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近六年广东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篇目列表◎
【
考情分析
】
1.
实用类文本有两种文体:一为说明文,一为议论文。从
2013
年起,连续
5
年都考查议论文。说明文的考查形成一个断层。
2.
选文内容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说明文以科技说明文为主,大都涉及科学前沿、环保、能源、智能、自然生态、日常生活等。议论文则是文质兼美,充满思辨色彩、蕴含人生哲理,让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益。
3.
文学类文本每年必考。分值为阅读题里最多的,为
17
分。所选文章题材、内容、情感都有变化,以前是比较单一的“亲情”类文章,现在的题材则比较广泛,情感由“家内”转向“家外”,这个转变能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家庭”,眼界境界都要打开才能更好地理解此类文章。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讲 说明文阅读
考纲解读
真题再现
一、(
2012
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13
分)
“毒胶囊”有多毒?
谢滨欢
自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以来,不少人都开始谈药色变。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某些企业用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等手段清洗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
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制成毒胶囊,流向药品企业。
那么,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它的毒到底有多毒?
经检测,药品胶囊中的铬含量严重超标。胶囊之所以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黑心企业在制作胶囊时,用成本低廉的工业明胶代替了药用明胶。合格的药用明胶所用的猪皮和牛皮应是未经铬盐鞣制①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或新鲜皮、冷冻皮。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
铬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
ⅥB
族,常见化合价为
+3
、
+6
和
+2
,其中三价和六价化合物较常见。三价铬,就是用来鞣制的铬,它是阳离子,带三个正电荷。而六价铬就是如今臭名昭著的
“
毒素
”
了。它和氧原子抱在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有致癌性,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
50~150
微克
/
千克。即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的化学物质。各国对皮革中的六价铬含量都有明确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
2010
年德国新修订的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含有六价铬。
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鞣制虽然使用的是三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第二,毒性较小的三价铬和毒性剧烈的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2010
年,河北大学科研人员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
15
个添加了明胶的食品样品中,有
13
个超过
2
毫克
/
千克的标准,其中
10
个超过了
100
毫克
/
千克。毫无疑问,这些市场上的食品样品中添加的都是工业明胶。
了解了工业明胶制作胶囊的危害性后,我们需要理性面对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都是不可取的。
网上有传言说,摄入
14ppm
(
ppm
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这是对文献的误读。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另外,该传言也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了。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中那样发生基因突变。
当然,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如何鉴别毒胶囊。首先,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
色,而工业明胶颜色深,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鲜艳的胶囊越有可能是工业明胶制成的;其次,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胶成分,所以胶囊一捏易碎;再次,用工业明胶做的胶囊质量和工艺相对较差、胶囊口比较松,容易拧开。
面对毒胶囊问题,我们无须恐慌,只要理性对待,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
(本文有删改)
【
注释
】①
鞣(
róu
)制:用鞣料加工兽皮,制成皮革。
10.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 六价铬是人见人厌的化学元素,它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
B. 某些企业将皮革废料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等手段处理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以替代药用明胶。
C.
“
毒胶囊
”
的毒性难以检测,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D. 本文条理清楚,先介绍
“
毒胶囊
”
的由来,接着说明其危害,最后教给人们辨别的方法。语言简明、准确。
【解析】细读第5自然段可知,文中原意是
“
准确评估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
”
,而不是
“
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
”
,选项C犯了似是而非的毛病。
11.
阅读选文第
8
自然段,说说如何鉴别
“
毒胶囊
”
。(
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
找到文中相关语段第
8
自然段,细读该段,注意段中提示性词语
“
首先
”“
其次
”“
再次
”
,即可得到本题答案。
12.
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胶囊类药品。(
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
此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本题问的是
“
怎样对待
”
,需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本,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搜索、捕捉,选取有效的信息,有些可直接引用文中相关句子来作答,或选用文中词语用自己的话来组织答案。本题利用文本中第
6
自然段相关语句进行归纳整理,便可得出答案。
二、(
2011
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10
分)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
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
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
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
1 300
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
190
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
40%
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
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0.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
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
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
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
解析
】
在文章第
4
自然段能找到相关句子
“
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
与选项
B
相比较可发现文中说的是
“
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
”
,而不是
“
绝灭了一切物种
”
。选项
B
拿掉了原文中的限制修饰语,犯了语言绝对化的毛病。
11.
第③段
“
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
”
一句中,
“
过度
”
和
“
许多
”
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表态
“
能去掉
”
还是
“
不能去掉
”
;然后指出该词在文章中的具体意思;接着阐述
“
去掉
”
后原文意思发生了哪些变化;最后总结出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2.
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
本题考查对文中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看法。题目中有个很重要的提示
“
根据文意
”
,这要求在作答时回归文本,细读文本,归纳整理文中信息要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筛选。本题从沙尘暴的作用以及其自身的特点来认识沙尘暴即可。第②段
“
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
第③段
“
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
第④段
“
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第⑤段
“
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
结合以上内容概括即可。
探究分析:
1.
主要考点有:(
1
)归纳提取信息,判断正误。考查对文本知识的理解。(
2
)赏析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
)探究和运用文本中的知识。
2.
实用类文本的考查越来越淡化文体,对文体知识的考查渐趋减少。根据近年考试大纲的要求,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和考查不以文体阅读为重点,而是着眼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综合理解能力。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
说明文的考查以科技说明文为主,大都涉及科学前沿、环保、能源、智能、自然生态、日常生活等。题量为
3
道题,有选择题和主观问答题。选择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理解,考查对文本局部内容的理解分析。主观问答题一般考查对文本知识的实际运用或谈谈相关看法。
【
参考答案
】
一、
10.C
(
3
分)
11.
第一,从颜色判别,毒胶囊颜色深、鲜艳。第二,从柔韧度判别,毒胶囊易捏碎。第三,从工艺判别,毒胶囊封口松,易拧开。(
5
分)
12.
示例:对待胶囊类药品及毒胶囊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毒胶囊含有易致癌物,对人体有危害,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危害性,用科学的方法鉴别分辨,无须恐慌。(
5
分)
二、
10.B
(
3
分)
11.
不能去掉。
“
过度
”
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
“
许多
”
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 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分)
12.
(
1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3
)沙尘暴有害也有利。(
4
)沙尘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
4
分)
备考策略
一、知识储备
续表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紧扣文体特点进行阅读,大体明确主要信息:(
1
)说明对象是什么(寻找中心词:出现频率较高的可认为是中心词);(
2
)按什么顺序,分几点(几段)说明其特点,并圈点勾画出每个重要信息(中心句、关键词等),做上记号,以便答题时能迅速找到相关信息。
第二步:细读题目。理解题目,明确考点,回想相关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冷静作答。带着题目,在文本中找到相关语段,仔细阅读,寻找能够回答问题的句子或词语。如果是选择题则与选项作对比,作出选择。如果是简答题则按相关答题模式(见“答题指要”)组织答案,尽量分点作答。
三、答题指要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中考模拟演练
【
第一类:自然科学
】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
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相同的阅读体验,却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
“
耐心杀手
”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
——
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
“
数字原住民
”
,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有删改)
【
链接一
】
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手指输入)。前者更依赖于用手指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
·
斯莫尔
《
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
)
【
链接二
】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
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
·
卡尔
《
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
)
【
链接三
】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
·
沃尔夫说:
“
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
”
网络所倡导的将
“
丰富
”
与
“
时效性
”
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
“
信息解码器
”
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深度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
链接四
】
与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
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
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
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
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
——
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古人学会了使用工具,现代人学会了使用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B. 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需要刻苦学习才行。
C. 网络时代所倡导的新阅读方式,可能使人难以坐下来静心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
D. 网络上的超链接模式,是纸质书上没有的,它会对读者的深阅读产生一些干扰。
B
2.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改变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B. 不断扫视、浏览、搜寻、点击阅读,以致关注丰富多样的信息而不能深入阅读。
C. 长时间地使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致使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D. 某些人或某些东西通过摆弄、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促使人们的大脑变化。
D
3.
