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1
——
甘青宁专场
高考命题关注
教师如何应对高考
学生如何应对高考
1
2
3
2
为什么高考不容易得高分呢
3
知识立意
很难与实践联系
套路化
由一道化学“明星”试题谈起
4
5
实验题?
流程题?
趋势?
关注人的培养
关注人的见识
反套路化命题
关注思维发展
关注能力提升
试题更加开放
学科间综合
关注实际应用
增加新题型
增加新考点
度
·
稳
6
高考为什么要变化呢?
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人才,人才的核心是人的创造性思维
。
创造力
与
高水平的思维教育高度相关
7
高考命题关注
壹
8
命题关注
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
实际情境
教材
高考评价体系
学情
9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命题的新标准
对未来教学带来爆炸式冲击
10
立德树人
——
高考根本任务
体现?
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
,
在考查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考生的精神浸润
,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
“
四个自信
”
,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
;
展示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链接:试题情境
一核:“金线”贯穿始终
11
品德修养
奋斗精神
责任担当
健康情感
劳动精神
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
理想信念
爱国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
法治意识
政治立场
思想观念
世界观
方法论
道德品质
核心价值指标体系
12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
学科社会价值
学科本质价值
学科育人价值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化学视角看待问题 具备正确化学观念
体会化学学科魅力 激发化学学习动力
结构观
物质观
元素
观
微粒观
变化观
分类观
科学价值观
13
理解与辨析
掌握基础知识
辨析基本概念
获取有关信息
归纳与论证
识别有效证据
科学推理论证
处理转化数据
归纳总结规律
四层:能力素养“银线”常做常新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14
分析与推测
判断物质结构
分析物质性质
预测反应现象
推断反应结果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5
探究与创新
设计探究方案
描述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数据
评价实验方案
实验与探究能力
16
设计探究方案
描述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数据
评价探究方案
识别有效证据
科学推理论证
处理转化数据
归纳总结规律
判断物质结构
分析物质性质
预测反应现象
推断反应结果
掌握基础知识
辨析基本概念
获取有关知识
理解与辨析
分析与推测
归纳与论证
探究与创新
化学科考试的关键能力内涵
17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18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19
学科素养指标体系
学习掌握
实践探索
思维方法
信息获取
理解掌握
知识整合
研究探索操作应用
语言表达
科学思维人文思维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思辨性思维
20
高考评价体系的学科素养
化学考试中的学科素养
《
化学课程标准
》
的学科素养
学习掌握
思维方法
实践探索
化学观念
思维方法
实践探索
态度责任
宏观辨识微观探析
变化观念平衡思想
证据推理模型认知
科学探究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社会责任
化学学科素养与高考评价体系及课程标准中学科素养的关系
21
“四层”考查内容及其关系
22
高考评价体系带来的革命
1.
高考命题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
双向细目表
知识与能力间的关系
增加“情境”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情 境
一、高考命题的变革
23
2.
分层设计
内容分层:知识分层
情境分层:简单的情境
复杂的情境
答案分层:思维水平
结构分层:呈现层次
日常生活情
境
生产环保
情境
学术探索情境实验探索
情境
化学史实情境
24
25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命题模式?
