生。(千百年来流传的圣学,是最值得珍 惜的;能够将之发扬光大,也不辜负男儿一生的 光阴了。)朱熹捕风捉影,并没有得到儒学的要 领。(你们)要勇于怀疑;郑玄注释儒家经典,支 离分解,没有把握儒学的根本, 这也是以之为羞的 事情。《侍坐》中曾点铿然弹完一曲,才放下瑟说 他的志向就是沐浴春风在野外唱歌,他虽然狂放 却和我的情怀一致。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 下英雄。 B.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 巨大影响。 C.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引曾皙为同道,借典 故明志。 D.两诗均熔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弟子 的期望。14.“肯信”“须怜”这两个词语颇具表现力,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加以赏析。 (4分) 答案示例: “肯信”的意思是坚定地相信,“肯”加强了语气,有强调作用,突出了诗人对“ 良知”的坚守和对自己学说的自信。 “须怜”的意思是必须怜惜,“须”加强了语气,表达诗人对儒学历经千年传承的 慨叹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儒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许。 【评分标准】赏析每词2分(表达效果,1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1分),共4分。言 之成理即可。15.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分) 示例1: ①自信、狂放的形象: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坚信,和对朱熹、郑玄等儒学大家的不 屑上。 ②有使命感,具有担当精神的形象: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 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上。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形象概括1分,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①坚定地追求良知的有志之士形象。“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表达了真理良知永 远不会被蒙蔽,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执着、坚定、矢志不渝。 ②狂傲,真性情,特立独行的醉酒之人形象。“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表现出诗人宴 饮欢畅后的狂野,真性情,“点也虽狂得我情”表现出诗人赞同曾皙的“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谆谆教导的师长形象。“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表达对弟子的期望。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内容。(7分) (1)“处处中秋此月明”,一轮明月引发了明代大儒深沉的哲思;也带给南唐后主思念 故国的无尽苦楚,“小楼昨夜又东风, ① ”;李白借它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写道 “ ② , 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居易用它衬托琵琶女沦 落天涯的孤寂,写道 ④ , ⑤ ”(《琵琶行》)。 (2)《礼记》上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经师”是“ ⑥ ”,“人师”是“ ⑦ ”,王阳明当属后者。 ①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③随风(“君”亦可)直到夜郎西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 ⑤绕船月明江水寒 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⑦传其道解其惑者文学作品阅读讲评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这个“毅”字很重要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 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 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雪光随着他们聚在这里。各样的宣传 抗战的标语壁报,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有的已经掉了一半,带着厚厚糊的纸张被冷风吹 得飒飒地响,好像在喊叫。 孟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顶的洋铁皮换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条裂缝,原来很窄,现在变宽了。 七年了,还没有走出战争,那裂缝彷佛也长大了,变老了,是在等着我们去打胜仗么?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选修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选读,还有从别的学校特地赶来 的。他们说,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 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这 些日子因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嵋在椅子的搁板上摆好讲义和笔记本,正襟危坐。旁边的同学在小声说话,一个同学上前把黑板仔 细地擦了一遍,一面哼着“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要自强——” 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把手中的书摊在桌上,把口中叼着的烟斗放在讲台上,他从不含着 烟斗上课。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教室里一阵翻讲义的声音,随即是肃静。 江昉坐在椅上,两眼望着屋顶,慢慢地吟诵。他的声音低沉而洪亮,抑扬顿挫,学生们随着声 音认真地读着诗句。读完全诗,江昉把摊在桌子上的书又摞整齐。这是他的习惯,带了书来,摊一 下就算是用过了。 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先介绍了《国殇》在《九歌》中的地位,便逐句讲解。江昉讲话时, 微阖双目,有时把烟斗在桌上磕一磕。讲完这两句,他问大家:“我说得够明白?”稍停了一下, 又接下去讲。 