“
链接四
”
中提到,深阅读的消失
“
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
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
”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赞同这个观点。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阅读的发展导致我们深度阅读的能力大大下降甚至消失,这是令人担忧的,而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是离不开深度阅读的,缺乏深度阅读能力的后代将无法欣赏这一文学类型,更无法体会当中的价值,这必然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应该培养深度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学类型。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徐航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朗读是否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
“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
”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
保持
0.25
~
2
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
——“
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⑤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
B
,
C
,
P
,
E
,
V
,
F
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
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
B
和
V
,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
E
和
F
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⑥一般而言,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
们记住它。不过,要实现终生不忘,还需要不断重复,及时巩固,而不要等到已经崩溃后再去修补。
⑦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⑧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
19
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
11
点到
12
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
6
点到
8
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⑨组织有效的复习也是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
40
%左右。因此,保证良好的记忆需要及时的复习。另外,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也就是每天三次花费
10
分钟复习的效果比每天花费
30
分钟复习一次的效果要好。
⑩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至于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选自
《
百科知识
》2015
年第
5
期,有改动)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选文内容,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 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特征。
C. 一切经验都要依次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D. 心理学家发现,每个人都是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
D
2.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末尾的两个问句,能引起读者思考,领起下文。
B. 实验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则很少混淆。
C. 根据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规律,学习半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
D. 改善记忆力,除了朗读以外,还有一些方法,如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组织有效的复习等。
C
3.
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请结合选文相关知识,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方面,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实验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另一方面,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这也更能帮助我们记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候鸟的迁徙
余夫
①每年春天和秋天,人类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遮天蔽日而又神秘莫测的旅客
——
候鸟。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全世界
9 000
多种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鸟都是候鸟,每年迁徙的候鸟数量可达
100
亿只以上。
②同一季节,随着纬度的改变,气温会产生梯度性的变化,特别是北半球的大块土地在冬季被冰雪封盖,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许多鸟类不得不越过赤道,飞到南半球越冬。正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
③人们用多种方法观测候鸟的飞行路线,如望远镜观察、雷达探测、给鸟涂颜料和环志等,其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环志法是将金属或塑料做成脚环(或颈环、翅环),刻上环志国家、单位和编码,将
环固定在候鸟的腿部(或其他部位),做好记录,将鸟放飞后,期望通过再次观测到它或回收脚环,这样能更好地了解被环志的鸟儿迁徙的时间、路线等数据。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也在探索在大型候鸟身上安装小型无线电信号发射器,通过定向接收机接收信号来观测候鸟的行踪。
④经过长期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东亚
—
澳大利亚、中亚
—
印度、西亚
—
东非、黑海
—
地中海、大西洋
—
美洲、密西西比
—
美洲和太平洋
—
美洲。这些迁徙路线就如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来飞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⑤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硫磺鹀是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
3 800
千米,到达越冬地
——
墨西哥南部、巴拿马等地。让人惊奇的是,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
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
35°
以内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路标,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白颊林莺,从加拿大迁往南美洲时需要面对飞行路线的选择:如果沿着美国海岸南下,经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会减少死亡的可能,但路途遥远。然而,这些小鸟的选择是直接勇敢地飞越大西洋,并有规律地停留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某些岛屿上休息。另外,白颊林莺还会选择好的天气和合适的风向,以使旅途更舒适,真是有勇有谋。
⑥对候鸟来说,迁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乐趣。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飞过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天敌,还有被人类捕食的危险
……
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首先飞越英吉利海峡,穿过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跨过地中海,途经撒哈拉沙漠,再抗击热带风暴的袭击,抵达刚果的雨林,最后到达南非。经过超过10 000千米、长达4个月的旅程,只有大约一半的成年个体能够存活下来。这是多么悲壮的旅程啊!
⑦迁徙无疑是候鸟生活中最大的“冒险事业”,每年都会有无数的候鸟永远无法到达它们的目的地。但是,它们仍然会沿着一定的路线,春来秋往,从不失信。迁徙对候鸟来说,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②至⑥段从候鸟迁徙的原因以及候鸟迁徙的路线、观测、智慧、困难五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候鸟迁徙的知识。
B. 选文第⑥段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例家燕从英国迁徙到南非的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候鸟在迁徙途中要遭遇许多困难。
A
C. 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候鸟迁徙的知识。
D. 选文中使用
“
高速公路
”“
冒险事业
”
等词,使说明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
“
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
”
中
“
大多数
”
一词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2.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选文原意的一项是(
)
A. 同一季节,气温会随着纬度的改变产生梯度性的变化。因此,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
B. 在众多观测候鸟飞行路线的方法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
C. 硫磺鹀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外的北方天空。
D. 作者对候鸟迁徙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守信责任是肯定和赞美的。
C
3.
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
材料一
】1985
年,首次迁徙到昆明的红嘴鸥有
9 000
多只,到
2015
年已达
40 500
只。近年来,昆明已建成大量滇池湖滨湿地,许多候鸟都来昆明栖息繁衍。
【
材料二
】
仙鹤是我国境内重要的迁徙鸟类。它们的越冬地和中途停留地,目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大多数都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
材料三
】1985
年
12
月,昆明市政府公布了保护红嘴鸥的通告。
1982
年,国务院决定,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在我国开展
“
爱鸟周
”
活动。从
2006
年开始,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每年
5
月的第二个周末举行
“
世界候鸟日
”
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候鸟,其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迁徙中受到的伤害在减少,数量在增加。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为什么会迷路
①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它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们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并且以直线路径
“
飞奔
”
回家。鹅、蟾蜍以及蜘蛛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本领。
②然而,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这些动物。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从起点走到终
点,再返回起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就是没走到。看来,现代人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③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海马区
:
大脑中负责记忆日常生活的一个区域)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这说明,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地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区中神经元的位置类似。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会迷路呢?
④研究人员测试实验者在虚拟迷宫中的导向能力。迷宫中布满了
“
捷径
”
,似乎通过这些
“
捷径
”
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但稍微掌握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
“
捷径
”
其实是
“
陷阱
”
,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然而,实验者却义无反顾地掉进
“
陷阱
”
。这项测试表明,人在判断方向时,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而是通过路牌指引回家的路。即使依靠建筑,我们也只是参照建筑告诉我们该左转还是右转,全然不理会这些建筑的空间分布。
⑤早期,人应该也是通过几何学知识定义周围世界、判断方向的,但是,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脑袋里储存的经验越来越多,推理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
⑥早期的人们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更别说有建筑了。于是,他们通过推理和经验指引方向。后来,世界被划分
成国家、城市、地区、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人们绘制出地图;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
GPS
)。现在,人们利用各种工具为自己指引方向。但是,麻烦在于,与动物精确计算方向和距离的导向能力不同的是,人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容易出错,从而完全迷失方向。
⑦人类的导向能力与动物的相差甚远。不过,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我们也许走出商店后忘记回家的路,却能遨游互联网;我们或许在丛林里迷失了方向,却能登上月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惋惜丧失的精确导向能力,而应该珍惜我们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空间。为了生存,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在时刻锻炼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失去还是获得,我们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繁衍生息。
(选自《科学画报》,有删节)
1.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确定方向寻找路径方面,人类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B.