基础性
综合性
应用性
创新性
高考试题
26
情境的分类
第一类是“生活实践情境”。
这类情境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
第二类是“学习探索情境”。
这类情境源于真实的研究过程或实际的探索过程,涵盖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问
题。学生在解决这类情境中的问题时,必须启动已有知识开
展智力活动,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
情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
27
高考通过设置不同层级的情境活动来考查学生在“四层”内容上的表现水平。
简单情境活动
复杂情境活动
情境活动的分层
需要启用单一的认知活动,即面对问题时只需调动某一知识点或某种基本能力便可解决。测评学生基本的知识和能力。
涉及复杂的认知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水平,评价其价值取向、测评其学科素养水平。
28
考查要求
考查内容
考查载体
基于情境活动的命题要求
基础性
构成学科素养基础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基本层面的问题情境
要求学生调动单一的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
29
考查要求
考查内容
考查载体
基于情境活动的命题要求
综合性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
核心价值
综合层面的问题情境
要求学生在正确思想观念引领下,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
30
31
学科间综合
18
卷
1
32
电化学知识
理解与辨析
归纳与论证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33
考查要求
考查内容
考查载体
基于情境活动的命题要求
应用性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
核心价值
生活实践问题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
要求学生在正确思想观念引领下,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或技能来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性问题
34
考查要求
考查内容
考查载体
基于情境活动的命题要求
创新性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
核心价值
开放性的生活实践问题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
要求学生在正确思想观念引领下,在开放性的综合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性的结果或结论
35
分析、设计、创造
学习、理解、运用
四层
四翼
36
37
化学学科的创新思维形式包括研究新物质的结构、发现或合成新物质、发明新反应或合成方法、构建新理论或新机理、探索新技术或新方法等。因此,高考对化学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就包括推测反应现象或物质性质、设计物质合成或分离路线、阐释机理或总结归纳等。
38
高考改革强调的思维质量考察就要重新确立一种开放的、不确定性的、无限可能的空间,而不是
囿
于这种“非黑即白”、“确定性”的思维缺陷,不再试图以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案去化解世界的无限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39
高考命题
凸显学科核心素养价值
,落实立德树人
突出考察实践应用活动
,加强五育融合
加大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强化文化自信
新风向
新考点
新考法
新要求
40
关注课标和大纲
三维目标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物质分类
物质组成
物质结构
物质性质
物质变化
41
P77
1.
考试目的
2.
命题框架
3.
命题原则
4.
命题程序
5.
典型试题与说明
(
1
)以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
(
2
)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
(
3
)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
(
4
)化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同一测试目标
创设不同的真实情境
提出不同复杂程度的实际问题
形成不同难度的实际任务
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方法也不同
42
2019
考试大纲
考核目标与要求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理解与辨析能力
归纳与论证能力
分析与推测能力
实验与探究能力
43
试题与教材
44
45
关注学情
分值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百分比
5.09
4.8
6.09
7.69
8.5
11
14.8
12.7
10.69
8.9
4.8
3.2
1.1
0.4
0.1
【