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 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 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 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 江昉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 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 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其他同学在议论滇西情况。敌人占领了我滇西土地,切断了滇缅公路, 一切外援物资都靠空运。这条空运道路非常艰险,飞机在山谷中飞行,又有敌机拦截,坠落牺牲常 有所闻。大家愤愤不已。有人说战场听起来太远了,应该走进去,每人都出一把力。 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褴褛”这几个字,好像有人这样形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点燃 丰富的思想,把自己烧尽。他的死如同琴弦的崩裂,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闪电,留下滚滚雷鸣,响彻 古今。先生们也是这样,会不会?大概那也是值得的。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同学庄无因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把伞:“要下雪了,知道么?”又 下雪了,下的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走进图书馆,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 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 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 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 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 无因在后面接着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 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 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不觉“哧”地一笑,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你应该继续读书,你 会有大作为的。” “也许战场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大作为。我相信你就会为这世界增添很多,增添什么我不知道。 ”“莫非是数学定理?”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 因打伞送帽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看着年轻的教员,只觉得他很像一个士兵。 晚饭后父亲弗之才回来,他是学校的历史系教授,也是教务长,下午刚去送过一批参军的学生。 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 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母亲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说着,望了母亲 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妻子的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 抖,默然不语。火盆里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谁都 有责任去打胜这场战争,难得有这些好青年。可是嵋究竟是女孩子,年纪又小,叫人怎么放心。碧 初坐起来,走到灯下缝东西。弗之说:“又缝什么?灯这么暗,不要缝了。”碧初叹息道:“你没 看见嵋的手冻成什么样了?想缝一双棉手套,反正家里有旧布,总比买的便宜。”弗之默然半晌。 碧初又缝了一会见他还在那里,便说:“总有办法的,只要大家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现在, 嵋又要走了。”弗之叹道:“这也是她的志气。”碧初不再说话,小小的银针在手里飞舞。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同学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注释: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悬改,标题为选者所拟。《西征记》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 景创作的。17.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 叫座:上座率很高,受欢迎 B.随即是肃静 肃静:严肃,安静 C.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 委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心里难过 D.碧初也已泪光莹然 莹然:晶莹,明亮 18.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江昉先生授课时的个人风采。 B.小说通过描写“急雪”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 C.缝手套的细节表现了碧初复杂的心情,其中有对女儿的理解,亦有不舍。 D.小说中《国殇》《木兰辞》的诗句,起到了塑造人物、凸显主题的作用。19.有人说“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小说中的 江昉就是这样的先生,请概括其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加 以分析。(6分) 【审题】 1.概括江昉先生的形象特点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题干中的“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这句话,既 是对江昉先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概括人物特点的限定,人物 的形象特点要指向作为一个师者在国家发展中所具有的精神。19.