人类只是通过路牌或建筑物来判断方向,而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
C.
人类精确的导向能力是随着人类经验的增加和推理能力的增强而逐步丧失的。
D.
“
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
”
一句中两个
“
路
”
的含义并不相同。
B
2.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黄地鼠、鹅、蟾蜍等动物的实验可以证明,动物并不会迷路。
B.
早期的人通过几何学知识判断方向,说明早期人的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
C.
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的出现,导致人类判断方向的能力退化。
D.
作者认为,人类精确导向能力的丧失,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的一种结果。
D
3. 日常生活中,常听人称自己为
“
路痴
”
(辨不清方向,认不得路)。请结合选文说说人类迷路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金黄地鼠、鹅、蟾蜍以及蜘蛛等动物。(2)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人类逐步丧失了精确的导向能力。(3)人类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的。
五、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极光形成之谜
①
1950
年的一个夜晚,北极夜空上方出现淡红和淡绿色的光弧,时而像在空中舞动的彩带,时而像远在空中燃烧的火焰,时而像悬在天边的巨伞
……
它轻盈地飘荡,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形状,持续了几个小时。她多彩多姿,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紫,变幻莫测。这就是美丽的极光。
②极光是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到地球两极上空,被地磁俘获产生的一种特殊光学现象。
③极光在很多地方出现过,但
“
极光之源
”
到底在哪里呢?极光是如何形成的呢?极光现象为什么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
④科学家研究认为,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极光出现的频率与太阳活动有很大关系,极光就像太阳发出的电。太阳是一颗恒星,不断放出光和热。其表面和内部进行各种化学元素的核反应,产生强大的、内含大量带
电粒子的带电微粒物流。这些带电微粒射向空间,和地球外
80
至
1200
千米高空中的稀薄气体的分子碰撞时,由于速度过快而产生发光现象。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大约为
11
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有人发现当一个“大黑子”经过太阳中心的子午线
20—40
小时后,地球上一定会出现极光。
⑤那为什么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原来,地球本身是个近似以南北两极为地磁两极的大磁石。太阳送来的粒子流接近地球时,以螺旋形的运动方式飞向
两个磁极。事实上,磁极不能完全控制所有的带电粒子流,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也能在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观察到极光。因为空气成分非常混杂,不同气体成分如氧、氮、氦、氖等在带电微粒流的作用下,会发出不同的光,所以极光看上去多彩绚丽。有人从地球磁层的角度考虑,认为地球磁层包裹着地球,就像地球的“保护网”,使之避免遭受到太阳风辐射粒子的侵袭。但在南北极的上空,这张“网”并不结实,有较大的“间隙”,通过“间隙”,部分太阳风便会侵
入地球磁层。由于南北极上空有“间隙”,因此极光现象多发生在两极地区的上空。
⑥但是,上述观点虽较好地解释了极地地区的极光现象,却无法解释近地面附近出现的极光现象。一些人认为这些极光是由于地面附近的静电放电所产生的。据史料记载
_____
,离地面
1.2
—
3.0
米的地方都出现过极光。有时人们在出现近地极光的地方,还能闻到臭氧的味道。
⑦因为许多极光现象与彗星明亮的尾巴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极光现象与彗星联系起来,这对认识极光有一定的好处。尽管极光之谜还没有完全揭开,但人类对它已经有了较科学的认识,也许很快科学家们就能告诉我们极光真正的奥秘。
1.
下列各项中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极光看上去绚丽多彩,是因为空气中氧、氮、氦、氖等不同气体成分,在带电粒子流的作用下,发出了不同的光。
B.
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但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也能观察到极光。
C
C.
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为
11
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
D.
极光形成之谜至今还没有完全揭开,启示我们科学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
2.
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描写了地球北极神奇而绚丽的极光现象,引出说明对象
“
极光
”
,语言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严密地揭示了极光的本质特征。
C.
选文第⑥段的加点词语
“
据史料记载
”
表明下文的内容有科学依据,起到限制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
本文采用空间顺序介绍了极光的特点。
D
3.
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④段与第⑤段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写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及极光形成的原因。第⑤段写极光多出现在南北两极的原因。此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③段内容一一照应,结构严谨,所以不能调换。
【第二类:文学艺术】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健康阅读势在必行
①唯有书香能致远。健康阅读可以熏陶我们的心灵,可以涵养我们的气质和自信,进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我国自古就有
“
耕读传家
”
的传统;而今,全民阅读工程也被列入
“
十三五
”
文化重大工程之一。
②然而,数字化时代,阅读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境地。
③随着数字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们阅读的数量的确远高于过去,但阅读的质量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016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一位网友这样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一度沉迷于手机阅读,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包含许多冷门,无厘头……我整天抱着手机,乐此不疲,浪费时间而不自觉,有时一直熬到大半夜。”这种阅读就是一种碎片化浅阅读。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
好像吸收了很多信息,其实更多的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失去了自我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可能。
”
当下流行的碎片化浅阅读,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加剧了社会浮躁。
④而健康的阅读应该是形与神,心与思的对话。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所说:“阅读能够使人充实、明理、智慧,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梯。阅读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⑤那么,在碎片化浅阅读风行的当下,该如何重塑健康的阅读呢?
⑥首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会造成我们知识结构凌乱、松散,坚持整本书阅读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完整、更优质,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质量和思维水平。其次,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都可以从经典开始。蜜蜂采蜜,要采花蕊中最精华的部位,读书也同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一个时代人类思想的精华。最后,
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学校和社区要积极开展读书交流会,图书展览,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营造阅读的氛围。
⑦我们相信当深入阅读,经典阅读得到落实时,全民阅读才得以实现。我们的阅读会出现更加健康的局面,到那时,阅读也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自觉。
(根据李志雄
《
重构我们的阅读生态
》
改编)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即标题:健康阅读势在必行。
B. 本文第①段回答了
“
健康阅读是什么
”
的问题。
C. 本文第③段从现实层面回答了
“
为什么要进行健康阅读
”
的问题。
D. 本文第⑥段回答了
“
健康阅读如何进行
”
的问题。
B
2.
下列材料与文中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
英国作家罗斯金说:
“
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
”
B.
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
“
为试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
C
C.
大学生刘稳说:
“
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用手机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各种资讯。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更利于随身携带,见缝插针地阅读。
”
D.
蔡仲学办公桌上放着
《
君主论
》
,下班后总会拿着读上几页才回家。
3.