第
26
题
】
答案抽样分值分布统计
抽样数约:
210000
样品总数约:
217000
平均分(含零
/
不含零):
5.77/6.08
46
47
老师如何应对高考
贰
◆
做好规划 忙而不乱
◆
做好方案 实施落地
48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
1.
递进式教学
循序渐进,夯实基础,整合知识,有效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2.
整合式教学
教材内容量特别大,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很高,要求老师由很强的整合能力。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从形成知识体系的角度,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学科内整合
学科间整合
高考评价体系带来的变革
49
做好规划 忙而不乱
复习顺序与进度
高三化学复习顺序,多年来一直困扰着高三一线教师。
按教材章节顺序复习
按考试大纲对知识进行整合复习
将
必修
内容和
选择性必修
内容分开复习
将
必修
内容和
选择性必修
内容
整合
复习
50
必
修
与
选择性必修
内容整合复习
顺序
先复习基本概念和理论,再复习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
先复习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再复习基本概念和理论,最后复习有机化学
先复习有机化学,
再复习基本概念和理论,
最后
复习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
复习顺序与进度
51
(
1
)完善优化三轮复习
。
附件:一轮复习计划安排表
阶段复习安排
二
轮复习
(2021
年
1
月下旬
-2021
年
4
月底
)
连线织网、适度拓展,专题
训练、提
升
能力
一轮复习
(2020
年
8
月下旬
-2021
年
1
月下旬
)
回归教材、适度整合,系统全面、
夯实基础
三
轮复习
(2021
年
4
月底
-2021
年
6
月初
)
模拟高考、实战演练,
对照考纲
、查漏补缺
52
(
2
)
提倡
四轮复习
。
第一轮复习
:
12
月底前完成。梳理考点,精简内容,拓展深化,夯实基础。
第二轮复习
:
1
月初~
3
月中旬。专题整合,完善体系,限时训练,提升能力。
第三轮复习
:
3
月中旬~
5
月上旬。综合训练
+
逐题过关,强化讲评,错题重做。
第四轮复习
:
5
月中旬~
6
月初。适度考练,心理调适,查漏补缺,回归体系。
53
高三诊断考试安排
第一次:高三上期半期考试(
11
月
1-2
日)
第二次:高三上期期末考试(
1
月
)
第三次:高三下期半期考试(
3
月
21-22
日)
54
高三诊断考试范围
第一次诊断性测试
《考试大纲》所列有机化学必考内容,基本概念和理论第(
1
)~(
6
)中除电化学以外的所有内容。
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考试大纲》中考试范围与要求的必考内容,适当侧重
“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
。
第
三
次诊断性测试
按照全国卷命题考试
。
55
“
全面”知识
全面复习
,对象面向
全体学生
。
“基础” 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考纲,课标的范围
“系统”前引后连有机结合 ,注意知识的完整性
“扎实”知识点复习要落实到位,正真理解、深化
一轮复习原则-- 全面、基础、系统、扎实
56
目标:
1
、夯基:确保知识无遗漏,理解准确,应用准确
2
、
构网:建立完整知识体系,单元小网络
3
、会法:正确运用学科思想和方法,学科素养(变化与守恒、定量观念、审题解题的规律性策略)。
4
、分数目标:基础题满分
57
做好方案 实施落地
知识整合方案
问题设计方案
训练测评方案
58
59
基于课型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训练巩固
总结反思
展示成果
问题驱动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
合作探究
知识梳理
点拨归纳
典例评析
深化提高
变式巩固
拓展完善
自查自纠
合作交流
问题汇报
教师点拨
梳理巩固
新授课
复习课
讲评课
知识整合方案
引导学生画知识间联系的思维导图
60
61
Fe
FeO
Fe
3
O
4
Fe
2
O
3
Fe
2+
Fe
3+
Fe(OH)
2
Fe(OH)
3
物质类型
单质
氧化物
盐
氢氧化物
化合价
0
价
+2
价
+3
价
模型认知
62
化学模型
概念模型
结构模型
过程模型
数学模型
物质结构模型
原子结构模型
装置结构模型
分子结构模型
晶体结构模型
电化学装置结构模型
化学仪器装置结构模型
生产装置结构模型
反应过程量化模型
物质转化过程模型
63
64
模型考查(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
认识层次
应用层次
建构层次
发现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65
电极和电极材料
电解质液
反应的物质
电子(离子)迁移方向
选择性隔膜
66
选择性隔膜
失电子场所
(负极、阳极)
电子导体
(导线)
离子导体
(电解质)
得电子场所
(正极、阴极)
还原剂
(金属、离子)
失电子
氧化产物
(气体、离子)
氧化剂
(离子)
还原产物
(气体、金属、离子)
电极
(反应物)
电极产物
过程
得电子
电子、阳离子
阴离子
现象
质量、气体、颜色
装置维度
原理维度
原电池
电解池
任务维度
67
68
电
化
学
解题方法图
一看目的“谁变谁”:价态升降
→
得失电子
二看电极“谁放电”:电极性质
→
放电顺序