有人说“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小说中的 江昉就是这样的先生,请概括其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加 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学术功底扎实; ②教学魅力独特; ③有传统士大夫安贫乐道的名士风范; ④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其中概括形象特点1分,结合小说内 容分析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示例1:①潜心学问,教学水平高超,他不仅校勘《楚辞》,还能自编 讲义,并且又有诗人一般的创造力,可见他的学术造诣和教学功底。 ②.有家国情怀,在抗战期间,他为学生讲解《国殇》,强调民族精 神的重要性,体现出他心系国家,不仅教学生学习知识,还教育学 生做人。③.安贫乐道,他讲课时衣服被划破,也不在意,更不管棉 袍多处破烂,而是一直讲到下课,可见他不看重物质生活享受,而 是专心传道受业解惑。 示例2:(1)博闻强识,才学深厚:校勘《楚辞》颇有心得,尽显中 华文化精粹。 (2)讲学投入,尽职尽责,文质彬彬:很少用讲 义,可见对此烂熟于心,发自内心地吟诵,不时停顿,照顾到学生 的理解。 (3)爱国,有气节:讲授《国殇》,深情激昂,进而 升华到“毅” 对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对学生影响深远,真正“育人 ”。 (4)安贫乐道:衣衫旧破而毫不察觉,潜心投入学术事 业,培育民族脊梁。20.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孟嵋的心理变化,请结合相关 内容,说说孟嵋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3.35 【考点】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主要情节对于对于人物心理的 推动作用。 【参考答案】 心理变化:由对打胜仗的渴望,对抗战长期没有胜利的埋怨、 烦闷(1分);到有了从军的想法(1分);到最后坚定了从军的 决心(1分)。 原因:①孟嵋听到同学“打胜仗”的小声哼唱,引发了她的 心理活动(1分); ②孟嵋受到江昉先生讲授《国殇》的影响,与庄无因关于国 难当头青年人社会责任的讨论,推动了她的心理变化(1分); ③孟嵋听到父亲送别参军学生后的感喟,坚定了她从军报国 的心理(1分)。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5分) 最近几年,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闹出的笑话也不少。中国学生向留学生借用水果 刀,外国同学很高兴地把刀递过去,并说:“给你一刀”。中国学生吓了一跳,而外国同学还不知 道什么原因。“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在汉语中意思虽然完全不同,但是在缺乏量词的语言 中,却认为是一样的。 现代汉语在数词与名词之间需要加量词。量词用得好,可以给文章增色,因为量词除了表示物 体的单位外,还可以展现物体的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描述“云”可以说“一 ① 云 ”,形容云的形状纤细;“一 ② 云”,形容云的形状舒展;“一朵云”,白云如花苞、似棉团 盛放在天际;“一抹云”, ③ ,如此等等,各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1)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两种修改方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的意思虽然在汉语中完全不同,但是在缺乏量词的语言中,却被 认为是一样的。 B.虽然“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的意思在汉语中完全不同,但是在缺乏量词的语言中,却认 为是一样的。 (2)在第二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3分) 答案:丝(缕) 片 (每空0.5分) 示例:游云如水彩、似墨痕,让自然的画笔在天空中从容晕染(2分)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优秀的文学名著往往有一个精彩的开头。请从《三国演义》 《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作品,对其开 头进行赏析。要求:结合作品内容,150字左右。《三国演义》开头: 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 谈中。 ——调寄《临江仙》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 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 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平凡的世界》开头: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的雨丝夹 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 凉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 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不要过去,但那真 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县立高中的午餐”)《老人与海》开头: 桑迪亚哥是古巴的一个老渔夫,他年轻时非常出色,强健有力, 他曾经和一个黑人比赛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 到了晚年,他的经历和反应都不如从前,老婆死后,他一个人孤独地 住在海边简陋的小茅棚里。 有一段时间,老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 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子总 是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曼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悖运,吩咐孩子 搭另一条船出海。果然,老人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孩子每次 见到老头每天空船而归,心里非常难受,总要帮他拿拿东西。《红岩》开头: 余新江介绍特务纵火灾情。甫志高开设书店开展学运。 重庆大学学生追讨特务。 抗战胜利纪念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被浓云迷雾 笼罩着……元旦的街头…… 【动荡、压抑、恐怖,余新江出场……】 《老人与海》的开头深刻精彩。开头小男孩来找老人,对 话间揭露了老人连续84天出海却未能捕获一条鱼这一故事背景, 为老人之后与大马林鱼、鲨鱼拼死斗争作铺垫。小男孩不得不 离开老人去跟另一条渔船,但老人毫不在意,着手于准备自己 下一次出海的用具,平静而镇定,开头便塑造了老人坚毅、不 轻言放弃的形象,与后人中老人在于鲨鱼斗争展现出的硬汉形 象形成呼应。老人开头便梦到金色雄狮,预示着老人不服输的 精神将贯彻全书,令人印象深刻。