对于健康阅读,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有:(
1
)提倡整本书阅读;(
2
)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都可以从经典开始阅读;(
3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有蚊子体重的
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
“
甲壳虫汽车雨
”
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的身体时,它先顺应着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
0
,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
当于它体重
10000
倍的力,足以致命。
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
1/50
至
1/300
,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
——
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
,
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
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能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到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
——
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
第⑤段画线句中使用列数据、打比方两种说明方法,既准确又形象地说明雨滴击中
“
空中飞舞
”
的蚊子时施加给它的力量之小,便于读者展开想象,感知理解。
B.
蚊子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C.
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
,
足以使蚊子致命。
D.
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
B
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B.
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
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
“
融为一体
”
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D.
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所产生的冲击力。
B
3.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将人和蚊子在雨中漫步的“惬意”和“危险”作比较,提出蚊子“在雨中为什么能够毫发无损”的问题,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问题的具体说明。
【
第三类:社会经济
】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超越时空的量子通信
一种被称为量子通信的新的通信方式初露端倪。它是一种不受通信双方空间距离限制、不存在任何传输时延的真正意义上的实时通信,因此,它可望承担起未来宇宙通信的使命。那么,什么是量子通信呢?
简单地说,量子通信就是根据量子力学关于相互耦合的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等)之间存在的超光速关
联来实现信息的传递。量子力学指出,如果我们对相互耦合的一对粒子中的一个粒子进行测量,另一个粒子将会瞬时“感应”到这种影响,并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不管这两个粒子间相隔多远。上述这种微观粒子间的超光速关联和影响叫作“缠结”,它是一种具有交互作用的粒子之间通过“感应”而建立的神奇连接。这种连接是实现超光速通信的主要依据。量子通信的优点很多,首先便是它的零时延,正是由于这个特性,它可望应用于未来的星际通信;其次是它可以不通过双方之间的空间进行,
这就避免了环境对通信的干扰;第三,是保密性强,因为信息载体可以只保存在收发信息的双方,使与此项通信无关的第三者无法干扰和窃听。此外,它还是一种环保型通信,不会产生电磁污染。
量子通信系统由量子态发生器、量子通道和量子测量装置组成。按其所传送的信息是经典还是量子而分为两类。前者主要用于量子密钥的传输,后者则可用于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缠的分发。隐形传态是一种脱离实物的信息传送,它的过程是光提取原物的所有信息,然
后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接收地点,接收者再根据这些信息选取与构成原物相同的基本单元,制造出原物完美的复制品。但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不允许精确地提取原物的全部信息,这个复制品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隐形传态”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
1993
年,
6
位科学家提出了利用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方案:将某个粒子的未知量子态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把另一个粒子制备到该量子态上,而原来的粒子仍留在原处。其基本思想
是:将原物的信息分成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两部分,它们分别经由经典通道和量子测量而获得,量子信息是发送者在测量中未提取的其余信息;接收者在获得这两种信息后,就可以制备出原物量子态的完全复制品。
量子通信的最终实现,需要将量子技术、生物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另外,通过对人脑意识过程的深入研究,还有可能使量子通信的速率大大提高。以至有一天,可以将生物芯片植入人的大脑,实现人脑间的超光速通信。
(选自
《
百科知识
》2007
年第
7
期下)
1.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缠结是指测量相互耦合的一对粒子中的一个粒子,另一个粒子将会瞬时
“
感应
”
,并发生相应变化的神奇连接。
B.
经典信息主要用于量子密钥的传输,量子信息可用于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缠的分发。
C
C.
隐形传态的过程是光提取原物的所有信息并传送到接收地点,然后根据这些信息选取与构成原物相同的基本单元,制造出完美的复制品。
D.
量子隐形传态的新方案,在信息传送过程中,传送的仅仅是原物的量子态,而不是原物本身。
2.
下列各项是依据原文而进行的推断和想象,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量子通信因为具有零时延的优点,所以可用于星际通信。
B.
只要利用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就能最终实现量子通信。
C
C.
接收者获得经典信息与量子信息后,就可以制备出原物量子态的完全复制品。
D.
通过对人脑意识过程的深入研究,使量子通信的速率大大提高,大脑植入生物芯片后,就可以实现人脑间的超光速通信。
3.
根据文章内容,请你对
“
量子通信
”
下一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量子通信是根据量子力学关于相互耦合的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等)之间存在超光速关联来实现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病菌影响心理与行为
①病菌影响身体,不言而喻;可病菌影响心理和行为,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②病菌导致的传染病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带来了沉重的生存压力。只有那些拥有能够抵御病菌威胁的身体和行为机制的物种,才能在一个遍布微型捕食者的世界里存活下去。如果把来自病菌的威胁看作一把锁,那么人类至少有两把可以开锁的钥匙。其中一把是我们熟悉的身体免疫系统,而另一把就是行为免疫系统。
③不过,生物学家认为,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它不是免费的,需要付出代价。身体免疫可能发生识别错误,结果可能导致对自身正常细胞或者组织的攻击。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需要耗费相当能量,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身体免疫需要让一批细胞担任抗体,从而可能削弱或者破坏这些细胞原有的功能。因此,尽管身体免疫通常很有效,也不能经常使用。否则,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身体免疫还具有滞后的特点,只有在病菌进入人体之后这一系统才会启动。
④加拿大心理学家舍勒和邓肯提出了行为免疫系统的概念。这是一套包括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在内的复杂系统,其功能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启动之前,提早发现并远离可能存在病菌的场所或线索,从而减少疾病感染的可能。其实,很多动物都在这么做。比如,牛羊会避免在撒满粪便的草地上觅食,雌性牛蛙会避免跟已经染病的雄性牛蛙交配,一只得了小儿麻痹症的黑猩猩会被其他黑猩猩孤立。
⑤舍勒和邓肯指出,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某些个体在形体和动作方面偏离常态,因而可能被无意识地感知为疾病症状,进而导致了针对他们的歧视。
⑥舍勒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歧视某些人,是因为把他们当成了病菌携带者。认为自己身子弱、容易染病的人,很少跟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他们害怕染病,因此拒人于千里之外,虽然这些人可能并未携带病菌。
⑦害怕病菌还会导致对陌生人的恐惧。人们对自己人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跟我们携带有相似的病菌,因而不太可能把致命疾病传染给自己。跟自己人相比,陌生人更可能导致疾病感染。同时,陌生人也更可能有意无意违背当地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不少都是用来防止疾病传染的。舍勒等人发现,人们面对陌生群体,越是觉得容易感染疾病,就越是容易怀有敌意,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
⑧当然,行为免疫虽然导致携带病菌者被别人孤立,但也给了他们自己观察世界的机会。写下
《
我与地坛
》
和
《
病隙碎笔
》
的史铁生,疾病缠身,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跟轮椅亲密接触。他对世界的观察非常深刻,笔下不时会有富有哲理的句子。无独有偶,进化生物学的创始人达尔文也是一生为病困扰,身体不好,需要妻子照料。他长期深居简出,在孤独中笔耕不辍,完成了不少伟大的作品。
(选自
《
中国科普文学精选
》
,有删改)
1.
下列对
“
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
”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身体免疫系统在杀死病菌的同时可能会误杀我们体内的正常细胞。
B.
身体免疫系统在发动攻击时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
C.
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经常使用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D.
身体免疫系统虽然能有效阻止病菌进入我们的身体,但具有滞后的特点。
D
2.
下列对
“
行为免疫
”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为免疫包含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等因素。
B.
行为免疫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失败后启动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C.