三看隔膜“谁通过”:粒子种类
→
迁移方向
四看介质“谁配平”:导电粒子
;酸、碱性
69
问题设计方案
情境
化学情境
生活实践类
学术探索类
日常生活情境
生产环保情境
化学史事情境
学术探索情境
实验探索情境
要求:
真实;新颖。与内容、认知水平匹配;能激发学生思维。
来源:
生活实际;社会生产;社会热点;最新的科技论文;最新的科学发明;影视剧;著名的科学家;传统文化;古代典籍等。
70
1
、
减少
脱离实际的问题,
增加
与实际相关的问题
2
、
减少
机械性应答问题,
增加
实际的探究问题
3
、
减少
封闭式问题,
增加
开放式问题
策略
71
氢氧化铝的制备
氢氧化铝属于一种弱碱性药物,氢氧化铝在临床中最典型常用的就是抗胃酸的药物,它具有抗酸、吸着、局部止血和保护溃疡面等作用。氢氧化铝对胃内已存在的胃酸起中和或缓冲的化学反应,但对胃酸的分泌没有直接影响,它的抗酸作用缓慢而持久。
(
1
)请同学们列举由铝制取
Al(OH)
3
的可能途径。
(
2
)试写出你设计途径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
3
)试从物质类别角度分析归纳出铝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规律。
变化观念
模型认知
1
、
减少
脱离实际的问题,
增加
与实际相关的问题
72
打印机墨粉中铁元素的研究
激光打印机墨粉的磁性成分是
Fe
3
O
4
,含量一般是
20%-30%
。请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检验墨粉中是否含有
Fe
3
O
4
,你的检验方法用到铁的哪种化合物的哪些性质?如果墨粉中含有
Fe
3
O
4
,再请你设计实验测定其含量是否达标。
知识掌握
——
理解与辨析
识别证据
——
归纳与论证
设计方案
——
探究与创新
完善认知结构
学习科学方法
提升思维能力
变化观念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73
2
、
减少
机械性应答问题,
增加
实际的探究问题
(
1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
—
猜想假设
—
查阅资料
—
设计方案
—
实验验证
—
证据收集
—
得出结论
(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3
)提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素养
74
我们知道,
Fe
3+
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SO
2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那么二者是否能
发生
反应呢?请任选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证明
Fe
3+
与
SO
2
是否能发生反应。
问题设置引入课题
学生讨论提出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评价方案
实验操作
总结方法
整体思维
逻辑分析
迁移应用
自主建构
实验探究
交流合作
反思总结
75
实验异常现象的探究
某小组在验证
反应“
Fe+2Ag
+
==Fe
2+
+2Ag
+
”,探究过程如下:
向硝酸酸化的
0.05mol
·
L
-1
硝酸溶液(
pH
≈
2
)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由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素材取自
2017
北京高考
T28
)
(
1
)设计实验探究黑色固体的成分。
(
2
)
溶液呈黄色,说明溶液中含有
Fe
3+
,请设计实验证明。
(
3
)分析
Fe
3+
产生的原因。
76
取上层呈黄色清液,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红,同时发现由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变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记录现象如下:
序号
取样实践
/min
现象
ⅰ
3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橙红色
ⅱ
30
产生白色沉淀;较
3min
时量小;溶液红色较
3min
时加深。
ⅲ
120
产生白色沉淀;较
30min
时量小;溶液红色较
30min
时变浅。
77
Fe
3+
产生的
可能
原因
:
A
、铁粉表面由氧化物,与酸反应产生;
B
、空气的氧气将亚铁离子氧化;
C
、溶液中
NO
3
-
(酸性)
具有氧化性,将亚铁离子氧化;
D
、溶液中的
Ag
+
将亚铁离子氧化。
如何
设计实验排除干扰?
如何
证明反应
Ag
+
+Fe
2+
==Ag+Fe
3+
能发生?
宏微结合分析实验现象,找出异常→从体系和环境内找出可能的干扰因素→排除干扰、实验验证→实验结论
78
3
、
减少
封闭式问题,
增加
开放式问题
化学学科的创新思维形式包括研究新物质的结构、发现或合成新物质、发明新反应或合成方法、构建新理论或新机理、探索新技术或新方法等。因此,高考对化学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就包括推测反应现象或物质性质、设计物质合成或分离路线、阐释机理或总结归纳等。
79
废电路板中提取铜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废电路板垃圾也越来越多。废电路板中含有丰富的铜(还含有铁和铝),是提炼铜的原料之一。工业上从废电路板中提取铜主要步骤分两步:硫酸浸取废电路板;从浸取液中回收铜。请你设计从浸取液中回收金属铜的实验方案。
浸取液中含有哪些离子? 如何提取铜?
