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
宁
斯
大
林
赫
鲁
晓
夫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新
经
济
政
策
斯
大
林
模
式
改
革
解体
1991.12.21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结构
1917.11.7
材料一 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
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中在反革命势力之下,既使在苏维埃政
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
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勤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
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二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
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
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材料三 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
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
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
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
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
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问题一】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怎样的形势?
⑴ ¾国土被敌人控制,反革命活动猖獗。
⑵ 经济凋敝,物资奇缺。
⑶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资产阶级
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干涉,扶植俄国国内反
革命力量。
(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阅读材料: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
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
系列非常措施。
【问题二】“非常时期”指什么?采取“非常措施”的
目的是什么? “非常措施”有哪些?有何特点?
“非常时期”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1918——1920)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内容: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特点:“战时” “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分配制度
劳动方面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
不允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
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
量供应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普遍劳动义务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
阅读p.95学思之窗和课本p.95第一段
【问题三】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是什么?这
项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
3. 评价
(1)政策的必要性
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
财力,战胜敌人”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2)2)政策的积极性政策的积极性
①①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②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尝试。。
(3)政策的局限性
①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②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如国家垄断全部经济、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分配等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
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材料一: 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
目疮痍, 1920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还少
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的14%,其中钢和生铁的
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只有1/3;谷物产量比
1913年减1/3。全国陷入饥荒,人民基本的面包和衣
服都得不到满足。1920-1921苏俄又遭遇大旱灾。粮
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
思考:归纳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
长期战争破坏和自然灾害使苏俄国民经济几近崩溃
阅读下列材料:
继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
消。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
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材料三: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春,在
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
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喀琅施塔德水兵叛乱,他们抛
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叛乱的水兵大多来自农村,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思考:归纳两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用一句话对材料
一二三进行总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农民反抗,农民不满引起军队动
乱,工人也因生活条件恶化反对布尔什维克党的统治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
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 摘自《列宁选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四: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
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
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五: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
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
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
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自《列宁选集》
思考:以下三则材料材料说明了什么?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严峻形势中认识到”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决
定调整政策。
1、背景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的标志
19211921年年3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制度—— …………
(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
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
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
展。
3.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
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
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
动制
实行工资制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并存)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
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
中管理)
(平均主义) (按劳取酬)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各有何不同?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高度集中,行
政管理。
单一的公有
制体制。
项目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政策
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特特
点点
管理方法、管理方法、
手段手段
经济体制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
新在何处?
4、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
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
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项目
年份
农业总
产值%
种植
业%
畜牧业% 粮食(万吨)牛(万头)
1913 100 100 100 7650 6060
1920 67 64 72 4519 5250
1925 112 107 121 7247 6210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亿卢布)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 100 13.8 75.5 108.1
阅读下表并结合教材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行效果及意义
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
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
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
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
拄着拐杖走动了!”
依据以上材料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4)影响: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
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
5、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①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②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的探索,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
路。路。
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
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3.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4.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
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5.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
政策主要“新”在 ( )
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改用余粮收集制代替固定的粮食税
C.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解析 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是苏俄新经济
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质上的不同之处。
C
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
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
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
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 )
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
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解析 从时间以及材料的意思看,苏联(俄)当时实行的
是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市场货币关系,促进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答案 B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
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
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
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
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1925年,苏俄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后,苏联在经
济上面临着何种任务?应该如何做?
提示: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
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时代: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
林模式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
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
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
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
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
三、斯大林模式
三、斯大林模式
1. 形成的背景:
(1)苏联的建立
时间:1922年12月30日
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加盟国家:俄罗斯、乌克兰 、白俄罗斯、
南高加索
(2)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
(3)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仍
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
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
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
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
%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
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
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
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
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2、“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1)高度集中的工业
①工业化方针的提出
时间:1925年12月
联共(布)十四大
核心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年,新经济政策
被实际终止
列宁与斯大林在一起
1926—1928年,对原有企业改建
扩建,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
②工业化的进程
制定并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苏联的五年计划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③工业化成就:
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
物质基础。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
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
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
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④工业化的特点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排斥市场经济
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
经济体系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排斥市场调节,经济效益低下;
挫伤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⑤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2009·山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
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
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
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
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
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
答案 D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目的:为配合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摆脱粮食供应的困难
③经过:
1929年开始、
1937年完成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②方针的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苏联农村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资金,
促进了工业化的顺利进行。
强制性加入,违背自愿原则;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影响农业的长久发展
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④农业集体化成就:
⑤存在的问题:
材料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
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牛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材料3: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
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
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
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
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原历史教科书
材料4: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
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
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评价
积极: 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使国民素质得到提高;
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
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
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长期固定下来
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4. “斯大林模式”的表现与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君主立宪制、
内阁制、两党
制。
政治制
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
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集体化农庄资本主义大农
场
农业制
度
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
(编制五年计划)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工业化
道路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
私有制
生产资
料所有
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模式 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
(英国)
我们党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模式,正确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
问题。在对待“市场”的态度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
B.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垄断贸易
C.斯大林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解析 苏俄新经济政策在流通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
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B
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初期西方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可看出三者的实质都
是 ( )
A.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集中全国财力进行局部调整
C.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D.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
解析 三者都是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在一定程度
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