行为免疫能让人提早发现并远离病菌,从而减少疾病感染。
D.
行为免疫可能会导致一些人产生针对他人的歧视心理。
B
3.
根据文章内容,请指出人类的哪些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些形体和动作偏离常态的个体因被怀疑为病菌携带者往往被歧视。人们歧视某些人,是因为把他们当成了病菌携带者。认为自己人携带的病菌同自己携带的相似,不太可能把致命疾病传染给自己,偏爱自己人。因为对感染病菌的恐惧,一些人对陌生群体怀有敌意。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玻璃之王
1959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杜威兹教授等人用制造玻璃的方法,将高温金
——
硅合金熔体喷射到高速旋转的铜轴上,以每秒
100
万摄氏度的冷却速度快速冷却熔体,第一次制造出了不透亮的玻璃。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看到这种刚诞生的合金材料时,曾嘲讽地说这是一种“愚蠢的合金”。这种不透亮、看起来“愚蠢的”的东西,就是在材料科学领域开辟出一条新道路的“玻璃之王”
——
金属玻璃。
金属玻璃形成的原理是什么呢?通常情况下,金属及合金在从液体凝固成固体时,原子总是从液体的混乱排列转变成整齐的排列,即成为晶体。但是,如果金属或合金的液体凝固速度非常快,原子来不及排列整齐便被冻结了,最终的原子排列方式仍类似于液体,是混乱的,这就是非晶态合金。因为非晶态合金原子的混乱排列情况类似于玻璃,所以又被称为金属玻璃。
那么在实际生产中金属玻璃又该如何获得?研究人员发现,单一的金属液体凝固形成非晶态所需的冷却速
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物质液体。例如,普通的玻璃液体只要慢慢冷却下来,得到的玻璃就是非晶态的;而单一的金属液体则需要每秒高达
1
亿摄氏度以上的冷却速度才能形成非晶态,这个速度是普通玻璃的无数倍。由于目前工艺水平的限制,实际生产中难以达到如此高的冷却速度,也就是说,单一的金属难以在生产上被制成非晶态的金属玻璃。但是,合金弥补了单一金属的缺憾。合金具有这样两个重要性质:第一,它的熔点远低于纯金属。例如,纯铁的熔点为
1 538℃
,而铁硅硼合金的熔
点一般在
1 200℃
以下;第二,液体状态的合金原子更加难以移动,在冷却时更加难以整齐排列,也就是说,更容易被“冻结”成非晶体。这样,人们在实际生产中就将金属与其他物质混合形成合金后再来获得非晶态的金属玻璃。
目前,金属玻璃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它具有较强的韧性、刚性、优良的磁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等,人们赞扬它是“敲不碎、砸不烂”的“玻璃之王”。金属玻璃已被用于制造高档录音机、录像机的高耐磨音频视频磁头。因为具有良好的磁学性质,金属玻璃还被用于制造高压容器、火箭等的重要部位的零部件。科学家们还预言,凭借其耐腐蚀、抗撞击、耐冷热的特性及优异的力学性能,金属玻璃将来可能会成为航天、军事及民用领域的理想候选材料。
1.
下列关于金属玻璃的形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普通玻璃相比,金属玻璃形成的关键是对液态冷却时的速度要求更高。
B.
金属玻璃的最终原子排列方式,仍然是混乱无序的,与液态时相似。
C.
单一的金属无法被制作成金属玻璃,只有合金才可以。
D.
液体状态下,合金的原子更难运动,冷却成金属玻璃时更难整齐排列。
C
2.
关于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的比较,下列说法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都是非晶体。
B.
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的铸造方法相同。
C.
金属玻璃曾经因为不透亮被称为
“
愚蠢的合金
”
。
D.
金属玻璃的应用范围更广,已经被用于制造录音机、高压容器和火箭等,成为航天等领域的理想候选材料。
D
3.
结合文章,具体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按逻辑顺序对玻璃之王
——
金属玻璃进行具体的介绍。第
1
自然段写金属玻璃的诞生史;第
2
、
3
自然段写金属玻璃的形成原理与制造关键;第
4
自然段写金属玻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
第四类:生物科技
】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带你认识手机彩码
①二维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有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以二维码标准为核心,将手机作为载体而展开的手机二维码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大型超市、地铁、商场、机场、公交车等公共场所随处都可见二维码的身影。
②识读应用是二维码的重要应用之一,主要用于平面介质上。消费者可以利用手机内的读码软件,轻轻对准平面杂志或是海报上的二维码一拍,就可以将二维码图形立即转化为文字,或是连接到相关网址,更方便地实现手机上网或内容下载。
③然而,随着二维码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它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二维码信息需要通过手机摄像头来读取,只有支持近摄技术的终端才能满足用户的主动识别需求,但目前大部分终端都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受技
术、终端、信息容量等瓶颈限制,二维码现在
主要
用于被动识别,其在主动识别方面鲜有作为。于是,手机彩码应运而生,走向前台应用。
④手机彩码是建立在二维码基础之上,加上黑、蓝、绿、红
4
色矩阵构成的彩色三维图像矩阵码。有别于二维码依据黑白像素的大小来表达信息,彩码以四种相关性最大的单一颜色红、绿、蓝、黑作为信息载体。相比二维码技术,彩码采用模糊识别技术,具有较高的容错能力,对图形和色彩设计的容忍范围更大,因此彩码整
体形态可以表现得十分丰富。彩码的最大优势是采用了新的信息携带方式和新的识读手段,使得彩码的识别更加高效、便捷、可靠,而且价格也更加低廉。
⑤作为解决二维码技术和应用瓶颈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条码技术,手机彩码是通过颜色和形状来承载信息量的,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二维码的几十倍,其应用比二维码更加广泛。一般的商品以及报纸、杂志上的广告都可以附有相应的手机彩码,用户拍摄彩码图案主动识别彩码所包含的信息,即可自动链接到相应的
WAP
网站
上,直接浏览商品、下载折扣券、用手机支付购票等,也可随时随地体验铃声、游戏、视频等主流媒体信息。在日韩等国,手机彩码的使用已经普及到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户外屏幕、广告牌、杂志、商品、电影海报、广告宣传品上随处可见各式设计新颖的手机彩码,它比以往的识别方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和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⑥在我国,彩码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天津有一定的发展。天津联通创办了彩码生活网,并推出“
e
票通”业务。“
e
票通”业务采用彩码识别技术,以手机
为载体,通过彩信将彩码发至用户的手机上,是一种将电子打折卡和优惠券合二为一的手机电子凭证。客户凭手机彩码到“
e
票通”特约商户申请,即可享受购票、购物等各种优惠消费。
⑦虽然手机彩码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受到缺乏统一的手机彩码标准和规范以及商家和用户的认知度较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手机彩码在我国的发展还将经历一定时期的培育和磨合,才能形成大规模的应用。
⑧手机彩码的出现,实现了二维码应用从固定到移动的飞跃,建立起了人与物之间的普遍连接,因而成为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及
3G
、
4G
时代的到来,手机彩码技术必定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认知,并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从而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
(选自
《
百科知识
》2011
年
11
月,略有改动)
1.
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
“
手机彩码技术
”
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手机彩码识别更加高效、便捷、可靠。
B.
手机彩码价格更加低廉
,
包含的信息量大。
C.