(10分) 在《红岩》的开头中,山城重庆被浓雾笼罩,一切场景都 隐隐约约,表现了在解放战争的最后时期,国统区的重庆形势 扑朔迷离,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商店百货为了庆祝元旦,用 法币做装饰,收音机中传来女声颤音,营造了表面享乐、奢侈 的氛围,实则讽刺国民党统治深层的腐坏烂朽。小报童的穿梭 叫卖点出了兵工厂遭特务纵火的新闻,为随后余新江的出场做 了铺垫。而对余新江的外貌的坚毅深邃的描写与周遭环境形成 鲜明对比,表现其党员身份。(10分) 一场淅沥沥的雨笼罩在《平凡的世界》的开头,屋檐上的 雨滴落在菜汤中,声音清脆,这片黄土地呈现了一片寂寥与单 薄、苦涩与寒冷。这样的环境,是一个身穿粗布衣,依靠两个 黑馍的少平读书的地方;雨的冷冽,衬托了少平身上旧衣的单 薄,环境的凄冷,复为后人这个少年的艰辛、困难埋下了伏笔; 也是这样的开头,以冷冽的环境衬托了黄土少年心中炽热的梦 想,那走出穷山僻壤的热泉,是任何寒冷、风雨也浇不灭的。 (9分) 《三国演义》以写景的诗词开篇,富有意蕴。“滚滚长江 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以雄伟的长江为背景,为后面叙述 三国战争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随长江流逝,英雄不再,亦表现 了时间流逝,青山仍在,英雄已成过往的惋惜。“一壶浊酒喜 相逢”形象表现出英雄相见时的欢喜之情,也突显了英雄之间 的深厚情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以此收尾,表现了 英雄之事已成过往,只剩人们去回忆他们峥嵘岁月,有雄浑之 气,亦有回忆与思考。(8分)②近日,有关部门开展了优秀童谣征集活动。请你推荐一 则童谣应征,并陈述理由。要求:有理有据,150字左右。 我推荐童谣《小兔子乖乖》。首先,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 童谣篇目,从老人到小孩几乎都有所耳闻,更具普适性,大家 也会倍感亲切。其次,该童谣易于记忆且有相应地歌曲配套, 更具趣味性,其主角“小兔子”也很受儿童欢迎,在儿童间传 播甚广,易于儿童间交流讨论,分享心得。最后,该童谣还极 具现实意义,童谣中的“不开不开就不开”告诉儿童不要轻易 给陌生人开门,既具趣味又能有效减少危险发生,在当今有些 坏人居心叵测的时代中,极具价值。因此,我推荐《小兔子乖 乖》。(10分) 我推荐《门前鸭》这首童谣。首先“门前大桥下,游过一 群鸭”描绘了美好的田间生活,将家、桥、鸭为元素构成了一 幅积极的生活场景,符合小朋友们童真的心灵,富有童趣。第 二句中“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通过简单的动作呼应,提 起小朋友们的兴趣。更有几个数字,不但唱起来朗朗上口,易 于小朋友们传唱,更可以通过这首歌来教授小朋友们数字的应 用,提高数学思维。这首童谣兼具童趣与意趣,所以我推荐此 歌。(9分) 我推荐“小老鼠上灯台”这则童谣。首先,这则童谣内容有 趣,思想健康,以童真、稚嫩的语言描述了小老鼠偷吃油最后被 猫捉住的小故事,其简单的情节背后是对于孩子不做偷盗之事, 不行有违道义之事的引导,更是向孩子们传输了行不义之事终有 被发现,自食苦果的日子,为孩子们从小建立良好道德框架,树 立正确价值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这则童谣朗朗上口,适 宜孩子们朗读。综上,我推荐这则童谣应征。(9分) 我推荐童谣《小兔子乖乖》,这是一首简短且历史悠久的 童谣,它讲述了一只小兔子在家不给陌生人开门的故事。首先 我认为童谣最大的作用是让小朋友能记住且习得安全道理,本 首童谣中“不开不开就不开,妈妈没回来,”耳熟能详,可以 提升儿童独自在家安全意识,保护儿童安全。其次,本童谣中 以兔子为意象,也符合小朋友们心理状态,有利于保护儿童心 理健康,培养儿童对动物的平等看法,充满童趣丰富童年。(8 分) ③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被命名为“天问一号”。请 以“致‘天问一号’”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 抒情文字。要求:主题明确,感情真挚,不超过 150字。致“天问一号” 请睁大你机械的电眼,替我们好好地看我们深爱着的宇宙 星际;请挥动你智能的双翅,绕火星飞翔;请替我们踩一踩火 星的土地——烫吗?还是热情的温热;请替我们寻一束外星的 火光——照亮一代又一代天文工作者火热的心房。我深知自己 “寄蜉蝣于天地”,但我的同胞创造了你,我深知无法自己“ 抟扶摇而上”,但我的同胞给予你飞天的能力。请好好地察看 吧,然后唱响一支中国的歌儿!(10分) 两千年前一位探索古今之际的诗人在江边发出的疑问,如 今,传承着他的意志,你也气势雄浑地走来。“路漫漫其修远 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怀着他的希冀与笃志,你也将穿过深 邃浩渺的星尘、降落抚摸那片我们从未踏足的红色星球。一声 履带叩响,正如诗人坚定的步伐,一次拍摄、一次取样,正如 诗人夜观星辰、窥向浩潮,寻求未知、探寻真谛。“天问一号 ”,你将承载着中国人迈向宇宙的重担,愿你以稳健的探测叩 击无穷的苍穹,来解答萦绕在华夏儿女心头那千年悬而未解的 富强、复兴之天问。(10分)“致‘天问一号’” 远古的呼喊,你听见了吗?/先人的渴望,穿过时间之海/ 铸成你的躯干//天问一号/你是满载希冀的船/带着哲学的思考, 求知的眼睛/驶向空天//去往火星/一个宇宙之洋里的海湾/你 带着湘江水畔/对宇宙无尽的问题/出发,出发/奔向无尽的答 案//征途难免艰难/宇宙填满黑暗/但请你记住/当你像大圣一 般腾烟远去之时/我们都为你真诚祈盼//盼你的旅游/盼你的探 险/盼你的答案//也要盼你/满载而归/一路平安(9分) 你带着人类的诚挚疑问,远征那日月星仄浩浩长空;你承 着中华的探索求知,一揽那火星茫茫自然奇迹。你是中华儿女 智慧的结晶,象征大国之梦复兴崛起;你是中华梦想千百年的 共鸣,是夸父追日盘古开天的现代回音。天问,问的是宇宙, 问的是物理;天问,问的更是梦想,问的亦是初心。愿你披荆 跨步,立足火星,带中华儿女千古希冀,一揽那“北斗南辰日 夜移”,踏出今朝华夏最强音!(8分)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近些年,为给广大学子上好大学“第一课”,各学校越来越重视录取通知书的设计。 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老教授们用毛笔手写完成的。炎炎夏日,他们齐聚一堂,在举行 开笔仪式后,端坐案前,狼毫蘸墨,用楷书、行书等字体一丝不苟地写下每个被录取同学的名字。 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激光雕刻的该校“二校门”3D纸雕工艺品,由在校师生纯手工拼插完 成。新同学打开录取通知书,见证了清华大学百余年传奇的“二校门”便立体完整地呈现出来。 ......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②免疫力是指机体抵御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我们常用它来指个人或组织对社会 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自我抵制能力。机体失去免疫力,生命就没有了保障;头脑失去免疫力,精神 大厦就会坍塌…… 请以“免疫力”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思想健康;自选角度;可议论,可叙述,文体不限;语言得体。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