物质转化;平衡移动原理;电化学原理
Cu
2+
4.4
6.4
80
含铬废水的处理
铬是一种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但人体大量摄入铬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所以含铬废水一定处理后排放。某含铬废水中铬主要以
Cr
2
O
7
2-
和
CrO
3
2-
的形式
存在,工业上处理的方法主要用化学法将
Cr
2
O
7
2-
和
CrO
3
2-
转化为
Cr(OH)
3
等
。
请你设计处理该含铬废水的实验方案和流程,并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课标要求:
以酸雨的防治和废水处理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了解减少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能用数据、图表、符号等描述实验证据并据此进行分析推理形成结论。
81
教学设计
环节
1——
情境引入,提出探究问题
环节
2——
模拟实验,探究处理含铬废水的条件
环节
3——
了解工业上用化学法处理含铬废水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环节
4——
反思提升
附件:教学设计
82
训练测评方案
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训练
强化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
强化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
强化快速答题能力的训练
强化规范答题能力的训练
83
“
系列卷整体规划表”是命制系列卷的“路线图”,针对整个复习时段,遵循训练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原则,按照单元模块目标或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各套试卷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双基落实、重难点突出,从而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单份试卷命制多向细目表是命制试卷的“蓝图”。多向细目表使命题具有明确的目标,保证了对考查内容的有效覆盖;便于准确把握题型、题量,不仅提高了命题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保证了试题具有较高的效度。
习题设计方案
84
精编材料 提高效率
高考复习教学始终是围绕“题”展开的,选题、做题、讲题和落实题。题目的质量决定着课堂的效果和备考的质量。
我校材料编辑在遵循全面(基础)性、针对性、层次性、功能性原则上要达到系列化、科学化、规范化、电子化的要求。
高三每学科在组题环节上按照每三人一小组的原则成立备课组题小组;整体要求是老师们多做题,“
老师下海,学生上岸
”;每一套试卷都是按
3
:
1
的组题原则生成,即要想组出确定考点的一套习题,老师首先要自己找到对应考点
3
倍以上的习题做完,从中选择最合适的题目加入到习题中,或者通过
3
道以上的题目自己组合出一道新的题目供学生使用。
同时,
提倡题目原创,创新
。
三人小组中经验丰富的老师负责校稿定稿。
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很大,但在实践过程中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85
题型
题序
分值
知识点
能力要求
难度要求
素养要求
备注
多向细目表
86
训练试题来源广泛,进行
选取、
组合
、改编、原创
学科训练试题。
1.
选取:
以名校使用的试题、有影响力的产品试题、历年高考题为蓝本
2.
组合
:
在选取的试题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组合使用。
3.
改编:
制定训练试题要求双向细目表,在选取的试题中,不是照搬照
用,而是选用合适的试题进行改编。
4.
原创:
原创不易,但这是教师必须要做到的。尤其是针对一些
社会
热
点的问题设置。
87
选自
《2021
新考案
》
之精练案
P58T14
选自
《2021
新考案
》
之精练案
P26T18
88
三不选:
(
1
)超纲的题目不选。
(
2
)经备课组全体商讨仍对答案有争议的不选。
(
3
)太偏、太难的题目不选,防止把学生引入歧途。
三选:
(
1
)高考经典试题,尤其
2016
年~
2019
年高考试题,以及各地新颖的统考题特别是带有高考方向性的题目。
(
2
)深化理解概念、规律的题目特别是强调基础的落实的题目。
(
3
)学生复习中经常做错的特别是形成思维定势的题目。
89
选自
《2021
新亮剑
》
之高校训练
P42T15
选自
《2021
新亮剑
》
之高校训练
P57T5
90
1.
充分利用“期待效应”,大胆实施“倍增计划”
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如果按照入出口成绩评估,几乎所有生源优良的学校都比不过生源薄弱学校。深究原因,正是“期待效应”起了非常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管理和教学都要自觉、充分利用“期待效应”,大胆实施“倍增计划”,大幅度提高升学目标。这就需要始终高度关注和期待线下
30-50
分以内的临界生和广大学习困难学生,不断为其打气、鼓劲,增强其信心。
训练实施方案
91
92
优秀生也是刷题,我也是刷题,为什么优秀生学霸的分数就比我高那么多?
待优生刷题误区
优秀生刷题经验
刷对了就行,刷错了伤心
先学课程再刷题
先刷了再说,刷题百遍,其义自见
先真题再模拟题
什么都刷一点,分数才会高一点
先质量再数量
用好试题收藏和错题集
优秀生们永远在做自己需要做的题
第一层级
紧扣教材,基础再现
——
知识不变,角度不变(举一练三)
第二层级
变换角度,视角拓展
——
知识不变,角度稍变(举一反三)
第三层级
变通教材,高度提升
——
知识外联,角度创新(整三为一)
第四层级
思路转换,能力综合
——
繁简转化,思维拆分(化一为三)
第一层级
紧扣教材,基础再现
——
知识不变,角度不变(举一练三)
第二层级
变换角度,视角拓展
——
知识不变,角度稍变(举一反三)
第三层级
变通教材,高度提升
——
知识外联,角度创新(整三为一)
第四层级
思路转换,能力综合
——
繁简转化,思维拆分(化一为三)
93
2.