现在,一般的商品以及报纸、杂志上的广告都一定附有相应的手机彩码,用户拍摄彩码图案主动识别彩码所包含的信息,应用方便。
D.
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及
3G
、
4G
时代的到来,也为彩码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C
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手机彩码的最大优势是采用了新的信息携带方式和新的识读手段,使得彩码的识别更加高效、便捷、可靠,而且价格也更加低廉。
B.
文中
“
二维码现在
主要
用于被动识别,其在主动识别方面鲜有作为
”
,加点词
“
主要
”
表明被动识别在二维码诸用途中的地位,表意准确、严密。
C
C.
二维码和手机彩码的区别在于二维码依据黑白像素的大小来表达信息,手机彩码是黑、蓝、绿、红
4
色矩阵构成的彩色三维图像矩阵码。
D.
手机彩码市场前景广阔,必定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认知。
3.
二维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限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信息量越来越大,它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2
)信息需要通过手机摄像头来读取;(
3
)只有支持近摄技术的终端才能满足用户的主动识别需求,目前大部分终端都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PM2.5
污染
①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媒体的关注,以
PM2.5
为代表的“超细灰尘”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
PM2.5
是什么?它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面对雾霾天气,我们应如何抵御
PM2.5
污染呢?
②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
1/20
。虽然
PM2.5
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
的组成部分,但
PM2.5
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
PM2.5
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③以
PM2.5
为代表的“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它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
10
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
2.5
微米至
10
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
2.5
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⑤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
PM25
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
解在血液中,分布到全身,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⑥
PM2.5
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⑦近
30
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
4
倍多。目前普遍认为这
可能
与雾霾天增加有
一定
的关系,很多人已经把雾霾天气比喻成为大自
然的“吸烟室”。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等疾病,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情况,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
⑧
人体每天需要呼吸大约
10
立方米的空气,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
面对雾霾天气,我们应该如何抵制
PM2.5
污染呢?首先,少开
车,堵车就熄火。汽车尾气不仅危害长时间在道路周边的人,也危害司机本身,特别是长时间堵车、汽油得不到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尾气危害更大。所以长时间堵车时最好熄火,尽量少开窗。其次,严禁近郊私自焚烧垃圾和枯草败叶。私自焚烧所产生的二英、烟尘颗粒等有毒物质,会使周边的城市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毒雾”。接着,要减少外出。专家认为,对于雾霾天气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外出。戴口罩可以防止一些灰尘进入鼻
腔,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对于最近引发热议的
PM2.5
,专家认为即便是专业的医用口罩,主要针对
PM3
以上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于
PM2.5
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抵御能力不强。最后,室内不吸烟,远离二手烟;灰霾天气少开窗,可以养点花花草草;使用空气净化器,市面上
80%
的空气净化器都以净化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为主,对
PM2.5
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勤换过滤芯。
1.
阅读全文,指出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PM2.5
粒径小,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没有粒径大的颗粒物大。
B.
粒径在
2.5
微米至
10
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可完全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或者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
C.
近
30
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
4
倍多。这完全是雾霾天增加的结果。
D.
雾霾天要减少外出,因为即使戴上口罩,它的防护作用也是有限的。
D
2.
阅读全文,指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 )
A.
第⑦段中的加点词语
“
可能
”
表推测、估计,
“
一定
”
起限制作用,说明并不完全肯定肺癌患病率上升与雾霾天增加有关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B.
第⑧段画线的句子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人每天大量呼吸并过滤空气的特点,易于读者理解。
C.
第⑤段说明
PM2.5
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对人体造成危害。
D.
第⑧段介绍了面对雾霾天气,抵制
PM2.5
污染的方法。
A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案例中李强的做法有哪些不当。
【
案例
】
李强患有贫血,为增强体质,他加强锻炼身体,一年四季从不间断。遇到多雾天气,也会驾车到城郊去爬山。有时遇到拥堵,他也从不熄火。他认为雾再厚,街上买个普通的口罩戴着爬山就没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多雾天气时,空气污染严重,锻炼会加重贫血病情;(
2
)遇到拥堵,应该熄火,避免汽车尾气污染;(
3
)戴口罩并不能有效抵御
PM2.5
以下颗粒物的污染。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DNA
数据
①“欢迎来到
DNA
数据保护中心!您现在正在档案馆里。”讲解员微笑着做了一个手势,示意我们可以仔细观察这间屋子。仅仅三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储藏着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所有数码信息,包括数千亿张家庭照片、音乐、文件和其他影像资料。
②这个场景一点也不“科幻”,就像在“硬盘”上保存数据一样,人们已经知道怎么在
DNA
上保存数据了。
2016
年
4
月,著名的好莱坞影视技术公司特艺集团的研发团队宣称自己已经在几段
DNA
上储存了
100
万份电影
《
月球旅行记
》
的拷贝。
③特艺集团的成就并非创举。早在
2012
年和
2013
年,就有两个团队将一本
300
页的书、若干图像、一个
PDF
文件,甚至声音成功地储存在了
DNA
上。而这次的新奇之处在于第一次成功地把视频资料储存到了
DNA
上。这也说明现在已经可以在
DNA
上存储一切数码信息。
④如今,人类产生越来越多的信息,而储存它们变得越来越困难。在电脑和手机的时代,我们现在每年制造出来的数据要比人类有文字以来产生的数据总和还要多
!
预计从
2013
年到
2020
年,这一数据量将增长
11
倍,且这种趋势并无逆转迹象。根据数据储存专业公司易安信的计算,如果用内存为
128GB
的苹果
ipad Air
来储存这些数据,所需的
ipad Air
叠起来可以在地球到月球之间堆六摞。人类呼唤比现有储存系统更高效的新系统。
⑤
DNA
恰能满足以上需求,数十亿年来,它一直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DNA
能将数量惊人的数据储存在极小的体积里,因此也是最高效的:在体积不到一只蚂蚁的百分之一的人类细胞核中,
DNA
包含有
35
亿对碱基,而碱基是编码遗传信息的最基本的材料。在硬盘上,信息以“字节”(
0
或
1
)形式记录,每个字节要占
200
纳米(
0.0002
毫米)的空间;而在
DNA
上,记录一个字节只需
0.2
到
0.3
纳米。
⑥如今,
Google
、
facebook
和亚马逊为了储存数据,需要多个面积数倍于标准足球场的数据中心的支持,而且这还很耗电。而用
DNA
这种新型载体,只需一个汽车后备厢就能满足它们所有数据的储存需求。
⑦那么,
DNA
是如何录视频的呢?特艺集团请来美国基因学家当顾问。他们首先将电影数码化,转化成电脑能识读的二进制语言,也就是转化成一系列
0
和
1
的编码。然后研究人员将这些二进制编码转化成由四个碱基
(
A
、
C
、
C
、
T
)构成的
DNA
编码。得到这串编码后,就能制成相应的
DNA
序列,并在合成器(一组能自动拼接
A
、
C
、
C
、
T
的机器)的帮助下,拷贝数千份。这样就获得了
DNA
片段,它们如同发丝一样漂浮在装有液体的玻璃容器里,每一份都包含着电影的一个片段。
⑧
DNA
储存的另一张王牌就是它的持久性。只要储藏空间保持寒冷干燥且避光,保存时效可能长达数千年,即使在恶劣环境中其半衰期也超过
500
年。现有的
其他载体,无论是硬盘、
CD
还是
DVD
,最多只能保存数十年。并且,这些载体一旦过了保存期限,硬件就会更新换代,再也找不到能读取它们的机器了。但
DNA
储存就没有此类问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一定会有破译编码的技术。
⑨不过
DNA
储存还无法立即取代硬盘。读取(排序),尤其是写入(合成)所需的时间还是太漫长了。不仅如此,这两个步骤目前耗资甚巨,合成成本可达数百至数千欧元。
⑩但数十年后,或许
DNA
储存就会普及。对于没有迫切使用需求的信息,我们就可以考虑用
DNA
来储存。事实上,
DNA
储存已经引起了电影公司、博物馆、档案馆,还有诸如亚马逊、
Google
之类有长期信息储存需求的机构的兴趣。
⑪
信息技术巨头微软公司于
2016
年
4
月宣布,将购买
1 000
万条
DNA
,用于研究数据储存。这次,科学终于追上了科幻小说的步伐
!
(选自
《
青年文摘
》2017
年第
2
期
,
有删改)
1.
下列各项中对本文内容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
DNA
储存数据技术。
B.
本文列举了大量的数据,使语言表达准确严密,符合客观事实。
C.
本文从优越性、局限性、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介绍了
DNA
储存技术。
D.
本文主要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了
DNA
储存数据技术的有关知识。
D
2.
下列关于
DNA
储存数据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DNA
储存数据技术具有高效性和持久性这两大优点。
B.
如今人类已经可以运用现有科学技术在
DNA
上储存一些数据信息。
C.
特艺集团与两个团队一起成功地将视频资料首次储存到
DNA
上。
D. DNA
储存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读取,写入所需的时间长,耗资巨大。
C
3.
文章第⑤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
DNA
储存数据的高效。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
①自
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首次在医学上应用,花了
13
年时间。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等药物的发现、发明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折起伏的过程。因普通药物和传统疗法的局限性,生物制药公司从
20
世纪末开始把目光投向基因疗法。近年来,基因疗法更成为业内热门的领域之一,因为它
很可能
成为癌症的终结者。
②人类的许多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我们身体细胞内的基因缺陷造成的。就像盖房子必须要依赖图纸一样,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也需要各种“图纸”,这就是基因蓝图。它们允许细胞制造出相应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再来控制应有的功能。如果基因发生突变,蛋白质就会随之改变,不再按照正常的方式工作。而基因疗法,就是试图通过修补失效的基因,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③基因疗法目前还处在“物以稀为贵”的时期。最典型的案例是,
2015
年德国医生伊丽莎白
·
泰森为病人做了脂蛋白脂酶缺乏症的基因治疗,疗效很好,但十分昂贵
——
一次治疗就花费了一百万美元,而且这种疗法仅针对一个人,只使用一次,成本非常高。
④基因疗法对遗传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疗法向公众开放。
2016
年
4
月,欧洲部分国家为一些修复免疫系统的基因疗法开了“
绿灯
”
。
2017
年,治疗失明的基因疗法也将在美国通过商业许可。
⑤不过,基因疗法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据行业杂志
《
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新闻
》
报道,前不久,就有三位患脑瘤的病人因服用基因试验药物而相继死亡。无可罝疑,任何一种成熟可靠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都需要经过一代、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以很多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我们热切期盼着安全、廉价的基因疗法能早日造福人类。
(选自
《
知识就是力量
》
,略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甚因疗法离我们还很遥远。
B.
基因疗法与癌症的关系。
C.
基因疗法临床治疗的风险。
D.
基因疗法的治疗原理与应用探索。
D
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既介绍科学原理,又列举事实事例,向读者普及了基因疗法的相关知识。
B.
第①段中加点词
“
很可能
”
表示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
第④段中加点词
“
绿灯
”
的意思是基因疗法可以修复人的免疫系统。
D.
第⑤段中介绍了基因疗法失败案例的确切来源,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C
3.
举例说说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基因蓝图比作“图纸”,生动地说明它对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有着重要作用。第③段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目前用基因疗法治疗疾病费用昂贵,成本很高。第④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基因疗法向公众开放。
【
第五类:智能科技
】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苗族银饰
①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当你行走在苗乡时,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集市,还是在石板铺路的村寨,都会有三三两两的苗家阿雅(妇女)、黛帕(少女)穿着由五彩的花边和闪亮的银饰镶成的民族盛装映入你的眼帘,让你感受到苗族银饰悠久、神奇、精美的文化魅力。
②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据有关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苗族的银饰文化得到一脉相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苗族金银神话的诠释。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饰品做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馈赠也是常事。为求“长命富贵,
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终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总之,“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③由于苗族在国内外散居很广,其银饰的品种也纷繁多样,主要有银雀凤冠、银牌耳环、银项链、银手镯、银脚环等等。在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图案则多由龙凤花鸟等动植物形象构成,造型生动,玲珑精美。
④从古迄今,苗族银饰的工艺水平从粗糙不断走向精美。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奇葩,都是由银饰工匠们手工制作的,工艺方法有铸炼、锤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制作流程
大抵
经过吹烧、锻打、镶嵌、擦洗、抛光五道工序。苗族银匠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在造型设计上也堪称高手,他们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并根据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在细节、局部的刻画上推陈出新。经过银匠精心设计和加
工,件件银饰各具其妙。其中最具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银匠聪明才智的是“呆四连环套梅花戒指”。
它比现代魔方更巧妙,由四个连环组成,每个连环上有“
L”
形状物,平折成
90
度,其上饰有数朵梅花,每环交错套在一起,能分能合
。此戒指若分开后,不熟悉之人难以复原,故名“呆四连环套”。
⑤苗族银饰丰富多彩,天成一韵,就像一首用白银写就的美丽诗篇,那么纯净,那么隽永,那么令人回味无穷,百读不厌。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
苗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
“
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
”
。
B.
银饰文化渗透于苗家人日常生活,男婚女嫁、祝寿送终、遗产继承都离不开银制饰物。
C.
苗族银匠是锤砧劳作的行家,是造型设计的高手,其所制作的银饰堪称民间艺术奇葩。
D.
“
呆四连环套梅花戒指
”
是最具苗族民族特色、充分展现银匠才智的苗族银饰。
B
2.
下列对文章写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描述苗女的民族盛装,点明苗族银饰之美,引出下文,使全文形成
“
总
—
分
”
的结构。
B.
第④段中加点的
“
大抵
”
一词准确说明苗族银饰基本的制作流程,符合实际,也不排除例外。
C.
第④段中的画线语句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具体而形象地说明
“
呆四连环套梅花戒指
”
的特点。
D.
第⑤段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展示了苗族银饰的非凡魅力,体现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A
3.