科学使用“试卷细目表”,积极推行“一卷两考”
每次考试训练之前,要依据试卷编制出《
双
向细目表》,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复习指向,深化知识理解,优化考试效果。让学生借助试卷的
“
细目表
”
进行复习,是大范围提高考练成绩、不断增强学生信心的有效手段。
对学习困难学生还可在使用细目表的基础上,采取“
开卷练习闭卷考
”即“
一卷两考
”的策略,辅之以小组“捆绑评价”,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卷练习闭卷考
是大幅度提高本科上线率的有效手段。
94
讲评课课堂教学策略
及时进行讲评
1
调动学生参与
2
展示思维过程
3
注重变式讲评
4
重在方法总结
5
五项策略
试卷讲评方案
95
自我更正反思
先思
后评
寻规
变练
订正错误
反思错因
合作反馈
归类归因
针对讲解
类题规律
该题个性
拓展延伸
变式训练
强化巩固
生成问题
解决问题
思维提升
举一反三
“先思后评寻规变练”评讲课教学模式框架
附件:反思表
96
学生如何应对高考
叁
习惯养成方案
97
三、学生新的备考指南
高考评价体系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以及整合的能力。
强调学生关注情境。高考评价体系后的高考特别强调学生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平时要关注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景等。
98
高考评价体系带来的变革
阅读教材
磨剑
·
自学
悟剑
·
提升
真题体验
没有弄懂的知识
不会应用的方法
解决
课下巩固、反思、整合
99
自主学习习惯
阅读教材
制定计划:早读、晚自习、课间时间
阅读内容:教材所有内容,特别是
【
科学探究
】
、
【
学与问
】
、
【
实验
】
、
【
思考与交流
】
等栏目
阅读方法:找到新颖点、易错易混点,作业中出现教材掌握不合格时马上阅读,落实整改;建立
100
实验
教材 正文
科学
探究
课后 习题
……
教材
注释
表格
科学 视野
全方位扫描课本内容,
不
留死角
101
如:氧化亚铁放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的产物是什么?
102
103
104
105
整合知识
106
107
良好书写习惯
108
109
110
良好答题习惯
1
、平时涂卡要规范,答题不出框外,不用涂改带,选做题标问项
防止先大手大脚,后面版面不够用。
2
、仔细、
严谨
的审题的习惯,别凭
感觉
答题。
3
、
化学答题要注意条件的限制
4
、
答题要学会用化学语言,符合化学习惯
5
、
学会从题中找出
“题眼”
,从问项中找信息
6
、区分表达式,计算式,数值
7
、计算题中
重视三类计算题解题思路:
(
1)
键能、活化能、物质的能量、盖斯定律的计算
(
2
)
守恒定律:质量
、电子、电荷守
恒
(
3
)平衡体系的“三段式”计算
111
2.
严谨的审题习惯
Ⅰ
、
强化审题的态度,看完
题
干和问项
再做题
。
Ⅱ
、
强化审题的方法,
抓重点词
(
即
题眼
)
、
标重点字
(如正确的、错误的)
、
括号内容
(如有、没有;大于、小于、等于;填序号、填字母代号等),
理解题意后再做题
。
Ⅲ
、
抓审题的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概括重点信息、关键信息。
112
千万不要以减少审题时间来提高解读速度
例
2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广泛
pH
试纸测得
0.051mol/LH
2
SO
4
溶液的
pH=1
B
、做焰色反应实验时,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为紫色,证明被检物一定为钾盐
C
、滴定过程中,眼睛要始终注视锥形瓶中液体的颜色变化
D
、配制
FeSO
4
溶液时,先将
FeSO
4
固体溶解在稀硫酸中,再稀释到所需浓度,最后再加入少量铁粉
盐
113
出错主要体现在没有按题中要求“参照上述合成路线”,据自己掌握的知识采取:
多数学生答案
114
3
、化学答题要注意条件的限制
(容易丢分)
如:
(
1
)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的书写。
(
2
)物质名称、物质化学式的书写。
(
3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是否配平。
(
4
)有机物分子式、结构简式、结构式、键线式的书写。
(
5
)由大到小顺序、由强到弱顺序。中文的“大于”还是
”
>
”
(
6
)用化学用语结合文字解析化学现象。
(
7
)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解析现象。
(
8
)标准状态、常温常压、
273K
等。
(
9
)下列说法正确的、错误的。
(
10
)保留小数点“?”位,保留“?”位有效数字,是否要带单位。
(11)
天平读数、量筒读数、滴定管读数
(
12
)参照上述合成原理,写出有机合成流程图。
115
6
、
区分表达式,计算式,数值
[2019
(
Ⅲ
)
-28]
近年来,随着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氯气的需求量和氯化氢的产出量也随之迅速增长。因此,将氯化氢转化为氯气的技术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回答下列问题:
(
1
)
Deacon
发明的直接氧化法为:
4HCl(g)+O
2
(g)=2Cl
2
(g)+2H
2
O(g)
。下图为刚性容器中,进料浓度比
c
(HCl) ∶
c
(O
2
)
分别等于
1∶1
、
4∶1
、
7∶1
时
HCl
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可知反应平衡常数
K
(
300℃
)
_________
K
(
400℃
)(填
“
大于
”
或
“
小于
”
)。设
HCl
初始
浓度为
c
0
,根据进料浓度比
c
(HCl)∶
c
(O
2
)=1∶1
的数据计算
K
(
400℃
)
=____
(列出计算式)。
116
(
3
)
[2019
(
Ⅱ
)
-8]
成品中
S
2−
的含量可以用“碘量法”测得。称取
m g
样品,置于碘量瓶中,移取
25.00 mL 0.1000 mol·L
−1
的
I
2
−KI
溶液于其中,并加入乙酸溶液,密闭,置暗处反应
5 min
,有单质硫析出。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过量的
I
2
用
0.1000 mol·L
−1
Na
2
S
2
O
3
溶液滴定,反应式为
I
2
+2S
2
O
3
2-
=2I
−
+ S
4
O
6
2-
。
测定时消耗
Na
2
S
2
O
3
溶液体积
V
mL
。终点颜色变化为
___________
,样品中
S
2−
的含量为
______________
(写出表达式)。
117
统计总人数
58
第一次作对
22
第一次作错
36
第二次
作对
17
第二次
作错
5
第二次
作对
8
第二次
作错
28
过而不透的危害
:实验调查:一次统考的一道化学题,
40
天后的月考稍作变式再考,结果?
学生独自思考的少,错误的思维没有改正
118
良好纠错习惯
指导学生用好三个本“错题本”“题型本”“分析本”
错题本就是把自己做过的习题、作业、试卷中的错题(特别是经常错的、没有思路的、蒙对的)集中到一起的小本。
“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习题不是专家出的习题,而是自己做错的习题
”
。
学生找题做不如改错。
(
1
)
错题一律记,“危险”题目也要记
。
至少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①错解,
错因分析:
把学生的反思和改错工作落到实处
②题正解,并把正确的思路、解题过程感想以及本题的闪光点记录在本上,并要思考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去想。
思路是:知识点是什么?解题的思路和过程是什么?还有其他的解法吗?③总结反思,反思很重要也是学习必备的环节,我们做错题本的过程也是我们对学习一个反思的过程,所谓“反思成长”。
(
1
)读不出关键字词,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
2
)未察觉题示信号,未审出隐含条件或多余条件
(
3
)读不懂新信息,不能进行必要的思维转换。
(
4
)不知道知识点间的联系,不能迅速从大脑中调出已学过的知识,用于解决新问题。
(
5
)基本原理或规律只会背诵,不会运用。
(
6
)运算错误。
(
7
)不会分析推理,只好“想当然”,“跟着感觉走”。
(
8
)熟练程度不够,来不及作答。
(
9
)心理素质不好,紧张。
(
10
)不会做,完全没有思路。
119
120
①“欣赏”错题当新题做
(没有思路的;方法特别的;思维力度大的;
...
)
②定期翻阅错题本
(每隔一段时间;考试前)
③让错题本互动起来
(与同学互换,相互学习和提升)
题目是永远刷不完的,但是题型、思路、方法都是有限的,不论多难的题目,都只是简单知识点的组合与堆砌,所以当我们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并且能熟练、正确地运用错题本进行巩固,学习成绩的提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2
、 错题本的用法
121
教学
·
备考
目标引领
知识整合
问题设计
科学训练
习惯培养
做好规划
落实、落实、再落实!!!
122
未来已来,我们在路上
123
谢谢大家!
124