根据全文,请概括
“
苗族银饰
”
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苗族银饰具有悠久、神奇、精美的文化魅力;(
2
)苗族人酷爱银饰,“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银饰成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3
)其银饰的品种纷繁多样;(
4
)在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
5
)图案则多由龙凤花鸟等动植物形象构成,造型生动,玲珑精美。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洞悉宇宙,天眼已开
①
2016
年
9
月
25
日,是举世瞩目的“天眼”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竣工的日子。这只在贵州的群山之中凝视着宇宙的“天眼”,即将开始追寻宇宙最深邃的过去,搜索地外文明的踪迹。
②
FAST“
藏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这个巨大的洼坑本身,就是
FAST
的三大创新之一。选择把“天眼”安放在这里,不
仅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环抱的群山还为“天眼”的观测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
③“天眼”的工作原理其实跟咱们平时常见的锅式天线差不多,通过抛物面把采集到的信号反射到接收信号的馈源舱里,再由相应的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只不过,“天眼”有世界级的超大口径,采集的是来自宇宙的海量信息,而它的大脑,是曙光超级计算机。
④这只大眼睛是由
4 450
块反射面板拼在一起组成的。与普通的锅式天线相比,它的反射面是个球面。说得再通俗一些,从侧面看,“天眼”要比普通的锅式天线更深一些。这个巨大的反射面摊开来足有
30
个足球场那么大。真真是一口“名副其实”的“大锅”。
⑤
FAST
的第二大创新,是为了让这口大锅能更好、更精确地采集来自天空中某个区域的信号。首先,这口“大锅”被“端起来”架在一个周长
1 600
米的环形圈梁上。离开地面的“锅底”上的每一块反射面板都被一根根钢索
牵拉着,形成一张巨大的索网。在上万根钢索的牵拉下,这几千块反射板能够在“锅底”形成一个
300
米直径的瞬时抛物面,汇聚来自某一个方向的电磁波,就好像“天眼”里转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远方。相比之下,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虽然也不小,但是它的眼睛就永远只能盯着一个方向。
⑥只有“瞳孔”可以转动还不够。光线射入眼睛,需要投射在视网膜上才能被最终处理成眼前的风景。“天眼”的“视网膜”,就是由
6
根钢索吊在“锅里”的馈源舱。
⑦巨型“天眼”的“小小”馈源舱重达
30
吨。所谓“馈源”,就是“汇聚”所有从宇宙中接收到的信号的设备,馈源舱就是用来安放这些设备的地方。要想最大限度地接收大锅采集反射回来的信号,馈源舱就必须像传统的锅式天线一样处在焦点的位置上。这下问题就来了,还记得刚才说过的吧?“天眼”的“瞳孔”是会转动的!
4 450
片反射板可以在钢索的牵拉下根据观测的需要随时改变瞬时抛物面的朝向。相应的,“天眼”的“视网膜”也就必须得能跟着瞳孔一起动才行。否则就是睁眼瞎喽。
⑧想让这个
30
吨重的大家伙动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看到照片里围在“锅边”的
6
座巨大的高塔了吗?他们是“馈源支撑塔”,高的有
168
米,最矮的也有
128
米。每座塔都有一根钢索拉住馈源舱的一个角,把它悬吊在“锅里”。收放这
6
根钢索,就能拉着馈源舱在“锅里”移动,满足收集信号的需要。
⑨“收放自如”的馈源舱是
FAST
的又一大创新。不论反射面如何变化,通过馈源支撑塔悬挂的轻型索拖动机的牵拉和并联机器人的二次精调,馈源舱能够随着反
射面的变化需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到达规定的位置。有多精确?
30
吨重的馈源舱,在一百多米的高空,直径两百多米的球面上,实现误差
小于
10
毫米的定位!
⑩随着“天眼”睁开,投入使用的
FAST
将首先进入调试
——
试运行观测阶段的工作。科学家们期望在未来的
3—5
年内能够通过试运行,让整套系统达到期望的观测精度与能力,获取高质量的观测数据,进而为人类获取关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脉冲星、精准时钟、深空导航,甚至是地外文明探索等更多关于宇宙的新知。
⑪与科学家们同样兴奋的,还有平塘县距离
FAST
几公里之遥的克度镇。在为“天眼”选址的时候,这座始建于元朝的小镇甚至还有人家连电都没有。这也正是“天眼”落户这里的原因之一
——
射电望远镜的观测虽然不受天气的影响,但却对无线电干扰非常敏感。电视、电台、手机,所有无线电数据的传输都会对“天眼”的观测造成干扰。没有工业、人口稀少、甚至附近小镇连电都没通的大窝凼简直就是个完美的选择,在“天眼”周边设立
5
公里的电磁波宁静区简单可行。
⑫然而,今天的克度镇早没了当年的模样。小镇如今是通往平塘县“天眼”旅游区的必经之路。不大的小镇到处可以看到“探索星空奥秘”“打造天文小镇”的标语。沿路
几乎
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家“天文宾馆”,崭新的五星级酒店还为每间客房配备了天文望远镜。大家期待的,不仅仅是一睹“天眼”的风采,更想通过这只“眼睛”,去亲眼看看那些遥远的幻想与传说。虽然,这些与当初选址的“初衷”多少都有些背道而驰。
⑬对于
FAST
团队来说,建设落成其实才只是一个开始,如何用好这只巨大的“天眼”,看到渴望的风景,才是更加令人期待的未来。
1.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B.
第④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
第⑧段开头中的
“
这个
”
是指
“
FAST
”
。
D.
第⑨段和第段中出现的加点词
“
小于
”“
几乎
”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
2.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2016
年
9
月
25
日,
“
天眼
”
竣工,我开始追寻宇宙最深邃的过去,探索地外文明的踪迹。
B.
如今,克度镇是通往平塘县
“
天眼
”
旅游区的必经之路,沿途几乎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家
“
天文宾馆
”
。
C.
“
天眼
”
要比普通的锅式天线更深一些。
D.
天气不影响射电望远镜的观测,但是无线电数据的传输会对
“
天眼
”
的观测造成干扰。
A
3.
阅读文章,简要概括中国
“
天眼
”
三大创新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
FAST“
藏在”一个巨大的由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
2
)由几千块反射面板在“锅底” 形成一个
300
米直径的瞬时抛物面,就是“天眼 ”的“瞳孔”。由
6
根钢索吊在“锅里”的馈源舱是“天眼”的“视网膜”。所以
FAST
能更精确地采集来自天空中某个区域的信号。(
3
)能“收放自如”的馈源仓,不论反射面如何变化,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准确无误地到达规定的位置。在一百多米的高空,直径两百多米的球面上,实现误差小于
10
毫米的定位!
【
第六类:传统文化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榫一卯
①
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是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
1056
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
6 900
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
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
——
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
注释
】①
榫卯(
sǔn
mǎo
),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介绍的内容的一项是( )
A.
本文介绍了榫卯的连接功用。
B.
本文介绍了榫卯的平衡。
C.
本文介绍了榫卯的耗能。
D.
本文介绍了古建筑中的木构建筑。
D
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④段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第⑤⑥段介绍榫卯的两种功效。第④段和第⑤⑥段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B.
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该段承接了上文对榫卯技术方面的介绍,引出了下文对榫卯能衍生出的文化的介绍。
C
C.
“
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
功臣
”
一词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题目
“
一榫一卯总关情
”
意即榫卯关联着人的情感。简单、实用的榫卯,又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者领悟到,事物连接在一起的关系,精髓就是榫入卯眼。
3.
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文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
【
材料
】
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一句老话,叫
“
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可以。应该放在第④段中。因为这段材料突出说明了榫的连接功用,而选文第④段也正好说明的是榫的连接功用。
示例二:不可以。因为材料主要说明榫在家具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而选文主要说明榫卯在古代木构建筑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